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从界面化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润滑油中基础油和添加剂分子在摩擦副表面上的物理化学吸附和反应成,讨论了压力效应对极压反应形成的影响,提出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新课题:①纳米级粒子在摩擦副表面物理吸附起极压抗磨作用的规律;②粘度指数改进剂、极性基础油(如酯类油)在摩擦副上的吸附强度和定向排列;③采用纳米摩擦学的手段,从原子、分子尺度揭示边界的微观结构与性能的关系;④润滑油物理吸附引起的rehbinder效应。

  • 标签: 润滑 摩擦学 边界润滑 纳来摩擦学 失面科学
  • 简介:对蒸发状态下水平螺旋槽管管外壁面升形成机理和流动特性进行了研究.对驱动液形成的润湿紧力进行分析,建立单组分流体的数学模型,对拟线性方程数值求解,得出壁面液蒸发时的速度和厚度分布,并对影响水平螺旋槽管升的流动特性的因素进行分析.得出水平螺旋槽管有益于形成连续均匀的液,有更好的流动特性,增强传热传质效果.

  • 标签: 升膜 润湿 水平微槽管 传热学
  • 简介:  1前言  对于MOS晶体管的栅氧化来说,按照高集成化、高性能化的比例要求,在采用0.35μm工艺技术的64MDRAM中,要求薄膜减薄到10nm,而在0.25μm的256MDRAM中则要减薄到8nm.对于高性能CMOS逻辑电路来说,在薄膜化方面的要求比DRAM还要早一个时代,对于0.25μm工艺来说,则要求使用6nm这样极薄的氧化.  ……

  • 标签: 形成技术 时代栅 栅氧化
  • 简介:为了控制碱性造纸系统中的微生物,纸厂常常采用氧化性很强的杀菌剂,比如漂白液、二氧化氯和次溴酸。但是,由于造纸浆料中含有大量的还原性物质,比如纤维和淀粉,所以经常需要过量的氧化剂。

  • 标签: 杀菌剂 生物膜 二氧化氯 微生物 氧化性 还原性
  • 简介:人工晶体前形成是一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一旦前形成可能会出现永久的不良后果,所以应进行有效的预防。现将第321医院、哲里木盟医院计1050例1126眼人工晶体植入预防人工晶体前形成的观察分析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对象1050例,年龄8~90岁。其中男486例512眼,女564例614眼。术前光感961眼,指数~0.188眼,0.1~0.377眼。白内障类型:老年性白内障(老年障)655例713眼,

  • 标签: 前膜 因素预防 形成率
  • 简介:摘要 泥水平衡盾构是通过在支承环前面装置隔板的密封舱中,注入适当压力的泥浆,使其在开挖面形成。在泥水平衡的理论中,泥形成是至关重要的。本文通过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结合工程案例,模拟泥形成过程,分析此过程中开挖面位移的变化规律。

  • 标签: 泥膜 开挖面 注浆速率 位移
  • 简介:在临床中,关节结核以髋、膝关节最为多见,发病初期通常症状表现为滑结核,但病情进展较慢,主要表现为炎性渗出,但发生于肩关节罕见,我科收治1例左肩关节滑结核伴蚕豆体病变患者,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患者,男,72岁,因"发现左肩肿块6个月"于2015年8月11日入院。患者2年前诊断为肺部结核。入院体检:左肩可见自三角肌、冈下肌环绕肩关节圆形包块,大小约12cm×5cm×6cm,质软。

  • 标签: 结核 滑膜 肩关节 蚕豆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难愈合创面细菌生物形成及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1月~2010年12月100例皮肤慢性难愈创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研究组进行中医治疗生物形成,对照组使用常规抗感染药物。对患者难愈时间和有效性进行相关的分析,对比分析其疗效。结果研究组愈合时间、显效率和有效性相对于对照组都有显著的优越性。结论在慢性难愈合创面中了解细菌生物形成,并进行相关治疗,有效性更高,临床推广价值更为广泛。

