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与分析血浆D-聚体缺血(IBD)患者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总结并分析2012年8月~2014年8月来我院住院诊疗的256例疑似IBD患者,所有患者均在住院后24小时内、48小时、72小时分别抽血留样检验D-聚体,待明确诊断后比较IBD患者与非IBD患者D-聚体指标情况。结果256例中129例诊断为IBD,其余126例排除IBD可能。比较IBD患者与非IBD患者D-聚体指标,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聚体缺血病患者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其方法方便、经济、快捷,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缺血性肠病 D- 二聚体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 D-聚体缺血的临床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 2018年 4月至 2019年 8月消化内科收治的缺血病患者 56例为观察组,同期收治的经内镜证实的慢性浅表性胃炎、胃肠道息肉患者共 56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入院后 24 h内 D-聚体、炎症指标及凝血指标的差异,并进一步比较在剔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高血压患者后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 D-聚体、炎症指标及凝血指标的差异。结果 入院后 24 h内检测两组 D-聚体、白细胞计数 (WBC)、凝血酶原时间 (PT)、凝血酶时间 (T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其中只有观察组 D-聚体水平高于正常值。在去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高血压患者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 D-聚体、白细胞计数 (WBC)、凝血酶原时间 (PT)、凝血酶时间 (TT)水平差异仍显著 (P<0. 05),同样只有 D-聚体水平高于正常值。结论 D-聚体缺血具有临床早期诊断价值,可有助于预判缺血,从而减少漏诊率及降低死亡率。

  • 标签: D-二聚体 缺血性肠病 早期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血浆D-聚体D-dimer)水平检测对缺血结肠炎的诊断价值,为日后缺血结肠炎患者临床诊断工作提供更多依据。方法通过将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缺血结肠炎患者34例设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34名健康人员设为对照组,对两组对象均进行血浆D-聚体D-dimer)水平检测,比较两组对象的血浆D-聚体D-dimer)水平检测情况。结果经过检测发现观察组的血浆D-聚体D-dime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的血浆D-聚体值之间有明显的差异,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缺血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诊断中,血浆D-聚体D-dimer)水平检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缺血结肠炎患者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定的重要指标在临床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我们进一步在临床上推广和使用。

  • 标签: 缺血性结肠炎 血浆D-二聚体(D-dimer)水平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早期识别具有大血管闭塞的缺血脑卒中患者可以提高转诊效率以及缩短再灌注时间,研究的目的是分析大血管闭塞组患者的特征并筛选出其中能够预测大血管闭塞的因素。方法研究回顾性分析了432例经脑卒中绿色通道诊治的缺血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了大血管闭塞组(LVO组)和非大血管闭塞组(非LVO组)之间的差异,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LVO组的独立危险因素:基线NIHSS评分和D-聚体。进一步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确定NIHSS评分和D-聚体的预测截断值。结果432例缺血脑卒中患者具有完整的影像学资料,年龄(68.5±12.4)岁,男性275例(63.7%),其中LVO组245例(56.7%),非LVO组187例(43.3%),两组在年龄、脑梗死出血转化、溶栓治疗、血管内治疗、合并心房颤动、基线NIHSS评分[14.0(6.0~20.0)分vs. 3.0(1.0~6.0)分,P<0.05]、入院时D-聚体值[0.9 (0.4~2.3) mg/L vs. 0.3(0.2~0.5) mg/L,P<0.05]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较高的NIHSS评分(OR=1.22,95%CI:1.17~1.27)和较高的D-聚体值(OR=3.10,95%CI:2.14~4.47)是大血管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基线NIHSS评分联合D-聚体值对大血管闭塞有较好的预测价值[AUC=0.85(0.81~0.89)]。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提示NIHSS评分>6.5分和D-聚体>0.57 mg/L是预测大血管闭塞的临界值。结论基线较高的NIHSS评分和D-聚体值具有早期预测大血管闭塞的价值,NIHSS评分>6.5分及D-聚体>0.57 mg/L的患者应该及时转诊至高级卒中中心进行治疗。

  • 标签: D-二聚体 NIHSS评分 缺血性脑卒中 大血管闭塞 血管内治疗 溶栓治疗 心房颤动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S100B、D-聚体(D-dimer, D-D)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在缺血脑卒中患者发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了济南市中心医院2022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符合标准的缺血脑卒中的初诊患者54例作为脑卒组,并且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NIHSS)来评价神经损伤,按照NIHSS评分不同将其分为轻度组:25例,中重度组:29例。另取40例健康对照组,严格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对各实验对象进行抽血和检测,采用ELISA测定血清S100B蛋白,D-聚体及GFAP表达水平,并与对照组作对比。结果:缺血脑卒中患者S100B,D-聚体,GFAP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重度组S100B,D-聚体,GFAP的表达水平较轻度组明显增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S100B、D-聚体、GFAP水平升高与缺血脑卒中的发生有关且表达水平越高,脑卒中越严重;S100B、D-聚体、GFAP三者均可作为诊断缺血脑卒中的标志物。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S100B  D-二聚体 GFAP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D-聚体浓度变化对胸痛患者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入院时胸痛患者100例,分为主动脉夹层胸痛患者29例,急性心机梗死胸痛患者30例,其他胸痛患者41例。另外选取正常体检者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观察比较各组患者D-聚体的含量。结果主动脉夹层组显著高于其他3组对照组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高于其他和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D-聚体的浓度变化有助于鉴别诊断胸痛疾病。

