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静脉血栓形成(cerebralvenousthrombosis,CVT)是一种相对少见的静脉性缺血性卒中综合征。据2005年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报道,成年人群CVT的年发病率为(3~4)/100万,儿童为7/100万。其中75%为女性,可能与妊娠、口服避孕药导致CVT发生有关。目前,我国的CVT发病率以及男女比例尚无相关流行病学资料报道。

  • 标签: 脑静脉血栓形成 流行病学资料 年发病率 缺血性卒中 CVT 成年人群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补液治疗。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抗凝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可列为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一线治疗方法。

  • 标签: 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治疗
  • 简介:在1825年,Ribes首次描述了静脉、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venoussinusthrombosis,CVST/cere-bralvenousthrombosis,CVT)的临床表现,1例45岁男性患者,因头痛、癫痫发作、精神异常6个月死亡,尸检证实上矢状窦、左侧侧窦、及实质皮层静脉血栓形成。此后,一系列经尸检发现类似病例。最初人们认为静脉/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罕见而严重的疾患,具有较为特征的临床表现。其病理特征为出血性脑梗死,其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头痛、视神经乳头水肿、癫痫发作、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进行性昏迷、死亡。随着科学的发展,临床已可应用血管造影术、MRI、MRA等新诊断技术。在生前诊断CVST。

  • 标签: 静脉窦血栓形成 脑静脉 视神经乳头水肿 临床表现 静脉血栓形成 出血性脑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窦血栓的临床表现及各种影像学表现,并对各种影像学检查的价值进行评价。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最近三年18例静脉窦血栓病人的临床表现,MR、CT、血管造影的表现。全部病例均经过MR扫描,包括SE序列及磁共振静脉成像(MRV),运用时间飞跃法(2D-TOF)。12例经CT检查,全部做平扫及增强扫描,6例经血管造影检查。结果MR18例均显示良好,既包括显示栓塞静脉的直接表现,又包括实质改变的间接表现。12例CT扫描中有5例表现为实质内异常改变,9例CT增强扫描显示“空三角征”,6例脑血管造影均清晰显示静脉窦血栓阻塞的部位、形态、大小、范围。结论CT平扫对静脉窦血栓的显示率相对较低,增强扫描可提高显示率。脑血管造影可清晰显示栓塞情况和侧枝循环情况,为目前诊断静脉窦血栓形成的金标准,如果病变是处于早期,还可以进行血管内溶栓治疗,缺点是费用高,属于有创检查,MR(特别是运用MRV)可以较清晰地显示静脉窦血栓的情况,实质的改变情况,更重要的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综合考虑MR是诊断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最佳选择。

  • 标签: 静脉窦血栓形成 磁共振 磁共振静脉成像
  • 简介:出血作为一种具有出血倾向的小血管病变,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其检出率越来越高。目前,大量研究表明,出血与缺血性卒中、脑出血和溶栓或抗栓治疗后症状性脑出血关系密切。本文旨在探讨出血与上述疾病的相关性,将有利于出血患者卒中防治策略的制定。

  • 标签: 脑微出血 缺血性卒中 脑出血
  • 简介:肿瘤转移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生物学特征之一,也是恶性肿瘤患者预后不良的主要因素之一。对转移瘤形成的研究有多种理论,如:转移肿瘤干细胞理论,“种子和土壤”学说。近年研究发现,肿瘤环境(tumormicroenvironment)对于肿瘤形成、增殖、侵袭及转移具有重要意义,转移瘤的形成与其周围的环境存在密切关系,本文就肿瘤环境与转移瘤的关系做一综述。

  • 标签: 脑转移瘤 微环境 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窦血栓形成(cranialvenoussinusthrombosisCVST)的主要临床表现,提高对CVST诊断和治疗的认识。方法回顾研究山大二院自2002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间,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或)MRV确诊CVST的患者24例,对患者的病因,症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腰椎穿刺检查及治疗预后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CVST多发于年轻人,常见原因有外伤,感染,妊娠和围产期,病程长短不一,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其中头痛最为常见,占75%,其次为视乳头水肿,占58.3%,各种程度的意识障碍占41.7%,视力下降37.5%。腰椎穿刺检查有脑脊液压力升高。经抗凝,溶栓治疗,大部分患者好转。结论CVST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早期容易漏诊误诊,头痛和视乳头水肿是最为常见的临床症状,MRV和DSA是诊断的主要影像学方法,肝素抗凝治疗为CVST的主要治疗方法。

  • 标签: 脑静脉窦血栓 MRV 头痛 视乳头水肿 肝素抗凝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对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通过收集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临床医学院神经内科疑诊为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30例,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龄18~57岁,平均年龄38.3岁,。全部患者均使用PHILPSNT-5型0.5T磁共振扫描仪,正交头线圈,扫描层厚为6mm,。采用横轴位序列,其中1例相隔10天检查两次。8例患者进行行横轴位、矢状位SE序列T1加权像。16例患者进行了PC法2D静脉血管成像检查;结果根据入选条件,对静脉窦血栓进行分析血栓的结果对比分析得出灵敏度、假阴性率、特异度、假阳性率、约登指数分别是92.33%、7.77%、74.3%、6.7%、0.674,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是9157%、94.3%、Kappa值是0.833;结论MRV诊断静脉窦血栓形成有望代替DSA。