  • 标签: 慢性难愈合创面 细菌生物膜 中医治疗
  • 简介:摘要慢性硬下血肿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病,虽然影像学表现为血肿,但该病本质上属于脑膜血管疾病,可选择血管内治疗。脑膜中动脉栓塞术作为一种新兴的血管内微创治疗技术,为慢性硬下血肿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本文将通过对慢性硬下血肿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案进行综述,重点总结应用脑膜中动脉栓塞术治疗慢性硬下血肿的研究进展。

  • 标签:
  • 简介:摘要慢性硬下血肿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病,虽然影像学表现为血肿,但该病本质上属于脑膜血管疾病,可选择血管内治疗。脑膜中动脉栓塞术作为一种新兴的血管内微创治疗技术,为慢性硬下血肿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本文将通过对慢性硬下血肿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案进行综述,重点总结应用脑膜中动脉栓塞术治疗慢性硬下血肿的研究进展。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临床分离菌株的生物形成能力,检测其相关基因。方法以临床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87株、鲍曼不动杆菌48株为研究对象,测定其生物形成能力,利用PCR检测其相关基因。结果87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形成率100%,但具体菌株形成能力存在差别;48株鲍曼不动杆菌生物形成率68.8%,均具有较强的形成能力。87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存在ica基因7占85.1%,存在sarA基因占100.0%;48株鲍曼不动杆菌中,存在abaⅠ基因占79.2%。结论临床分离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与鲍曼不动杆菌均具有一定的生物形成能力,且分别与ica基因、sarA基因及abaⅠ基因密切相关,临床治疗时有必要做出干预,以提升治疗效果。

  • 标签: 生物膜形成能力 基因 菌株
  • 简介:将由从患病大菱鲆Scophthalmusmaximus肝脏中分离的哈维氏弧菌VibrioharveyiQHD-1菌株,在盐离子浓度为0%~8%NaCl、温度为4℃、10℃、15℃、20℃、25℃、30℃和35℃、pH1~10(间隔1单位)、添加0%~2.0%(NH4)2SO4和0%~8%MgSO4的50mLTSB培养液中常规培养,采用改良微孔板法研究盐离子浓度、温度、pH、NH4+、Mg2+对哈维氏弧菌QHD-1生长和生物被形成的影响。结果显示,上述因素均影响菌株QHD-1的生长,在盐离子浓度3%、30℃、pH8时,菌株QHD-1生长最好;NH4+、Mg2+能促进QHD-1菌株生长;菌株QHD-1能在聚苯乙烯板上形成生物被,且受初始菌液浓度等上述因素的影响;生物被形成的最佳条件为:温度30℃、pH8、盐离子5%、初始菌液浓度1.0×109cfu/mL。本研究结果可为生物被形成机制与致病机理的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哈维氏弧菌 生物被膜 理化因素
  • 简介:摘要:给水管网中微生物在面对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会倾向于附着在管壁表面形成生物以抵御不利环境的影响,直接威胁供水安全。以给水管网微生物为研究对象,构建静态模拟实验装置,借助死活染色、Lowry蛋白法、硫酸蒽酮法等分析方法来探究不同管材类型对生物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同等粗糙度条件下不同管材表面附着的生物量大小为PVC>铸铁>PE>不锈钢。

  • 标签: 给水管网 管材 生物量 胞外聚合物
  • 简介:摘要为了保证驱动面的稳定性,上翼泥浆必须在驱动面上形成水泥灌浆膜,从而在一定的泥浆压力下成为有效应力,使泥浆压力能够平衡土壤。地层压力和水压。目前还不清楚是什么因素影响泥浆压力和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采用12套不同性能的泥浆对国产泥浆渗透设备进行了渗透试验。

  • 标签: 泥水盾构 地面层孔 压力变化
  • 简介:摘要细菌生物感染是造成创面延迟愈合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细菌生物的早期诊断对慢性创面的成功治愈非常关键。尽管已研发出很多技术诊断感染性创面的游离致病菌,但目前还没有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创面细菌生物的技术。本文简要综述了细菌生物形成机制,并重点介绍了几种有潜力的细菌生物诊断技术,将来有望成为对创面细菌生物进行快速诊断与监测的手段。

