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堵塞的紧急和护理技巧实施的有效性。方法:针对我院收治的血管通路堵塞的血液透析患者56例作为本次观察对象,针对血管通路堵塞的血液透析患者实施紧急处理及相应的护理技巧,分析56例血管通路堵塞的血液透析患者护理有效性。结果:56例血管通路堵塞患者中血管通路率为92.66%(52/56),剩余为对药物无效仍高度狭窄患者,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8.21%(55/56)。结论:在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应时刻关注和监测患者的血管通路,并实施针对性的血管通路护理干预,减少血管通路堵塞现象的出现,当出现血管通路堵塞后应给予给予紧急处理和护理干预,最大程度上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促进患者预后。

  • 标签: 血液透析 血管通路堵塞 紧急再通 护理方法和技巧 有效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栓负荷量对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血管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发病在24 h内前循环大血管闭塞62例患者的影像和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急诊血管内治疗,根据DSA的血栓负荷量评分(CBS)分为CBS≥6分组(24例)和CBS<6分组(38例),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术后90 d的临床预后,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及χ²检验比较2组临床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临床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CBS≥6分组和CBS<6分组在基本人口资料、脑卒中的高危因素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BS≥6分组术后应用盐酸替罗非班比率(63.2%,24/38)低于CBS<6组(87.5%,21/24)(χ²=4.380,P=0.044),CBS≥6组出院NIHSS评分为[5.0(3.3,7.8)分]低于CBS<6组[8.5(1.8,14.5)分](Z=5.221,P=0.022),术后90 d mRS 为0~2分CBS≥6组比率(91.7%,22/24)高于CBS<6组(39.5%,15/38)(χ²=20.486,P=0.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CBS分组[OR=0.042,95%CI 0.007~0.244,P=0.001]是影响良好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是否应用替罗非斑组进行亚组分析,在临床预后方面,2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BS≥6分组的临床预后明显优于CBS<6分组,即血栓负荷量小的患者更易获得90 d的良好预后。

  • 标签: 大脑梗死 血栓负荷量 血管内治疗 临床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观察血管术治疗症状性慢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4例2019年1—12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脑血管介入治疗中心采用血管术治疗的症状性慢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回顾性观察血管的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短期随访结果。结果24例患者中,20例(83.3%)血管成功,其中脑梗死溶栓治疗分级(TICI)2b级者6例,3级者14例;4例(16.7%)血管失败。共6例(25.0%)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其中20例血管成功的患者中,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高灌注脑出血1例,3例患者均行保守治疗,术后2周内出血均吸收,未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1例患者血管成功后突发心脏骤停死亡。4例血管失败的患者中,血管破裂1例,血管夹层1例。23例患者的术后随访时间为(5.0±1.3)个月(3~6个月)。20例血管成功的患者中,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者血管再次闭塞,末次随访时临床症状再发;其余患者无缺血症状再发,但影像学证实与术后即刻比较,1例血管狭窄率为42%,4例血管狭窄率≤10%。4例血管失败的患者脑缺血症状均再发。结论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情况下,采用血管术治疗症状性慢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是可行的,相对安全;在短期内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有闭塞的风险;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 标签: 动脉闭塞性疾病 大脑中动脉 慢性 血管内再通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观察血管术治疗症状性慢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4例2019年1—12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脑血管介入治疗中心采用血管术治疗的症状性慢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回顾性观察血管的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短期随访结果。结果24例患者中,20例(83.3%)血管成功,其中脑梗死溶栓治疗分级(TICI)2b级者6例,3级者14例;4例(16.7%)血管失败。共6例(25.0%)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其中20例血管成功的患者中,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高灌注脑出血1例,3例患者均行保守治疗,术后2周内出血均吸收,未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1例患者血管成功后突发心脏骤停死亡。4例血管失败的患者中,血管破裂1例,血管夹层1例。23例患者的术后随访时间为(5.0±1.3)个月(3~6个月)。20例血管成功的患者中,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者血管再次闭塞,末次随访时临床症状再发;其余患者无缺血症状再发,但影像学证实与术后即刻比较,1例血管狭窄率为42%,4例血管狭窄率≤10%。4例血管失败的患者脑缺血症状均再发。结论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情况下,采用血管术治疗症状性慢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是可行的,相对安全;在短期内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有闭塞的风险;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 标签: 动脉闭塞性疾病 大脑中动脉 慢性 血管内再通术
  • 简介:摘要尽管血管内治疗提高了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的率,但仍有约半数患者90 d时功能转归不良,称为"无效"。文章对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后无效的预测因素进行了回顾和总结,以期对今后的临床工作和科学研究提供帮助。

