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脐带细胞冻干粉的制备方法。方法通过原代培养干细胞,传代、分离;FACsAria流式细胞仪检测干细胞特征;SCIENTZ-12N冷冻干燥机将细胞因子制备成冻干粉;结果流式细胞术检测到干细胞高表达共性标志CD73及CD29蛋白;脐带细胞冻干粉制备成功;结论通过使用SCIENTZ-12N冷冻干燥机对干细胞上清液进行若干小时冷冻干燥处理,能得到较好质量干细胞冻干粉;

  • 标签: 干细胞 冻干粉 流式细胞术
  • 简介:目的:分离、培养、纯化家猫的骨髓细胞,并对获得细胞的表面标志物进行鉴定,为进一步利用骨髓细胞细胞移植实验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纯化家猫骨髓细胞,通过多次更换培养液获得较纯化的骨髓细胞,倒置相差显微镜下对细胞形态进行观察;根据第1、3、5、7、9代细胞的镜下增殖情况绘制出生长曲线;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抗原CD34、CD44和CD90的表达率。结果: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分离培养的骨髓细胞贴壁呈梭形或纺锤形;原代细胞生长丛集成片,5~7d达到融合,进行传代;培养到第三代以后,细胞出现相对均匀的梭形扁平外观,迅速增殖的细胞呈涡流样排列;第3、5代骨髓细胞增殖能力强于第7、9代;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显示细胞的CD34、CD44和CD90阳性率分别为17.5%、97.9%和91%,这与骨髓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一致。结论:分离培乔的细胞具有骨髓细胞特性,成分相对单一,第3、5代细胞纯度高,增殖能力强,适用于进一步的实验研究.

  • 标签: 家猫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分离培养 鉴定
  • 简介:炎症性肠病(IBD)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是多因素导致的肠道炎症性疾病,其发病率在我国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IBD治疗方法以内科药物治疗为主,外科手术治疗主要解决并发症、干细胞治疗IBD及其并发症逐渐被指南认可。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具有免疫调节及促进上皮重建作用的细胞可应用于IBD及其并发症治疗。笔者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自身临床实践.就目前细胞应用研究、IBD发病机制和治疗现状、细胞治疗IBD研究进展进行述评。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克罗恩病 溃疡性结肠炎 间充质干细胞 治疗
  • 简介:摘要背景骨髓细胞为骨缺损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目的回顾近年来骨髓细胞经不同途径及物质诱导成骨分化及效果的研究进展。方法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2010年至2018年文献,共检索到1076篇文章,按纳入和排除标准文献进行筛选,共纳入18篇文章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骨髓间质干细胞具有较高的成骨活性。在体内经不同的方式及诱导剂的诱导,可分化成成骨细胞而修复骨缺损区。目前尚无理想的诱导方法,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及探讨。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骨组织工程 诱导
  • 简介:摘要骨髓细胞是从成年个体的骨髓中分离所得的、具有分子及功能异质性的一类干细胞。这些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可以分化为脂肪细胞、软骨细胞、肌细胞、骨细胞及支持造血的基质等。本实验通过对骨髓细胞分离、培养及诱导分化的研究来检验其向心肌细胞分化的潜能,同时对骨髓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时机及移植细胞的数量作了一定的探讨。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急性心肌梗死 陈旧性心肌梗死 移植 骨髓
  • 简介:建立一种简便、快捷的人胎盘绒毛膜细胞(humanplacentalchorionic-derivedmesenchymalstemcells,hpcMSCs)分离培养方法。用手持电动匀浆器处理人绒毛膜,经酶消化后接种培养,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CCK-8测定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记,成脂、成骨诱导分化试剂盒鉴定细胞的分化潜能。获得的人胎盘绒毛膜细胞为成纤维细胞细胞,呈平行排列或漩涡状生长,高表达CD73、CD105、CD90,而CD34、CD45、CD14、CD19、HLA-DR呈阴性,生长曲线为"S"型,经成骨或成脂诱导后,茜素红染色或油红O染色呈阳性。符合国际细胞治疗学会认可的细胞标准。建立了人胎盘绒毛膜细胞的分离培养新方法,结合了组织块法和酶消化法的优点,为绒毛膜细胞的应用提供基础。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绒毛膜 细胞分离 细胞培养 方法
  • 简介:目的建立c-Met慢病毒载体转染人脐带细胞(hUMSC),为治疗肝衰竭作为种子细胞.方法培养hUMSC,经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表面表型,转染c-Met慢病毒载体,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转染效率,确定最佳多重感染复数(MOI).采用嘌呤霉素抗性筛选稳定表达c-Met的hUMSC细胞系,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细胞c-met蛋白表达量.结果P5代细胞高表达CD44、CD90和CD105抗原,不表达CD31、CD45和CD34相关造血细胞抗原,符合人脐带细胞的特性;构建成功的c-Met慢病毒载体转染人脐带细胞最佳MOI=80,经嘌呤霉素筛药,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荧光阳性率为100%,且经Western-blot法检测证实该细胞过表达c-Met蛋白.结论成功构建过表达c-Met基因的脐带细胞,为进-步实验打下了基础.

