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8 个结果
  • 简介:通过对34年生木英红豆人工林细根生物量、季节动态与垂直分布进行为期3年(1999~2001)的研究,结果表明:木荚红豆人工林细根生物量为(3.01±0.47)t/hm^2,其中活细根生物量为(1.70±0.77)t/hm^2,死细根生物量为(1.31±0.52)t/hm^2.活细根和死细根生物量不同季节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但年际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P〉0.05).活细根生物量一般在3月份出现极大值,11月份出现极小值.死细根生物量峰值出现在9~11月份间,最低值一般出现在3月份.活细根和死细根生物量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下降.

  • 标签: 木荚红豆 细根 季节动态 垂直分布
  • 简介:通过对福建三明莘口教学林场33a生格氏栲人工生物量与生产力及其生长过程的研究,结果表明:33a生格氏栲人工林平均树高、胸径和林分蓄积量分别为18.9m、24.2cm和412.43m^3·hm^-2,林分生物量和乔木层生物量则分别达421.74t·hm^-2和413.11t·hm^-2,大大高于邻近的同龄杉木人工林;乔木层生物量所占比例大小顺序为:干与皮(58.32%)〉枝(17.59%)〉根(17.22%)〉叶(3.06%);与杉木相比,格氏栲与同龄杉木生长过程有所不同,胸径和单株材积生长早期较慢,但速生持续期长,材积数量成熟龄较长.

  • 标签: 格氏栲 人工林 生物量 生产力 生长动态
  • 简介:向杉木人工林土壤中分别添加不同用量黑碳,以0%(C0)、1%(C1)和5%(C5)添加量(质量分数)作为不同处理,通过28d室内培养实验,研究了黑碳添加对土壤微生物量碳(ymc)和微生物量氮(MBN)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土攘MBC含量变化趋势是前期急剧减少,后期增加,并趋于稳定;黑碳添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土壤MBN含量的减少,并随着黑碳添加量的增加,土壤MBN含量呈现增加的趋势.整个培养过程中,除第1d外,黑碳添加处理的土壤MBC和MBN含量始终高于对照处理,C5〉C1〉CO.同时,土壤可溶性碳(DOC)和可溶性氮(DON)含量也因黑碳的添加而呈现减少的趋势.

  • 标签: 黑碳 微生物量碳 微生物量氮
  • 简介:近20a来,人工湿地系统由于具有独特的净化机理和功能而越来越多地被用于处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农业污水.人工湿地系统之所以受到国际上广泛的关注,这是由于它具有低能耗,低成本,运行费用少和操作简便等优势.湿地植物在人工湿地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但可以直接摄取和利用污水中的营养物质、吸收富集污水中的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而且还能输送氧气到根区,提供根区微生物生长、繁殖和降解过程中对氧的需求.通过详细阐述植物对水中营养元素的吸收作用,说明了植物在人工湿地处理污水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些改进人工湿地处理污水能力的设想以及人工湿地系统水生植物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研究结果可以为进一步优化人工湿地系统的设计提供参考.

  • 标签: 人工湿地 湿地植物 污水处理
  • 简介:人工湿地的组成——基质、植物、水流方式,阐述人工湿地的去污机理,并综合国内外人工湿地的设计方法,对其关键因素进行分析,探讨人工湿地结构组成因素的选择及确定方法。综述结果表明,人工湿地的出现和发展为净化污水提供了一种生态思路,是未来水处理领域发展的一种趋势,但目前人工湿地的设计理论尚不完善,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如何进一步改进人工湿地结构组成成分、优化设计方案依然是未来人工湿地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

  • 标签: 人工湿地设计 基质 植物 水流方式
  • 简介:对福建省万木林自然保护区天然常绿阔叶林及其转变后的杉木林表层(0~10cm)和底层(40~60cm)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可溶性总氮(DN)、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微生物呼吸(BR)及呼吸商(qCO2)进行研究,来分析亚热带森林转换对土壤微生物呼吸及土壤碳库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同一林分中,表层土壤的DOC、DN、MBC、MBN含量和BR均高于底层土壤,而土壤表层的qCO2却低于底层土壤。同一土层中,天然林转变为杉木林导致土壤DOC、DN、MBC、MBN含量和BR均降低,而qCO2却升高了。综上所述,底层土壤的土壤有机碳质量低于表层土壤,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较低;天然林转变为人工林则导致土壤有机碳质量降低,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降低。

