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1 个结果
  • 简介:《卜居》是战国晚期楚黔中郡被秦所拔、楚地军民准备反攻前抗秦的檄文,被东汉王逸《楚辞章句》用汉代约定俗成的词组词义去注释它,把内容注释得面目全非,无法通读,遗误后人1800年。在科学现代化的今天,我们运用先泰“一字一词一义组句法”逐一恢复先秦文字的原意,才使《卜居》内容大白于天下。

  • 标签: 先秦文字 原意 考证 评析
  • 简介:闲言碎语好:许慎《说文解字》释义为"美也".从女从子,男女合二为一,天下之大美.凡世间美事皆为"好".福:福为偶得,所以谓"幸福".

  • 标签: 木易章句
  • 作者: 佚名
  • 学科: 军事
  • 创建时间:2019-07-18
  • 简介:史学虽然从经学中独立了出来,史学对经学的模拟,其中第十一类即是"史传"可见

  • 标签: 学文史 文史学 经史学
  • 作者: 佚名
  • 学科: 军事
  • 创建时间:2019-07-07
  • 简介:  关于史学与古文经学的关系,篇中还举出了对《史》、《汉》的模拟,校中书五经纪传

  • 标签: 学文史 文史学 经史学
  • 作者: 佚名
  • 学科: 军事
  • 创建时间:2019-01-24
  • 简介:唐修《晋书》中也有文史一说,其中第十一类即是"史传"可见,但"文章"中包含有史著是可以肯定的

  • 标签: 学文史 文史学 经史学
  • 简介:宋代名家诗歌中,时有-些微麻.或格调不高;或器局狭小;或题不携诗;或诗蔓旁枝;或诗意脱节;或有失层次;或行为主体转换不明;或时间错位;或抽象议论;或想象失真,联想失当;或比喻不切;或字、意少炼,缺乏力度;或词序颠倒,文气不顺.通过讨论辨析,可推动人们对前人诗歌的学习、理解、研究和当下诗歌的繁荣发展.

  • 标签: 宋人 诗歌 瑕疵 钩沉 解析
  • 简介:《恒先》者,上海博物馆所藏之古佚书也。全书十三简,五百一十二字。第三简背有“恒先”字样,因以为名。李零认为其为一部首尾完具之道家著作。从内容观之,此言诚是也。由于其已湮灭二千余年,又不见于传世文献,加之思想深邃,故其甫一面世,即颇受学人青睐,遂兴起研究之热。然研究虽多,分歧亦繁。此分歧既包含文字释读与竹简编联,又涉及文意解读与思想阐释。

  • 标签: 《恒先》 疏证 章句 上海博物馆 道家著作 传世文献
  • 简介:摘 要:朱熹在《大学章句》中极其重视“诚意”,视其为个人修养的首要步骤,是连接“格物”“致知”“慎独”“正心”的关键所在。作为儒家重要的修养功夫,研究它们内在联系的丰富内涵,对于把握程朱理学的“诚意”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朱熹 诚意 格物致知 慎独 正心
  • 简介:汉赋章句与修辞艺术可溯源于古之祝辞,与周代祭、聘之礼的“赋辞”相关,并以“宗庙事”与“礼仪性”的双重衔接和“托物”、“陈辞”、“兼义”的共同特征,彰显其渊承与联系。赋家的“诵读”与“骋辞”技能,隐示了由祭祝“赋辞”经过行人“聘辞”、纵横“说辞”进入汉赋辞章的历史脉络,而汉赋家由语言向文字的转变,其中包括听觉与视觉、仪式与具象、对象与主体等问题,以及赋体修辞之“物”、“丽”、“类”、“媚”诸端,不仅揭示了汉赋章旬形式特征与内在价值,而且可引起对“辞入之赋”的省思。

  • 标签: 汉赋 礼仪 探源 章句 修辞艺术
  • 简介:1997年7月,台湾省中国史学会和近代史学会联合在台北市举行“纪念七七抗战60周年学术研讨会”,大陆学者12人应邀参加.我们从各自所在地分别启程,于7月16日先后抵达香港,然后办理入台手续.大家都很兴奋,一是亲眼看到了刚刚回归祖国半个月的香港,二是我们大都是第一次赴祖国的宝岛台湾.

  • 标签: 抗战时期 台湾省 抗日战争 大陆学者 中国史学会 汪伪政权
  • 简介:<正>究竟什么是“黄老之学”?它到底又体现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概貌?学术界目前或以新道家名之,或以道家统而称之。但对于这个所谓的“黄老学派”有着怎样的一种思想内涵,尽茫茫然。笔者因此而斗胆怀疑起这个学派的是否存在。我认为,这是中国思想史上必须搞清楚的一个问题,而只有搞清楚这个问题,才有可能正确认识战国秦汉以来的思想融合,也才有可能正确评价道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为此,笔者不揣浅陋,试图在此问题上,谈谈自己的几点不成熟的看法。当否,尚祈方家指正。

  • 标签: 黄老之学 道家思想 道家学派 老子 中国历史 中国思想史
  • 简介:在王逸中大体可以区分出下面三种评论类型:(一)章句评注;(二)节律评注;(三)简约评注;

  • 标签: 王逸 章句 评论类型
  • 简介:通过对古汉语中的虚词、连词、连动结构等重要语法现象的分析,重新厘定《老子》道经首章的句读,从而澄清老子哲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老子》道经首章中提出的主要哲学概念只能是"有"和"无",并不存在"有名"、"无名"、"有欲"、"无欲"之类的概念。如若强行依此断句,就会在语义上出现混乱,在逻辑上出现矛盾。

  • 标签: 后置定语 虚词 连动式 因果连词 “有”“无”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4-08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8-06
  • 简介:但《章句》篇中刘勰的本意应该是章、字、句是构成文章的基础,  刘勰在《章句》篇的最后论述了虚词及其虚词的用法,刘勰《章句》的观点是

  • 标签: 文心雕龙札记 札记章句 章句解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正>“心与性”及其关系,是孔孟学说至宋明理学的一个中心议题。搞不清楚这个问题,难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哲学思想。讨论儒学的“心性之学”,无论对于承继中国传统文化精华,还是对于建构新时代的精神文明,都是必要的。“心性之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中国式(传统)的人性论,是内圣之学,是政治观的人性论基础。中国传统的“心性”论与西方人性学说,在基本上是一致的,都把“性”分为“善”与“恶”,即不是“性善论”,便是“性恶论”。性善论与性恶论,各自的代表是孟子与荀子。他们起点和途径虽异,但归宿是相同的。孟子承孔子心仁论,不仁者,就是现代语言所谓的“没良心”。性善论在道德层面上,持性善,心性合一。荀子也讲心,但与孔孟不同,不是心性合一论,而是二元论。一般地说,荀子将心视为性的高一层次,对性具有主管职能。那么,性是什么,又何谓“性恶”呢?他说:“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

  • 标签: 中国传统文化 性恶论 荀子 精神文明 人性论基础 孔孟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