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04-2016我国结核病登记病例的时空分布特征,探测聚集区域,为结核病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ArcGIS 10.0软件作为数据管理和呈现的平台,建立我国2004-2016结核病空间分析数据库,对结核病疫情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采用SaTScan 9.6软件进行时空扫描分析。结果2004-2016全国共登记结核病病例13 157 794例,全国年均登记率为75.90/10万(27.95/10万~180.82/10万)。全局空间自相关结果显示结核病发病呈聚集性分布,局部Moran’s I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新疆、西藏、贵州、广西和海南(省、自治区)为高-高聚集区域,北京、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省、直辖市)为低-低聚集区域;局部G统计量热点分析结果显示,全国结核病疫情存在15个"热点"区域,其中3个"正热点"区域分别为新疆、西藏和海南(省、自治区),12个"负热点"区域分别为北京、天津、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江苏、安徽、上海、山西、河南和吉林(省、自治区、直辖市)。利用SaTScan 9.6软件进行分阶段时空扫描分析,3个阶段共探测出12个聚集区域,每个聚集区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2004-2016我国结核病疫情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年均登记率并非随机分布,呈明显的空间聚集性,分阶段时空扫描聚集区域逐渐减少,结核病防治工作取得一定进展,但高风险地区仍持续存在,需重点关注并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

  • 标签: 结核病 地理信息系统 空间自相关分析 时空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04-2018甘肃省甲型肝炎(甲肝)时空分布与聚集性特征,为甲肝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04-2018甘肃省各县(区)甲肝病例报告数据,描述甲肝疫情流行特征,采用SaTScan 9.1软件进行时空扫描分析、ArcGIS 10.3软件实现扫描结果可视化。结果2004-2018甘肃省甲肝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0.91/10万,报告发病率呈现下降趋势,周期性和季节性均不明显;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EPI)后,年均报告发病率异常高值的7个县(区)位于临夏回族自治州和甘南藏族自治州;2004-2012各年龄组发病RR值均低于0~9岁组(P=0.000)。除20150~9岁组外,2013-2018各年龄组发病RR值低于≥60岁组(P=0.000);年均报告发病率的趋势由北向南逐渐升高,由西向东逐渐升高;时空扫描结果显示:2004-2018甘肃省甲肝发病存在时空聚集性。2004-2008探测出1个一级聚集区,聚集半径为91.95 km,时间为2004-2005,主要分布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和陇南市。2009-2018探测出1个一级聚集区,聚集半径为183.26 km,时间为2009-2012,主要分布在甘南藏族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定西市和陇南市。结论2004-2018甘肃省甲肝发病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流行模式有了很大的变化,周期性和季节性均不明显。0~9岁组儿童甲肝报告发病率显著下降且低于其他年龄组,≥60岁人群发病率最高应被重点关注。甲肝存在时空聚集性,重点防控区域在甘肃省西南部地区。

  • 标签: 甲型肝炎 地理信息系统 时空扫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宁夏艾滋病患者(AIDS)免费抗病毒治疗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利用全国艾滋病防治信息系统的工作数据,采用描述性及趋势检验分析宁夏HIV/AIDS抗病毒治疗历年变化趋势和主要特征,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该人群入组治疗因素。结果2004—2017宁夏入组治疗人数共计1 365例,男女比平均为4.1∶1,以青壮年为主,>60岁人群治疗维持在9%的比例,≤20岁人群治疗比例由无增长至5%,婚姻状态以已婚/同居状态居多,未婚呈现增长趋势;传播途径以性传播为主,且同性性行为增加趋势明显;治疗开始时CD4+T淋巴细胞计数(CD4)M(P25~P75)为346.0(251.0~564.0)个/μl,2004—2008,治疗时均出现相关体征,2009—2017逐步减少,HIV确诊阳性时间与开始治疗时间间隔M(P25~P75)为1(0~13)。"发现即治疗"影响因素分析,患者性别、年龄、传播途径、WHO分期、CD4值是"发现即治疗"的影响因素,其中临床分期III/IV期是"发现即治疗"危险因素。结论宁夏AIDS"发现即治疗"的影响因素较多,其中临床分期中III/IV期是"发现即治疗"策略实施的危险因素;治疗人群趋于年轻化,提示本地区在贯彻"发现即治疗"防治措施同时应针对不同年龄、不同人群开展更加精准的干预措施为抗病毒服务。