  • 标签: 细菌 生物膜 诊断 慢性创面
  • 简介:目的了解烧伤感染后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氏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在深静脉导管中形成生物的过程.方法选择2008年11月-2009年8月在笔者单位住院的20例烧伤患者深静脉导管分离的细菌,分别与各自的标准菌株对照.深静脉导管尖端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将菌株体外培养12、24、48、72h和5d后,进行细菌生物半定量黏附试验测定,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CLSM)双荧光染色观察并测定生物厚度.对数据进行团体t检验.结果深静脉导管分离的菌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6株、鲍氏不动杆菌8株、铜绿假单胞菌6株,均为耐药菌株.SEM下可见深静脉导管内层表面形态多样、程度不一的生物.细菌被大量胞外多糖复合物包埋、彼此粘连融合成片状,生物呈团状聚集,形成立体多样结构,结构内可见少量红细胞,少数细菌被不完全包埋,尚可见黏着的菌体.深静脉导管内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体外培养24、48及72h的吸光度值大于界定值;鲍氏不动杆菌培养12、24、48和72h,吸光度值均大于界定值;铜绿假单胞菌培养48h后,吸光度值开始大于界定值.CLSM观察可见,培养24h时,除铜绿假单胞菌标准株外,其余菌株均有散在的绿色荧光,不密集,多数靠近培养皿基底部,红色荧光充满视野.48h时绿色荧光明显增多,从基底部向上扩延,部分与红色荧光重叠,形成视野中黄色荧光,鲍氏不动杆菌最明显,其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在绿色荧光的强度和分布上,临床菌株明显多于标准株.培养72h时铜绿假单胞菌和其标准株的绿色荧光增多,其他菌株图像中黄色荧光布满视野.培养5d时绿色荧光较分散,以靠近基底部较明显.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氏不动杆菌在培养后48h形成成熟的生物,铜绿假单胞菌则在72h.培养后72h鲍氏不动杆菌的生物厚度为(18.2±3.6)μm,大于标准菌的(9.4±2.6)μm(t=5.42,P�

  • 标签: 烧伤 感染 生物膜 导管 留置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营养条件对大肠埃希菌生物形成的影响。方法收集3株大肠埃希菌(25922),均对其实施血平板培养。在分别在复温30min、1h以及6h的营养条件下对其生长情况,尤其是生物形成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在复温30min后,大肠埃希菌菌落有所生长,在复温1h后的菌落数量最多,在复温6h后菌落数量有所下降。并且在使用瑞氏吉姆萨染色法检查后显示,在复温1h后的生物厚度明显高于复温30min以及复温6h,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在复温1h的营养条件下,更有利于大肠埃希菌生物形成

  • 标签: 不同营养条件 大肠埃希菌 生物膜形成 影响
  • 简介:目的:探讨D-亮氨酸对变异链球菌生物形成的影响。方法:分光光度计比浊法检测20mmol/LD-亮氨酸对变异链球菌浮游细菌生长的影响;体外构建变异链球菌生物模型,通过MTT法评价5、10、20mmol/LD-亮氨酸对变异链球菌生物形成的影响,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不同浓度D-亮氨酸处理后的生物形态结构。结果:20mmol/LD-亮氨酸不影响变异链球菌浮游细菌生长趋势,从3h左右进入其对数生长期,在12h到达平台期。MTT法结果表明浓度为5、10、20mmol/LD-亮氨酸对变异链球菌生物均有抑制作用,且随着D-亮氨酸的浓度增加,变异链球菌形成生物的量明显降低(P<0.05)。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D-亮氨酸对变异链球菌生物作用后,其生物膜结构整体分布稀疏,厚度减少。结论:D-亮氨酸对变异链球菌生物形成具有抑制作用。

  • 标签: D-亮氨酸 变异链球菌 生物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