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特纳综合征是较常见的性染色体异常疾病。本文报道了1例罕见性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异常的特纳综合征,并利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全基因组低深度测序(CNV-seq)等遗传技术明确了结构异常染色体的性质,为临床医生和遗传分析人员提供诊断思路。

  • 标签: 特纳综合征 染色体 荧光原位杂交FISH CNV-seq
  • 简介:九月,蓝翔卫校来了一批新生。与往届一样,这拨半大孩子看上去平平元奇。甚至连那种怯生生的眼神,都像是出自同一种规格的模具。

  • 标签: 遗传学 新生 卫校 孩子
  • 简介:摘要神经母细胞瘤(nueroblastoma,NB)是最常见的小儿颅外实体肿瘤,以起病隐匿,恶性度高,易发生骨髓、骨骼和远处器官转移为特点,在生物遗传、临床和形态等方面均表现出高度异质性。目前高危及难治复发NB的预后极差,研究发现多种染色体异常与NB发生和增殖转移密切相关,包括染色体数目、基因结构、节段碎裂、染色质重塑等异常。推测治疗中肿瘤患儿个体间的遗传变异,可能是导致肿瘤进展或复发的主要原因之一。该文对NB染色体异常相关的分子遗传研究进行综述,为寻找潜在的NB治疗靶点提供依据。

  • 标签: 儿童 神经母细胞瘤 染色体异常 遗传学
  • 简介:摘要胼胝体是大脑中最大的纤维束,连接大脑两个半球,从而促进身体两侧运动和感觉信息的整合。胼胝体发育异常是胎儿期即可发现的较为常见的颅脑畸形,可单独发生,也可伴随颅脑其他畸形及脑外系统发育异常。认识胼胝体发育异常的病因有助于更深刻了解大脑发育机制,并为胼胝体发育异常或相关的神经发育障碍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潜在的途径。本文对与胼胝体发育异常相关的遗传病因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更深入的认识其遗传病因及对胼胝体发育异常生育史家庭进行妊娠指导。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尿道下裂患儿的细胞遗传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8年5月于天津市儿童医院就诊的45例有细胞遗传异常的尿道下裂患儿的临床资料。中位年龄为10个月(3 h~5岁)。45例中20例为近端型尿道下裂,1例为中段型尿道下裂;24例合并不同程度的泌尿生殖系统畸形,其中15例合并单侧或双侧隐睾,5例阴囊分裂,3例阴茎阴囊转位,3例小阴茎,3例合并腹股沟斜疝,1例重复尿道,1例鞘膜积液,1例隐匿阴茎。在合并其他系统畸形方面,1例合并唇腭裂,1例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均行外周血淋巴细胞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分析患儿的细胞遗传特点。结果45例中,性染色体异常28例(62.22%),包括47,XXY、46,XX/47,XXY、45,X0/47,XYY等核型;性反转8例(17.78%),均为46,XX;常染色体异常4例(8.89%),包括46,XY,9p+、46,XY,10p+和46,XY,1q+;染色体多态性4例(8.89%),包括46,XY,inv(9)和46,XY,16qh+;平衡易位1例(2.22%),为45,XY,-21,-22,+t(21;22)。45例中8例染色体核型为46,XX的尿道下裂患儿,即性反转患儿,均为近端型尿道下裂。结论尿道下裂患儿可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包括性染色体异常、常染色体异常、染色体多态性及染色体平衡易位,其中性染色体异常最多见,平衡易位最少见。

  • 标签: 尿道下裂 儿童 染色体核型 异常
  • 简介:近年来我国针对以往的教学情况以及未来教育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全面实施了教育改革,使得我国整体教学质量有了较大提升。生物是高中学习阶段的重点科目之一,而细胞遗传与免疫三个板块又是生物教学中的重点,其贯穿了整个生物教学始末。无论在高中的常规考试中,还是在历年高考中,此三个板块都是重点出题对象。本文将围绕细胞遗传以及免疫的综合应用展开探讨,仅供参考。

  • 标签: 细胞学 遗传学 免疫学 综合应用
  • 简介:摘要毛细胞性星形细胞瘤(Pilocyticastrocytomas,PA)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脑肿瘤,在脑胶质瘤中,毛细胞性星形细胞瘤具有独特的组织形态以及生物表现,肿瘤生长缓慢甚至可自愈,多数可以手术切除,预后明显好于其他类型胶质瘤,因此,正确地诊断毛细胞性星形细胞瘤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分子病理的研究进展发现,Braf基因突变等细胞遗传异常被认为与毛细胞性星形细胞瘤高度相关,本文介绍毛细胞性星形细胞瘤中细胞遗传的研究进展。