  • 标签: 缺血性卒中 血栓切除术 血管内手术 医疗无效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溶栓后介入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ST段下移及血管情况的影响。方法抽取滨州市中心医院2018年7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100例AMI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直接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观察组行静脉溶栓后PCI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ST段下移率、血管状况及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的心功能指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ST段下移率(94.00%,47/50)与血管率(96.00%,48/50)均高于对照组(80.00%,40/50;82.00%,4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周,两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较治疗前降低,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心源性病死发生。两组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患者采用静脉溶栓后PCI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ST段下移率与血管率,改善心功能,利于改善预后。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静脉溶栓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ST段下移 血管再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DSA侧支量表用于预测急性基底动脉闭塞(BAO)血管内治疗(EVT)术后无效通风险的价值。方法前瞻性连续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12年1月至2018年7月接受EVT的148例急性BAO患者。新型DSA侧支量表基于术前DSA图像评价基底动脉的侧支循环,分为4级,1~2级为侧支代偿差、3级为侧支代偿可、4级为侧支代偿好。无效定义为EVT术后BAO成功[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2b级],但术后90 d预后不良(改良Rankin量表>3分)。采用加权Kappa系数评价新型DSA侧支量表的观察者间一致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用于验证该侧支量表与无效的独立相关性;按照年龄、发病到穿刺时间、卒中严重程度和病因分型进行分层,观察不同亚组之间该侧支量表对无效的预测作用是否相同。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48例BAO患者,其中69例(46.6%)发生了无效。新型DSA侧支量表分级1~4级患者分别为3、25、78、42例,无效发生率依次为100%(3/3)、72.0%(18/25)、47.4%(37/78)和26.2%(11/42),呈逐渐下降趋势。新型DSA侧支量表的两名观察者间一致性非常高(加权Kappa=0.95,95%CI 0.91~0.99)。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新型DSA侧支量表与无效呈独立负相关(校正OR值0.47,95%CI 0.23~0.98)。亚组分析显示在预测无效时,该侧支量表与年龄、发病到穿刺时间、卒中严重程度和病因分型均不存在交互作用(交互P值>0.10)。结论新型DSA侧支量表可作为预测急性BAO患者EVT术后发生无效的有效可靠指标。

  • 标签: 基底动脉 动脉闭塞性疾病 侧支循环 血管造影术,数字减影 无效再通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个性化护理对输卵管堵塞术后患者的情绪以及率的影响效果。方法:选择100例输卵管堵塞术患者为试验对象,以简单随机化法进行分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应用个性化护理。结果:实验组的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护理后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输卵管堵塞术后患者实施个性化护理,能够提高率,能够改善负性情绪,值得推广。

  • 标签: 输卵管堵塞 再通术 个性化护理 情绪 再通率 影响效果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神经介入器材的进步及治疗经验的积累,颈动脉闭塞的治疗逐渐成为热点话题。症状性颈动脉慢性闭塞的对于预防脑卒中有极大的临床意义。对于此类患者,若想得到最大的获益,需要把握以下几个环节:严格把握适应证筛选出适合闭塞开通的患者,合理的手术策略,周密的围手术期处理。但由于手术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同时风险也很大,所以目前不适合广泛开展,仍需要持谨慎的态度。

