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SuperPATH与传统后外侧髋置换后的疗效,总结SuperPATH的优势。方法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指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结果SuperPATH组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术后引流、1个月内的VAS评分、3个月内的Harris评分方面与传统后外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疗效优于对照组。在手术时间、并发症、1个月后VAS评分、3个月后Harris评分方面,两组患者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SuperPATH切口小、出血少、疼痛轻、康复快,在未来的临床工作中前景广阔。

  • 标签: SuperPATH 传统后外侧入路 VAS评分 Harris评分
  • 简介:目的观察分析外侧切口进行髋置换的手术效果。方法68例患者采用外侧切口行髋置换术,术后随访0.5~3年,并以Harris法进行功能评定。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在外侧切口下顺利进行,术中显露满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半年后患肢功能恢复良好,无髋外展无力和髋关节脱位显现,X线片显示假体位置良好,无假体松动,优良率达100%。结论外侧切口进行髋置换术具有快捷、创伤小、出血少、显露良好、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患肢功能恢复好等优点。

  • 标签: 外侧切口 髋关节 关节置换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前后联合(Gibson后外侧+改良Hardinge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髋关节融合或强直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上海长征医院治疗的37例因髋关节融合或强直而行THA的患者资料,男28例、女9例;年龄(47.9±12.0)岁(范围26~72岁);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髋关节23例、陈旧性化脓性关节炎致髋关节融合9例、髋臼或股骨颈骨折后创伤性关节炎致髋关节融合5例。手术采用前后联合THA。评估内容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输血量、输血率、Harris评分、髋关节活动度、并发症等,术后行髋关节X线片评估髋臼杯外展角、前倾角和股骨柄假体固定情况、假体周围骨溶解和异位骨化情况。结果37例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47.6±16.8)min(范围129~190 min),术中失血量为(850.0±10.8)ml(范围600~1 200 ml),输血率为59%(22/37),输血量为(420±45.0)ml(范围0~800 ml)。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4.2±0.9)年(范围1.2~7.2年)。髋臼杯外展角为43.7°±5.4°(范围31°~55°)、前倾角为20.9°±6.7°(范围10°~35°)。Harris评分由术前的(47.1±9.9)分(范围40~55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83.4±12.4)分(范围75~90分)。髋关节术前各个方向活动度均为0°,术后屈曲95.5°±12.2°(范围80°~110°)、后伸10.5°±3.4°(范围-10°~25°)、外展38.0°±8.2°(范围10°~50°)。术后2例发生切口愈合不良,2例出现大腿前部或前外侧感觉异常或刺痛感,均在术后3个月内恢复,无一例出现手术区域深部感染和髋关节脱位。2例髋臼杯位置不良、1例股骨柄在内翻位,但假体均稳定,未行处理。末次随访时X线片示所有患者的髋臼杯及股骨柄均存在骨长现象,1例出现异位骨化(Brooker 1级),未发现骨溶解和内衬磨损现象。结论使用前后联合THA治疗髋关节融合或强直,术中手术视野暴露充分,可充分松解软组织,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 标签: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 髋关节 关节强直 关节融合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对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采用超级辅助髋关节与外侧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均选自2019年2月到2021年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共70例,按照数字表法对其平均分组,分别为研究组35例并对其用超级辅助髋关节,以及参照组35例并对其采用外侧,观察对两组的手术治疗情况。结果 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间段的髋关节功能,研究组均优于参照组(P<0.05) ;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间段的疼痛评分,研究组均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 根据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以确认,对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采用超级辅助髋关节治疗的疗效更为确切,可以有效改善其髋关节功能,并大幅降低其术后疼痛,值得大力推广。

