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唐代是古代科举制发展和成熟的重要时期,行卷是唐代科举考试中一种特有的现象,对于促进唐代政治发展和文化繁荣产生了重要影响,但这种制度滋生的一些弊病又最终导致它的衰亡,研究行卷之风的兴衰对于研究科举制度和唐代政治与文化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 标签: 行卷 科举制度 唐代政治 唐代文学
  • 简介:黎朝是越南封建社会发展到繁荣并开始走向衰落的时期。这一时期中越文化交流频繁,汉文化在越南得到进一步发展。作为选官制度的科举考试逐渐完善,进士成为黎朝选拔文官队伍的主要工具,成为黎朝士人向上流动的重要渠道。黎朝的进士基本上仿照中国制度,分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考试,无论是入试资格、试场设置、试场规则、考试内容,还是取士方法、资格铨除,黎朝乡试既模仿中国乡试规程,又适应越南国情而有所变化。通过对黎朝乡试的研究,可以窥见中国科举制度在越南移植与变异的情况。

  • 标签: 越南黎朝 进士科乡试 研究
  • 简介:唐代墓志的不断出土整理,为研究唐代进士状元的生平提供了重要史料.根据墓志所载,开元年间状元李昂为陇西成纪人,曾任吏部考功郎中等职;杜绾以下三世进入朝廷中枢;严迪祖贯冯翊,曾任郑州长史等职;李琚祖贯顿丘,曾任秘书省校书郎等职.

  • 标签: 墓志 状元 朝廷 进士科 唐玄宗 出土
  • 简介:清代科举中的“补殿试”,是指会试中式者未参加当年殿试,而参加以后年的殿试,但雍正《山西通志》在著录山西“补殿试”进士时,仍按会试年来著录,且未作任何标注,著录标准和通行的进士题名录不同,容易误导后世使用者。结合进士题名碑录等文献,通过十例,揭示其中问题,以期引起研究者重视。

  • 标签: 《山西通志》 科举考试 补殿试 考证
  • 简介:殿试,又称廷试或御试,是我国古代科举考试的最高等级,是中国封建王朝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由皇帝亲自主持,在金殿举行。应考者只有通过殿试才能成为进士。殿试试卷是中国封建帝王选拔高级人才的重要凭证,自科举制度发端以来,历代殿试原卷在内阁填榜后,都要保存在内阁大库,由于普通人难得一见而充满了诸多传说和神秘色彩。

  • 标签: 回族进士 殿试 试卷 人生 选拔人才 科举制度
  • 简介:唐代进士科考试一般分帖经、杂文、策间三场,所谓“作诗赎帖”,就是指帖经不及格可以作诗赎救。由於资料缺乏,这一举场中的变通制度至今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研究。笔者认为,“作诗赎帖”十分典型地反映了唐代科举取士的总体精神和基本倾向,它牵涉到唐代政治、学术、文化、社会风尚及士人心态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本文拟联系唐代进士科考试场次及内容的发展演变,对“作诗赎帖”这一现象作一初步探讨。

  • 标签: 中国 科举制度 唐代 进士 衡量标准 文献记载
  • 简介:刘肃《大唐新语》序文说:“圣唐御宇,载几二百,声明文物,至化玄风,卓尔于百王,辉映于前古。”其实唐代文运之隆,首推诗歌。李世民父子建国以后大约三百年间,名家辈出,珠玑毕陈,万紫千红,争奇斗艳,诗坛上无限生机,甚至傲放不羁的名诗人李白也称赞道:“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古

  • 标签: 晚唐诗人 进士科 诗人李白 唐新语 文质 唐代文
  • 简介:甘州。古称张掖,历史上既是国都、省会、都司之地,又是郡、州、镇、卫、府、县、专区和地区治所。其辖域范围、隶属关系,屡有变化,情况复杂,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地方。自汉开辟河西四郡以来.这里文化传承不辍,大兴读书之风。比如:匈奴休屠王的太子金日碑,在汉室忠于武帝成为西汉名臣:开发河西颇有作为的张掖属国都尉窦融;

  • 标签: 进士 历代 河西四郡 隶属关系 文化传承 张掖
  • 简介:人教版《中国古代史》第76页有一插图(上图)。这是文宗开成五年(840年)冯湮等题名暨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孔温质等雁塔题名拓片。拓片上印有“冯湮前进士胡口前进士褚承裕前进士张卫口前进士陈嘏前进士口复前进士裴思开成五年五月二十日同登”。对于拓片上“前进士”三个字,有人在学习中可能会产生疑问,何谓“前进士”?

