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灸联合认知治疗对失眠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在衢州市中医医院针灸科门诊就诊的失眠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n=46例)及对照组(n=44例)。联合组采用针灸治疗及认知治疗,对照组采用认知治疗;比较两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及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SI)评分、入睡潜伏期、总睡眠时间、入睡后觉醒次数、在床时间及睡眠效率的差异。结果治疗结束时,联合组治愈率(28.26%)、显效率(54.35%)、总有效率(95.65%)均高于对照组的11.36%(χ2=4.013,P=0.045)、31.82%(χ2=4.649,P=0.031)、79.55%(χ2=5.438,P=0.020);联合组HAMA评分[(13.05±2.19)分]、ISI评分[(13.01±3.03)分]、入睡潜伏期[(28.03±7.50)min]及入睡后觉醒次数[(1.36±0.91)次]低于对照组[(14.92±3.04)分,t=1.803,P=0.040]、[(15.02±3.22)分,t=3.201,P=0.031]、[(36.15±7.87)min,t=3.186,P=0.033]及[(1.94±1.05)次,t=3.254,P=0.027];联合组睡眠效率[(83.28±5. 41)%]高于对照组[(79.56±5.20)%,t=2.278,P=0.043]。结论针灸治疗联合认知治疗对失眠患者疗效优于单纯认知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针刺疗法 灸法 入睡和睡眠障碍 认知疗法 焦虑 抑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失眠认知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on insomnia,CBT-i)对失眠伴抑郁患者以及单纯失眠患者的疗效。方法71例符合失眠诊断的患者,根据贝克抑郁量表(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BDI)得分分为单纯失眠组(<14分,33例)和失眠伴抑郁组(≥14分,38例)。2组患者每天填写睡眠日记,并给予8周标准的CBT-i治疗,在治疗前(基线)、治疗第4周、治疗第8周、治疗结束后4周(第3个月)、治疗结束后16周(第6个月)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nsomnia Severity Index,ISI)、BDI、贝克焦虑量表(Beck Anxiety Inventory,BAI)、SF-36健康调查简表对2组患者睡眠质量、抑郁焦虑程度、个人健康状况等进行评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各时间点组内比较。结果与基线时比较,单纯失眠组和失眠伴抑郁组第8周、第3个月和6个月随访时入睡潜伏期、睡眠效率、PSQI、ISI、BDI、BAI、SF-36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失眠伴抑郁组较单纯失眠组在基线、第8周、第3个月和6个月随访时BAI(t=-6.340、-3.301、-3.511、-2.982)、SF-36(t=4.162、3.195、2.022、3.629)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2组ISI评分在第6个月随访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3±4.6)分与(4.7±3.4)分,t=-2.044,P=0.048]。2组入睡潜伏期和睡眠效率以及PSQI的评分在第8周、第3个月和6个月随访时与基线的变化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2组BAI、BDI评分在第8周与第3个月和6个月随访时与基线的变化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BT-i对失眠伴抑郁患者和单纯失眠患者均有效,且可以缓解失眠伴抑郁患者的抑郁症状以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入睡和睡眠障碍 认知疗法 抑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睡眠认知干预在冠心病伴失眠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收治的冠心病伴失眠患者12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66例、对照组58例。对照组给予冠心病伴失眠患者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给予冠心病伴失眠患者睡眠认知干预。随访6个月,采用简睡眠信念和态度量表(DBAS-16)、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西雅图心绞痛问卷(SAQ)分别评估患者睡眠信念和态度、睡眠质量、生活质量。结果试验组冠心病伴失眠患者对失眠后果的估计、对睡眠的担忧、对药物的认知、DBAS-16总分高于对照组〔(15.24±2.12 vs 13.24±1.75)、(18.75±3.24 vs 16.54±3.16)、(10.45±1.35 vs 9.34±1.21)、(48.98±6.15 vs 43.48±6.23)〕(t=5.682、3.834、4.794、4.939,P<0.05);PSQI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总分低于对照组〔(1.24±0.35 vs 1.56±0.40)、(1.42±0.32 vs 1.78±0.41)、(0.75±0.12 vs 0.94±0.15)、(1.43±0.32 vs 1.68±0.41)、(1.34±0.34 vs 1.68±0.36)、(7.87±1.12 vs 9.41±1.23)〕(t=4.751、5.483、7.829、3.807、5.405、7.297,P<0.05,P<0.01);躯体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性、治疗满意度、疾病认知程度、SAQ总分高于对照组〔(73.45±9.32 vs 65.32±8.65)、(80.32±8.33 vs 5.45±9.24)、(91.32±6.30 vs 85.45±7.24)、(76.36±8.45 vs 70.35±9.20)、(80.98±7.20 vs 75.64±8.36)〕(t=5.012、3.086、4.821、3.791、3.822,P<0.05)。结论睡眠认知干预有助于矫正冠心病伴失眠患者睡眠错误认知与态度,改善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