  • 标签: Braf基因 毛细胞性星形细胞瘤 PA
  • 简介:摘要在国内科学与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小鼠在实验室中的应用越发广泛,为探究小鼠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本次研究在参考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小鼠的应用优势、应用以及基因改造相关技术,以期可为后期研究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 标签: 小鼠 遗传 基因
  • 简介:《罗非鱼应用遗传》是以色列多尔渔业和水产养殖研究所的G.W.沃尔法斯(G.W.Wohlfarth)博士和G.I.霍拉塔(G.I.Hulata)博士受马尼拉国际水产生物资源中心之托所著的综述性文章。文章提供了大量有关罗非鱼生物及其分布状况的资料,并对以往有关罗非鱼应用遗传方面的工作作了评论。文章还着重介绍了控制罗非鱼繁殖的方法和其它一些遗传方面的研究。在我国,罗非鱼养殖日益推广。在我区,推广养殖的品种已有莫桑比克罗非鱼、尼罗罗非鱼和奥和亚罗非鱼,以及尼罗罗非鱼×莫桑比克罗非鱼的杂种等:罗非鱼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且耐低氧、耐高温、广盐性,是优良的养殖品种,其肉质鲜嫩、无肌间骨,在市场上颇受欢迎。但罗非鱼性成熟早、、繁殖力强,经常导致池塘密度过大,生长受阻,管理不当还很容易造成品种退化;因此,特译此文,供罗非鱼养殖工作者参考。马力同志曾阅本译文初稿,并且提出了宝贵意见,谨致感谢。限于水平,译文中错误难免,请读者指正。。

  • 标签: 尼罗罗非鱼 鱼养殖 水产生物 抗病力 品种退化 杂种
  • 简介:摘要精子鞭毛多发形态异常(multiple morphological abnormalities of the sperm flagella,MMAF)是一种遗传缺陷导致的畸形精子症。由于精子鞭毛缺失、短小、卷曲、弯折或不规则,以及不同畸形的组合,患者的精子活力低下,超微结构呈现以鞭毛轴丝中心微管缺失为主要特征的鞭毛组装异常,以及纤维鞘、外周致密纤维、线粒体鞘和动力蛋白臂等结构的缺陷。MMAF男性无法自然生育,需借助辅助生殖技术获得后代。由于MMAF分子病因的异质性,导致患者的辅助生殖结局不尽相同。本文总结了已发现的MMAF候选基因及其功能机制,为MMAF的临床诊疗和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精子鞭毛 男性不育 鞭毛内运输 遗传学病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超声非结构异常胎儿的基因组异常发生率,及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在福建省妇幼保健院产前诊断中心因超声非结构异常而进行介入性产前诊断的631例孕妇。根据孕周不同抽取羊水标本或脐带血标本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及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分析(SNP-array)。按超声非结构异常指标数目分为1个超声非结构异常组、2个超声非结构异常组、≥3个超声非结构异常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染色体核型分析发现异常核型34例(5.39%,34/631),其中染色体数目异常20例,染色体结构异常14例。SNP-array检测发现异常结果53例(8.40%,53/631),包括致病性拷贝数变异(CNV)32例及不明意义变异(VOUS)21例。1个超声非结构异常组、2个超声非结构异常组、≥3个超声非结构异常组致病性CNV 检出率分别为4.57%(21/260)、4.76%(7/147)、16.67%(4/24),其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意义(χ²=7.419,P<0.05)。单一非结构异常组中,鼻骨发育不良、胎儿生长发育受限(FGR)、颈部透明层厚度增厚(NT)的致病性CNV检出率相对较高,分别为 8.11%(3/37)、7.04%(5/71)、5.60%(7/125)。结论SNP-array技术相对传统的染色体核型分析,可能显著提高超声非结构异常胎儿遗传异常的检出。合并多个超声非结构异常时,染色体异常的风险呈上升趋势。