  • 标签: 艾滋病 抗病毒治疗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国31个省份冬季低温与流感发病之间的关联性。方法收集31个省份20041至201612流感的发病数据和气象数据。运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控制长期趋势、"星期几效应"等的影响,分析低温与流感发病的相关性。结果全国流感发病率从2004的4/10万增加到2016的22/10万,整体呈现增高的趋势,黑龙江、辽宁、吉林等省份历年的发病率均<5/10万,处于较低的发病水平,而甘肃、河北、广东、北京等省份的流感发病率较高,部分年份的发病率>30/10万。在1-6,随着气温的升高,流感的发病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而在7-12随着气温的降低,流感的发病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低温对流感发病影响最高的省份,冬季前期是北京(RR=2.90,95%CI:2.57~3.28),冬季后期是西藏(RR=3.37,95%CI:2.03~5.58);低温对流感发病影响最高的区域,冬季前期是东北地区(RR=2.04,95%CI:1.48~2.79),冬季后期是华南地区(RR=1.77,95%CI:1.61~1.94)。冬季前期和冬季后期低温对流感发病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结论冬季低温与流感发病之间存在关联性,冬季前期和后期低温对流感发病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

  • 标签: 低温 流感 发病 冬季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比较近5国内外围产期抑郁研究的热点及差异,为我国围产期抑郁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作用。方法检索万方、Pubmed数据库,纳入2015—2019发表的有关围产期抑郁的国内外文献,使用Bicomb 2.0书目共现分析系统、gCLUTO软件进行词频分析及双向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英文文献2 616篇、中文文献1 074篇,截取35个英文和20个中文高频关键词进行共词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英文文献聚类分为5个主题:围产期抑郁对母婴健康的影响,围产期抑郁的影响因素研究,围产期抑郁的病因学研究,围产期抑郁的流行病学调查、诊断及干预措施研究,围产期抑郁的早期筛查;中文文献聚类分为:社会支持干预对围产期孕妇不良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围产期抑郁的影响因素,心理干预对围产期孕产妇不良情绪及妊娠结局的影响,临床护理及健康教育干预对孕产妇心理状态的影响。结论加强对产前抑郁的探讨,增加对围产期抑郁女性子代的长期随访研究,开发完善包含多因素、多维度的围产期抑郁危险因素评估工具,构建全方位管理模式可以成为近期我国围产期抑郁研究的探索方向。

  • 标签: 抑郁 围产期 文献计量学 词频分析 聚类分析 研究热点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2004-2018四川省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钩体病数据来源于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监测网络直报系统和11个监测点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采用ArcGIS 10.2软件进行地图绘制,采用SaTScan 9.1.1软件进行时空扫描分析,描述钩体病时空聚集性特征。结果2004-2018四川省报告钩体病发病2 834例,死亡41例,发病率0.23/10万,死亡率0.003/10万,发病趋势波动向下。发病有明显季节性,主要集中在8下旬至9底,较水稻收割时间晚1~2周。男性为主,男女性别比为2.05∶1;发病率较高的为50~65岁组。职业以农民为主,占82.75%(2 345/2 834);其次为学生,占12.74%(361/2 834),但2011后学生病例报告极少。高发地区在南部长江流域沿岸马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县)、沐川县等和东部嘉陵江流域仪陇县之间不断交替。时空扫描聚集性分析发现2个高发聚集区域(P<0.001)。11个监测点2004-2018平均鼠密度为5.44%(14 351/263 767);主要野外鼠种有四川短尾鼩(占69.07%)、黑线姬鼠(占12.73%)等;其中黑线姬鼠密度介于4.60%~0.19%之间,呈持续下降趋势,2018达最低水平。鼠肾标本培养钩体阳性率的各年度间也呈下降态势。2007-2018健康人群血清钩体抗体阳性率平均为24.52%(3 271/13 339),主要流行菌群为黄疸出血群,近年未出现菌群的更替。结论2004-2018四川省钩体病发病水平极低,季节特征符合稻田型流行特征,人群以老年农民为主;高发地区在长江和嘉陵江流域周边互相交替。黑线姬鼠密度和带菌率均较低;主要流行菌群持续以黄疸出血群为主,健康人群钩体抗体阳性率处于较低水平。

