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卡巴他赛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方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版四部通则1143细菌内毒素凝胶检查法的要求,采用两个厂家的鲎试剂进行细菌内毒素干扰试验,并对样品进行细菌内毒素检查。结果:卡巴他赛用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和无水乙醇及吐温80溶解成6mg·ml-1的溶液,再稀释至24倍时,对细菌内毒素检查无干扰。结论:可采用此法对卡巴他赛的细菌内毒素进行检查

  • 标签: 卡巴他赛 细菌内毒素 凝胶法 干扰试验
  • 简介:摘要: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系利用鲎试剂来检测或量化由革兰阴性菌产生的细菌内毒素,以判断供试品中细菌内毒素的限量是否符合规定的一种方法。细菌内毒素检查包括两种方法,即凝胶法和光度测定法,后者包括浊度法和显色基质法,本次试验采用凝胶法。本次试验按照《中国药典》2020版和质量标准要求,通过注射用头孢唑肟钠(0.5g)细菌内毒素验证试验来确定该产品的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

  • 标签: 薄膜过滤法 细菌内毒素检查
  • 简介:【摘要】随着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在更多的药品品种中更广泛地应用,用细菌内毒素法代林家免法检测热原,终将成为现实本文综述了鲎试验凝集反应机理、鲎试剂和内毒素标准品的研制及其在药品检验中的应用进展。

  • 标签: 细菌内毒素 鲎试验
  • 简介:摘要:细菌内毒素检查法能够快速准确地鉴别药物、疫苗等相关品类,随着抗生素研发和应用领域不断扩大,以及医疗技术水平提高,抗菌药物、口服生物制品等新剂型都为细菌内毒素检查法提供了较为准确高效的检测基础。但目前我国大部分药品生产企业并未完全掌握其检验规范及相关标准要求,存在部分医药企业未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所规定的各项检验程序。本文主要综述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在药品检验中的应用进展,以及实验室简单介绍几种细菌内毒素分析原理和实验应用,探究该测试方法在医药临床上应用前景,同时展望其发展趋势。

  • 标签: 细菌内毒素 检查法 药品检验
  • 简介:摘要:根据《中国药典》2020年版通则1143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工作标准品应该用法定标准品进行标定。探究了运用凝胶法对细菌内毒素工作标准品效价进行标定的检测方法,使用购于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效价为9000EU/支细菌内毒素国家标准品(CSE)标定标示效价为10EU/支的细菌内毒素工作标准品(WSE)。通过试验,检验结果均符合《中国药典》现行版的要求。

  • 标签: 细菌内毒素国家标准品,细菌内毒素工作标准品,鲎试剂,凝胶法,效价
  • 简介:摘要:根据《中国药典》2020年版通则1143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工作标准品应该用法定标准品进行标定。探究了运用凝胶法对细菌内毒素工作标准品效价进行标定的检测方法,使用购于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效价为9000EU/支细菌内毒素国家标准品(CSE)标定标示效价为10EU/支的细菌内毒素工作标准品(WSE)。通过试验,检验结果均符合《中国药典》现行版的要求。

  • 标签: 细菌内毒素国家标准品,细菌内毒素工作标准品,鲎试剂,凝胶法,效价
  • 简介:摘要:系列产品细菌内毒素合并检验,每一份样品有两个作用,一是作为样品,二是作为其他样品的稀释剂,在所有产品稀释倍数不超过最大有效稀释倍数的前提下,整体样品的检测结果为阴性,则系列产品内样品均合格。

  • 标签: 医疗器械 细菌内毒素 系列产品 合并检验
  • 简介:摘要:系列产品细菌内毒素合并检验,每一份样品有两个作用,一是作为样品,二是作为其他样品的稀释剂,在所有产品稀释倍数不超过最大有效稀释倍数的前提下,整体样品的检测结果为阴性,则系列产品内样品均合格。

  • 标签: 医疗器械 细菌内毒素 系列产品 合并检验
  • 简介:摘要  目的:建立动态浊度法,定量检测盐酸苯达莫司汀中细菌内毒素含量。方法:依据《中国药典》2020版通则1143“细菌内毒素检查法”中动态浊度法要求,通过建立细菌内毒素标准曲线和干扰试验,确定供试品无干扰浓度和动态浊度检测方法。并对供试品中细菌内毒素含量进行定量检测。结果:标准曲线线性范围为0.01-1.0 EU/ml,相关系数r> 0.980,标准曲线成立;供试品终浓度在0.05 mg/ml时回收率100%,对内毒素测定干扰最小。方法精密度变异系数均

  • 标签: 动态浊度法 细菌内毒素 盐酸苯达莫司汀 定量检测 干扰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氢氧化铝佐剂细菌内毒素的重组C因子检测方法。方法参照中国药典2020年版四部载录的重组C因子法,通过灵敏度试验、标准曲线可靠性验证、稀释法排除干扰、重复试验,建立氢氧化铝佐剂的内毒素定量检测方法。结果通过灵敏度试验,筛选出合适的96孔反应微板。标准曲线可靠性验证试验检测3批试剂,决定系数均大于0.980。干扰试验中通过稀释法排除氢氧化铝对检测的干扰。对Alhydrogel® 2%、国药中生生物技术研究院生产的氢氧化铝佐剂进行3次重复试验,未检测到内毒素。检测这两个生产厂家的氢氧化铝佐剂共13批,回收率均在50%~200%范围内,结果符合中国药典规定。结论重组C因子法检测氢氧化铝佐剂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可靠性、重复性及抗干扰能力,可应用于氢氧化铝佐剂的细菌内毒素检测。