  • 标签: 单核苷酸多态性 产前诊断 临床结局 超声异常
  • 简介:摘要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是起源于表皮及其附属器角质形成细胞的一种恶性肿瘤,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且尚不明确。CSCC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总体上呈增长趋势,使得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日渐增多。表观遗传不改变基因组序列,通过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非编码RNA、染色质重塑等方式调控基因表达。其可逆、稳定的遗传特征将为CSCC发病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皮肤肿瘤 肿瘤,鳞状细胞 DNA甲基化 组蛋白密码 非编码RNA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智力低下或发育异常患者细胞遗传特点及意义。方法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G显带分析。结果348例智力低下或发育异常患者检出异常染色体核型64例,检出率18.39%。结论染色体异常是导致智力低下或发育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染色体检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 简介:90例是产前生化筛查胎儿唐氏综合征高风险孕妇,其中通过羊膜腔穿刺、培养羊水细胞、进行核型分析的细胞遗传方法诊断胎儿染色体核型异常,我们对5例亲代中一方为平衡易位携带者的胎儿进行产前诊断

  • 标签: 例分析 用于细胞 细胞遗传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胎儿心脏异常的表现类型及其与遗传异常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3年2月至2021年2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进行产前检查发现胎儿心脏异常或因胎儿心脏异常转诊本院、行产前超声诊断为胎儿心脏异常,并且行遗传检查的孕妇162例。遗传检查方法包括染色体核型分析、基于微阵列的比较基因组杂交(aCGH)及致病基因检测。采用胎儿心脏出生缺陷临床预后评分系统对孤立性心脏异常且无致命性遗传异常胎儿进行评估,并随访其预后。结果(1)超声检查结果:162例心脏异常胎儿中,孤立性心脏异常86例(53.1%,86/162),心脏异常伴心外异常76例(46.9%,76/162);单发心脏异常84例(51.9%,84/162),多发心脏异常78例(48.1%,78/162)。(2)遗传检查结果:共检出致病性遗传异常39例(24.1%,39/162),包括致病性染色体核型异常35例(21.6%,35/162),致病性拷贝数变异(CNV)3例(1.9%,3/162),致病基因变异1例(0.6%,1/162)。孤立性心脏异常胎儿与心脏异常伴心外异常胎儿致病性遗传异常的检出率分别为16.3%(14/86)与32.9%(25/7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χ2=6.094,P=0.014)。单发心脏异常胎儿的致病性遗传异常检出率为28.6%(24/84),其中室间隔缺损的检出率为36.7%(11/30),房室隔缺损为8/13,法洛四联症为3/17,永存动脉干为1/1,心脏肿瘤为1/1,其余单发心脏异常类型(共22例)未检出致病性遗传异常;主要的致病性遗传异常类型为21三体(41.7%,10/24)和18三体(41.7%,10/24)。(3)妊娠结局及胎儿预后:72例无致病性遗传异常的孤立性心脏异常胎儿中,Ⅰ级4例,均继续妊娠;Ⅱ级39例,引产21例,继续妊娠18例;Ⅲ级26例,引产23例,继续妊娠3例;Ⅳ级3例,均引产。共引产47例,继续妊娠25例,目前24例(96.0%,24/25)均健康存活。结论产前超声发现胎儿心脏异常时应进一步进行胎儿心脏及心外结构检查,同时行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及染色体微阵列分析,必要时行致病基因检测,从而全面发现心脏和心外异常遗传异常。除外致病性遗传异常及严重心外异常的胎儿,应对心脏异常胎儿进行多学科协作管理,进行充分的预后评估,全面地咨询和孕期管理,以改善母儿结局。

  • 标签: 心脏缺损,先天性 染色体畸变 核型分析 微阵列分析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急性髓系白血病的遗传特征,及其二者之间的联系。方法应用骨髓细胞24小时短期培养法制备常规染色体,染色体G显带技术,对我院30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30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在30例MDS中13例患者检出异常染色体核型,占43.3%;19例MDS—RAEB和MDS—RAEBT患者中12例有异常染色体核型,占63.2%;11例MDS—RA患者中1例患者有异常染色体核型,占9.1%;可见MDS—RAEB和MDS—RAEBT患者比MDS—RA有较高异常核型检出率(p<0.05)。在30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22例有异常染色体核型,占73.3%。MDS—RAEB和MDS—RAEBT患者总异常核型检出率与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相比无明显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通过临床追踪调查可见核型异常者有较高的几率发展成白血病,预后较差。结论细胞遗传特征—染色体核型分析有利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诊断,并能较正确的估计MDS的分型预后,判断MDS与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联系度。

  • 标签: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急性髓系白血病 细胞遗传学 染色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