  • 标签: 钩体病 流行病学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杭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特征。方法对杭州市20041至20181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杭州市2004—2018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共计284起,发病10 824例,死亡21例,波及998 084人,罹患率为1.08%。事件分级以一般级事件(Ⅳ级)最多(177起,62.32%),未分级事件(101起,35.56%)次之。事件分类以传染病事件(252起,88.73%)为主,传染病事件中报告居前三位的分别为霍乱(75起,29.76%)、流行性感冒(47起,18.65%)、水痘(46起,18.25%);其次为食物中毒事件(19起,6.69%)。暴发事件的发生场所以学校为主,共162起(77.89%)。事件在3、8、9、12份高发。结论杭州市2004—2018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类型以传染病事件为主,发生场所以学校为主。

  • 标签: 流行病学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传染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04-2018中国<1岁组儿童低出生体重儿死亡水平与变化趋势。方法利用公开出版的《2004-2018中国死因监测数据集》,分析我国<1岁组儿童在不同性别、城乡、地区的低出生体重儿死亡率、构成比及变化趋势。分析城乡、东/中/西部地区不同性别<1岁组低出生体重儿死亡率、构成比及变化趋势。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拟合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时间变化趋势,计算各时间段内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全时段内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及其95%CI。结果2004-2018<1岁组低出生体重儿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年平均下降幅度为-8.0%(95%CI:-10.6%~-5.4%),不同性别、城乡、地区间的差异逐渐缩小。2004-2018<1岁组低出生体重儿死亡构成比呈上升趋势,年平均上升幅度为1.6%(95%CI:0.1%~3.2%)。<1岁组低出生体重儿死亡率城市(38.74/10万)高于农村(30.44/10万),城市<1岁组低出生体重儿死亡率年平均下降速度(-3.4%,95%CI:-7.0%~0.3%)低于农村(-9.3%,95%CI:-12.0%~-6.6%);<1岁组男童低出生体重儿死亡率(36.25/10万)高于女童(28.22/10万);西部地区<1岁组儿童低出生体重死亡构成比呈上升趋势,平均每年变化为3.2%(95%CI:1.7%~4.8%),变化速度高于东部地区的-0.5%(95%CI:-2.3%~1.4%);不同城乡、地区间<1岁组低出生体重儿死亡率男童均高于女童。结论2004-2018<1岁组低出生体重儿死亡率呈下降趋势,构成比均呈上升趋势,建议以男童和中、西部地区儿童作为今后妇幼保健工作的重点人群。

  • 标签: 低出生体重 死亡率 趋势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04—20180~1岁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死亡水平及变化趋势。方法利用公开出版的2004—2018中国死因监测数据集的0~1岁先天性心脏病死亡数据,计算不同性别、城乡、地区的先天性心脏病死亡率及构成比;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死亡率与构成比的变化趋势,计算各时间段内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全时段内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及其95%CI值。结果2004—20180~1岁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死亡共15 969例,男童占58.12%(9 281例),农村占71.79%(11 464例),东、中、西部地区先心病死亡病例分别占34.30%、37.06%和28.64%。2004—20180~1岁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死亡率从106.81/10万下降到38.70/10万,年平均下降速度为[AAPC(95%CI)=-7.2%(-11.5%, -2.6%)];女童先天性心脏病亡率[AAPC(95%CI)=-7.7%(-13.0%, -2.0%)]与男童死亡率[AAPC(95%CI)=-6.8%(-12.0%, -1.2%)]均呈下降趋势;城市先天性心脏病死亡率[AAPC(95%CI)=-5.9%(-9.9%, -1.7%)]与农村死亡率[AAPC(95%CI)=-7.4%(-10.5%, -4.2%)]均呈下降趋势;东部地区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死亡率[AAPC(95%CI)=-8.6%(-14.2%, -2.6%)]与中部地区死亡率[AAPC(95%CI)=-7.8%(-11.5%, -4.0%)]呈下降趋势;性别间、城乡间、地区间死亡率差距逐渐缩小;2004—20180~1岁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死亡构成比呈上升趋势[AAPC(95%CI)=3.3%(1.7%, 4.9%)]。结论2004—20180~1岁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死亡率呈下降趋势,构成比呈上升趋势。

