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5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胃黏膜上皮的内镜下钳夹活检术病理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病理差异广泛存在,该差异包含病理升级和病理降级,尤其是病理升级对临床诊治、患者预后均有重要影响。本文对胃黏膜活检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病理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对临床治疗、预后的影响等进行了分析。

  • 标签: 胃镜检查 内镜下钳夹活检术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病理差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黏膜活检标本规范化处理对病理诊断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1084例在我院行胃镜并取活组织进行胃黏膜活检的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5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方法处理标本,研究组采用规范化的方式处理标本。比较两组送检标本的形态、大小以及病理诊断准确率。结果:研究组的标本大于对照组,平坦形标本比率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诊断准确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胃黏膜活检标本进行规范化处理能够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降低漏误诊风险。

  • 标签: 胃镜检查 胃黏膜活检 标本 规范化处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根除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患者4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根据患者根除率将其分为根除组(25例)和未根除组(15例),本次研究选取时间跨度为2021年4月~2022年6月期间,观察并分析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在不同时间段随病情变化的情况;结果:通过研究后发现,病情程度较轻的患者在幽门螺旋杆菌根除后13~26天以及37~70天,与未根除组患者对比差异较为显著(P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感染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
  • 简介:摘要幽门螺杆菌(Hp)是寄生于人类胃内的革兰阴性杆菌,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性淋巴瘤和胃癌等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Hp在宿主体内持续存在的机制有多种,Hp感染后宿主很难通过先天免疫系统来清除。本文对胆固醇在Hp胃内生存中发挥的作用和相关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口服胃超显像剂对胃黏膜下病变的超声诊断与价值。方法:选取于2019年1月-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存在胃黏膜病变的患者共176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176例患者均接受常规超声检查以及口服胃超显像剂后行超声检查。按照检查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为常规检查;观察组为口服胃超显像剂后行超声检查。对比分析对照组与观察组对恶性病变的检出率以及诊断正确率。结果:观察组在对恶性病变的检出率以及诊断正确率方面,明显由于对照组,其中(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口服胃超显像剂后行超声检查,能够提升对胃黏膜下病变的诊断正确率以及对恶性病变的检出率,在实际应用中具有优良的效果,值得推广与应用。

  • 标签: 口服胃超显像剂 胃黏膜下病变 诊断与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症(heterotopic gastric mucosa in upper esophagus,HGMUE)的临床、内镜和组织学特点。方法2017年1—12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内镜中心行常规胃镜检查,胃镜下发现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斑的177例患者纳入研究,根据胃食管反流症状评分量表(GERD-Q)评分结果分成2组,即HGMUE组(GERD-Q<8分,n=101)和HGMUE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组(HGMUE+GERD组,GERD-Q≥8分,n=76),对临床、内镜和病理资料进行汇总和分析。结果177例HGMUE患者中,男111例(62.71%)、女66例(37.29%),合并GERD 76例(42.94%)、未合并GERD 101例(57.06%),持续清嗓的发生率最高[54.24%(96/177)],其次为咽部异物感[48.59%(86/177)]和烧心、胸痛、消化不良、胃酸反流[48.59%(86/177)]。HGMUE组中,持续清嗓的发生率最高[42.57%(43/101)],其次为咽部异物感[33.66%(34/101)]和烧心、胸痛、消化不良、胃酸反流[27.72%(28/101)];HGMUE+GERD组中,烧心、胸痛、消化不良、胃酸反流的发生率最高[76.32%(58/76)],其次为持续清嗓[69.74%(53/76)]和咽部异物感[68.42%(52/76)]。共检出177处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斑,胃镜下通常表现为橘红色圆形、椭圆形或长条形的岛状病灶,大多数较平坦、少数稍凸出周边平面,单发132例(74.58%)、2处病灶38例(21.47%)、3处及3处以上病灶7例(3.95%),小病灶(最大直径<0.5 cm)37处(20.90%)、中等大小病灶(最大直径在0.5~1.0 cm)74处(41.81%)、较大病灶(最大直径>1.0 cm)66处(37.29%)。有30例[16.95%(30/177)]接受了活检组织学检查,胃底腺为主型15例[50.00%(15/30)]、幽门腺为主型8例[26.67%(8/30)]、混合型6例[20.00%(6/30)]、剩余1例[3.33%(1/30)]为鳞状上皮,20例[66.67%(20/30)]免疫组化H+/K+-ATP酶阳性、10例[33.33%(10/30)]免疫组化H+/K+-ATP酶阴性。结论HGMUE多见于男性患者,可合并亦可不合并GERD,其中合并GERD者更易发生咽喉反流。内镜下胃黏膜异位斑多表现为橘红色圆形、椭圆形或长条形的岛状病灶,大多数较平坦,以单发为主,多为中等及较大病灶。组织学分型以胃底腺为主型,免疫组化H+/K+-ATP酶阳性多见,推测酸分泌可能是导致咽喉症状的重要因素。