  • 标签: 进士 《中国古代史》 人教版 拓片 题名 学习
  • 简介:宋承唐制,省试进士初以诗赋、论、策、帖经、墨义为考试内容,其中又以诗赋为重。自太宗时代起,越来越多的士人对这种以诗赋为主的取士方式提出异议,认为应该提高策论、经义在进士考试中的地位。熙宁二年(1069),议更贡举法,欲罢进士诗赋考试。熙宁三年贡举,殿试进士取消诗、赋、论三题考试,以策题取而代之。熙宁六年贡举,

  • 标签: 进士科 诗赋 经义 宋元 考试内容 考论
  • 简介:进士甲第,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每举录取进士根据成绩高低,分成若干甲,二是朝廷按照分甲高低,分别赐与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等资格,以此作为授官大小的依据。“甲”,有时又称“”或“等”,因此分甲与分等、分科为同一涵义。

  • 标签: 宋代 进士甲第 中国 科举制度
  • 简介:北宋进士的质量是个颇为复杂的问题,因为北宋有让人牵挂的苏东坡,有勤奋执著的欧阳修,有为后人留下了《资治通鉴》的司马光。如果细数还有不少值得后人纪念的人物。但只要读《宋史》尤其是金人南下攻打北宋京城的那段历史,就会使人掩卷长叹:甚矣,北宋进士的质量之差。

  • 标签: 《宋史》 黄潜善 《资治通鉴》 欧阳澈 知枢密院事 王祖道
  • 简介:本文考察了晚唐进士文化中一个特殊的现象,透过"麻衣"一词的意义迁转,似可见微知著地窥得晚唐进士文化风貌的变化。

  • 标签: 晚唐 麻衣 进士文化
  • 简介:明、清时期,科举考试是文人学士入仕的唯一进身之阶,因此,它受到了极大的重视。科举考试共分四级:一是县试。即考秀才,经县试合格者,可到县、州、府学里读书,通常称为秀才,也称黉门秀士或生员。二是乡试。又叫省试,是考举人,每三年一届,一般在省会对秀才进行考试,考取者称为举人,别称孝廉。

  • 标签: 科举考试 琐谈 进身之阶 进士出身 进行考试 文人学士
  • 简介:位于河源市和平县下车镇兴隆村“中心围”门前。由进士徐廷芳建于清乾隆七年(1742)。为四柱三间三楼式石牌坊。有四抱鼓石夹护立柱。正楼檐下灰塑卷枝花纹,坊额竖刻“恩荣”二字。

  • 标签: 进士 和平县 河源市 石牌坊
  • 简介:“三言二拍”中的科举考试和现实社会的科举考试,在形式与内容上是相差不大的。冯、凌二人在“三言二拍”中所表露的对科举取士的态度,和现实社会中的科举,同样有相通之处。表现在:一、个人才华高低是中进士与否的决定条件之一;二、科举制不断完善的同时,科举考试有规律可寻;三、积德行善者中进士;四、科名前定。冯、凌二人将对科举取士的态度融入拟话本中,对科举取士制度进行肯定的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对科举制的担忧,同时还对士子进行了劝诫。研究“三言二拍”,对研究明代社会的科举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标签: 科举 进士考试 三言二拍
  • 简介:《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是一部常用工具书,问世以来一直得到学界的好评,但书中存在不少错误之处。现从人名、籍贯、甲次、补缺和漏载等方面,对该书所载部分明代江西进士进行考证,并对其错误的源头进行梳理。

  • 标签: 《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 校勘 科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