  • 标签: 死亡率 心脏病 先天畸形 趋势 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疫苗接种后5的免疫持久性。方法在Ⅲ期临床试验免疫原性亚组中,对完成全程两针次免疫的、免前抗EV71中和抗体阴性人群进行免疫后5采血,并检测抗EV71中和抗体评价免疫持久性。完整检测时间点包括0、56 d和8、14、26、64个。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分析数据。结果疫苗组和安慰剂对照组分别有235和255名受试者具有全部检测点的中和抗体数据。接种后64个,疫苗组抗EV71中和抗体几何平均滴度(369.57)高于对照组(55.58),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28,P<0.01);分别以抗体滴度8、16、32为阳性判定标准,疫苗组抗体阳性率(100%、99.57%、97.87%)均高于对照组(69.02%、61.96%、59.61%)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107.93、133.14、130.69,P值均<0.01)。疫苗接种后其他检测时间点的结果与64个类似。结论该EV71疫苗两针基础免疫后能够诱导较高的中和抗体水平和阳性率,在免疫后5依然保持较好的免疫持久性。

  • 标签: 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 中和抗体 免疫持久性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菌群移植的长期疗效和并发症的发生率,不同移植途径和疗程对菌群移植疗效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20124至20204自愿接受菌群移植治疗的3 932例(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804例,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3 128例)患者的资料,观察所有患者在菌群移植第1疗程结束后第1、12、24、36、48和60个的随访率、有效率,以及5并发症发生情况。根据首次移植途径的不同,将3 932例患者分为鼻肠管组(2 604例)、胶囊组(873例)、结肠镜组(268例)和灌肠组(187例),观察4组不同移植途径患者菌群移植1个月后的有效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同时将菌群移植≤4疗程的1 813例患者分为1疗程组(369例)、2疗程组(568例)、3疗程组(497例)和4疗程组(379例),观察4组不同疗程患者治疗结束后6个的有效率。统计学方法采用卡方检验。结果3 932例患者在菌群移植第1疗程结束后第1、12、24、36、48和60个的随访率分别为93.67%(3 683/3 932)、82.30%(2 307/2 803)、82.17%(1 825/2 221)、62.41%(978/1 567)、59.85%(559/934)和60.84%(289/475),1、12、24、36、48和60个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7.23%(2 476/3 683)、64.20%(1 481/2 307)、59.29%(1 082/1 825)、59.71%(584/978)、55.81%(312/559)和59.17%(171/289),菌群移植期间各类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4.49%(1 356/3 932),随访期间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22%(166/3 932),均无消化道穿孔、多重耐药菌感染、器官功能衰竭和死亡等严重并发症事件发生。鼻空肠管组、胶囊组、结肠镜组和灌肠组患者菌群移植后1个的有效率分别为67.18%(1 668/2 483)、68.63%(549/800)、67.23%(158/235)、61.21%(101/165),4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鼻空肠管组、胶囊组和结肠镜组中慢性便秘患者的有效率均高于灌肠组[67.82%(1 043/1 538)、67.98%(138/203)和62.96%(17/27)比26.67%(8/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2.55、19.07、7.60,P均<0.01)。鼻空肠管组、胶囊组、结肠镜组和灌肠组患者菌群移植期间的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35.22%(917/2 604)、30.24%(264/873)、42.54%(114/268)、32.62%(61/187),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84,P<0.01);其中鼻空肠管组、胶囊组、结肠镜组和灌肠组患者的腹泻[分别为4.49%(117/2 604)、4.58%(40/873)、7.83%(21/268)和5.35%(10/187)]、咽喉部疼痛[分别为5.30%(138/2 604)、0.69%(6/873)、2.99%(8/268)和1.07%(2/187)]、消化道出血[分别为0、0、1.87%(5/268)和0.53%(1/187)]和肠源性感染发生率[分别为0、0、1.49%(4/268)和0.53%(1/18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24、39.24、63.13、49.68,P均<0.05)。1疗程组、2疗程组、3疗程组和4疗程组患者治疗结束后6个的有效率分别为63.94%(211/330)、61.93%(301/486)、65.75%(286/435)和72.54%(251/346),不同疗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0,P=0.01);其中4疗程组患者的有效率高于1疗程组、2疗程组和3疗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78、10.18、4.14,P均<0.05)。4疗程组患者的慢性便秘和孤独症有效率均高于1疗程组和2疗程组[72.73%(136/187)比55.47%(71/128)和58.71%(155/264),72.73%(40/55)比6/15和47.83%(11/23)],3疗程组患者的孤独症有效率高于1疗程组[69.05%(29/42)比6/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05、9.39、5.60、4.44、3.94,P均<0.05)。结论菌群移植治疗肠道菌群紊乱相关的肠道疾病和合并肠道功能异常的肠道外疾病长期疗效确切,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菌群移植疗效与移植途径和疗程有关,菌群移植并发症发生率与移植途径有关。针对不同疾病应制定不同的移植途径和疗程。