  • 标签: 胃食管反流 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症 咽喉反流 酸分泌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胃癌预警、胃黏膜功能评价中血清胃蛋白酶原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25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对照组;选取同期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癌患者各25例,分别作为A、B、C三组,四组患者全部接受胃镜检查,检测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胃蛋白酶原I、胃蛋白酶原II水平以及两项指标的比值,均显著高于胃癌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胃溃疡患者的胃蛋白酶原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可将血清胃蛋白酶原检测作为筛查胃癌、评估胃黏膜功能的有效手段。

  • 标签: 胃癌 胃黏膜功能 血清胃蛋白酶原 检测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据调查显示,世界上患有慢性胃炎患者病例达到7亿人次,其中我国出现慢性胃炎的成年人群中超过50%,这表示2个人当中有1个就会出现慢性胃炎,当患者为萎缩性胃炎时,有较大的几率发生癌变。慢性胃炎发病率与患病因素有极大关联性,其中中国感染幽门螺杆菌占比是60%,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发病率有直接的关联性。本次就针对该方面进行分析。方法:主要对慢性胃炎病例进行分析,确定研究主体70例,以临床胃镜查体对患者做分组,其中为非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症患者为对照组(16例),属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观察组(54例),对此次阳性率、幽门螺杆菌感染和慢性胃炎病理改变相关性方面进行调研。结果:根据临床检验结果显示,观察组阳性率偏高;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的提升,胃炎病症程度、肠化程度、活动性方面也会提高。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和慢性胃炎胃粘膜病理变化息息相关,能够体现患者炎症状况、萎缩轻症程度。

  • 标签: 幽门螺杆菌感染 慢性胃炎 胃黏膜病理变化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分析完全腹腔镜胃腔内手术治疗胃黏膜下肿瘤的可行性。方法:对我院2020年1月-12月期间诊治的16例胃黏膜下肿瘤患者开展完全腹腔镜胃腔内手术切除的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6例患者顺利完成手术,在手术过程中手术视野清晰稳定,无需进行内镜协助,且术后病理报告现实切缘呈阴性。中位手术时间64分钟、中位出血量25毫升,中位住院时间4天。术后有2例患者出现经胃管出血,医护人员给予其对症治疗后治愈。术后对参与研究的16例患者进行为期12个月的随访,未发生局部复发病例,未发生胃穿孔、胃漏、胃出血症状。结论:选择腹腔镜装置开展完全腹腔镜胃内手术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该方法可行,且经济实惠,应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胃肠内手术 胃黏膜下肿瘤 腹腔镜检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瑞巴派特在慢性糜烂性胃炎中应用优势,并探讨用药对胃黏膜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  入组病例收集时间起于2021年1月,终止于2021年12月。在此阶段内,于本院接受治疗的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中筛选,病例总数为90。以随机排序,均分入两个组别。对照组选择常规用药方案(硫酸铝+泮托拉唑),观察组在常规用药同时联合使用瑞巴派特,对比药物效果安全性及胃黏膜指标差异。结果  规范用药治疗后,观察组各项症状评分相对较低,且在胃黏膜功能指标上均优于对照组,对比存有统计学差异;不同组别在药物相关不良反应上,差异小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常规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同时,加用瑞巴派特,疾病相关临床症状改善效果更为明显,并提升胃黏膜功能,促进疾病转归,且药物的联合运用,不会明显增加副反应,安全性表现良好,整体效果理想值得推广。  

  • 标签: 瑞巴派特 慢性糜烂性胃炎 胃黏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组织学胃炎评价系统(OLGA)胃炎评价标准在胃癌前病变随访过程中的价值。方法纳入2016年1至7月在嘉兴市第一医院行胃镜检查的患者682例,其中男352例,女330例,年龄(48.2±12.3)岁。采用组织学OLGA胃炎评价标准进行分组(Stage-0~Ⅳ),非萎缩性胃炎412例,萎缩性胃炎270例。比较5年随访过程中不同OLGA组间萎缩进展率/逆转率,上皮内瘤变检出率以及胃癌检出率的差异。结果共有437例患者完成内镜随访,其中Stage-0组207例,Stage-Ⅰ组158例,Stage-Ⅱ组47例,Stage-Ⅲ组18例,Stage-Ⅳ组7例。共有24例发生萎缩进展,78例发生萎缩逆转,共检出5例上皮内瘤变及2例胃癌。伴随OLGA分组等级的升高萎缩进展率逐步升高(χ2=19.14,P<0.001);OLGA高危组萎缩逆转率明显低于低危组(χ2=4.96,P=0.026);OLGA高危组上皮内瘤变检出率以及胃癌检出率均明显高于低危组,(χ2=29.63、11.60,均P<0.05)。结论组织学OLGA胃炎评价标准有助于实现胃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的风险分层评估。对OLGA高危组人群制定个体化的内镜/组织学随访方案存在其实际意义。