  • 标签: 重组C因子法 内毒素类 氢氧化铝佐剂 干扰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对定量检测冻干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中细菌内毒素含量的动态浊度法进行验证。方法采用动态浊度法定量检测冻干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中细菌内毒素含量,并对分析方法的线性、专属性、准确度、重复性、中间精密度和耐用性进行验证。结果动态浊度法的线性相关系数绝对值为0.996;最大有效稀释倍数下专属性回收率为68.81%~73.80%;准确度回收率为53.50%~77.77%;3名实验人员重复性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0%、3.6%、2.0%;中间精密度相对标准偏差为7.6%;耐用性回收率为66.49%~108.34%。结论动态浊度法检测冻干甲型肝炎中的细菌内毒素含量的方法具有良好的专属性、准确度、线性、重复性、中间精密度和耐用性,符合定量检测和数据完整性的要求。

  • 标签: 动态浊度法 细菌内毒素 冻干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 方法验证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是由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引起的严重肺部炎症的传染性疾病。2020年1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发现的新冠病毒命名为"2019-nCoV",并将此病毒导致的疾病命名为"COVID-19"。新冠病毒入侵人体后可刺激免疫系统产生大量细胞因子,引发细胞因子风暴,导致严重感染、急性肺损伤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因此,理论上清除这些细胞因子的过度产生可避免发生细胞因子风暴,降低危重型新冠肺炎和严重不良预后的发生率。本文通过对以往文献报道脓毒症中产生细胞因子风暴所致病情恶化,以及近期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使用内毒素吸附膜治疗的疗效进行分析,进一步提供内毒素吸附膜应用于新冠肺炎治疗的有效临床证据。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细胞因子风暴 内毒素吸附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小鼠内毒素性肺损伤时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3(SIRT3)与线粒体功能的关系。方法清洁级健康成年雄性野生C57BL/6(SIRT3+/+)小鼠20只,SIRT3基因敲除(SIRT3-/-)小鼠20只,体重20~25 g,6~8周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SIRT3+/+小鼠和SIRT3-/-小鼠分别分为4组(n=5):空白对照组(C组、SIRT3-/- C组)、内毒素性肺损伤组(L组、SIRT3-/- L组)、内毒素性肺损伤+白藜芦醇组(L+R组、SIRT3-/- L+R组)、白藜芦醇组(R组、SIRT3-/- R组)。L+R组、R组、SIRT3-/- L+R组和SIRT3-/- R组腹腔注射白藜芦醇15 mg/kg,1次/d,连续7 d,其余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第7天注射白藜芦醇后30 min时L+R组与SIRT3-/- L+R组、L组与SIRT3-/- L组于相应时点尾静脉注射LPS 15 mg/kg制备内毒素性肺损伤模型,其余组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注射生理盐水或LPS后12 h时,于眼眶静脉丛采血,分别采用二甲酚橙法和ABTS比色法测定血清总氧化状态(TOS)和总抗氧化状态(TAS)水平,计算氧化应激指数(OSI);小鼠安乐死后取肺组织,行肺损伤评分,采用JC-1法测定线粒体膜电位(MMP),采用特异性荧光探针法测定细胞氧消耗率(OCR),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SIRT3表达水平。结果与C组或SIRT3-/- C组比较,L组与L+R组、SIRT3-/- L组与SIRT3-/- L+R组肺损伤评分、血清TOS浓度和OSI升高,TAS浓度、MMP和OCR降低,SIRT3表达下调(P<0.05)。与L组比较,L+R组肺损伤评分、血清TOS浓度和OSI降低,TAS浓度、MMP及OCR升高,SIRT3表达上调,而SIRT3-/- L组肺损伤评分、血清TOS浓度和OSI升高,TAS浓度、MMP及OCR降低,SIRT3表达下调(P<0.05)。与L+R组比较,SIRT3-/- L+R组肺损伤评分、血清TOS浓度和OSI升高,TAS浓度、MMP及OCR降低,SIRT3表达下调(P<0.05)。SIRT3-/- L+R组与SIRT3-/- L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IRT3表达下调可导致线粒体功能受损,参与小鼠内毒素性肺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

  • 标签: 内毒素血症 急性肺损伤 线粒体 抗衰老酶3
  • 简介:摘要:生物制品生产过程中中会有很多细菌在死亡或者分解后释放出各种毒素,这些毒素残留于生物制品中,会对机体内的单核进行作用,一旦细胞因子过量就会对有机体造成损害,也会引起有机体严重的病理反应,甚至危及生命。我们要深入了解生物制品中毒素的危害,研究各种纯化分离方法来去除毒素,达到药品规定的毒素含量,方可投入市场让人们使用。