  • 标签: 天然林 杉木林 可溶性有机碳 可溶性总氮 微生物生物量 微生物呼吸
  • 简介:系统评述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的测定方法、含量、周转、C/P及其影响因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周转速度快,是植物有效磷的重要来源,但是易受外界影响,在土壤中含量变化范围比较大.熏蒸提取法是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含量最常用的方法,但是该法对于不同类型的土壤不具通用性.新鲜土样经氯仿蒸汽熏蒸24h,提取效果比较好;不同类型的土壤选择的浸提剂不同,酸性土壤宜用Bray-1提取剂,而碱性土壤宜用Olsen提取剂;转换系数K,亦需根据土壤类型进行校正.未来研究应侧重在几个方面:完善测定方法;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与土壤供磷能力、土壤磷素转化的关系;形态组成;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与土壤质量的内在关系.

  • 标签: 土壤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 熏蒸提取法 研究进展
  • 简介:通过对传统污水处理的生化二级处理系统与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分析和比较,可以看出污水处理厂具有投资大、运行成本费高、并难以解决水质'富营养化'的缺点,而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具有投资少、运行成本低、出水质量好的优点.根据南充城市化进程的具体形势,提出在规划和建设生态城市方案中,建设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设想,并就人工湿地的规模、区位选择、活水公园设计、预期效益分析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证和阐述.

  • 标签: 人工湿地 污水处理系统 二级处理 污水处理厂 富营养化 出水质量
  • 简介: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亚热带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该地区在气候变暖的同时还会伴随干旱,但对于增温和隔离降雨的研究多集中在中高纬度地区,对亚热带等低纬度地区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设置对照、增温、隔离降雨和增温+隔离降雨4种处理,探讨增温和隔离降雨对杉木幼林表层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温和隔离降雨均可使土壤养分有效性发生变化,增温使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可溶性有机氮、有效磷浓度有所增加,而隔离降雨主要影响了N有效性,表现为土壤铵态氮浓度显著下降(P〈0.05)。增温后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均显著下降(P〈0.05),增温和隔离降雨的交互作用对微生物生物量磷影响显著。在亚热带地区,氮磷养分有效性有可能是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重要因素,未来还需结合野外原位实验做进一步的研究。

  • 标签: 增温 隔离降雨 杉木幼林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 简介:构建了以炉渣为基质、种植美人蕉(Cannaindica)、添加玉米秸秆、玉米芯和木块的人工湿地,通过模拟实验,研究添加不同缓释碳源对人工湿地运行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4个人工湿地具有很好的脱氮除磷能力,对氨氮、硝态氮、总氮和总磷去除率分别为94.3%、90.0%、94.8%和87.9%以上。当总氮质量浓度≤125.9mg/L时,所有人工湿地都能去除氨氮和硝态氮,去除率分别为87.4%和93.1%以上;当总氮含量进一步提高,为179.2mg/L时,所有人工湿地的硝态氮去除率都减小,添加玉米秸秆的人工湿地能保持硝化和反硝化作用,氨氮和硝态氮的去除率分别为91.6%和92.1%以上。当总氮质量浓度为179.2mg/L时,人工湿地的硝态氮去除率随着温度下降而减小,但添加玉米秸秆的人工湿地的硝态氮去除率还能达到81.1%。以玉米秸秆为缓释碳源、以炉渣为基质、种植美人蕉的人工湿地适用于治理以硝态氮为主要污染物的污水,可以对该类污水进行高效净化。

  • 标签: 人工湿地 缓释碳源 反硝化 温度
  • 简介:对中亚热带米槠天然林转换为米槠人工林后,两林分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森林转换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分别平均下降28.8%、11.0%(P〈0.05)。米槠天然林和米槠人工林0~10cm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分别为306mg·kg-1、209mg·kg-1,分别占土壤有机碳的0.71%、0.91%;10~20cm分别为210mg·kg-1、158mg·kg-1,分别占土壤有机碳的0.71%、0.88%;两林分0~10cm土层微生物生物量碳分别为508mg·kg-1、460mg·kg-1,10~20cm土层微生物生物量碳分别为373mg·kg-1、327mg·kg-1。米槠天然林和米槠人工林中的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在不同季节表现出极显著差异(P〈0.01),两林分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最高值出现在秋季,最低值出现在冬季;而微生物生物量碳夏秋季显著高于春冬季(P〈0.05)。