  • 标签: 菌群移植 长期随访 移植途径 移植疗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北京市不同阶段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疫情特征,为今后新冠肺炎及其他新发突发传染病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北京市《全民健康信息化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和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中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的人口学、来源、发病时间、就诊时间、确诊时间等信息,分析比较不同阶段的特征。结果2020119日至710日,北京市共报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935例,疫情可分为三个阶段:武汉输入病例为主的境内输入疫情防控阶段(2020119日至228日);多国境外输入疫情防控阶段(2020229日至610日);新发地市场为主的本地聚集性疫情防控阶段(2020611日至710日)。第一阶段病例来源主要为本地病例(51.46%)和境内输入病例(48.54%),第二阶段主要为境外输入及其关联病例(97.80%),第三阶段主要为本地病例(99.12%),三个阶段病例来源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70.680,P<0.01)。所有病例发病至就诊时间M(P25~P75)为2.00(0~5.00)d,就诊至确诊时间M(P25~P75)为1.00(1.00~2.00)d,发病至确诊时间M(P25~P75)为4.00(2.00~7.00)d。三个阶段病例发病至确诊时间、就诊至确诊时间逐渐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76.833,P<0.01;H=204.484,P<0.01)。结论北京市三个阶段人口学特征、来源、临床特征均不同,需采取不同的防控措施进行精准防控。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流行特征 输入性病例
  • 简介:AbstractBackground:Epithelial to 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 is a key process in determining distant metastasis and intra-hepatic dissemination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Follistatin (FST) family members are considered to be an attractive therapeutic targets and prognostic indicators in cancers. As a derivative of FST, Follistatin Like 5 (FSTL5) may play a similar role in HCC cells.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 and function of FSTL5 in HCC and its role in EMT.Methods:FSTL5, E-cadherin and vimentin in HCC, and paracancerous tissues were detect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Correlation of FSTL5 expression with overall survival was assessed. The proliferation and invasion of HCC cell lines SK-Hep1 and MHCC-LM3 were analyzed by cell counting kit-8 and Transwell assays. The expression of FSTL5, E-cadherin, and vimentin in HCC cells was examined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nd Western blot analysis. T-test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 in proliferation and invasion ability between groups. The Spearman rank correlation test was used to detect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expression of FSTL5 and E-cadherin or vimentin.Results:The expression of FSTL5 in HCC was lower than that in paracancerous tissues (9.97% vs. 82.55%, χ2 = 340.15, P < 0.001). Patients with high FSTL5 expression had a better prognosis (χ2= 8.22, P= 0.004) and smaller tumor diameter (χ2 = 45.52, P < 0.001), less lymph node metastasis (χ2 = 5.58, P= 0.02), earlier tumor node metastasis stage (χ2 = 11.29, P= 0.001), a reduced number of tumors (χ2 = 5.05, P= 0.02), lower alpha-fetoprotein value (χ2 = 24.36, P < 0.001), more probability of hepatitis carrying (χ2 = 40.9, P < 0.001), and better liver function grade (χ2 = 5.21, P = 0.02). Immunohistochemistry showed that FSTL5 expression in HCC tissues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E-cadherin expression (r = 0.38, P < 0.001) 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vimentin expression (r = -0.385, P < 0.001). Furthermore, over-expression of FSTL5 up-regulated the expression of E-cadherin and down-regulated the expression of vimentin in SK-Hep1 (negative control [NC] vs. FSTL5-interfering group [Lv-FSTL5]: E-cadherin [t= 45.03, P < 0.001], vimentin [t= 67, P < 0.001]) and MHCC-LM3 (NC vs. Lv-FSTL5: E-cadherin [t = 50, P < 0.001], vimentin [t = 72.75, P < 0.001]) cells at mRNA level. The same as protein level. In addition, the over-expression of FSTL5 inhibited the proliferation (NC vs. Lv-FSTL5: SK-Hep1, 3 d [t = 7.324, P = 0.018], 4 d [t = 6.23, P = 0.021], 5 d [t= 10.21, P= 0.003]; MHCC-LM3, 3 d [t= 4.32, P= 0.037], 4 d [t= 7.49, P= 0.012], 5 d [t= 9.3661, P = 0.009]) and invasion (NC vs. Lv-FSTL5: SK-Hep1, t= 21.57, P < 0.001; MHCC-LM3, t= 18.04, P < 0.001) of HCC cells.Conclusions:Down-regulation of FSTL5 may contribute to EMT of HCC, and FSTL5 is a potential target in the treatment of HCC.

