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人食五谷杂粮,难免有个头痛脑热的。生了病就要打针吃药。而服用的药片、药丸、药水也是一把双刃剑,除了治病,药物所经过的口腔、食管、胃也会受到药物的刺激,有的甚至引起损伤,下面就说一说药物对食管的损伤。

  • 标签: 食管黏膜 药物所 损害 五谷杂粮 损伤
  • 简介:摘要食管黏膜剥脱症是临床诊治中相对少见的一类食管良性疾病,目前临床上就食管黏膜剥脱症的诊断及治疗情况尚不明确。本文拟从食管黏膜剥脱症的临床表现、内镜及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等方面做系统性归纳总结,加深对于食管黏膜剥脱症诊断及治疗的认识。

  • 标签: 食管 黏膜剥脱症 胃镜 诊断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报道1例食管黏膜下腺导管腺瘤。肿瘤发生在食管-胃连接部,位于黏膜下层。组织学形态表现为含双层上皮细胞的导管,呈腺丛状、囊状分布。导管上皮细胞增生成多层,形成乳头状、微腺体状结构。瘤细胞温和/或轻度异型,未见核分裂象。间质内淋巴组织丰富,见淋巴滤泡形成。病理医师可能认识不足,容易漏诊、误诊。

  • 标签:
  • 简介:摘要食管黏膜下腺导管腺瘤十分罕见,起源于食管黏膜下腺体,生长缓慢,病程较长,本文报道1例。患者男,53岁,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纳差、腹胀,时有腹部胀痛不适、反酸。超声内镜见食管隆起病灶处有一局部中等偏低回声区,似起源于黏膜肌层,与黏膜下层关系密切,组织学上肿瘤由多个腺性囊肿组成,囊肿由两层细胞覆盖,内层腺上皮细胞和外层基底细胞,细胞温和,无明显异型,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腺上皮和基底细胞均表达细胞角蛋白(CK)7、CK5/6,基底细胞阳性表达p63和平滑肌肌动蛋白。食管黏膜下腺导管腺瘤镜下具有特征性改变,病理医师应加强对该肿瘤的认识,避免漏诊及误诊。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内科治疗。方法根据诊断进行治疗。结论一般采取保守治疗,止血、止吐及抗酸治疗。

  • 标签: 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 内科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食管黏膜下肿瘤患者进行消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并联合针对性护理措施,观察其临床价值。方法:针对性抽取70例本院2018年6月-2021年3月期间进行食管黏膜下肿瘤治疗的患者,并在消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进行。为确保研究公平性,分为对照组(n=35)和观察组(n=35),对照组行一般护理,观察组行针对性护理措施。观察差异化护理模式下患者术后并发症及满意度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低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满意度评分71.4%,观察组患者满意度评分9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消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食管黏膜下肿瘤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体黏膜移植预防早期食管癌近环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后食管狭窄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22年7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早期食管癌近环周ESD并定期随访的33例患者的病例资料,男14例,女19例,年龄(66.4±7.4)(47~77)岁。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共分为4组:A组6例,术后行自体黏膜移植术及全覆膜金属支架置入术,并联合口服、静脉应用及局部注射激素;B组8例,术后行自体黏膜移植术及全覆膜金属支架置入术;C组11例,术后行全覆膜金属支架置入术联合口服或静脉应用激素;D组8例,术后行全覆膜金属支架置入术。术后通过内镜观察移植黏膜生长情况、有无食管狭窄及手术并发症等,了解自体黏膜移植预防早期食管癌近环周ESD后食管狭窄的疗效。结果33例患者胃镜手术过程顺利。B、C和D组扩张次数均比A组多,A组扩张次数[M(Q1,Q3)]为0(0,1.8)次,B、C和D组扩张次数分别为5.5(4.3,6.8)、4.0(4.0,7.0)和5.5(3.5,10.8)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C和D组各组间扩张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支架放置时间[M(Q1,Q3)][7.5(6.3,8.8)d]比A组[64.5(41.5,75.5)d]短(P=0.006);C组[38.0(28.0,50.0)d]和D组[31.5(27.3,66.3)d]支架放置时间与A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组支架放置时间长于B组(P<0.05);B和C组支架放置时间与D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自体黏膜移植预防早期食管癌近环周ESD后狭窄是安全有效的,其联合全覆膜金属支架置入、全身及局部激素应用时预防效果比单独应用时好。