  • 标签: 米槠天然林 米槠人工林 活性有机碳 季节动态
  • 简介:为了完善松嫩平原西部油田区盐碱化湿地中微生物生态学状况和生态功能研究,对松嫩平原西部6个油田区的湿草甸土壤中石油烃含量、有机质含量、总氮含量、总磷含量、pH、含水量、电导率以及土壤微生物平板计数和微生物群落BiologEcoplate代谢活性进行测定,揭示油田区湿草甸非生物因子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程度石油污染下的湿草甸土壤微生物数量和代谢活性存在显著差异;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群落代谢活性随石油烃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当石油烃含量为5603mg/kg时,二者都达到了峰值;石油烃促进了油田区湿草甸土壤微生物的生长,使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增强,提高了微生物对底物碳源的利用能力;土壤其他非生物因子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群落代谢强度的影响各异;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代谢活性和多样性都与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与土壤总磷含量呈负相关。

  • 标签: 湿草甸土壤 石油烃 石油污染 微生物数量 Biolog测定 松嫩平原西部
  • 简介:红树林为热带和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特有的植被类型,但因人为的破坏,我国红树林面积和资源锐减,现有红树林湿地中不少处于退化状态,开展红树林湿地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在福建泉州湾红树林湿地开展了不同滩涂立地、造林方式、栽植不同密度下桐花树、秋茄的生态恢复试验,进行了各种造林方法的经济投入分析.结果表明,在海岸湿地进行植被恢复和造林地规划时,应重视滩涂潮汐浸淹深度的影响,尽量选择浅滩地、中滩地营造红树林.桐花树移植天然小苗,秋茄采用胚轴插植方法造林,成活率达83%以上.造林初植密度以0.5m×1.0m适当密植为宜.红树人工林通过消浪、促淤、降低风速等作用达到了保护海岸的目的.

  • 标签: 红树林湿地 生态恢复 泉州湾 植被类型 造林方式 不同密度
  • 简介:通过在亚热带杉木林内设置不同隔离降雨强度试验:完全隔离降雨、隔离60%降雨、隔离20%降雨和对照(自然降雨),研究隔离降雨对0~20cm土层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0~10cm和10~20cm土层,除完全隔离降雨处理土壤DOC峰值出现在春季外,其他处理均出现在秋季。0~10cm土层中完全隔离降雨和隔离60%降雨处理的土壤MBC峰值出现在春季,而隔离20%降雨和对照的则出现在夏季,10~20cm土层各处理对应的MBC最大值分别出现在春季、夏季、夏季和秋季。随着土层加深,4种处理土壤DOC、MBC含量均显著降低。0~10cm土层,完全隔离降雨处理的土壤DOC、隔离60%降雨土壤MBC均与土壤含水量显著正相关,杉木林土壤DOC和MBC对降水变化响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 标签: 隔离降雨 土壤可溶性有机碳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杉木林
  • 简介:IPCC2014综合报告指出亚热带地区降雨将会减少,这会对亚热带地区森林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产生怎样的影响引起极大关注。以福建省三明市格氏栲自然保护区内200年生米槠天然林为研究对象,于2012年在实验样地布设原位隔离降雨实验,共设置隔离30%降雨、隔离60%降雨和对照3种处理。2017年4月对不同处理进行土壤采样,研究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对隔离降雨的响应。结果表明:隔离降雨(30%和60%)显著降低了0~10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SOC)、可溶性有机碳(DOC)、可溶性有机氮(DON)、总氮(TN)和土壤水分含量(SWC);但对10~20cm土层影响较小。隔离30%降雨处理0~10cm土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含量分别比隔离60%降雨处理增加了20.73%和15.71%;10~20cm土层土壤中各处理之间MBC含量及MBN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冗余分析(RDA)表明:TN和MBC是促使0~10cm土层酶活性发生变异的主要因素,其解释度分别为43%和16.5%;10~20cm土层土壤酶活性变异的主要因素是MBC,其解释度是58.1%。2个隔离降雨处理均增加0~10cm土层土壤多酚氧化酶(PHO)、过氧化物酶(PEO)和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酶活性,却降低了10~20cm层土壤多酚氧化酶(PHO)和酸性磷酸酶(ACP)的酶活性。