  • 标签: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Follistatin-related protein Epithelial to mesenchymal transition Prognosis Disease-free survival
  • 简介:摘要2018陕西省5~18岁儿童青少年近视检出率为54.9%(11 060/20 144),女生近视检出率[58.6%(5 830/9 949)]大于男生[58.6%(3 416/5 830)](P<0.001)。儿童青少年近视检出率在16‌岁之前随年龄增加而增加,16‌岁之后呈平稳甚至下降的趋势。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与人均GDP<5万元地区相比,人均GDP>10万元地区的儿童青少年近视检出率均较高[OR(95%CI)值为1.58(1.34~1.87)]。

  • 标签: 儿童 青少年 近视 横断面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上海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接种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PPV23)对预防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保护效果。方法根据前瞻性队列研究,于201310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上海市选取1 214和2 387名60岁及以上老人作为接种组和对照组。采用统一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接种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进行基本信息调查。于201310至201812期间对研究对象进行入户或电话随访,共随访20次,随访内容主要为观察期内是否罹患CAP。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方法计算接种组与对照组CAP发病情况的RR及95%CI值,进行两组比较。结果接种组中男性556名(45.8%),对照组中男性1 012名(42.4%)。接种组的CAP发病密度低于对照组(0.848/百人比1.452/百人),RR(95%CI)值为0.584(0.428~0.790),疫苗保护率为4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年龄进行调整后,RR(95%CI)值为0.699(0.507~0.956),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25)。分层分析结果显示,PPV23在60~69、70~79和≥80岁组中的疫苗保护率分别为36.7%、21.6%和26.0%,但仅在60~69岁组中有统计学意义[RR(95%CI)=0.633(0.399~0.990),P=0.045]。结论在上海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中接种PPV23可一定程度降低CAP发病率,应进一步在低年龄段老年人群中推荐使用。