  • 标签: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超级囊经皮辅助全髋关节入路 外侧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对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对股骨颈骨折的治疗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和传统髋关节置换术两种方法进行实验对比。结果在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出血量等方面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疗效较好。结论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效果很好,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股骨颈骨折 小切口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直接前方与后外侧髋关节置换术在初次髋关节置换术中的疗效。方法我院2016年9月-2018年1月收治的66例初次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按照是否给予手术不同将所有患者均分为前方组(33例)与后外侧组(33例),后外侧组患者行后外侧髋关节置换术,前方组患者行直接前方髋关节置换术,观察两组患者相关手术数据。结果前方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术后2小时VAS量表得分、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各项手术数值均优于后外侧组,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O5)。结论对于初次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前方可有效缩短手术切口,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促进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从而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 标签: 直接前方入路 后外侧入路 髋关节置换术
  • 简介:【摘要】目的:评析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在手术时采取不同方式的临床价值。方法:本研究的32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在2015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接受手术,随机分为使用传统后外侧的对照组(n=16)和采用微创前外侧的观察组(n=16),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及患者髋关节恢复情况。结果:手术前患者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外侧切口进行髋关节置换的手术效果。方法97例患者采用外侧切口行髋置换术,术后随访3个月—6年,并以Harris法进行功能评定。结果97例患者手术选用外侧切口,术中暴露满意,出血少,三个月后患肢功能恢复良好,无髋外展无力和髋关节脱位现象。X线片显示假体位置良好,一例假体松动,一例术后感染,优良率达98%。结论外侧切口进行髋置换术具有创伤小,暴露良好,术后并发症少,患肢功能恢复好等优点,值得推广。

  • 标签: 髋关节 外侧切口 关节置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直接前方髋关节置换术在治疗强直性髋关节炎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于福建省立医院行髋关节置换术的强直性髋关节炎62例(66髋),纳入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髋关节炎行髋关节置换的患者,排除脊柱畸形严重患者。根据手术分为直接前组和后外侧组,比较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的差异,通过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影像学评价两组患者手术效果。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结果直接前组和后外侧组在手术切口长度和术中出血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46、1.272,均为P>0.05)。末次随访平均(25±11)个月,所有患者均解除疼痛,恢复髋关节活动功能。直接前组Harris评分术前平均(61±14)分,术后平均(97.8±2.9)分。后外侧组Harris评分术前平均(59.3±14.3)分,术后平均(97.4±3.3)分。两组组内术后Harris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t=14.229、14.729, P<0.001),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416, P>0.05)。术后X线片两组均无骨溶解及假体松动等征象,未发生术后并发症。结论直接前方髋关节置换治疗强直性髋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满意。

  • 标签: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 脊柱炎,强直性 关节强直
  • 简介:目的探讨外侧小切口髋关节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方法。方法选取我院在2017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单侧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后外侧髋关节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外侧小切口髋关节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比分析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引流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观察组采用外侧小切口髋关节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术前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了解患者全身状况和髋关节局部情况,指导患者保持仰卧位,在患者健侧肢体后下方放置无菌袋,避免产生小腿感染。选取患者髋前外侧为小切口,将患者的皮下组织分离,切开阔筋膜,同时拉开阔筋膜与臀大肌,使股骨大转子和臀中肌暴露。选择以股骨大转子顶点为基础点作皮肤切口,上下分别延长4~5cm,切口长度保持在8~10cm范围内,将皮肤切开后,沿着阔筋膜张肌与臀中肌之间的空隙进入,分别向上下牵拉开阔筋膜张肌与臀中肌,然后在臀中肌前1/3处纵向切开约5cm的切口,同时注意保留中肌与股外侧肌腱膜的连续性以便后续修复。在股骨小转子上分1.5cm处截掉股骨头,取出骨头后,安放髋臼假体时要注意假体向外展45°,前倾15°,最后处理患者的股骨,复位假体并调试髋关节灵活度。术后放置引流管并对患者的前侧关节、臀中肌、臀小肌以及进行修复,关闭切口。对照组患者采用后外侧髋关节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手术方法类似观察组。1.3观察指标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引流量。1.4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将通过SPSS.20.0统计软件来比较分析所有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以t来进行组间检验,采用P