  • 标签: 米槠天然林 隔离降雨 土壤微生物 酶活性
  • 简介:研究了2008年5~10月对废水中氮的深度处理效果,采用Monod动力学模型对该人工湿地进行模拟并验证,分析进水中NH4^+-N和NO3^-N的含量与其去除率的相关性以及COD/NIL4^+—N、COD/NO3^—N对降解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复合湿地组合形式对NH4+-N和NO3--N的去除率分别介于66.0%~77.1%和46.2%~77.2%之间;(2)Monod模型对人工湿地中NH4+—_N和NO3-—N去除率的预测值与实验观测值吻合程度较好;③NH4+-N和NO3--N的去除率分别随着其在进水中的含量的增加而增大;④进水中的COD/NH4+-N与凤Ht^+N呈负相关关系,而COD/NO3-—N与/(NO3-N呈正相关关系。人工湿地中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受到进水中NH4—N和NO3-—N含量的限制,氮的去除率随着进水中NH4+—N和NO3-—N浓度的增加而增大。有机物和NH4+—N在人工湿地中的降解可能存在竞争氧的关系,可利用碳源构成了反硝化作用的限制因素。

  • 标签: 复合人工湿地 深度处理 Monod模型
  • 简介:以韩江流域潮安、横山和溪口3个代表性站点1959—2000年日流量数据为基础资料,选取4种边缘分布函数拟合各站点春、夏、秋、冬四季的径流距平百分率序列,并利用线性矩法估计参数,在此基础上采用4种Copula函数拟合春-夏、夏-秋、秋-冬、冬-春径流距平百分率序列,然后计算出各站点连旱连涝和旱涝交替这2类旱涝组合事件发生的概率,结果表明:1)基于Copula函数建立的联合分布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季节间连旱连涝和旱涝交替这2类旱涝组合事件发生的概率;2)潮安与溪口站夏-秋、秋-冬时段平均每4年发生一次连旱连涝的事件,春-夏、冬-春时段发生连旱和先旱后涝的概率均在10%左右;横山站秋冬季节平均每1.28年就发生一次连续干旱的事件。

  • 标签: 韩江流域 旱涝组合事件 COPULA函数 概率
  • 简介:生物炭对土壤中多环芳烃(PAHs)环境行为的影响较大。通过批次实验,研究了不同温度(300℃、500℃和700℃)下制备的稻壳生物炭(BC)对3种土壤(草甸土、水稻土和黄壤)吸附菲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炭、土壤以及添加生物炭的土壤对菲的吸附数据都能用Freundlich模型较好地拟合(砰为0.9968~0.9765)。生物炭对菲的吸附容量(群值)随着制备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生物炭添加对土壤吸附菲的群值的影响程度跟生物炭的制备温度以及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关,700℃下制备的生物炭(700BC)对3种土壤吸附菲的群值都能显著提高;500℃下制备的生物炭(500BC)对有机质含量低的黄壤和水稻土的群值有显著提高,但对有机质含量高的草甸土提高有限;300℃下制备的生物炭(300BC)只能显著提高水稻土对菲吸附的群值。因此,在用生物炭修复PAHs污染土壤时,生物炭和土壤的性质都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 标签: 生物炭 土壤有机质 吸附
  • 简介:在阐明世界生物质能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基础上,从中国和福建省的资源现状分析和需求分析2方面,对福建省发展以生物能源为龙头的生物质产业群的资源与需求进行分析;根据福建省生物能源技术发展的现状,分析了福建省生物质工程产业发展的经济可行性;提出福建省生物能源产业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包括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重点考察的领域、重大产业化示范的可能区域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 标签: 生物质能 生物质工程产业 福建发展目标 对策
  • 简介:人工湿地系统具有强大的净化污水功能。植物是人工湿地系统中的核心部分,在净化污水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介绍了为人工湿地选择植物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和基本原则;总结、评述了植物在人工湿地净化污水中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针对目前相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 标签: 人工湿地 植物 污水处理 作用 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