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塔里木—天山地区基底壳由太古宙灰色片麻岩、绿岩和可能是紫苏花岗岩的含钾花岗岩类组成的核及其古元古代和少量中元古代增生带组成。基底壳的基本轮廓于早元古代末已奠定。它们在元古宙中、晚期拼合成哈萨克斯坦—塔里木联合古,并成为冈瓦纳超级大的一部分,中元代末固结。新元古代为板内阶段,760Ma的塔里木运动使基底壳全面隆起

  • 标签: 新疆 前震旦纪 基底陆壳 陆核 增生带 联合古陆
  • 简介:常规录井难以全面识别评价页岩气,本文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分析了录井的难点,利用XRF元素录井、XRD矿物录井、岩石热解地化录井、泥页岩密度录井等技术,开展页岩气的岩石成分分析、脆性评价、含气性评价、地层压力评价等关键技术研究,初步形成了工区内相须家河组五段的页岩气录井综合评价技术,建立了相应的录井评价标准,并在页岩气专层井XY2井中上井应用,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 标签: 页岩气 录井技术 综合评价 川西
  • 简介:介绍了新元古代-早古生代超级大的重建研究,表明中元古代以来,地球上先后经历了罗迪尼亚-冈瓦纳-潘基亚等几次超级大的拼合与裂解过程,罗迪尼亚古的拼合源于中元古代晚期(1300~1000Ma)发生的全球性格林威尔造山事件。东冈瓦纳(澳大利亚、东南极和部分非河)作为一个整体最早与劳伦古分离,导致了太平洋的张开。进一步的裂解产生了组成西冈与纳的各克拉通块体。在泛非造山和期间(720~500Ma)西

  • 标签: 冈瓦纳 罗迪尼亚 重建 新元古代 泛非 古大陆
  • 简介:本文主要讨论了遥感技术在水文学领域的应用。利用基于能量平衡原理的SEBS模型,结合NOAA/AVHRR数据,通过遥感方法估算了华北平原的区域面蒸散量,并分析了不同潜水埋深条件下植被指数对蒸散发的影响。通过遥感估算方法得到,华北平原6~8月份是蒸散量较高时期,变化幅度较大;1、2月和11、12月是蒸散量较低时期,变化幅度较小。其日蒸散量变化范围在0~8mm之间;年蒸散量在520-1100mm之间,平均为700-800mm。地下水埋深较浅的沿海、黄河沿岸以及河南黄河以北的农业区为蒸散发的高值区。在不同潜水埋深条件下,蒸散量与植被指数之间均存在线性正相关性。且在潜水埋深介于1~2m的情况下,面蒸散与植被指数间的关系最明显,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达到0.669。

  • 标签: 蒸散发 遥感 华北平原 NOAA
  • 简介:前言四川盆地是我国重要的天然气产区。近三十年来的勘探,积累了丰富的地质、地球物理及钻井地质资料。阐明盆地的地质结构特征及其成因,不仅对油气后备资源的勘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提高我们的地质科学研究水平,也是十分必要的。我国地质学家马杏垣、王鸿桢等曾推测四川盆地的中部可能是一个古老的核或原地台。在他们论点的启发下,作者通过多年的实践,运用板块构造理论写成此文,认识肤

  • 标签: 拗陷带 王鸿桢 板块构造理论 古隆起 川西地区 地球物理
  • 简介:乌鲁木齐附近天山北缘喀拉扎背斜及其周缘的地层学分析表明,上中新统一上新统昌吉河群(N1-2ch)(相当于独山子组N1-2d)是喀拉扎山地区发育的生长地层,是喀拉扎背斜形成时的同构造沉积层序.这个结论表明、包括喀拉扎背斜在内的天山北缘第一排前冲断构造带形成于晚中新一上新世时期.

  • 标签: 地层学 沉积地层 前陆褶皱冲断带 喀拉扎背斜
  • 简介:近年研究表明,位于青藏高原东部的松潘-甘孜造山带和三江造山带,新生代时期地壳隆升急剧,构造作用显著,岩浆活动突出,相应的成矿作用丰富多彩。据此,作者认为这是一次遍及全区的重要内造山作用,从而在原中生代造山带基础上更新形成现今呈南北向的新生代造山带。鉴于它具有处于大转换带构造位置、遭受双向挤压应力、显著的走滑断层活动以及构造-地貌三分性等特征,作者建议统命为大横断内转换造山带。最后,作者初步提出该造山带的双向造山动力学模式。