  • 标签: 脑静脉窦血栓 核磁共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血塞通对急性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用于临床研究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是由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期间内收治的,所有患者均先给予一定的基础护理以保障其基本生命健康安全,然后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个临床研究小组,每组患者30例,对观察组的患者在给予相应的常规内科治疗后再加以注射血塞通,对对照组的患者则只给予相应的常规内科治疗,之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根据第四届中华医学会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所制定的急性脑梗死疗效标准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得出观察组的30例患者中,治疗痊愈的有4例、治疗显效的有16例、治疗有效的有9例、治疗无效的有1例,分别约占总数的13.3%、53.3%、30%、3%,总治疗有效率约为96.7%;对照组的30例患者中,治疗痊愈的有2例、治疗显效的有8例、治疗有效的有12例、治疗无效的有8例,分别约占总数的6.7%、26.7%、40%、26.7%,总治疗有效率约为73.3%;观察组患者的总体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其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采用血塞通治疗急性脑梗死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急症程度,抑制血栓形成,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非常值得广大医务工作者大力推广与应用。

  • 标签: 血塞通 急性脑梗死 血栓形成 临床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cerebral vein thrombosis, DCVT)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纳入南京鼓楼医院2006年12月至2019年12月经影像学确诊的DCVT住院病例,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治疗及转归。结果共纳入11例DCVT患者,男性7例,女性4例,平均发病年龄41.6岁。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的头痛(11/11,100%)、意识障碍(5/11,45.5%)和癫痫发作(4/11,36.4%)。11例患者均累及直窦,9例累及大脑大静脉,5例累及大脑内静脉,1例累及基底静脉。所有患者均合并其他静脉窦血栓,3例合并皮质浅静脉血栓形成。8例(72.3%)早期CT平扫(发病1周内)可显示大脑大静脉高密度点征或直窦条索征。头颅MRI显示90.9%(10/11)的患者出现实质损害,以丘脑受累(5/11,45.5%)最常见,其次为深部白质(4/11,36.4%)。1例患者接受尿激酶介入溶栓治疗,发病第6天死亡。其余10例接受抗凝治疗后好转,随访4个月至13年显示,4例遗留轻至中度残疾(改良Rankin量表评分1~3分),6例恢复正常。结论头痛、意识障碍和癫痫发作是DCVT的常见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显示丘脑或深部白质受累时需警惕DCVT的可能。需重视早期CT平扫显示的高信号血栓点征和条索征。合并皮质静脉血栓形成的DCVT患者急性期进展迅猛,转归较差。

  • 标签: 颅内血栓形成 静脉血栓形成 窦血栓形成,颅内 脑静脉 丘脑 神经影像 治疗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总结其早期诊断和治疗的经验。方法收集2005年4月至2007年4月收住我科的13例确诊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本组13例病例中84.6%,有明确的病因,其中非感染性因素占61.3%;84.6%的患者以头痛为首发临床表现,所有病人均有脑脊液压力升高;CT和MRI检查的阳性率分别为33.3%和80%,而MRV阳性率达到100%;D-二聚体升高者60%。所有患者确诊后即予抗凝治疗以及控制癫痫、降颅压等对症治疗,治愈6例,好转6例,死亡1例,再通率46%。结论静脉窦血栓形成易被误诊,头颅MRI/与MRV结合检查是诊断CVST的最好方法;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以改善CVST患者的预后。

  • 标签: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出血相关的各种危险因素。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120例确诊患有脑血管方面疾病的患者,采用头颅磁共振成像检查及血生化检查的方式。将出现出血的区域进行分区计数并分级。根据检查数据对心脑血管疾病与出血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出血的发生和分级因素,与患者的年龄、收缩压、舒张压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有相关,且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与患者是否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病、腔隙性脑梗塞有关,研究数据P<0.05。结论出血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年龄、收缩压、舒张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糖尿病、高血压病、腔隙性脑梗塞等疾病因素,其中上述疾病因素为出血最为首要的危险因素。同时经研究发现出血多发位置位于皮层以及皮层下的区域,除此之外则见于丘脑及基底节区,偶见于小脑,出现几率最小的位置为脑干。

  • 标签: 脑微出血危险因素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8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总结。结果多数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早期表现多为颅高压升高为主。MRV或DSA示静脉窦闭塞或充盈缺损。治疗以脱水、抗凝、溶栓为主,多数患者治疗效果佳。结论对于起病较急的高颅压患者,须高度警惕CVST,应尽早行MRV或DSA检查,对其治疗仍以抗凝、溶栓为主。

  • 标签: 脑静脉窦血栓 临床特点 疗效
  • 简介:静脉窦血栓为临床少见的脑血管疾病,好发于青年人,女性多见,死亡率为6%-30%,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以往由于缺乏有效的检查手段,误诊率或漏诊率均较高。近年来,随着诊断意识的提高和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诊断和预后有所改善。在本文中,笔者将对我院1999年1月-2008年8月经MRI和MRV明确诊断的8例静脉窦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临床表现与影像学相结合对该病早期诊断的价值。

  • 标签: 窦血栓形成 颅内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脑静脉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静脉窦血栓核磁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30例静脉窦血栓患者,所有患者分别采取MRI检查、CT检查及MRI+MRV检查,结合初次影像诊断确诊结果,对三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效果进行比较。结果30例患者经初次影像诊断确诊28例,MRI检查确诊15例、CT检查确诊10例、MRI+MRV检查确诊28例;MRI+MRV检查确诊率优于MRI检查、CT检查;组间数据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静脉窦血栓,采取MRI+MRV检查诊断准确率颇高,能够避免漏诊及误诊等情况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因此值得推广及使用。

  • 标签: 脑静脉窦血栓 MRI检查 MRV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核磁诊断静脉窦血栓的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静脉窦血栓患者30例,对所有患者都进行MRI诊断检查,其中20例患者联合进行MRV检查,24例患者实施CT检查,观察核磁诊断静脉窦血栓的效果。结果MRI检查以及MRI联合MRV检查的诊断准确率都明显高于CT检查的诊断率(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静脉窦血栓患者实施核磁诊断检查,能够提高诊断准确率,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核磁诊断 脑静脉窦血栓 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