DSA显示颅内动脉瘤的技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2-10
/ 1


【关键词】 血管造影术,数字减影;颅内动脉瘤;诊断,

  [关键词] 血管造影术,数字减影;颅内动脉瘤;诊断

  颅内动脉瘤是引发颅内出血继而导致脑组织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临床上对它们的主要治疗手段是介入栓塞和手术夹闭两种方法[1],此两种方法术前皆需明确瘤体大小、形态以及瘤颈与载瘤动脉等的关系。DSA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的整体显示有着绝对优势,而展示载瘤动脉、瘤颈与瘤体形态等解剖学关系尚需依靠灵活的影像学技术及技巧,这对提高DSA检查效率,争取病人的救治时间和确定治疗方案都有着积极意义。本文就我们积累的部分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3年11月~2005年3月在我院诊治的颅内动脉瘤病人98例,其中男55例(62颗瘤);女43例(45颗瘤);年龄6~73岁,平均50岁。本组颈内动脉系统有89例共96颗瘤,椎动脉系统有9例共11颗瘤。

  1.2 造影方法 采用美国GE公司ADVANTX-LCA和ADVANTX-LC+ 系列DSA系统,Mark Ⅴ型高压注射器,柯达Dryview 8100激光相机及PLEXWRITER 12/4/32型光盘刻录器等设备进行影像采集和处理。采用SELDINGER法股动脉穿刺插管至左、右颈内动脉或椎动脉近端,分别行常规正、侧位造影[2]。其中,颈内动脉正位摆位要求岩骨上缘与眼眶上缘重合(浅反汤氏位);椎动脉正位摆位要求前后床突切线重合(反汤氏位)。对常规位置造影下不能明确瘤颈的颅内动脉瘤,根据瘤体大小、形态、瘤体长轴方向以及载瘤动脉特点增加切位造影或行旋转DSA检查。在行切位或旋转DSA检查中,我们采用逆向思维投照方法:如切位造影在常规位上前后重叠的关系,且侧位相展开也不理想时,分析瘤体长轴方向和载瘤动脉特点后,再在左右和头足两轴向上反向增减倾角投照。再如旋转DSA也可在选择旋转起始点时同理参照,即在两个相互垂直方向(如正、侧位)显示较好侧增加一定倾角后,让C臂从重叠侧向展开侧旋转。

  1.3 检查结果 本组98例病人均通过常规正、侧位采像筛选后,其中有82例系参考常规位并佐以逆向思维投照方法,观察到的107颗颅内动脉瘤的载瘤动脉和瘤体形态均有较好显示,除其中2颗瘤体直径在1 cm以上或发生部位较为特殊,5颗为一病多发外,其余100颗的瘤颈有明确显示。

  2 讨论

  2.1 基底动脉环动脉瘤和巨大动脉瘤抓切位造影早期影像 脑动脉虽然弯曲、重叠,走行较为复杂,但应用现代DSA技术显示其解剖结构也较容易。颅内动脉瘤95%以上发生在脑基底动脉环的前、后交通动脉处。此环在实体解剖上我们可将其理解为呈前窄后宽、前高后低稍有倾斜的六边形结构。现代DSA设备的C臂旋角范围大,运动灵活,造影常用选择性插管技术,即每次造影可展示脑基底动脉环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在常规位置观察的基础上,改变传统大角度(45°)而增减较小角度切位造影[3],并在动脉造影适时显像早期利用较高帧频采集,对此环处和巨大动脉瘤显示效果较好。

  2.2 重叠部动脉瘤和梭形动脉瘤以展示载瘤动脉为主 位于大脑前动脉或大脑中动脉三分叉等处的动脉瘤,常规位造影时重叠多显示不理想,此时大脑前动脉造影在常规位上向同侧倾斜15°~25°角常能满意显示;大脑中动脉三分叉处动脉瘤则在常规位上向同侧倾斜30°~45°角多能满意显示;遇大脑前动脉膝部或中动脉分叉处特别低凹时,将反汤氏位变瓦氏位常能取得满意效果。椎动脉斜位造影向对侧倾斜25°~35°角摄影较好。

  2.3 旋转DSA技术的应用问题 与邻近血管重叠、形态不规则的梭形动脉瘤或同干多发动脉瘤条件允许时可应用旋转DSA技术。旋转方向根据设备特点、动脉瘤在常规位上显影缺陷以及兴趣区脑动脉解剖结构等情况决定。一般以较为重叠→展开→再较重叠的旋转方向和旋转幅度的选择为原则。应该提出,由于旋转DSA技术的完成都需要一定时间(约4~5 s),此时要保持动脉的满意充盈,通常需要较大剂量的造影剂,这对较大体积的动脉瘤病人或近期内脑出血者应该慎重应用。

  [参考文献]

  [1] 吴 国庆,丰育功,栾黎明. Ⅳ级和Ⅴ级颅内动脉瘤的外科治疗[J].齐鲁医学杂志,2001,16(2):117.

  [2] 凌 锋,李铁林.介入神经放射影像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261-280.

  [3] 余 建明.医学影像技术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268-271.

  (本文编辑 厉建强)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影像中心介入放射科,山东 青岛 266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