  • 标签: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C-MET基因 转染 体外
  • 简介:摘要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s)作为组织修复和再生的细胞来源而受关注。麻醉药物是否对MSCs移植有一定的毒性作用尚待研究。本文研究旨在探讨麻醉药物如何影响MSCs生物学,为MSCs的临床应用提供研究依据。

  • 标签: 麻醉药物 间充质干细胞 研究进展
  • 简介:关节软骨受损或缺失,是导致关节炎等渐进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成熟的透明软骨由于缺乏神经支配和血管供应,且软骨细胞增殖能力差,所以很难自我修复.自体软骨细胞移植尚存在局限性,且操作复杂,阻碍了临床应用.细胞增殖能力较强,并保留有分化潜力,但向成软骨分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如细胞因子、支架材料、培养基等.寻找促进诱导细胞成软骨分化的活性因子,是目前关节软骨再生的重要研究方向.本文就诱导细胞向软骨分化的相关活性因子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成软骨分化 活性因子 软骨再生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诱导分化的胎盘细胞去分化后的干细胞特性及潜在机制。方法采用胎牛血清及淋巴细胞分离液等,从实验的角度出发,对诱导分化的胎盘细胞去分化后的干细胞特性及潜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第5代胎盘细胞,与去分化1d成肝细胞诱导分化的胎盘细胞,向骨细胞诱导分化后,转化为了典型的骨细胞形态。经PCR检测发现,两者的表达相似。样本H浓度46.80ng/μL、总量0.81μg、A260/A280为1.75、RIN为8.49%、28S/18S为2.59%。结论去分化后的胎盘细胞,可有效保留细胞形态,维持干细胞标记物表达水平,与未经处理的胎盘细胞相比,其增值能力更强。

  • 标签: 诱导分化 胎盘间充质干细胞 肝衰竭
  • 简介:目的探讨自制的扩孔介孔硅纳米粒子(LPMSNs)的材料性能,及其对大鼠骨髓细胞(BMSCs)增殖和成骨向分化的影响。方法溶胶凝胶法合成介孔硅纳米颗粒(MSNs),使用扩孔剂1,3,5-三甲苯(TMB)对初始合成的小孔径高温扩孔。透射电镜(TEM)、N2吸附解吸附、孔径分布、孔容及比表面积分析、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TGA)检测其形貌结构和理化性能。体外分离培养BMSCs,并对其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进行鉴定,取第3代细胞用于实验。配置不同浓度LPMSNs培养液,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LPMSNs的细胞毒性。分为对照组、LPMSNs组(10μg/mL),培养21d后,茜素红染色法检测各组细胞矿化结节。培养7、14d后,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成骨相关基因碱性磷酸酶(ALP)、Runx相关转录因子(Runx2)、骨钙素(OCN)表达。培养14d后,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成骨相关蛋白水平表达。使用SPSS20.0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和t检验比较,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TEM显示LPMSNs粒径约为200nm,其N2吸附解吸附曲线为Ⅳ型等温线,有吸附的迟滞环;LPMSNs的孔径分布图显示其孔径分布峰值为7.39nm,BET比表面积图计算出来的BET比表面积为(340.5±2.8)m^2/g,BJH孔容为1.8cm^3/g。在LPMSNs的FTIR的数据中,可观察到位于460cm^-1的Si-O-Si横向摇摆振动峰(TO1);位于800cm-1的Si-O-Si对称伸缩振动峰(TO2);位于1070cm-1的Si-O-Si非对称伸缩振动峰(TO3),位于940~960cm^-1的Si-OH键振动峰,位于3000~3700cm^-1的-OH振动峰。TGA显示LPMSNs在28~1000℃之间整个失重所占百分比约为1.61%。CCK-8法结果显示低浓度(〈20μg/mL)的LPMSNs对细胞活力无明显影响。茜素红染色法显示与对照组相比,LPMSNs组的细胞矿化结节形成数量较多,体积较大。实时荧�

