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6 个结果
  • 简介: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第一、二部分被选编进了高中语文新教材。就语言文字的表述看,第一部分是写“我与地坛”,反映的是人与景的关系,叙述的是作者在地坛中的发现,由景而思索;第二部分是写“我与母亲”,反映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叙述的是作者在母亲身上的发现,由事而体悟。粗看起来,这两部分的景物人事似乎缺少有机的联系,但实际上,在《我与地坛》一文中,地坛是作者解读生命的语言,母亲更是作者解读生命的语言。换而言之,母亲更是一地坛。

  • 标签: 母亲 作者 生命哲学 高中语文新教材 解读 人与人
  • 简介:旅欧著名向家伟骏1956年出生于上海,1990年赴比利时留学,曾就读于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毕业于法国巴黎第八大学造型艺术系。现为比利时“皇家美术家协会”会员,比利时“功绩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比利时“欧中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主席,法国国际艺术城访问学者,曾荣获比利时“瓦隆尼国际艺术大奖赛”国际金奖,

  • 标签: 作品欣赏 美术家协会 油画 协会会员 文化艺术交流 法国巴黎
  • 简介:<正>§1汉语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有一种常见的格式,可记作“A以B”。例如:唐代以前长江以北五十个以上洛阳以远十年以来白线以里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南方割据势力以后划定的临时军事分界线以南从这些例子中可以看出:处在A位上的成分是开放性的。这些成分可以是单音节的,也可以是双音节的;可以是词,也可以是词组。数量无法穷尽。处在B位上的成分,全都是单音节的。这是封闭性的,仅限于如下17个词:上、下、内、外、里、前、后、左、右、东、西、南、北、远、近、来、往。“以”位于“A”和“B”二者之间,是由古代汉语延用下来的,似应视为连词,连接修饰语和中心语。整个“A以B”是名词性结构。

  • 标签: 类事物 围墙 有定无定 拐角 异类 喀什市
  • 简介:<正>主语和表语同形的判断句,由于在修辞上产生某种特殊的表达作用,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陈望道先生曾把这种修辞现象归入“复叠”修辞格。语法上最早注意到这种句式的大约是吕叔湘先生,他在《中国文法要略》中曾作过一些有启发性的分析。然而,正式命名为“同语”,并从修辞特点方面专门作了论述的当推张弓先生。他给“同语”下了一个简明的定义:

  • 标签: 判断句 同语式 修辞特点 主语 老舍 吕叔湘
  • 简介:  凡是主语是受动者的叙述句,称为被动.汉语特别是古汉语缺乏形态标志,被动和主动有时是同形的.如"伐者""攻者"既可以是施动者(主动者)即施行动作行为者,也可以是受动者(被动者).……

  • 标签: 特殊被动式
  • 简介:“拿”字处置元代已出现,但其发展有着较大的地域差异性,即元代产生于北方,明代才出现于南方。自清代中叶开始直到现代汉语,南方的发展超过了北方,特别是在吴语中,处置“拿”字句几乎完全替代了“把”、“将”字句。

  • 标签: 处置式 “拿”字句 方言
  • 简介:A叫B”是一个前后呼应、组织紧密的框结构,其主要功能是显示说话者对某人、某事物或某种现象A的个性化认知,并且给其以新的特殊名称B。文章讨论A与B的类别及其语义关系,简略探讨该格式的历时发展线索,并且跟“把A叫(做)B”格式进行比较。

  • 标签: 框式结构 管A叫B 个性化认知
  • 简介:辩技千种贵在巧,巧能在一团模糊中找出疵点,在鸡蛋里挑出骨头;巧能四两拨千手,抓住牛鼻子,三言两语,令对方败北。

  • 标签: 调包式诡辩 论题 隐蔽性 论据
  • 简介:<正>北方话里有一种ABC三字组形容词。这类形容词在元以来的作品中不时见到。如:(1)软兀刺方馋睡着。(《梧桐雨·第四折》)(2)颠不剌的见了万千,似这般可喜娘的庞儿罕曾见。(王实甫《西厢记》)(3)年年老太太那里必是个老规矩,要办“消寒会”,齐打呼坐下,喝酒说笑。(《红楼梦》九十二回)“软兀刺”“颠不刺”“齐打伙”等都是ABC形容词。这类形容词在当代文艺作品中更为常见。如:(1)冻了冰,滑刺溜的……(杨朔《三千里江山》22页)(2)怎么晚上刘拴儿胡拉巴儿地跑到你家。(桦《将军河》303页)