  • 标签: 食管肿瘤 自体黏膜移植 食管狭窄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 简介:摘要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heterotopic gastric mucosa in the upper esophagus,HGMUE)在临床工作特别是胃镜检查过程中并不少见,但由于临床医生的关注程度不够且好发部位靠近食管入口处,因此常常被医患所忽视。近年来很多学者发现HGMUE与咽喉反流症状相关,并因此开始对HGMUE加以关注,但是关于其临床症状产生的原因目前尚存争议。针对HGMUE临床症状的研究能够明确该病变与咽喉反流之间的关系,为相关疾病的诊疗提供帮助,本文就近年来有关HGMUE的文献作一综述。

  • 标签: 食管疾病 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 咽喉反流
  • 简介:下咽癌侵犯喉与食管是头颈部恶性肿瘤中较难处理的一种.近年来由于采用外科切除,或外科切除后协同放射综合治疗,使3年、5年的生存率较过去有了提高,但在外科处理中最大的难题是在病变切除后组织缺损多,重建下咽以及食管有很大的困难.

  • 标签: 下咽癌 外科切除术 残存喉黏膜 气管黏膜 手术适应症 食道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食管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食管狭窄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统计158例早期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ESD术后食管狭窄的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ESD术后食管狭窄的危险因素为病变层次m3、病变环周比例≥3/4(P均<0.05)。结论病变层次m3及病变环周比例≥3/4增加了ESD术后食管狭窄发生的风险。

  • 标签: 早期食管癌 食管狭窄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 简介:目的评价食管黏膜瓣吻合口成形术在食管癌、贲门癌切除术及行食管胃吻合重建消化道过程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2月-2006年6月采用食管黏膜瓣吻合口成形术治疗的76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手术方法为:切除病变缝闭胃残端。于胃后壁,切开正三角形两侧边浆肌层,游离成“∨”形浆肌层瓣,纵行切开“∧”形游离食管前壁肌层,切开胃三角形底边黏膜,与食管黏膜做吻合后,将胃后壁“∨”形浆肌层瓣与食管“∧”形肌层瓣缝合。食管后壁全层与剩余胃黏膜层吻合。上提吻合口周围的胃壁,使浆肌层瓣突入食管腔内,包套重塑His角。术后随访并观察食管胃反流、吻合口狭窄和吻合口瘘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围手术期2例死亡,病死率为2.63%(2/76),其余74例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术后1个月至6年,有反酸症状者1例,占1.35%(1/74),行X线钡餐透视检查未发现钡剂明显反流;纤维内窥镜检查发现黏膜轻度改变。其余73例(98.65%)患者无症状,行X线钡餐透视和纤维内窥镜检查未见异常改变。结论食管黏膜瓣吻合口成形术具有明显的抗反流、防止吻合口狭窄作用,可以减少吻合口瘘的发生。

  • 标签: 食管胃黏膜瓣吻合口成形术 食管胃吻合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食管黏膜下腺导管腺瘤(ESGD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搜集并观察3例ESGDA组织形态学特点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复习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3例ESGDA患者均为男性,发病年龄范围63~75岁,病变均位于食管下段。镜下观察:肿瘤由扩张的腺管或囊腔组成,腺管及囊腔衬覆双层上皮结构,腔缘内层腺上皮柱状、多层排列、上皮细胞嗜酸性变、局部呈乳头状突起。腺管与囊腔周围包绕一层连续的基底细胞层,肿瘤背景富含浸润的淋巴细胞,肿瘤细胞形态温和,异型性轻微。免疫组织化学:内层腺上皮细胞弥漫强阳性表达细胞角蛋白(CK)7、CK5/6、CK19、DOG1、CD117,不表达诸多黏蛋白,外层基底细胞表达CK5/6、p63、p40、平滑肌肌动蛋白。结论ESGDA是一种罕见的食管良性腺上皮源性肿瘤,好发于食管下段,易误诊为食管囊肿、腺癌或唾液腺型肿瘤,认识并熟悉其组织形态学特征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有助于其诊断与鉴别诊断。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7年3月至2009年7月笔者所在科室经胃镜检查确诊的17例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根据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应及早行胃镜检查.结论急诊胃镜检查是诊断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的关键.

