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在阴道细菌检验中应用PCR检验法和细菌培养法后的对比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40例细菌性阴道炎患者纳入实验研究范围,其均于2018年12月至2020 年12月期间入我院接受诊治并符合研究标准;给予所有纳入研究对象均分别采用PCR检验法(实验组)和细菌培养法(常规组)进行检测,对比分析其临床检验效果。结果 实验组的阳性检出率为95.00%(棒状杆菌10例、肠球菌13例、加特纳菌15例),常规组的阳性检出率为80.00%(棒状杆菌例9、肠球菌例10、加特纳菌13例);两组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相比细菌培养法,PCR检验法的应用在阴道细菌检验中效果更加显著;可给予推广和采纳。

  • 标签: PCR检验法 细菌培养法 阴道细菌检验 阳性检出率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PCR检验法和细菌培养法在阴道细菌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进行诊疗的细菌性阴道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时间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验法、细菌培养法用于阴道细菌检验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20年3月-2021年3月期间收治治疗的细菌性阴道炎疾病患者,总计120例。全部患者采集阴道分泌物样本,进行PCR检验法检验、细菌培养法检验,即观察1组与观察2组。比较受检者的加特纳菌、肠球菌、棒状杆菌检出情况以及检出阳性率情况。结果:观察1组加特纳菌、肠球菌、棒状杆菌检出率均明显高于观察2组,P

  • 标签: PCR检验法 细菌培养法 阴道细菌检验 加特纳菌 肠球菌 棒状杆菌 检出阳性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阴道细菌检验中PCR检验法与细菌培养法的运用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回顾阴道细菌检验结果,锁定本院自愿行阴道细菌检验者作为比较研究样本,回顾样本共计74例,选取时间2020年5月-2021年8月,依据检验方法差异性,区分成2组,即:对照组、观察组,前者样本采取细菌培养法,后者样本采取聚合酶链反应检验法,比较两组病症检出率、阳性率及检验满意度。结果:两组间检验结果、满意度数值对比,观察组更优,P

  • 标签: 阴道细菌检验 聚合酶链反应 细菌培养法 检出率 阳性率 检验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检验细菌性阴道炎使用PCR检验法和细菌培养法的效果及细菌类型。方法 研究对象为在我院接受诊治的细菌性阴道炎患者,入院时间段在2018年10月~2021年2月,共选取120例患者进行此次研究。入选的患者均接受了PCR检验法和细菌培养法检测,将两种检查方式的结果分别纳入PCR组和细菌培养组。对比两组的细菌性阴道炎阳性患者检出率,以及对不同类型细菌的检出率。结果 PCR组和细菌培养组对细菌性阴道炎阳性患者的检出率分别是90.00%、78.33%,PCR组的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细菌培养组(P<0.05)。在PCR检验中,共分离出144株致病菌;在细菌培养检测中,共分离出97株致病菌。PCR组中分离出113株革兰氏阳性菌,29株革兰氏阴性菌,占比分别为78.47%、20.14%,存在显著差异(x2=98.019,P=0.000)。细菌培养组中分离出67株革兰氏阳性菌,25株革兰氏阴性菌,占比分别为69.07%、25.77%,存在显著差异(x2=36.468,P=0.000)。两组检测出的结果中,均显示致病菌占比从高到低排列的前5种,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屎肠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PCR组对上述致病菌的检出率分别为31.94%、27.78%、15.97%、11.11%、6.94%,细菌培养组对上述致病菌的检出率分别为19.59%、17.53%、24.74%、12.37%、8.25%。两组对肺炎克雷伯菌、屎肠球菌、大肠埃希菌、B群链球菌、阴沟肠杆菌的检出率无显著差异(P>0.05),PCR组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细菌培养组(P<0.05)。结论 检验细菌性阴道炎时,使用PCR检验法比采用细菌培养法的效果更佳,尤其对棒状杆菌和肠球菌的检出率效果更为显著。

