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共同之处,就是都拥有介词。但在使用上,即汉语与英文之间的相互转化时,变化是很大的。这是我们在学习和使用英语和汉语时,特别是英语转化成汉语时一定要注意的。

  • 标签: 〔〕转化介词语言学习
  • 简介:现代汉语中的介词“冲”是由动词“冲”语法化而来,其“动词一介词”的演变在明朝时已现端倪,至清代,其作为表示方向和引进对象的介词性质得以确定,但其语法化过程仍在继续演变,并发展出原因介词、原因连词的功能。导致介词“冲”产生的的句法因素主要是“冲+N+V2”式中N和V2的次类变换以及“冲”所在句子的语法成分的复杂化。

  • 标签: 原因介词 原因连词
  • 简介:介词叠加的方式与类别主要有六种:并列式与归并式、附加式与嵌套式、融合式与累积式。这些类别之间,在一定程度上是互相交叉、依次发展的。介词叠加可以满足强调语用、协调结构和区别语义的多样化需求,而叠加的后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并列叠加的词汇化趋势、结构错配的附缀化性质。

  • 标签: 介词 叠加 方式 类别 作用 后果
  • 简介:介词范畴并非完全封闭,汉、英两种语言的介词都有成员来自动词。不过,汉语介词大多数来自动词,而英语介词只有一小部分来自动词,大部分来自副词。汉、英动词向介词语法化过程中的共性是两者都经历了语法关系和语音减弱等变化;差异性在于英语介词经历了句法位置以及拼写、屈折形态等的变化,汉语则没有。动、介词语法化是动词不断扩大词语搭配范围和句法使用范围而导致的,也是语言使用者在经济原则制约下发挥突显、隐喻和范畴化等基本认知能力而产生的。

  • 标签: 动源介词 语法化 语法关系 语音弱化 句法位置
  • 简介:据《现代汉语虚词例释》统计,现代汉语中介词共有93个。虽然数量有限,但其功用不亚于结构助词"的、地、得",使用频次之高,语法意义之重大,值得语言学习者重视。但长期以来,关于介词的地位和属性的划分,一直是研究者们争论不休的问题。文章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来梳理介词的语法作用。

  • 标签: 介词 三维语法 介词短语 探讨
  • 简介:Talmy通过区分介词/类介词主构和动词主构语言来捕捉各语言对移动事件编码的模式差异。核心事件要素路径的语言表层编码模式是区别两类语言的重要标志。然而,大量语例表明Talmy的语言类型说不完全符合既定语言中路径的实际编码模式,这使其备受学界质疑。英语空间介词into的语义、时体本质对修正Talmy的语言类型说有重要指示作用。Talmy事件系统中的路径概念应该被瞬时跃迁概念替换,从而能更准确地捕捉两类语言通过动介结构对移动事件进行编码的模式差异,消除部分争议。

  • 标签: 移动事件 语言编码类型 介词/类介词主构语言 动词主构语言 动介结构 路径
  • 简介:本文基于类型学的新标记理论,试考察日语助词“を”的有标记和无标记用法。从历时角度看,“を”经历了有标记到无标记的演变;从共时角度看,“を”处于有标记和无标记用法共存的状态。本文还将其与汉语的“把”进行比较,并探讨这些跨语言的标记现象和蕴涵共性之间的关系。

  • 标签: “を”“把”标记理论 蕴涵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