  • 标签: 冠心病 失眠 认知行为干预 睡眠信念和态度 睡眠质量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有氧运动影响老年失眠患者睡眠质量效果。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INAHL和Scopus文献数据库,从建库至2020年6月22日间使用有氧运动干预老年失眠患者睡眠质量的随机对照实验。对符合纳入标准12篇文献中的873例实验对象运用RevMan5.4版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有氧运动可显著降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得分[SMD=-0.9;95%CI(-1.29,-0.51)]和主观睡眠质量指数得分[SMD=-2.74;95% CI[-4.24,-1.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分析表明,干预周期中最大效应量为连续干预8~10周(d=-1.36),单次运动干预时间最大效应量为每次40~55 min(d=-1.92),干预频率最大效应量为每周2 d(d=-1.70)。结论有氧运动可显著改善老年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且推荐的有氧运动干预方案为每周2 d,每次40 min~55 min,连续8~10周。

  • 标签: 有氧运动 老年人 失眠 睡眠质量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失眠的诊断除主观抱怨的睡眠不足,还包括日间功能损害。认知损害是失眠患者常常抱怨的日间功能损害之一,但客观认知测试并没有发现一致的结论。执行功能是高级的认知功能,主要包括三个核心方面:抑制控制、工作记忆和认知灵活性,并对高水平能力的复杂技能控制起着重要作用,执行功能与日常活动、工作和学业成就相关。执行功能对睡眠不足敏感,但目前失眠与执行功能关系的研究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失眠患者是否有执行功能损害尚不明确。现就失眠对执行功能的影响进行综述,并探讨失眠患者执行功能损害的潜在机制以及高觉醒对执行功能的影响,为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失眠症 执行功能 认知功能
  • 作者: 阙建宇 陈斯婧 邓佳慧 范滕滕 师乐 陆林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22年第01期
  • 机构: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精神卫生学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 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心身医学研究室,北京 100191,香港中文大学精神病学系,香港 999077,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精神卫生学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 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物理治疗室,北京 100191,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精神卫生学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 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睡眠医学科,北京 100191
  • 简介:摘要失眠是一种最常见的睡眠紊乱类型,不仅会增加精神障碍的患病风险,还会影响精神障碍的病程、转归和预后。干预失眠障碍患者的失眠状有利于缓解亚临床型精神心理症状,从而降低精神障碍的发生风险;对精神障碍患者的失眠状进行干预有助于减少社会功能的损害,进而改善临床预后与转归。本文围绕慢性失眠障碍一线治疗手段失眠认知治疗在改善失眠障碍患者精神心理症状,以及在精神分裂、情感障碍、焦虑相关障碍、物质使用障碍、自杀预防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既往研究发现失眠认知治疗不仅能通过改善失眠障碍患者的失眠状来缓解其他精神心理症状,还可通过改善精神障碍患者的失眠状来缓解焦虑抑郁症状、降低物质使用障碍和自杀相关行为的发生风险、减少治疗成本和社会功能损害,是干预精神障碍患者失眠状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基于既往研究证据列出了失眠认知治疗在精神障碍患者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和推荐使用流程,并围绕临床获得性和患者依从性两大导致失眠认知治疗推广受限因素进行阐述,以期为促进其在精神科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和理论支持。