  • 标签: 单音节形容词 后缀 单音形容词 梧桐雨 红楼梦 王实甫
  • 简介:无标时间背景复句是时间复句中的一种类型,其特点表现为:时间分旬表达纯粹的时间概念且没有特定形式标记;时间分句直接表明正分句所述事件发生的时间。本文描写了这一类复句中时间分句的语表形式,研究了时间分句所提供的时间信息类型,探讨了时间分句表达时间的特点,并就一些相关的问题进行了理论思考。

  • 标签: 时间复句 时间分句 时间表达
  • 简介:“V起来”在现代汉语中具有复杂的多种用法,这是由“起来”自身语义、所处构和作用层面等三个方面的不同造成的。趋向义“起来”可以用在事件构、处置构和遭受构,直接作用在动词上随动词一起进入构;体貌义“起来”只能用在事件构,作用在句子上,是句子成型后另加的时态算子;方式义“起来”用在描写构,不是后来加入构的具体成分,而是构自身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发生义“起来”使用在判断构,也是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 标签: “V起来” “起来” 构式 意象图式
  • 简介:文章认为,现代汉语“再A也B”表达式虽然形式唯一,但由于其内部有截然不同的意义,可分为两种构:增效构和非增效构。两种构在语块A的有界无界、“再”的语义释义、“再A”与B的关系以及“再A也B”结构的凝固程度、构义和解析角度等多个方面都不同。

  • 标签: “再A也B” 构式 增效 非增效 有界-无界
  • 简介: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指导学生开展主题阅读,提升学生对所学文本内容的内拓和外延,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学习兴趣、学习实践和对未知领域的设想,建构一个更为广阔的阅读网络。

  • 标签: 小学语文 主题式 拓展阅读
  • 简介:<正>ABB形容词如软绵绵、亮铮铮等在口语里使用十分广泛,这种结构有着悠久的历史。近代白话小说里活跃着它的身影,元曲更是ABB的鼎盛阶段。宋词里有少量的ABB,唐诗则用得较多。汉魏六朝辞赋、乐府里不时可以见到ABB,先秦楚辞则是ABB集中产生的大本营。笔者从先秦典籍里收罗到35个不同的ABB,它们除了“坦荡荡”和“纠缦缦”以外,全部来自楚辞:

  • 标签: ABB式形容词 楚辞 叠音词 《悲回风》 王逸注 亮铮铮
  • 简介:作文是高中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教学内容,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层进写作论证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效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们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们敲定范围,有效地加减内涵,在逐步变换的进程中,由表及里地层层分析问题,从而做到首尾呼应、主旨深刻。

  • 标签: 高中语文 作文教学 发散思维
  • 简介:清代文学家李渔虽以戏曲创作和戏剧理论知名。但在小说创作方面的成就也很可观。其短篇小说集《无声戏》与《十二楼》被誉为自“三言”、“二拍”以来白话短篇小说中最为出色的作品。而他的突出贡献。就在于在拟话本这样一种高度程式化的文学样式之中。投入了更多的自我成分。从而使小说具有了鲜明的个人风貌。

  • 标签: 小说创作 写作策略 李渔 白话短篇小说 《十二楼》 《无声戏》
  • 简介:  高考语文试卷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巨大影响,人所共知.这种影响,有好有坏.好坏比例如何?很难精确计算.但人们对这根"指挥棒"反映欠佳,却是毋庸讳言的事实.我自己也腹诽颇多,而"迷宫命题",是我最反感的.……

  • 标签: 命题祖国 摧残人才 祖国摧残
  • 简介:否定性警告构“有X好VP(的)”由常量“有”、变量“X”“好VP”,以及可选项“的”构成,存在三个平行构,且与“叫/让X好VP”“有什么好VP的”和紧缩复句“有X好VP”形近或形同。该构的构件X只接纳人称代词,听说互动影响构对代词的选择以及构出现的频次。“有X好VP(的)”出现于非现实语境中,其构义为否定性主观推断,语用上主要表示警告。构“有X好VP(的)”源于“焉有……”“岂有……”“哪有……”类反问构,是原有构脱落掉反问标记,完成基本义的语境吸收和构的意义演化,从而形成的新形式和意义配对。新构单个构成分的意义与整个构意义之间的不匹配最终导致其发生构化。

  • 标签: “有X好VP(的)” 否定性警告构式 构式化 重新分析
  • 简介:“正言若反”是《老子》七十八章中的话,原文是这样的:“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旅美华人学者陈鼓应先生在《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出版》一书中解释说:“因此有道的人说:‘承担全国的屈辱,才配称国家的君主;承担全国的祸难,才配做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话好像反话一样。”这是“正言若反”的出处和一般的解释。钱钟书先生在《锥编》第二册对“正言若反”作了专门探讨,联类分析。中西融通,对其思维与表述的特点作了深入的阐释。

  • 标签: 《管锥编》 屈辱 天下 钱钟书 出处 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