  • 标签:
  • 简介:背景:髋关节置换术(THA)已经成为关节外科近年来最成功的手术之一。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人们希望能找到一种更符合快速康复(ERAS)要求的手术方式。直接前方THA成为一种热门的选择。目的:探讨直接前方与后外侧THA近期临床效果的差异。方法:按时间顺序,依次抽取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分别采用直接前方和后外侧行THA的两组病历资料,每组100例。所有患者均随访1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术后髋臼前倾角、髋臼外展角、平均髋臼假体直径、术后1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个月的生活质量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髋臼外展角、髋臼前倾角、平均假体直径及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接前方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显著短(少)于后外侧组(P〈0.05);直接前方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评定量表8个维度的评分均显著高于后外侧组(P〈0.05)。结论:直接前方THA与后外侧THA相比,可以明显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直接前方入路 后外侧入路 全髋关节置换 生活质量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直接前与后外侧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直接前髋关节置换术患者50例作为A组,后外侧髋关节置换术患者50例,作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的Haris髋关节评分以及手术平均用时、患者出血量、平均切口长度、住院时间等数据。结果:A组患者手术后1个月和3个月时的Harris髋关节评分均高于B组(P

  • 标签: 直接前入路 后外侧入路 全髋关节置换术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方直接入(DAA)与行后外侧(PLA)行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本院2023年1月-2023年12月行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130例患者,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65例,采用PLA方案,研究组65例患者,应用DAA方案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与疼痛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个月,两组患者的 V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1 个月,研究组患者的髋关节 Harris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髋关节Harri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外侧与直接前方髋关节置换术中均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但直接前方具有创伤小、术后疼痛轻及髋关节恢复快的优势。

  • 标签: 全髋关节置换术 直接前方入路 后外侧入路 髋关节功能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外侧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83例86髋,随机分为两组,外侧小切口人工髋关节置换组(A组)和常规后外侧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组(B组)。A组采用外侧小切口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47例50髋,男26例,女21例,年龄23~76(平均62.3)岁;B组采用常规后外侧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36例36髋,男22例,女14例,年龄45~71(平均59.5)岁;对两组病例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术后Harris评分等进行比较。结果A组手术切口长8~12(平均9.3)cm,手术时间62~108(平均84)min,术中出血量115~265(平均236)ml,术后引流量133~325(平均180)ml,输血量0~400(86)ml。B组手术切口长14~20(平均18.2)cm,手术时间80~120(93)min,术中出血量156~300(255)ml,术后引流量90~388(252)ml,输血量0~600(142)ml。术后及随访两组假体位置良好,Harris评分均显著提高,两组髋关节置换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外侧小切口人工髋关节置换技术在正确选择适应证、手术技巧娴熟等情况下,具有对软组织损伤小、皮肤瘢痕小等优点,在术后Harris评分等方面与常规后外侧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无明显差异,患者对关节功能以及术后恢复情况满意。

  • 标签: 外侧入路 小切口 全髋关节置换术 临床疗效
  • 简介:背景:微创髋关节置换术一直以来都是骨科医师关注的热点,伴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进步,SuperPATH技术逐步进入了广大骨外科医师的视野。目的:探讨SuperPATH微创髋关节置换术的优越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7年9月采用SuperPATH髋关节置换术的67例(76髋)患者,手术均由同一组医生完成。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术后输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评估假体位置和髋臼外展角,采用VAS评分及髋关节HHS评分评定患者的髋关节功能。结果:术后6~23个月,平均(9.1±8.4)月。手术切口平均长度(7.6±0.7)cm。58例单侧THA平均手术时间为(122.9±35.4)min,术中平均出血量(468±258)ml,术中平均输血(268±230)ml,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平均差值(28.7±11.5)g/L,术后平均输血(135±229)ml,术中透视(6±2)次。9例双侧THA平均手术时间为(262.2±32.9)min,术中平均出血量(917±571)ml,术中平均输血量(744±259)ml,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平均差值(32.6±12.8)g/L;术后平均输血量(372±385)ml;术中透视(13±3)次。67例患者髋臼外展角平均46.7°±0.6°,前倾角17.8°±1.1°。术前HHS评分为(40.0±25.4)分;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为(71.7±13.6)分、(84.1±6.5)分、(92.1±5.3)分、(94.2±4.2)分。术前VAS评分(8.0±1.4)分;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为(2.2±1.0)分、(1.0±0.9)分、(0.5±0.7)分、(0.3±0.6)分。单侧THA患者术后住院天数平均(9±5)d,双侧THA患者平均(12±4)d。所有患者均无深静脉血栓形成、坐骨神经损伤麻痹等相关并发症。结论:SuperPATH微创髋关节置换术具有手术切口短、对周围软组织损伤小、学习曲线短、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术后快速康复等优点。