  • 标签: 间质干细胞 骨生成 纳米粒 扩孔介孔硅
  • 简介: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etinalpigmentepithelium,RPE)的上皮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transition,EMT)是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疾病(proliferativevitreoretinopathy,PVR)的主要发病机制,也是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neovascularization,CNV)时,造成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nti-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anti-VEGF)疗效降低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随着细胞替代治疗作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maculardegeneration,ARMD)的新型治疗方式而兴起,人类胚胎干细胞(hESC-RPE)、体细胞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RPE)定向诱导分化的RPE细胞以及来自于流产胎儿的胎儿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fetalRPE,fRPE)逐渐受到了研究者们的关注。为了发挥最好的治疗效果,保证治疗用细胞的稳定增殖及高效分化是极其重要的。但是在传代扩增的过程中,由于上皮转化的存在,导致这些细胞出现增殖困难以及再分化能力下降,从而影响治疗效果并阻碍了治疗人群的普及,使细胞替代治疗难以推广。所以,鉴于上皮转化在视网膜疾病的发生和治疗中都造成了重要影响,抑制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发生上皮转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将阻止上皮转化研究的最新进展综述如下。

  • 标签: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上皮间充质转化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骨髓细胞(MSCs)治疗对脑炎患儿免疫炎症指标的影响及临床疗效分析。方法选取本科室收治的18例病毒性脑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予MSCs治疗,观察MSCs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19+、CD20+及炎症因子IL-1β、TNF-α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MSCs治疗后外周血B淋巴细胞CD19+、CD20+比例及炎症因子IL-1β、TNF-α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18例病毒性脑炎患儿经MSCs治疗后,其中15例症状改善,3例症状无明显改善。结论骨髓细胞能有效调节病毒性脑炎患儿外周血B淋巴细胞亚群及炎症因子水平并改善临床症状,是治疗病毒性脑炎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病毒性脑炎 免疫炎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脐血细胞(HUMSCs)在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损伤(IR)时肠屏障的保护作用。方法体外诱导分离培养大鼠的脐血细胞。6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IR组及HUMSCs组,每组20只。HUMSCs组实施脐血细胞悬液输注,输注位置于尾静脉进行,对照组注射等渗盐水,IR组注射TNB。于输注后6h、24h、72h检测各组血清中IL-6、TNF-α及SOD浓度。结果运用荧光示踪法检测,发现在腺上皮细胞以及肠粘膜组织内均有HUMSCs细胞分布。经治疗后的第6、24h进行血清检测发现IR组血清中IL-6、TNF-α含量高于对照组,而HUMSCs组血清中IL-6、TNF-α含量显著减少(P<0.05)。损伤组SOD的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减少,而在HUMSCs组显著增加(P<0.05)。结论在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进行脐血细胞移植,对起到保护作用。

  • 标签: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 移植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 简介:目的:制备石墨烯(G)/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三维多孔复合支架,研究G/PLGA三维多孔复合支架作为骨组织支架材料的可行性。方法:不同质量比的G与PLGA(0,0.5‰,5‰)均匀混合,利用碳酸氢钠致孔制备多孔G/PLGA三维复合支架。通过CCK-8检测、细胞骨架染色、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分析以及RT-PCR实验检测支架材料的细胞毒性及其对大鼠骨髓细胞(BMSCs)黏附、增殖及分化的影响。结果: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所制备的G/PLGA三维支架材料具有连通的多孔结构,G在支架中均匀分布。CCK-8检测结果显示G/PLGA三维支架无明显细胞毒性。与单纯PLGA支架组相比,G/PLGA三维多孔支架组的BMSCs表达ALP活性有所增加,成骨相关基因表达随G含量升高呈明显上调,其中含有5‰G的复合三维多孔支架的促成骨分化作用最明显。结论:本实验所制备的G/PLGA三维多孔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够促进BMSCs体外成骨分化,有望作为新型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 标签: 石墨烯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多孔支架 骨组织工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利用趋化因子SDF-1复合聚乳酸-乙醇酸(PLGA)高分子材料制备生物支架材料,骨髓细胞与SDF-1复合PLGA支架材料相容性,并研究骨髓细胞在SDF-1复合PLGA支架材料增殖及迁移情况。方法2017年11月—12月期,在齐齐哈尔医学院分子生物学研究室分离培养大鼠骨髓细胞,大鼠骨髓细胞为对照组,大鼠骨髓细胞种植在PLGA支架材料为BP组,加入120ng/ml浓度SDF-1骨髓细胞种植在PLGA支架材料为S-BP组,利用CCK-8和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检测各组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结果CCK8增殖检测S-BP实验组细胞活性比BP组细胞活性增强(P<0.01),BP组细胞活性比正常对照组细胞活性增强(P<0.05);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表明细胞迁移率S-BP实验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别(P<0.01),BP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有明显差别(P<0.05);结论趋化因子SDF-1复合PLGA支架材料可有效的对骨髓细胞增殖和趋化。

