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从公元元年到1880年间,中国人均GDP从450美元上升到530美元,近两千年没变!到1998年,人均GDP上升到近3200美元(以实际购买力为准),也翻近5倍!看到过去200年的变迁,我们会问:到底是什么使人的生存能力、财富能力发生如此大的跳跃?我想,可以从三个维度来理解财富能力的变迁。

  • 标签: 财富 人均GDP 逻辑 实际购买力 人的生存 美元
  • 简介:南非世界杯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深刻的印象。除了个性化教练、耀眼球星与争议性裁判,还有一只异于人类的海洋生物:德国的章鱼保罗。这只章鱼以其八次准确预测比赛结果而被球迷视为"神灵"。西班牙球迷更是喊出了"信章鱼,得冠军"的"豪言"。

  • 标签: 经济学逻辑 章鱼 海洋生物 比赛结果 世界杯 个性化
  • 简介:小说《欢乐颂》以“都市五美”的现实遭际为话题,展开一幅触痛当下城市女性青年生存痛点的时代画卷。“都市五美”的生存境况折射着现代人的复杂人性、生存众相。其价值就在于打破某些虚构文学回避现实的乌托邦玄想;但与此同时,《欢乐颂》精神视野与文化格局的世俗与狭小,使之未能充分展示出女性独立自由的现代精神气象,因而也未能让小说人物在现实大地上真正站立起来。

  • 标签: 《欢乐颂》 “都市五美” 生存众相 价值审视
  • 简介:本文尝试将豪夫的作品置于19世纪初期进化论发展、现代民族主义兴起的语境中,着重探讨的问题是:通过对空间问题的文学演示,特别是异托邦与秩序的关系的表现,文本如何展现人对待动物的态度与人类学话语和教育理念的关系。

  • 标签: 空间 异托邦 规训 教育 动物 豪夫
  • 简介:忧郁是本雅明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在《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一书中,本雅明借助对丢勒画作《忧郁Ⅰ》的解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批评观念。本雅明对丢勒画作的解读绕开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路,取道潘诺夫斯基等人的艺术史阐释路径。在潘诺夫斯基看来,丢勒画作改写了中世纪人们对忧郁的负面评价,赋予其人文主义的积极价值。本雅明承继了潘诺夫斯基的人文主义阐释,并在此基础上将丢勒的画作置于早期现代性批判的视野当中来审视。在丢勒画作中所呈现的“物的世界”和主人公的“沉浸式认识”,实际上是对康德以来的启蒙理性的反思。启蒙理性一方面造成了主体与客体的分离,使整个世界变得日益机械化;另一方面也使得政治共同体陷入动荡和危机之中,在这个日益主体化和物化的世界中政治性决断变得不可能。

  • 标签: 忧郁 本雅明 潘诺夫斯基 丢勒 人文主义 现代性批判
  • 简介:“书写”是詹姆逊提出的后现代文化特性之一,是与各个时代的历史、经济和科技等因素密切相关的叙事形式。詹姆逊以符号学,即意符与指符的关系为衡量标准,兼顾社会发展的背景,尤其是科学技术对文化事业的深远影响,由现实主义的线性书写入手,分析了从现代主义有目的的蒙太奇拼贴到后现代主义无目的的大杂烩这一精神分裂式书写产生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詹姆逊还密切地洞察到自己所处时代科技发展的最新动向,将自己的书写逻辑由印刷的平面空间延伸至互联网世界的虚拟空间。虽然社会的进步远胜于理论构建的速度,但詹姆逊的书写理论仍然为当今新媒体叙事研究带来了灵感和启示。

  • 标签: 詹姆逊 书写 精神分裂 矩阵
  • 简介:主体的时间性是雅克·拉康的精神分析式主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批评界鲜少关注。因此,本文通过分析拉康早期论述时间问题的代表作《逻辑时间与预期确定性的判定:一种新的诡辩》,一方面说明主体的时间性的内涵和特点以及逻辑时间对群体中的主体生成所发生的建构作用,另一方面结合史实阐明主体的系统性误认与群体逻辑之间的必然关联,进而彰显拉康对社会现实的忧思与批判。

  • 标签: 逻辑时间 “我”之生成 群体逻辑 系统性误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