  • 标签: 颈内动脉 慢性颈动脉闭塞 腔内开通 颈动脉支架 颅内外搭桥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PICC导管堵塞的原因与预防对策。方法利用5000/ml尿激酶利用负压,结合提高室内温度,的综合溶栓法,结果 PICC 导管血栓性堵管以尿激酶溶栓法为主,辅助其他方法运用取得了良好再效果。结论:掌握正确的封管方法和时机,发现导管堵塞及早溶栓。提高了PICC 导管的使用效率,延长了导管使用时间。

  • 标签: PICC 血栓性堵塞 疏通方法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大脑中动脉M1段亚急性闭塞血管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有效性以及影像评估与手术并发症的风险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本院神经介入治疗中心26例颅内大脑中动脉M1段亚急性闭塞患者血管治疗的临床资料,男性20例,女性6例,中位年龄61.00岁。采用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成像(ASL)以及血管壁高分辨磁共振成像(VM-HRMRI)、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血管治疗技术的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和血管情况。结果26例患者中,24例成功开通,2例术中导丝不能通过而失败。手术并发症7例:2例为脑出血,VM-HRMRI显示闭塞血管周围烟雾状血管形成,局部脑血流量(rCBF)为(18.9±0.1)%;4例为造影剂外渗,rCBF为(64.5±11.8)%;1例为症状性末梢栓塞事件。18例无造影剂外渗的患者的rCBF为(37.9±11.9)%。2例并发严重的脑出血转至外科手术的患者失访;其他22例患者术后3~6个月随访结果显示2例患者出现手术血管闭,4例发生病变血管的轻微狭窄,余16例均无出现血流动力学上的狭窄,以上患者均无再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事件。2例闭塞的患者术后90 d的mRS评分增加到4分,NIHSS评分增加,9例患者NIHSS和mRS评分无明显改善,其余13例患者mRS评分为0~1分,NIHSS评分明显改善。结论对于大脑中动脉M1段亚急性闭塞的患者,在严格筛选的前提下,采取血管治疗是安全的,短期内可以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但远期疗效需要长期随访证实。

  • 标签: 大脑中动脉M1段 亚急性闭塞 血管内再通治疗 手术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内动脉闭塞非急性期血管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提出新的颈动脉非急性期闭塞分型标准。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9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连续入院并接受血管介入治疗的症状性颈内动脉非急性闭塞患者95例,并根据脑血管DSA结果作为依据的分型标准,将所有患者分为4型,Ⅰ型:颈内动脉起始部闭塞,远端侧支血流逆向灌注,颈动脉颈段远端或岩骨段以远显影;Ⅱ型:颈内动脉起始部闭塞,远端侧支逆向灌注,仅颈动脉海绵窦段以远显影;Ⅲ型:颈内动脉起始部闭塞,远端侧支逆向灌注,仅颈动脉眼动脉段以远显影;Ⅳ型:颈内动脉起始部闭塞,远端侧支逆向灌注,仅颈动脉交通段以远显影,对患者一般情况、手术细节、病变分型、率和围手术期并发症等情况进行数据收集。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对于定量资料,满足正态分布使用方差分析,否则使用Kruskal-Wallis H检验。主要安全结局是术后30 d内的任何卒中事件或死亡。结果95例患者中,67例(70.53%)成功。在4组临床分型中,介入手术率在Ⅰ~Ⅳ型中分别为92.31%(36/39)、81.82%(18/22)、47.83%(11/23)和18.18%(2/11),率逐渐降低,这种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9.557,P<0.001)。手术并发症率4型依次为5.13%(2/39)、13.64%(3/22)、21.74%(5/23)和9.10%(1/11),围手术期缺血性卒中事件发生率为2.11%(2/95),无其他严重卒中及死亡事件发生。结论颈动脉闭塞非急性期血管治疗对合理选择的患者是安全、可行的,分型中的Ⅰ型和Ⅱ型患者具有较高的介入率,而Ⅳ型则率明显低,根据新的血管造影分型标准,可提供对手术难度的分层评价,对更有效的筛选适合介入治疗的患者,提供了临床依据。