  • 标签: 失眠 精神障碍 失眠认知行为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认知疗法对肿瘤患者失眠的疗效。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PsycINFO、CBM和CNKI数据库,搜集失眠认知疗法(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for insomnia,CBT-I)治疗肿瘤失眠患者相关的随机对照研究,采用RevMan 5.2软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个研究,共1 326例患者,其中,CBT-I组741例,对照组58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CBT-I组主观入睡潜伏期(MD=-10.69,95% CI=-14.91~-6.48)、主观入睡后觉醒时间(MD= -13.68,95% CI=-19.36~-8.00)、失眠严重程度(SMD=-1.27,95% CI=-1.98~-0.56)及睡眠质量评分(SMD=-0.72,95% CI=-0.90~-0.53)低于对照组,CBT-I组主观睡眠效率(MD=6.98,95% CI=5.00~8.96)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BT-I组及对照组主观总睡眠时间(MD=2.59,95% CI=-10.43~15.61)、客观入睡潜伏期(MD=-2.66,95% CI=-5.68~0.35)、客观入睡后觉醒时间(MD=-2.89,95% CI=-8.48~2.70)、客观总睡眠时间(MD=-15.26,95% CI=-31.80~1.28)及客观睡眠效率(MD=0.92,95% CI=-0.79~2.62)、焦虑评分(SMD=-0.19,95% CI=-0.46~0.08)、抑郁评分(SMD=-0.19,95% CI=-0.46~0.07)及生活质量评分(SMD=0.13,95% CI=-0.06~0.33)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BT-I对肿瘤失眠患者睡眠有一定疗效,不仅改善主观入睡潜伏期、入睡后觉醒时间、睡眠效率、睡眠质量,且减轻失眠严重程度及疲乏程度;但对客观睡眠参数、焦虑、抑郁、生活质量无明显改善;受纳入研究质量等限制,本研究结论尚需更多大样本高质量随机对照研究予以验证。

  • 标签: 肿瘤 认知行为治疗 失眠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联合失眠认知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insomnia,CBT-I)对更年期女性失眠的疗效。方法2020年4月至2021年10月,筛选76例更年期女性失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两组均给予失眠认知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给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照组给予伪刺激,连续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insomnia severity index,ISI)、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和多导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hy,PSG)评定患者的睡眠情况;并记录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1)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的ISI评分[(16.39±4.03)分,(15.66±4.89)分]、PSQI评分[(14.97±2.70)分,(14.11±3.6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16,-1.190,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ISI、PSQI评分[(10.08±3.65)分,(9.58±1.73)分]均低于对照组[(12.82±4.47)分,(12.13±2.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26,5.440,均P<0.05)。(2)治疗后观察组的所有睡眠参数均较治疗前改善(均P<0.05),对照组的睡眠效率、觉醒时间、觉醒次数均较治疗前改善(均P<0.05);观察组的睡眠效率、N3期百分比和REM期百分比[(79.52±9.31)%,(22.80±6.05)%,(18.78±6.6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70.38±12.99)%,(17.39±11.75)%,(13.98±6.35)%],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26,-2.524,-3.212,均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rTMS联合CBT-I可显著改善更年期女性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安全性高,可作为更年期女性失眠较理想的非药物治疗方案。

  • 标签: 重复经颅磁刺激 失眠认知行为治疗 更年期女性 失眠 睡眠质量 多导睡眠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IMB模型的认知干预在慢性心力衰竭伴失眠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3月广州市越秀区中医医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伴失眠患者60例,采用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给予IMB模型的认知干预。收集两组患者负性情绪发生情况、睡眠质量及改善效果。结果干预后实验组患者HAMA及HAMD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SQ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睡眠改善情况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基于IMB模型的认知干预应用于CHF患者中,可以有效帮助患者缓解其负性情绪,提高其睡眠质量,改善其失眠情况,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疾病预后及生活质量

  • 标签: IMB模型 认知行为干预 慢性心力衰竭 失眠 负性情绪 睡眠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施护对脑卒中后失眠患者睡眠质量、不良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在武汉市第一医院进行脑卒中治疗的患者68例,将其随机分为常规组及辩证组,各34例。对常规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辩证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中医辨证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睡眠质量及不良情绪。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睡眠质量及不良情绪均较差,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辩证组患者睡眠质量评分为(8.21±1.02)分,显著优于常规组的(11.71±1.27)分,且与干预前相比,其评分显著改善。同时,辩证组患者不良情绪水平与常规组相比,得到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脑卒中后失眠患者进行中医辨证施护,能够显著改善其睡眠质量及不良情绪,进而有助于其症状的改善及生活质量的提高。

