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指征变迁及降低剖宫产的措施。方法对两年间剖宫产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在剖宫产指征中,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病例为第1位,胎儿窘迫为第2位,社会因素为第3位,难产为第4位。结论合理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尤其初产剖宫产指征,才能大大降低剖宫产率。

  • 标签: 剖宫产率 剖宫产指征变化 降低剖宫产措施
  • 简介:柯达DIRECTVIEWCR850是一套高效的X射线影像系统,能够在较少的时间内处理多个病人影像,而且能够直接与柯达8900激光打印机等直接连线,快速出片,减少了病人等待时间,本文分析总结了CR850系统的几个卡片盒故障的解决方法以及软件故障一种处理方法。

  • 标签: CR 850 片盒 软件系统维护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超激光照射治疗急慢性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急慢性疼痛患者850例,采用超激光照射治疗1-3个疗程后观察患者疼痛症状改善情况。结果850例患者总有效率92.00%。结论超激光照射治疗仪是目前治疗急慢性疼痛安全而有效的照射方法之一。

  • 标签: 疼痛 急慢性 超激光
  • 简介:目的:结合本院一段时间内中西药联合应用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探究在中西药联合应用中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现状。方法:2015年7~12月期间,我院接受治疗的患者,以应用中西药物联合治疗的850例患者中90例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以及病例信息的综合评估,从而对中西药联合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防范措施进行归纳分析。结果:在中西药联合应用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的形势较为严峻,850例患者中中西药物联合方式组成中分为西药与中药注射剂、中成药以及中药汤剂的联合应用治疗,其涉及泌尿系统、消化道系统、皮肤和黏膜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并且在药物应用过程中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结论:在中西医药物应用过程中需要做好咨询工作,并且结合不良反应病症的常见诱发因素进行针对性解决和护理。

  • 标签: 中西药联合 药物 不良反应
  • 简介:阴道炎是由于阴道生态平衡被打破或外源病原体侵入阴道,使阴道黏膜发生炎症变化,白带出现量、色、质、气味等异常或局部痒、痛等症状的妇科疾病。正常妇女虽也有一定数量阴道分泌物,但分泌物清亮、透明、无味,不引起外阴刺激症状。现对2011年8—12月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妇幼保健院850例妇科门诊患者的阴道分泌物进行检测,结果如下。

  • 标签: 阴道分泌物 检查结果分析 妇科门诊病人 阴道生态平衡 妇科门诊患者 县妇幼保健院
  • 简介:目的:探讨纸片扩散法测定氟康唑和伏利康唑对酵母菌的体外抗菌活性以及两者的符合率。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氟康唑和伏利康唑对850株酵母菌的抑菌环直径,并用E—test法测定部分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并比较两种方法的符合率。结果:氟康唑和伏利康唑对酵母菌抑菌环直径中位数分别为33mm和34mm,其中氟康唑对受试菌株的敏感性为94.9%,两种方法测定氟康唑的符合率为98.8%。结论:纸片扩散法测定操作简便,快速,结果可靠与E—test法较符合,适合常规应用。

  • 标签: 纸片扩散法 酵母菌 氟康唑、伏利康唑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自体精液保存患者支原体感染现状及其药敏试验,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分析自2013年11月至2020年3月期间于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人类精子库进行自体精液保存的8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支原体感染情况及药敏试验。据患者年龄将患者分为13~20岁、21~30岁、31~40岁、41~50岁和>50岁5个年龄段,比较其支原体感染情况;据患者婚姻状况将患者分为已婚及未婚,比较其支原体感染情况。结果①自体精液保存患者支原体感染例数为167例,阳性率19.65%。各年龄段支原体阳性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以>50岁阳性率最高[35.29%(6/17)],其次为31~40岁年龄段[26.23%(80/307)],支原体感染率最低的年龄段为13~20岁[2.86%(2/70)];已婚人群的支原体感染率[23.51%(91/387)]明显高于未婚人群[16.41%(76/463)](P=0.009)。②167名支原体阳性患者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对交沙霉素敏感性最高,其次为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强力霉素及克拉霉素;对环丙沙星耐药性最高,其次为司帕沙星、左氧氟沙星及氧氟沙星。支原体药敏试验结果提示,对喹诺酮类抗菌药耐药性最强,且不同年份间喹诺酮类抗菌药耐药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自体精液保存患者支原体感染率较高,已婚患者及育龄期患者支原体感染率较高。建议支原体感染阳性患者进行自体精液保存前应治疗,转阴后再进行精子冻存,临床治疗时应根据药敏试验选择相应的抗生素,避免产生耐药反应。

  • 标签: 支原体感染 药敏分析 自体精液保存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耳聋基因筛查SLC26A4单杂合突变新生儿合并第二突变位点的情况,分析SLC26A4突变基因型与听力表型的对应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2015年4月至2019年12月在北京市出生、晶芯九项或十五项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筛查结果为SLC26A4单杂合突变的新生儿个体,共850例,其中男468例、女382例。采用三步耳聋基因测序:第一步,SLC26A4基因全外显子及剪接位点测序;第二步,SLC26A4基因启动子、FOXI1基因和KCNJ10基因全外显子测序;第三步,SLC26A4基因拷贝数变异检测。对三步检测发现的所有合并第二突变位点者,采集新生儿听力筛查结果,并进行声导抗、听性脑干反应和听性稳态反应等听力学检查。对新发现或争议(意义不明)突变位点,检索DVD、ClinVar和Mutation Taster等国际耳聋基因数据库或软件,依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Medical Genetics and Genomics,ACMG)指南,对突变位点的致病性进行预测。整理SLC26A4单杂合突变新生儿合并第二突变位点数据,分析SLC26A4基因型及听力表型的对应关系。结果850例患儿确诊年龄中位数为4个月。第一步850例患儿测序,共检出第二突变位点32例(3.76%,32/850),包括明确致病突变位点18例(2.12%,8/850);第二步832例患儿测序,检出KCNJ10基因错义突变8例,未检出FOXI1基因错义突变及SLC26A4基因启动子异常;第三步824例测序结果均为阴性。合并明确第二致病突变位点者18例,其中新生儿听力筛查未通过16例(16/18),双耳均通过筛查2例(2/18);听力损失程度:极重度听力损失18耳(18/36),重度听力损失13耳(13/36),中度听力损失5耳(5/36);听力曲线类型:高频下降型17耳(17/36),平坦型14耳(14/36),无法判别3耳(3/36),U型2耳(2/36)。其他基因型22例,包括合并争议(意义不明)或新发现可能良性突变位点者9例、合并KCNJ10双基因杂合突变8例和同链双杂合突变5例,这22例患儿新生儿听力筛查均为双耳通过且听力诊断均为正常。结论本组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SLC26A4单杂合突变个体合并明确第二致病突变位点的概率为2.12%,均为点突变或小片段缺失,均确诊为中度及以上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该结果可为SLC26A4突变的基因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参考依据;合并KCNJ10基因突变者,在婴幼儿期均未出现听力损失,提示需进一步随访。

  • 标签: SLC26A4 基因型 新生儿筛查 听觉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