  • 标签: 颈内动脉 闭塞 血管内治疗 分型
  • 简介:【摘要】目的:对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1段亚急性及慢性闭塞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治疗,评价其安全性及疗效。方法:选取9例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1段亚急性、慢性闭塞缺血性卒中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治疗,观察血流改善、围手术期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7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中5例血管成功,均良好预后;2例未成功开通患者1例症状较前加重;2例反复TIA发作患者1例成功开通;9例患者均无颅内出血及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1段亚急性及慢性闭塞患者,在严格筛选前提下,血管内介入治疗可行性高。

  • 标签: 大脑中动脉 亚急性 慢性 闭塞 血管内介入再通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针对脑血管侧支循环评估在脑血管介入术后狭窄及缺血性脑血管事件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方法:选取在2020年1月-2021年1月期间于我院进行脑血管介入治疗的210例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在脑血管检查时均采用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并以其检查结果为依据对脑血管侧支循环分成四个组别,分别为无侧支组(40例)、一级组(80例)、二级组(60例)、三级组(30例)。同时患者术后半年需要进行第二次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然后针对患者动脉狭窄、狭窄、不良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出现率进行重点评估。结果:无侧支组及一级组狭窄程度越高,狭窄比例越低(P<0.05);二级组及三级组的狭窄程度越高,狭窄比例越高(P<0.05)。狭窄发生率方面无侧支组9(22.50%);一级组6(7.50%);二级组2(33.33%);三级组没有狭窄发生。二级组及三级组不良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出现率少,无侧支组及一级组事件出现率高,数据之间存在明显性差异(P<0.05)。结论:临床脑血管介入治疗的预后和临床疗效与脑血管侧支循环建立的程度呈正相关,可以此为依据治疗针对强的治疗方案和相关的预后策划。