  • 标签: 生物制品 毒素 危害 去除方法 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阴道细菌检查细菌培养法与PCR检查法的检验效果。方法:阴道细菌受检者取样74例,于2019年12月至2022年02月给予细菌检查,分别应用细菌培养法(n=37,参照组)和PCR检查法(n=37,实验组),比较阳性检出率。结果:实验组阳性检出率97.30%,比参照组81.08%高,P<0.05。结论:在阴道细菌检查中,PCR检验法阳性检出率更高,临床检验效果更佳,在疾病诊断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 标签: 检验效果 检查方法 阴道细菌检查
  • 简介:摘要: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以及工农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已经十分普遍。藻类在富营养化的湖泊、水库、河流中大量繁殖形成水华,不仅影响水体的景观作用,严重时导致水生动物死亡,形成黑臭水体危及饮用水安全。

  • 标签: 富营养化,微囊藻毒素,水处理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不同检测方法检测透析用水细菌的效果。方法:遴选2021年11月份我院透析用水样本共计60份,检测方法分别应用①过滤法;②涂布法;③倾注法,分别采用普通琼脂(48h,36℃)及胰化蛋白胨葡萄糖培养基TGEA(168h,20℃)实施细菌培养,互比其细菌菌落数。结果:无论在细菌检出率,亦是培养培养菌落计数中低温度长时间培养(20℃,168h)要远远优于高温度短时间培养(36℃,48h)(P<0.05)。结论:低温度长时间培养(20℃,168h)——TGEA过滤法更加适宜应用在透析用水质量的监测当中,其检测结果准确、便捷等优势,能够保障血液透析患者的治疗安全。

  • 标签: 细菌培养 TGEA培养基 透析用水 血液透析 细菌菌落数
  • 简介:摘要:饮用水水体的营养化程度的加剧导致藻类产生“水华”,其产生的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MCs)对人类造成极大威胁。本文简述了影响水体中 MC产生的内因和外因,重点综述了国内外在分析与检测 MC方面各种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对其优缺点和适用情况进行了比较,并提出MC检测的发展方向。

  • 标签: 环境水 饮用水 水华 微囊藻毒素 快速检测方法 应用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小鼠内毒素急性肺损伤时线粒体质量控制的影响。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C57BL/6J小鼠24只,4~6周龄,体重15~2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6):对照组(C组)、内毒素急性肺损伤组(L-ALI组)、内毒素急性肺损伤+穴位电针组(L-ALI+EA组)和内毒素急性肺损伤+非穴位电针组(L-ALI+SEA组)。采用尾静脉注射LPS 15 mg/kg的方法建立小鼠内毒素急性肺损伤模型。L-ALI+EA组于建模前5 d每天电针刺激双侧足三里穴、肺俞穴30 min,刺激电流为1~2 mA、频率为2/15 Hz的疏密波,以小鼠下肢出现轻微肌颤为宜,1次/d,每次持续30 min,并于造模前30 min针刺留针至实验结束。L-ALI+SEA组选取双侧足三里和肺俞穴旁开5 mm的非经非穴部位采取浅刺法刺激,其他处理方法皆同电针组。C组未给任何处理。给予LPS后12 h时处死小鼠取肺组织,光镜下观察病理学结果,透射电镜下观察线粒体结构和形态,测定肺组织活性氧(ROS)水平及线粒体DNA(mtDNA)含量;测定肺组织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含量并计算其比值。Western blot法测定线粒体融合蛋白1(Mfn1)、Mfn2、视神经萎缩蛋白1(OPA1)、动力相关蛋白1(Drp1)、分裂相关蛋白1(Fis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核呼吸因子-1(NRF1)、NRF2、线粒体自噬标志蛋白PTEN诱导激酶1(PINK1)和E3泛素-蛋白连接酶Parkin的表达。结果与C组比较,L-ALI组、L-ALI+EA组和L-ALI+SEA组肺组织ROS水平、GSSG和mtDNA含量升高,GSH含量和GSH/GSSG比值降低,Mfn1、Mfn2、OPA1、NRF1、NRF2和PGC-1α表达下调,Drp1、Fis1、PINK1和Parkin表达上调(P<0.05);与L-ALI组比较,L-ALI+EA组肺组织ROS水平、GSSG和mtDNA含量降低,GSH含量和GSH/GSSG比值升高,Mfn1、Mfn2、OPA1、NRF1、NRF2和PGC-1α表达上调,Drp1、Fis1、PINK1和Parkin表达下调(P<0.05);与L-ALI+EA组比较,L-ALI+SEA组肺组织ROS水平、GSSG和mtDNA含量升高,GSH含量和GSH/GSSG比值降低,Mfn1、Mfn2、OPA1、NRF1、NRF2和PGC-1α表达下调,Drp1、Fis1、PINK1和Parkin表达上调(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可能通过调节线粒体质量控制减轻小鼠内毒素急性肺损伤。

  • 标签: 针刺疗法 内毒素血症 急性肺损伤 线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