  • 标签: 中医辨证施护 脑卒中 失眠症 睡眠质量 不良情绪
  • 作者: 安建雄 张建峰 赵倩男 张文浩 刘辉 钱晓焱 刘颖 王永 方七五 Williams John P.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0-11
  • 出处:《中华麻醉学杂志》 2020年第05期
  • 机构:中国科学院大学存济医学院,北京 101408;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暨中国科学院北京转化医学研究院麻醉、疼痛与睡眠医学中心 10001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高精尖中心 100191,中国科学院大学存济医学院,北京 101408;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暨中国科学院北京转化医学研究院麻醉、疼痛与睡眠医学中心 100012,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暨中国科学院北京转化医学研究院麻醉、疼痛与睡眠医学中心 100012,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School of Medicine, 15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乌灵胶囊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以"乌灵胶囊、失眠、Wuling capsule、insomnia"等为检索关键词,检索时限为自建库起至2022年1月,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及维普数据库中与乌灵胶囊治疗失眠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并进一步根据设计的纳排标准筛选文献及收集相关资料(采用常规西药如苯二氮卓类或新型非苯二氮卓类药物治疗为对照组,单用乌灵胶囊或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合用乌灵胶囊为研究组;结局指标为总有效率、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总分或睡眠障碍评定量表总分)。采用Revman5.4软件对获取的文献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共纳入符合标准的RCT文献17篇,共计1493例患者,其中研究组749例,对照组744例。Meta分析显示:研究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相对危险度(RR)=1.270,95%CI:1.200~1.340],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总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加权均数差(WMD)=-2.070,95%CI:-2.610~-1.520],睡眠障碍评定量表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WMD=-4.180,95%CI:-4.900~-3.4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灵胶囊单用或联合西药治疗失眠的疗效优于常规西药,可更显著地改善睡眠质量

  • 标签: 乌灵胶囊 失眠症 随机对照试验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失眠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睡眠质量认知功能间的关系。方法纳入2017年5月至2018年7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睡眠障碍科就诊的慢性失眠患者57例,以同期本院健康体检中心的3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估受试者的失眠程度(部分慢性失眠患者接受整夜多导睡眠监测),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总体认知功能,采用九盒迷宫评估特殊记忆功能,ELISA检测受试者的血清BDNF和GDNF水平。结果慢性失眠患者的PSQI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慢性失眠组(14.0±2.2)分,对照组(3.9±1.1)分;t=28.093,P<0.01],MoCA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慢性失眠组(24.5±3.6)分,对照组(26.5±0.9)分;t=-2.985,P<0.01],同时物体工作[慢性失眠组1.0(0,1.0),对照组0(0,0.3)]、空间工作[慢性失眠组3.0(2.0,4.0),对照组1.0(1.0,2.0)]、物体再认记忆[慢性失眠组0(0,0),对照组0(0,0)]错误数高于对照组(Z=-2.896、-5.007、-2.306,均P<0.05)。慢性失眠患者血清BDNF[慢性失眠组(19.48±7.50)ng/ml,对照组(46.49±13.33)ng/ml]和GDNF[慢性失眠组(32.76±14.04)pg/ml,对照组(59.63±20.30)pg/ml]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t=-10.274、-7.240,均P<0.01),与PSQI得分呈负相关(r=-0.293、-0.320,均P<0.05),与MoCA评分呈正相关(r=0.331、0.295,均P<0.05)。BDNF还与病程和空间工作记忆错误数呈负相关(r=-0.319、-0.393,均P<0.05),GDNF与多导睡眠监测中总睡眠时间呈正相关(r=0.520,P<0.05)。结论慢性失眠患者的血清BDNF和GDNF水平较正常人降低,并与其睡眠质量认知功能损害相关。

  • 标签: 失眠 神经营养因子 认知功能
  • 简介:摘要2018年1—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月坛社区就诊的已签约家庭医生的慢性失眠患者中,以便利抽样法抽取410例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患者的基础资料、失眠疾病认识情况及行为习惯等,采用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评估患者抑郁情况。调查对象以女性(74.1%,304/410)、已婚(84.9%,348/410)、退休老年人(71.9%,295/410)为主。在失眠认识方面,正确率前3位依次为"紧张、焦虑易致失眠"(92.2%,378/410)、"失眠除了睡不好,对身体没危害"(72.2%,296/410)、"打鼾说明睡得香"(70.2%,288/410),后3位依次为"夜间梦多说明睡眠差"(11.5%,47/410)、"长期吃安眠药会依赖、成瘾"(12.7%,52/410)、"失眠一定是身体有病带来的"(12.7%,52/410)。在行为习惯方面,仅22.2%(91/410)睡前1 h适量读书看报或无其他不良习惯,规律运动、午休者分别占70.2%(288/410)和34.1%(140/410)。在治疗方面,分别59.5%(244/410)、40.5%(166/410)尝试西药、中药治疗,仅7.3%(30/410)尝试心理治疗。PHQ-9评估结果显示,46.3%(190/410)患者无抑郁,19.8%(81/410)患者存在中度至重度抑郁。提示本地区失眠患者对疾病知识认识需提高,行为需改善,全科医师应进行健康教育转变患者疾病认识及行为,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社区卫生服务 失眠 认识 行为
  • 作者: 武旭东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08
  • 出处:《医师在线》2023年第3期
  • 机构:介休市中医医院,山西介休 032000
  • 简介:目的:观察失眠患者采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20年4月-2022年1月期间收治的失眠患者80例作为实验对象,并以随机电脑单盲法将其平均分成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对比两组的实验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使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失眠患者的临床疗效确切,可切实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保证治疗效果,有助于生活质量的提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失眠症;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致死性家族性失眠(FFI)是一种遗传性朊蛋白病,以药物治疗无效的失眠为主要特征。该病罕见,容易被误诊为脑炎或其他类型朊蛋白病。为提高临床医生对FFI的认识和规范化诊断,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感染性疾病与脑脊液细胞学学组联合睡眠障碍学组在2018版FFI英文诊断标准的基础上,通过全面分析中国人FFI的临床特征,制定出适合中国人的FFI诊断标准。