  • 标签: 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 接种 队列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5内将每周的体育课从1.5 h增加到4.5h对5~11岁儿童体质指数(BMI)和腰围的影响。方法2008至2013,丹麦斯文德堡6所学校作为干预组,每周为750名儿童提供4.5 h的体育课。同时,四所匹配的学校作为对照组,每周给549名儿童上1.5 h的体育课。在基线和5内每年进行一次测量。1 299名儿童中有81名是2008后进入这些学校的。结果基线水平的干预组和对照组超重儿童比例分别为12%和13%,腹部肥胖儿童的比例分别为15%和19%。5后,干预组的腹部肥胖和超重的比例分别为43%和51%,对照组比例为78%和84%。对照组5内BMI比干预组平均增加了0.450 kg/m2。此项干预措施不能降低平均腰围。结论每周3次体育课,连续5能有效降低儿童BMI和超重/肥胖的比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05—2018中国(不含中国香港、澳门和台湾数据,下同)5岁以下轮状病毒腹泻病例的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方法从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下载2005—2018中国其他感染性腹泻报告病例数据,提取、建立5岁以下轮状病毒腹泻报告病例数据库,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其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2005—2018共报告5岁以下儿童轮状病毒腹泻报告病例820 588例,男性为500 944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63.7/10万,报告发病率从2005的8.4/10万波动上升至2018的178.1/10万;报告省份由17个增加到30个;发病高峰季节为11至次年2;<5龄的儿童占13.1%(107 845例),6龄至2岁占70.3%(576 874例),报告发病数高峰为11~13龄儿童(163 947例)。年均报告发病率前3位的省份分别为(535.2/10万)、广东(334.3/10万)和北京(317.3/10万);除西藏地区无报告外,报告发病率最低3个省份分别为山西(0.9/10万)、黑龙江(1.6/10万)和辽宁(2.5/10万);南方地区报告发病数(745 526例)是北方(74 935例)的9.9倍。检出轮状病毒与其他腹泻病原两种及以上同时感染的病例占1.8%(15 030例),其中90.1%(13 544例)是轮状病毒与腺病毒同时感染。结论我国5岁以下儿童自6龄起轮状病毒感染率迅速上升,84.4%的报告病例为<2岁婴幼儿。

  • 标签: 儿童 轮状病毒 流行特征 监测
  • 作者: 陈伟丹 陈欣欣 郑少忆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2020年第04期
  • 机构:南方医科大学 南方医院 心血管外科,广州 510515;广州医科大学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心脏中心 510623 ,广州医科大学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心脏中心 510623 ,南方医科大学 南方医院 心血管外科,广州 510515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首次手术年龄大于5的脏器异位综合征合并功能性单心室和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患儿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20089至201812,在我中心接受第1次手术的脏器异位综合征合并功能性单心室和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患儿共34例,其中手术年龄大于5共29例,手术中位年龄440天(159~3718天),体质量4.9~19.2 kg,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为心上型29例;合并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22例,三尖瓣闭锁1例,二尖瓣闭锁1例;中度以上房室瓣反流6例,肺静脉狭窄5例。结果住院死亡4例(13.9%,4/29),死亡原因均为肺动脉高压和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生存25例患儿平均随访(61.8 ± 35.1)个月(11~130个),3例患儿分别死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蛋白丢失性胃肠病和肺静脉梗阻。1生存率和5生存率为79.3%和75.7%。13例完成二期改良Fontan手术,完成率44.8%(13/29)。术前合并肺静脉狭窄的患儿病死率为60%(3/5),多因素分析提示肺静脉狭窄是死亡危险因素。结论脏器异位综合征合并功能性单心室和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延迟外科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结果,Fontan术完成率也比较高,但合并肺静脉狭窄时手术治疗仍具有较高病死率,肺静脉狭窄是手术治疗的危险因素。早期干预可能取得更好的结果,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仍然是外科治疗的首要原则。

  • 标签: 脏器异位 右心房异构 肺静脉异位引流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昌平区146名新生儿全程接种10 μg重组乙肝疫苗(hepatitis B vaccine,HepB)5后的免疫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应用队列研究的方法,选用10 μg重组汉逊酵母HepB,按照"0-1-6"月龄免疫程序完成3剂次初免的新生儿,并在接种第3剂次后和5后分别采集静脉血,用同样方法检测,计算抗体阳性率和几何平均滴度(geometric mean titer,GMT)。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抗体阳性率的影响因素。结果随访儿童感染率为0,5抗-HBs(hepatitis B surface antibody,抗-HBs)阳性率为79.45%,GMT为37.41 mIU/mL,5抗-HBs水平与初免抗-HBs水平呈正相关(r=0.406,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调查对象5抗-HBs抗体阳性率呈初免高应答儿童高于中低应答儿童(OR=2.24,95%CI:1.07~4.65)、出生6个时能坐稳儿童高于不能坐稳者(OR=3.10,95%CI:1.19~8.09)。结论新生儿接种10 μg重组HepB 5后抗-HBs依然有较高水平。

  • 标签: 乙肝疫苗 新生儿 抗体 logistic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