  • 标签: 胸痛 主动脉夹层 急性心肌梗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临床表现、心电图1QⅢTⅢ特征、血浆D-聚体(DD)水平与肺栓塞(PE)诊断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6月至2014年5月进行肺动脉CT血管成像(CTA)的212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肺动脉CTA检查结果,患者被分为PE组(56例)和无PE组(156例)。收集患者住院基本资料,包括临床表现、ECG特征及血浆DD水平,并在两组间进行比较。结果:与无PE组比较,PIE组呼吸困难(44.87%比75%),长期卧床(3.85%比14.29%)患者比例显著升高,无临床表现比例显著降低(38.46%比3.57%),P均〈0.01。PE组ECG具有SIQⅢTm特征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元PE组(50%比23.08%),P〈0.01。与无PE组比较,PE组血浆DD〉10μg/ml比例显著升高(19.23%比32.14%),P〈0.05。结论:临床症状有呼吸困难和/或长期卧床者,出现其他心肺疾患不能解释的临床表现时;ECG具有SIQⅢTⅢ特征;DD明显升高(〉10μg/m1)者应考虑肺栓塞的可能性。

  • 标签: 肺栓塞 心电描记术 呼吸困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D-聚体在高危性胸痛病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在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泰兴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并明确诊断为高危性胸痛患者120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75例,女性45例;年龄44~78岁,平均(62.43±5.28)岁;体重指数(18.26~24.37)kg/m2,平均(21.34±0.98)kg/m2。统计高危性胸痛中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肺栓塞的发生占比情况,测定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肺栓塞患者的D-聚体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120例高危性胸痛患者中,急性心肌梗死共53例(44.17%),主动脉夹层共38例(31.67%),肺栓塞共29例(24.16%)。肺栓塞患者血清D-聚体水平高于主动脉夹层与急性心肌梗死,且主动脉夹层患者血清D-聚体水平高于急性心肌梗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D-聚体在不同病因所致的高危性胸痛中的水平表达存在明显差异,其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表达较低,呈轻度升高,在肺栓塞患者中升高趋势最为显著,故临床上可通过检测高危性胸痛患者的D-聚体水平,来鉴别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肺栓塞。

  • 标签: 高危性胸痛 急性心肌梗死 主动脉夹层 肺栓塞 D-二聚体
  • 简介:摘要D-聚体(D-Dimer,DD)是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酶作用下的特异性降解产物,DD的生成或血DD水平增高反映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检测血浆DD水平对各种疾病的诊断、疗效和判定预后方面有重要意义。

  • 标签: D-二聚体 临床意义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介绍肠道血供情况,总结肠道缺血的原因、临床表现、内镜特点、病理形态特点以及几种特异性缺血,旨在提高对缺血的认识。

  • 标签: 缺血性肠病 诊断 病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D-聚体在急诊主动脉夹层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急诊抢救室50例经高分辨率影像学确诊的主动脉夹层患者为实验组,选择同一时期以急性胸痛为主诉的非夹层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入院时抽血检测D-聚体及检查高分辨率动脉成像,比较两组患者间的D-聚体水平。结果实验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D-聚体值(μg/L,log2)分别为(12.37±1.34)和(9.39±1.34),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D-D值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聚体在急诊主动脉夹层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可作为急性主动脉夹层早期诊断的指标。

  • 标签: D-二聚体 急诊主动脉夹层 早期诊断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D-聚体联合FDP用于诊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70例DIC患者(观察组)的临床资料,并选择同期7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利用免疫比浊法测定两组D-聚体以及FDP水平。结果观察组D-聚体以及FD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D-聚体以及FDP可有效诊断DIC,提高了临床诊断准确率,避免了病情的延误,同时也缓和了医患关系,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D-二聚体 FDP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D-聚体诊断脑梗塞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6年8月—2017年10月收治的104例脑梗塞病患及100例健康者作为研究对象,脑梗塞病患作为实验组,健康者作为参照组,检测、比对实验组病患治疗前后以及参照者的D-聚体水平。结果实验组病患治疗前D-聚体阳性率为94.23%(98/104),和治疗2周后的31.73%(33/104)、参照组的3.00%(3/100)相比显著较高(P<0.05);而实验组病患治疗前D-聚体水平为(1.33±1.02)mg/L,显著高于治疗后的(0.71±0.75)mg/L及参照组的(0.25±0.21)mg/L(P<0.05)。结论脑梗塞病患的D-聚体阳性率及其水平均和治疗后及健康人群有显著差异,在临床中具备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脑梗塞 D-二聚体 疾病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D-聚体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56例经多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MSCTPA)确诊为肺动脉栓塞的病人,对照组为50例本院健康体检人群。所有对象均行CT扫描和D-聚体浓度定量检测。以CT扫描结果为金标准,采用ROC曲线计算AUC面积,并据此评价D-聚体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准确性和阴阳性预测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肺动脉栓塞组的D-聚体浓度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0.57ug/ml作为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临界值,此时的AUC面积为0.882。结论D-聚体检测诊断肺动脉栓塞理想临界值为0.57ug/ml;以此为临界值诊断肺栓塞时的准确性达到88.2%。因此我们认为,D-聚体检测是肺动脉栓塞诊断的较理想指标。

  • 标签: D-二聚体肺动脉栓塞ROC曲线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在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断中检测D-聚体(D-Dimer)的作用与价值。方法:2019年02月-2021年02月间,从我院接收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A组,选取同一时间段内确诊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50例为B组,选取50例健康体检者为C组,分析比较各组的D-聚体水平。结果:经检测,A组患者的D-聚体水平与其余两组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D-二聚体 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