  • 标签: 细菌性阴道炎 PCR检验法 细菌培养法 检验效果 细菌类型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阴道细菌检验应用PCR检验法和细菌培养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入选100例细菌性阴道炎患者主要于2021年1月-2021年9月接受病情诊疗。入选者在阴道细菌经验中均采取PCR检验法和细菌培养法。观察指标:检验阳性率、不同菌种检出率。结果:PCR检验组检验阳性率为88%,阴性率为12%;细菌培养组检验阳性率为75%,阴性率为25%,两组相比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PCR检验组肠球菌检出率为93.55%、棒状杆菌检出率为81.82%、加特纳菌检出率为86.11%;细菌培养组肠球菌检出率为48.39%、棒状杆菌检出率为57.58%、加特纳菌检出率为58.33%,两组相比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结论:阴道细菌检验应用PCR检验法和细菌培养法后发现,PCR检验法阴道细菌检出阳性率更高,且利于不同类型菌种的有效鉴别。

  • 标签: PCR检验法 细菌培养法 阴道细菌 细菌性阴道炎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阴道细菌检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验法、细菌培养法的实际效果。方法:从2020年1月-2020年12月在本院治疗阴道炎性感染患者中随机选择100例参与研究,给予100例患者均实施聚合酶链反应检验法、细菌培养法,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阴道细菌检验阳性率以及不同致病菌分布情况。结果:经统计,聚合酶链反应检验法的阳性检出率为91%明显高于细菌培养法阳性检出率72%,两种检验方法的阳性检出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从聚合酶链反应检验法、细菌培养法结果上看,细菌比重由低到高分别为肠球菌、棒状杆菌以及特纳菌,两种方法在各种致病菌的检出率上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导致阴道炎症产生的致病菌包括肠球菌、棒状杆菌和特纳菌,从阳性检出率上看,聚合酶链反应检验法的准确性、特异性、敏感度明显高于细菌培养法,有助于减少误诊、漏诊的情况,具有值得积极推广的应用价值。

  • 标签: 阴道细菌检验 聚合酶链反应检验法 细菌培养法
  • 简介:【摘要】目的:综合分析采取改进痰培养标本采集方法对细菌学检验质量的有关影响。方法:本次研究的患者为: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共112例);选取时间开始于2019年12月,结束于2020年12月。回顾性研究,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2组,一组为对照组,一组为试验组,每组均为56例。对照组应用自然咳痰法采集痰液标本,试验组采用应用改进痰培养标本采集法。采用统计学分析两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阳性检测率、阴性检测率以及痰液标本质量检测合格率。结果:对比两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阳性检测率,结果表明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对比两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阴性检测率,结果表明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对比两组痰液标本质量检测合格率,结果表明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取改进痰培养标本采集方法可显著提高细菌学检验质量。

  • 标签: 改进痰培养标本 采集方法 细菌学检验质量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老年住院患者血培养细菌分布状况与耐药性探讨。方法:[研究时间段]:2018年01月~2020年12月,[研究对象]: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000例老年住院患者送检血培养资料,进行分析后,对其细菌分布状况与耐药性进行探讨。结果:在对送检的1000例血培养资料进行分析后,分离出病原株312株,其中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鲍氏不动杆菌为检出率最高的菌种。此外在检出的菌种当中,阳性菌主要分布在重症科室当中;对抗菌药物的耐受状况:鲍氏不动杆菌对大多数抗菌药物均有较高的耐受性,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抗菌药物的耐受性最低为0;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呋喃妥因、替考拉宁、奎奴普丁/达福普汀等药物,对葡萄球菌有较好的效果,以及耐受性较低。结论:对对送检的1000例血培养资料进行分析后,发现本院的老年患者血培养资料中主要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此外还发现了鲍氏不动杆菌对大多数抗菌药物均有较高的耐受性,因此就需要对其进行重视,以及对患者进行合理用药,依据检出细菌的种类,选择最适宜的治疗药物。

  • 标签: []老年 血培养细菌分布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 本文旨在观察菌血症诊断中采用不同方式(血液细菌培养、血清降钙素原)诊断的效果。方法 牡丹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于2019年11月10日~2020年11月30日疑似菌血症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进行血清降钙素原检测与血液细菌培养,两种诊断方式诊断符合率、特异度与灵敏度。结果 70例疑似菌血症患者中,经病理确诊菌血症患者42例、非菌血症患者28例,血清降钙素原检测、血液细菌培养两种诊断方式诊断特异度与灵敏度无可比性(P>0.05, =1.077、3.896),诊断符合率上血清降钙素原检测>血液细菌培养(P<0.05, =4.834),有可比性。结论 血清降钙素原在检测菌血症上效果好,准确性高还能够更为快速简便的进行检测,检测上优势较为突出,可以进行应用。