  • 标签: SDF-1因子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PLGA材料 增殖 迁移
  • 简介:目的:研究增龄条件下骨髓细胞(bonemarrowmesenchymalstemcells,BMSCs)的增龄性改变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增龄过程中的变化。方法:选用3月龄及18月龄的SD大鼠,双能X线检测股骨密度;分离培养BMSCs,SA-β-Gal染色分析3月龄组及18月龄组细胞衰老情况;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端粒酶(telomerasereversetranscriptase,TERT)mRNA表达;采用免疫酶联吸附试验检测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白介素6(IL-6)的分泌情况;WesternBlot法检测Wnt信号通路核心蛋白β-catenin在细胞浆及细胞核中的表达;实时定量PCR检测Wnt通路关键基因LEF-1、TCF-4的表达。结果:18月龄组大鼠股骨密度显著低于3月龄组;SA-β-Gal阳性表达细胞随年龄增加而增加,TERT表达水平随年龄增加而显著降低;18月龄组BMSCsTNF-α及IL-6的分泌量显著高于3月龄BMSCs;18月龄组BMSCs细胞核及细胞浆中β-catenin表达量较3月龄BMSCs均呈增高趋势;18月龄组BMSCsLEF-1的基因表达水平较3月龄BMSCs上升1.6倍,TCF-4的基因表达水平也上升3.12倍。结论:随着年龄的增加BMSCs分泌的炎症因子含量增加,导致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活化进而影响干细胞的生物学功能。

  • 标签: 增龄 WNT通路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人参总皂苷联合大鼠骨髓细胞(BM-MSCs)对高糖损伤INS-1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INS-1细胞给予连续性高糖刺激后与BM-MSCs进行间接共培养。分为正常对照组、INS-1细胞损伤模型对照组、无TSPG共培养组、TSPG共培养组,ELISA检测各组INS-1细胞基础胰岛素分泌、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糖损伤模型组INS-1细胞基础胰岛素和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量均减少。与损伤对照组比较,共培养各组INS-1细胞基础胰岛素和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增加(P﹤0.05)。与无TSPG共培养组比较,不同浓度的TSPG干预共培养组基础胰岛素的分泌量无明显差异,而100和200mg/LTSPG干预共培养组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增加(P﹤0.05)。结论BM-MSCs能促进高糖损伤INS-1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的恢复,一定浓度的TSPG能促进这种作用。

  • 标签: 高糖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胰岛&beta 细胞 共培养 人参总皂苷 PDX-1
  • 简介:摘要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s)是一种重要的成体干细胞,主要存在全身结缔组织和器官间质中。MSCs除了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可应用于组织器官损伤修复,还具备低免疫原性、免疫调节及诱导免疫耐受的功能。MSCs能够在体外对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NK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起到免疫调节的作用。本文主要对近年来MSCs免疫调节作用机制的研究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免疫调节 免疫耐受
  • 简介:背景:脐带细胞可分化成胰岛β细胞用于移植治疗1型糖尿病,但需要进一步提高疗效,并研究其免疫调节机制。目的:观察3D培养的脐带细胞移植对1型糖尿病小鼠的疗效及免疫调节机制。方法:组织贴壁法分离脐带细胞并进行3D培养,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采用链脲佐菌素诱导1型糖尿病小鼠模型,2D干细胞移植组和3D干细胞移植组于造模7d后尾静脉注射脐带细胞(5×106/只),对照组和模型组小鼠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移植后每周检测各组小鼠空腹血糖,连续4周;移植后30d,制备小鼠单个脾细胞悬液,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亚群变化;移植后30d,ELISA试剂盒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2,γ-干扰素水平。结果与结论:①3D培养体系下脐带细胞生长良好,高表达细胞表面标志物CD44,CD73、CD90和CD105;②细胞移植2-4周后,小鼠血糖水平显著下降,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D干细胞移植组血糖水平低于2D干细胞移植组,第4周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与模型组相比,干细胞移植组Th1细胞百分比下降,Th2细胞与Treg细胞百分比显著升高(P<0.01);与2D干细胞移植组相比,3D干细胞移植组Th1细胞亚群百分比降低,Th2细胞亚群和Treg细胞百分比升高(P<0.05);④与模型组相比,干细胞移植组白细胞介素2和γ-干扰素水平降低,而白细胞介素4和白细胞介素10水平明显升高;与2D干细胞移植组相比,3D干细胞移植组白细胞介素2水平降低,白细胞介素4和白细胞介素10水平升高(P<0.05);⑤结果表明,3D培养的脐带细胞移植治疗1型糖尿病小鼠效果优于2D培养的脐带细胞,其机制可能与上调调节性T细胞,维护体内Th1/T

  • 标签: 干细胞 3D培养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表面标志物 1型糖尿病 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