  • 标签: SuperPATH 微创 全髋关节置换术
  • 简介:目的:比较髋关节置换术常用的后外侧(Gibson),外侧(Watson-Jones),及前外侧(Smith-Petersen),术中术后及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991~1999年我科治疗的132例60~82岁人工髋关节假体置换术手术分成三组,比较其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术后功能.结果:三组合并症的发生率与伤后手术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并发症的发生与输血量,负重时间,功能评价,脱位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髋关节置换术中,以髋关节外侧为最佳.

  • 标签: 全髋关节置换 手术入路 疗效 老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uperPATH与传统后外侧髋关节置换术对髋关节疾病患者炎性反应、髋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单县中心医院2017年3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行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髋关节疾病患者14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其分为后外侧组(n=70)和SuperPATH组(n=70),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炎性反应指标、髋关节功能、生活质量及疼痛情况。结果SuperPATH组术中出血量为(105.40±15.11)mL,少于后外侧组的(196.89±24.26)mL(t=26.74,P < 0.001),切口长度、术后下地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6.85±1.42)cm、(2.92±0.28)d、(6.67±1.36)d,均短于后外侧组的(13.07±1.89)cm、(8.36±1.45)d、(10.91±1.34)d(t=19.36、30.82、18.58,均P < 0.001),而手术时间为(69.38±8.62)min,长于后外侧组的(60.45±7.79)min(t=6.43,P < 0.001)。SuperPATH组术后6个月社会功能、总体健康、生命活力、精神健康、躯体疼痛、情感功能、生理职能、生活功能8个维度评分均高于后外侧组(t=9.12、11.80、11.64、11.69、6.45、11.79、6.04、10.74,均P < 0.001)。两组术后3 d、术后14 d的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SuperPATH组术后1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为(76.42±4.17)分,高于后外侧组的(69.37±5.11)分(t=8.94,P < 0.001)。SuperPATH组术后3 d视觉疼痛模拟评分法评分为(3.18±0.21)分,低于后外侧组的(4.26±0.29)分(t=25.23,P < 0.001)。结论与传统后外侧相比,SuperPATH用于髋关节置换术,虽然手术时间更长,但可减轻患者的术后早期疼痛,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 骨关节炎,髋 股骨颈骨折 失血,手术 手术时间 疼痛,手术后 炎性反应 生活质量
  • 简介:股骨头坏死往往出现髋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该股骨头坏死有逐年上升和年轻化趋势^[1]。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晚期股骨头坏死的终末方案,不同手术均能够完成全髋关节置换,如后外侧、外侧、后侧和前外侧等,其中后外侧是主流手术^[2]。但是临床观察发现,后外侧切口较长且发生皮缘愈合困难较为频繁。近年来,直接前方髋关节置换术逐渐受到骨科医师的重视,手术量逐渐增多。本次研究比较改良Gibson和直接前方两种手术方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期为临床治疗股骨头坏死疗效、更好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改良Gibson入路 全髋关节置换术 后外侧入路 临床疗效 股骨头坏死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直接前髋关节置换术的护理管理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到我院进行直接前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94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护理管理,考察患者的Harris评分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Harris评分优良率(97.87%)显著高于对照组(87.23%),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4.26%)显著低于对照组(17.02%)。结论直接前髋关节置换术采取护理管理效果良好。

  • 标签: 直接前入路 全髋关节置换术 护理管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