  • 标签: 脑血管介入术 脑血管侧支循环评估 缺血性脑血管事件
  • 简介:[摘要] 急性心梗是心脏的肌肉发生了坏死,而且还是速度特别快的急性期,它是因为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所造成的。临床上的表现有胸痛,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还有急性循环的功能障碍、心律失常、心功能衰竭伴随发热;尽早溶栓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关键,溶栓可最大限度地缩小梗死范围,抢救濒死的心肌,改善心功能减少并发症,提高存活率;冠脉的对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有显著影响。溶栓治疗是使冠脉、恢复冠脉灌注、缩小梗死面积和降低死亡率的重要方法。基层医院因设备及技术的限制,不能开展介入治疗,所以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为一疗效较好的治疗方法,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 标签: []  心肌梗死 急性患者 尿激酶 再通率
  •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水平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发生支架内狭窄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择行PCI术治疗的患者102例,以及46例冠脉造影正常者作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前、术后24小时、随访1年或至发生支架内狭窄时留取血外周血,检测血浆vWF活性水平。 结果 102例PCI术患者有12例发生支架内狭窄,90例无狭窄,狭窄组与无狭窄组术后24小时vWF分别为278.15±42.55、197.61±44.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以术后24小时血浆vWF水平预测术后发生狭窄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曲线下面积为0.916,截断值为253.525%,此时预测狭窄的敏感性为0.833,特异性为0.933。 结论 PCI术后24小时vWF水平对PCI术后支架内狭窄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标签: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支架内再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输卵管介入术联合臭氧灌注、中药温经化瘀汤综合治疗输卵管炎性不孕症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19年10月-2021年6月本院收治的输卵管炎性不孕症患者中随机选择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抽签法分成两组,各30例。将输卵管术治疗应用于对照组,观察组接受输卵管术联合臭氧灌注、温经化瘀汤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中采用冠状动脉注射重组人尿激酶原(recombinant human prourokinase for injection,rhPro-UK)对患者出血程度、血浆纤溶因子及血管的影响。方法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选取唐山市工人医院治疗的124例STEMI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按照计算机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63例,对照组61例。均采取血栓抽吸,对照组给予冠状动脉内注射25 μg/kg的替罗非班,观察组给予冠状动脉内注射20 mg的rhPro-UK,之后两组均行急诊PCI治疗。记录两组STEMI患者的出血程度、心肌微循环指标、血浆纤溶因子变化、血管情况、心电图ST段回落情况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diameter,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心脏指数(cardiac index,CI)的变化。结果观察组的磷酸肌酸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s MB,CK-MB)峰值(184.64±21.47)U/L及CK-MB峰值时间(14.32±2.02) h显著低于对照组[(258.94±31.64) U/L)、(16.58±2.09)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345、t=6.123,P均<0.001);观察组治疗后人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human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0.85±0.28) kU/L显著高于对照组(0.74±0.24) kU/L,人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human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PAI-1)(0.16±0.05) kU/L较对照组(0.32±0.08) kU/L显著下降(t=2.345,P=0.021;t=13.401,P<0.001);ST段完全回落观察组77.78%(49/63)明显高于对照组54.10%(33/61)(Z=7.758;P=0.005),ST段无回落观察组4.76%(3/63)明显低于对照组19.67%(12/61)(Z=6.480;P=0.011)。观察组治疗后7 d的LVEDD(49.37±3.14) mm、14 d的LVEDD(48.34±3.03) mm、7 d的LVESD(33.19±2.23) mm、14 d的LVESD(32.05±2.23) mm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7 d的LVEDD(50.64±3.03) mm、14 d的LVEDD(49.66±2.83) mm、治疗后7 d的LVESD(34.86±1.73) mm、14 d的LVESD(33.74±1.97)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1);治疗后7 d的LVEF(56.32±4.97)%、14 d的LVEF(59.23±5.11)%、治疗后7 d的CI(3.65±0.22) L/(min·m2)、14 d的CI(3.76±0.21) L/(min·m2)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7 d的LVEF(54.46±4.87)%、14 d的LVEF(57.18±4.33)%、治疗后7 d的CI(3.48±0.25) L/(min·m2)、14 d的CI(3.56±0.24) L/(min·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1)。结论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冠状动脉注射rhPro-UK较替罗非班可进一步改善总出血率、血管率,显著改善血浆纤溶因子、心肌微循环及心功能,为治疗STEMI患者提供了另一种选择。

  • 标签: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重组人尿激酶原 出血程度 血浆纤溶因子 血管再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循环串联病变血管通顺序对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8年1月—2019年6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神经内科因前循环串联病变导致AIS并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6例、女4例,年龄39~78岁。根据不同的通顺序将患者分为2组:A组26例,采用球囊扩张-取栓-颈动脉支架方法;B组14例,采用球囊扩张-颈动脉支架-取栓方法。观察两组患者的发病到穿刺时间、穿刺到靶血管时间、血管情况、联合静脉溶栓的桥接治疗例数、闭塞部位、症状性颅内出血等,术后90天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患者短期预后并进行组间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入院时美国独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患者的发病到穿刺时间、血管情况、联合静脉溶栓的桥接治疗例数、闭塞部位、症状性颅内出血情况,以及术后3个月短期预后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组穿刺到靶血管时间较B组更短,分别为43.7(43.75,59)和66.5(38,68.2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004, P<0.01)。术后90天A组mRS评分0~4分,预后良好15例(57.7%,15/26),B组mRS评分1~5分,预后良好9例(9/14),两组术后短期预后良好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χ2=0.165, P>0.05)。结论球囊扩张-取栓-颈动脉支架与球囊扩张-颈动脉支架-取栓两种不同的通顺序,对AIS患者的短期预后影响无明显差异,只是前者穿刺到靶血管所需要的时间更短。

  • 标签: 卒中 急性缺血性卒中 串联病变 再通顺序 前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