  • 标签: 失眠症,致死性家族性 诊断 标准
  • 简介:摘要近年来大量研究证实了强迫认知治疗(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CBT)的有效性,但不是所有强迫患者都能得到充分治疗而从中受益。从临床应用角度来看存在诸多问题,包括强迫及其CBT的理论欠缺,CBT临床实践缺乏。动态评估、与药物治疗的联合、家庭顺应行为的干预及督导、疾病管理等方面均需要关注。如何高效开展强迫的CBT及其综合干预成为临床医务人员及研究者们关注的问题。文章结合国内外强迫CBT的研究进展及其临床应用现状进行多角度探讨,尝试从临床医师对强迫及CBT的知识体系更新、CBT的临床治疗实践及实施过程细节、强迫的多维疾病管理等方面进行探索,从而改进策略,规范强迫诊疗。未来可以引入多种有效的优化CBT形式,本土适用性研究与临床干预的随机对照研究及真实世界研究均有助于强迫的CBT在国内有效开展与应用推广。

  • 标签: 强迫症 认知行为治疗 暴露反应阻止治疗 规范诊疗
  • 作者: 金柳燕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31
  • 出处:《中国结合医学》2023年第5期
  • 机构:上海青浦赵巷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201703
  • 简介:目的:分析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失眠的疗效观察。方法:随机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78例失眠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实验组,每组各39例。干预组实施常规西药治疗,实验组采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有效率和睡眠质量均优于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失眠,可以提升治疗有效率,提升患者的睡眠质量

  • 标签: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失眠症;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芳香疗法联合引阳入阴推拿治疗失眠的效果。方法选中2017年9月至2019年12月在舟山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治疗的失眠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予以芳香疗法;观察组予以芳香疗法联合引阳入阴推拿的方法进行治疗,治疗周期为7 d。观察两组治疗后的有效率及焦虑状态;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安眠药的使用次数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的73.34%(χ2=5.57,P < 0.05);治疗后观察组的PSQI评分为(9.47±3.65)分,低于对照组的(12.45±2.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4,P < 0.05);观察组安眠药的使用次数为(1.19±0.41)次,低于对照组的(2.07±0.98)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2,P < 0.05);观察组重度焦虑、中度焦虑、轻度焦虑分别为0例、3例、57例,对照组分别为5例、18例、37例,两组焦虑状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9.78,P < 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芳香疗法联合引阳入阴推拿可有效减轻失眠患者焦虑情绪,改善其睡眠质量,且安全性高。

  • 标签: 睡眠障碍,昼夜节律性 芳香疗法 引阳入阴失眠推拿 睡眠状态 PSQI评分 焦虑状态 催眠药和镇静药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近年来失眠的药物治疗已成为全球研究人员面临的挑战。用于治疗失眠的常规治疗药物是苯二氮类(BZD)(和非BZD(也称为z-药物)、三环抗抑郁药(TCA)多塞平以及褪黑素激动剂,但由于这些药物的重大副作用(如:宿醉反应、依赖性、耐受性、反弹失眠、肌肉酸痛、呼吸系统抑制、认知功能障碍和焦虑增加等),使得他们解决睡眠问题的潜力受到限制。最近研究发现,食欲素神经肽是调节觉醒与睡眠之间的转变的一种因子,可帮助从过渡状态转为觉醒状态,作为治疗睡眠障碍的可能治疗靶标,与常规治疗相比具有较小副作用的优点。笔者对食欲素受体拮抗剂用于失眠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失眠症 OX1R OX2R 受体拮抗剂 食欲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