  • 标签: 胃肿瘤 癌前状态 胃炎,萎缩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胃黏膜内pH(pHi)值评价每搏量变异度(SVV)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对腰椎手术老年患者内脏灌注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下行腰椎手术老年患者160例,性别不限,年龄65~80岁,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80):SVV目标导向液体治疗组(G组)和传统液体治疗组(C组)。G组以SVV<15%作为目标行目标导向液体治疗,C组以MAP、CVP和尿量为指导行常规输液。记录2组患者术中晶体液用量、胶体液用量、总输液量、出血量、尿量、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情况及围术期输血情况;记录2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1)、手术开始后1 h(T2)及术毕(T3)时CI、SVV、pHi值、胃黏膜CO2分压(PgCO2)、PaCO2和动脉血气分析结果;记录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与C组相比,G组患者术中晶体液用量、总输液量、尿量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降低,胶体液用量升高,T2,3时CI和pHi值升高,SVV、Pg-aCO2和动脉血Lac浓度降低(P<0.05),术中出血量、动脉血pH值、PaCO2、BE、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VV目标导向液体治疗改善腰椎手术老年患者内脏灌注的作用优于传统液体治疗。

  • 标签: 每搏输出量 补液疗法 腰椎 老年人 胃黏膜 氢离子浓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总结胃黏膜保护剂和质子泵抑制剂结合适用于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患者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患者进行研究,结合不同的治疗措施分为两组。实验组应用胃黏膜保护剂与质子泵抑制剂;常规组单纯应用质子泵抑制剂。对比治疗有效率、HP根除率以及疾病症状改善情况。结果:实验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实验组患者的HP根治率以及疾病症状消失与体征恢复时间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胃黏膜保护剂和质子泵抑制剂可用于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患者的治疗,能够实现对HP感染问题的根除,可以有效加快止血效率缓解腹痛、溃疡等疾病症状,值得推广。

  • 标签: 消化性溃疡伴出血 胃黏膜保护剂 质子泵抑制剂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黏膜反应性增生及异型增生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以及黏蛋白特殊染色、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对于鉴别两种增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2018年5月至2021年5月诊断的胃黏膜反应性增生63例、低级别异型增生54例、高级别异型增生63例患者临床病理资料,通过阿辛蓝过碘酸雪夫(AB-PAS)染色及Ki-6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3组病变的黏蛋白变化特点、Ki-67阳性细胞数及分布模式,并观察其组织形态学特点。结果AB-PAS染色在胃黏膜反应性增生、异型增生中阳性率分别为87.3%(55/63)、10.3%(12/117),AB-PAS染色在胃黏膜反应性增生中表现为腺体底部到表层细胞质内AB-PAS阳性中性黏蛋白颗粒逐渐增多的成熟现象,低级别异型增生及高级别异性增生中表现为异型增生的腺体细胞质内AB-PAS阳性黏蛋白颗粒缺失的现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Ki-67在胃黏膜反应性增生组中阳性表达率(>10%)为81.0%(51/63),阳性细胞主要位于腺颈部及黏膜中部(58/63,92.1%)。低级别异型增生组中阳性表达率(>10%)为90.7%(49/54),阳性细胞主要位于黏膜上部(33/54,61.1%),呈带状分布。高级别异型增生组中阳性表达率(>10%)为95.2%(60/63),阳性细胞主要位于黏膜全层(49/63,77.8%),呈弥漫/弥漫散在分布,3组比较Ki-67阳性表达数量及分布部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B-PAS染色、Ki-67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可为胃黏膜反应性增生及异型增生鉴别提供重要依据。

  • 标签: 胃黏膜 增生 染色与标记 Ki-67抗原
  • 简介:【摘要】目的: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分析采取复方丙谷胺西咪替丁的应用效果。方法:本项研究于2021年6月正式启动,截止时间是2022年6月。选用此时间段到笔者医院接受诊治的CAG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组对照组(n=45,法莫替丁),对比观察两组治疗方案对患者胃动力水平以及胃黏膜的影响。结果:与治疗前相比,经治疗后患者胃动力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且胃黏膜指标PGE2、IL-8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但就改善幅度而言,研究组更明显(P<0.05)。结论:将复方丙谷胺西咪替丁应用于CAG疾病治疗中,有助于改善和减轻患者的胃动力和胃黏膜炎性情况,利于提高患者整体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慢性萎缩性胃炎 复方丙谷胺西咪替丁 胃动力水平 胃黏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