  • 标签: 菌血症 血清降钙素原 血液细菌培养 诊断符合率
  • 简介:[摘要]目的:细菌培养、涂片镜检在微生物检验中的临床价值研究。方法:随机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9年10月-2021年01月接受微生物检验的患者200例,全部患者采集标本后均给予细菌培养以及涂片镜检,分析其应用效果。结果:无菌体液标本合格率为100%,通过细菌培养、涂片镜检检查后,阴性100例,阳性10例,符合率为79.13%。痰液标本合格率为80.0%,通过细菌培养与涂片镜检检查后阳性9例,阴性18例,符合率为67.5%。因粪便标本11例菌群数量较高,故在涂片镜检后仅可对菌群进行观察,亦可对有无真菌感染现象予以判断,但无法鉴定其病原菌。结论:涂片检验、细菌培养在微生物检验中各有优劣处,联合应用两种检验方式更有利于将检验效果提高。

  • 标签: []细菌培养 涂片镜检 微生物检验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呼吸道感染者的病原体细菌培养检验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20年2月-2021年6月期间收治的200例老年呼吸道感染疾病患者,均进行病原体细菌培养检验,分析病原菌分布情况、不同病原菌耐药情况。结果:细菌培养检出病原菌110株,其中,革兰阴性菌是主要致病菌株,革兰阴性菌68株、革兰阳性菌33株、真菌9株。革兰阴性菌占比高于革兰阳性菌、真菌(P

  • 标签: 老年患者 呼吸道感染 病原体细菌培养 药敏试验 革兰阴性菌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大庆地区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病原体细菌培养检验结果。方法:从2018年2月至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呼吸道感染者中抽选26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病原体细菌分离培养检验,分析检验结果。结果:本次研究所选的260份老年呼吸道感染者标本中,分离的阳性菌株共有179份,细菌培养检测阳性率为68.85%,其中,革兰阴性菌有100份(包括普通变形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等),占比55.87%;革兰阳性菌有63份(包括屎肠球菌、肺炎双球菌、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占比35.19%;其他菌16份,占比8.94%。结论:病原体细菌分离培养检验结果显示,革兰阴性菌是大庆地区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主要的致病性细菌,临床上需通过病原体细菌分离培养来甄别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致病菌,然后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保证治疗效果。

  • 标签: 老年呼吸道感染者 病原体细菌培养 检验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大庆地区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病原体细菌培养检验结果。方法:从2018年2月至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呼吸道感染者中抽选26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病原体细菌分离培养检验,分析检验结果。结果:本次研究所选的260份老年呼吸道感染者标本中,分离的阳性菌株共有179份,细菌培养检测阳性率为68.85%,其中,革兰阴性菌有100份(包括普通变形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等),占比55.87%;革兰阳性菌有63份(包括屎肠球菌、肺炎双球菌、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占比35.19%;其他菌16份,占比8.94%。结论:病原体细菌分离培养检验结果显示,革兰阴性菌是大庆地区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主要的致病性细菌,临床上需通过病原体细菌分离培养来甄别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致病菌,然后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保证治疗效果。

  • 标签: 老年呼吸道感染者 病原体细菌培养 检验方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清PCT、WBC、CRP与细菌培养联合检测在感染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5月-2021年4月期间收治的感染性发热患者86例,将其依据血培养结果分为阳性组(44例)与阴性组(42例),另选取同期于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患者50例,对所有人员进行血清PCT、WBC、CRP联合检测,对比各项指标水平。结果:经检测后发现,血培养阳性组患者血清PCT、WBC、CRP均有所升高,相较于健康人群显现出较为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清PCT、WBC、CRP与细菌培养联合检测能够对血流感染进行更好地诊断,且操作较为便捷,值得将其作为临床之中检测的重要手段。

  • 标签: 细菌培养 血清PCT WBC CRP 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