  • 标签: 陆内造山作用 转换造山带 双向造山极性 青藏高原东部
  • 简介: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密怀隆起已被我国地学者所关注。50年代末60年代初,北京地质学院区调队1:5万填图确认,组成该隆起的古老变质片麻岩是火山-沉积岩,属于太古界。80-90年代,引进国外先进变质岩理论,区测过程,产生严重对立。持新观点者认为,隆起的绝大部分片麻岩是块状无序的变质侵入岩。持传统观点者认为,这些片麻岩是变质的表壳岩。认识陷入世界性难题的争议之中。90年代初,全国开展地层清理。北京采用新观点认为,未发现密怀隆起存在面型的表壳岩,因此,原来隆起划分的两大群地层失去了加入《中国地层典-太古宇》的机会。世纪末,陈台沟表壳岩的发现,给人以启发。比较而言,陈台沟表壳岩面积很小,但是,工作程度较高,依据较充足,受到点赞。密怀隆起有两套表壳岩,大个体,特点多,信息量大,尚有许多线索有待破解,具备古壳研究基地的许多有利条件。

  • 标签: 早前寒武纪:片麻岩:密怀隆起
  • 简介:通过对龙门山前缘川西前盆地南部中新生代地层中砾岩的岩石学特征、年代及分布规律的对比研究,认为五龙沟砾岩、大溪砾岩及大邑砾岩是龙门山造山运动的沉积响应;龙门山的崛起是一个多阶段性的持续过程,其发生的时限依次对应于燕山早期、燕山晚期-喜马拉雅初期、喜马拉雅晚期.

  • 标签: 中新生代 砾岩 构造意义 喜马拉雅 龙门山 川西前陆盆地
  • 简介: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同位素及构造。沉积的综合分析表明,扬子地块西缘造山带的主体隆升时期发生于新生代特别是第四纪以来,其隆升幅度可达2000~4000m,中新世以来至少有5~6km地层被剥蚀,上升速率约达0.6mm/a;与其伴生的前盆地新生代沉积可分为老第三纪继承性萎缩拗陷盆地阶段和新第三纪─第四纪前盆地改造阶段。前者具有山间和山前磨拉石盆地特征,后者具有类磨拉石盆地性质。深部资料的进一步分析表明第四纪时期岩石图具四层结构,中地壳为一区域性韧性流壳层,是处于岩石图加厚后的均衡调整和区域伸展时期,盆山关系的分析也表明,造山带与前盆地在形成、演化和改造上具有统一的区域构造背景。

  • 标签: 扬子地块 新生代 造山作用 前陆盆地
  • 简介:通过沉积盆地地壳动力学分析及沉积体系的识别与划分,首次提出并建立了龙门山中生代前盆地等时地层格架的充填生长模式。中生代盆地的发育、生长可分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T33—J11)为大巴山-米仓山前盆地期,它是以北部大巴山、米仓山为物源区向南展布;第二个时期(J12—K1)为龙门山-大巴山叠合前盆地期。早侏罗世中、晚期龙门山完全升起成为源剥蚀区,此时大巴山、米仓山仍为物源区,这两个物源区为线状并呈钝角相交向东南展布。

  • 标签: 大巴山-米仓山 龙门山 前陆盆地 时间地层格架 盆地生长
  • 简介:新疆西天山备战铁矿位于阿吾拉勒铁铜成矿带,其铁矿资源丰富,成因类型复杂.对研究区大哈拉山组火山岩样品进行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等测试分析认为,区内岩石化学类型属内拉斑玄武岩系列及钙碱性系列,与成矿关系密切.岩性主要为一套滨海相中基性火山熔岩,次为酸性火山熔岩夹少量火山碎屑岩、正常沉积岩.通过对西天山备战铁矿一带大哈拉山组火山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研究,对分析矿床成因指导找矿具重大意义.

  • 标签: 备战铁矿 大哈拉军山组 火山岩 板块俯冲碰撞 成矿条件
  • 简介:新疆阿吾拉勒山—带大哈拉山组火山岩是缘弧构造环境,通过研究,测区火山岩具高K、高Al和低碱、低Ti的特点;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组成与典型火山(岛)弧环境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组成一致;稀土总量97.89×10^-6~222.87×10^-6,平均含量为140.71×10^-6,具轻稀土亏损,重稀土富集特点;各种构造环境判别图解表明,大哈拉山组火山岩位于靠大边缘的岛弧区,大哈拉山组火山岩记录了西天山阿吾拉勒地区在早石炭世处于板块俯冲碰撞环境的重要信息。

  • 标签: 西天山 阿吾拉勒 大陆边缘弧 大哈拉军山组火山岩 地球化学
  • 简介:岩石化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早石炭世赛肯都鲁序列和大哈拉山组火山岩具有相似性,两者Si02含量平均值分别为62.81%和63.21%,CaO含量较高,Na2O和K2O含量较低,K2O含量〈Na2O含量.碱值平均值分别为0.36和0.44,A/CNK值均小于1.0,属钙碱性次铝质岩石.微量元素的分布特点均表现“先隆后凹”的右倾式,Sr、K、Rb、Ba、Th、Ta、Nb、P、Ce、Hf和Sm选择性富集,富集LREE、亏损HREE和有弱或微弱负Eu异常,两者共同构成了岛弧火成岩组合,表明赛肯都鲁序列和大哈拉山组火山岩同源.

  • 标签: 西天山 阿吾拉勒 大哈拉军山组 赛肯都鲁序列 地球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