  • 标签: 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 胃镜 上消化道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内镜下隧道式与常规黏膜剥离术治疗食管黏膜下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50例食管黏膜下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对照组行常规黏膜剥离术治疗,观察组行内镜下隧道式黏膜剥离术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相对于常规黏膜剥离术,内镜下隧道式黏膜剥离术治疗食管黏膜下肿瘤的临床疗效显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治疗方式,在临床上值得广泛推广。

  • 标签: 内镜下隧道式 常规黏膜剥离术 食管黏膜下肿瘤
  • 简介:摘要2020年日本胃肠内镜学会制定并发布了食管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内镜黏膜切除术指南。该指南基于已发表的大量临床研究证据,针对18个临床问题提出建议,问题涉及食管癌的术前诊断、内镜切除适应证、内镜切除方案、可治愈性评估以及术后监测5个方面,旨在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并提高临床实践质量,主要内容包括食管鳞癌和食管腺癌2个部分,本文主要就食管鳞癌部分的指南内容进行解读。

  • 标签: 食管鳞状细胞癌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内镜黏膜切除术 指南解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食管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后发生食管狭窄的特征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以2011年1月—2018年12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接受ESD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病历、随访获取患者的病例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和Cox回归分析发生食管狭窄的相关因素。结果接受ESD治疗的654例患者中79例(12.1%)出现术后食管狭窄,从接受ESD到发生狭窄的中位时间为27(17,43)d。病变形态和病变环周比例是狭窄发生的独立相关因素,其中Ⅱa型病变狭窄发生率是Ⅱc型病变的6.601倍(95%CI:1.518~28.709,P=0.012),环周比例75%~<100%和100%者狭窄发生率分别是环周比例<75%者的17.408倍(95%CI:8.009~37.839,P<0.001)和52.439倍(95%CI:23.905~115.029,P<0.001)。79例狭窄患者中27例为严重狭窄,病变环周比例是严重狭窄发生的独立相关因素,环周比例75%~<100%和100%者严重狭窄发生率分别是环周比例<75%者的7.775倍(95%CI:1.977~30.577,P=0.003)和70.062倍(95%CI:19.879~246.926,P<0.001)。结论早期食管癌病变形态和病变环周比例是ESD术后狭窄发生的独立相关因素,病变环周比例是严重狭窄发生的独立相关因素。

  • 标签: 食管狭窄 食管肿瘤 危险因素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镜NBI对Barrett食管黏膜象观察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6例经胃镜诊断为内镜Barrett食管的患者,依次在普通胃镜和胃镜NBI下观察食管黏膜病变轮廓、腺管开口结构并计算图像清晰度评分,在NBI下改变最显著部位靶向活检行病理学检查。结果在观察病变轮廓方面,NBI与普通胃镜间差异有显著性,NBI比普通胃镜清晰;对于腺管开口结构的观察中,NBI优于普通胃镜。36例中内镜表现类型以岛状型多见,病理类型以胃底型多见,而腺管开口形态不规则的3例均为特殊肠化生型。结论NBI对Barrett食管病变轮廓、腺管开口结构显示清晰,有助于提高病变的靶向活检准确率,且操作转换简单易行。

  • 标签: Barrett 食管 内镜检查 窄带成像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1-1至2014-12-31确诊的61例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胃镜下表现、诊断及治疗效果。结果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多有酗酒及腹内压增高基础疾病,以呕血为主要表现;内镜下均有不同程度的贲门黏膜撕裂伤。结论该病预后良好,如存在活动性出血,及时内镜下止血治疗。

  • 标签: 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 内镜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食管肿瘤中的应用结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6月,我院接收并给予超声内镜检查后发现为食管肿瘤相关病症患者23例作为研究样本,收集患者临床治疗相关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回顾性整合、分析,实施超声内镜检查方式以便明确患者病灶的位置、大小、性质等指标,并给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展开治疗,观察患者的临床治疗结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选取的23例患者在给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展开治疗后,其中21例患者获得完整性剥离,其余2例治疗后体内仍旧残存肿瘤,同时其病理结果显示为低度恶性肿瘤迹象,随后对其实施外科扩大切除手术。患者病灶直径在1.4~5.9cm之间,平均为(3.4±0.3)cm,外科手术时间在半小时至三小时之间,平均约为一小时。术后对患者开展为期一年的随访,随访结果显示,21例获得完整性剥离的食管肿瘤患者均未出现病症复发情形。23例患者经病理诊断,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早期鳞癌、食管良性肿瘤、食管囊肿对应病例数分别为15例、5例、1例、2例。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是一种临床治疗结果显著的微创治疗手段,对食管肿瘤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结果,能够实现患者病灶的完整性剥离,术后创伤较小,同时有助于缩短患者术后康复时间,加快患者康复进程。

  • 标签: 食管肿瘤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