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清代各种碑刻很多,其中相当一部分所刻为清人诗歌,可以视为一种特殊的载体。有关作品,即使对另有印本诗集行世的作家,也往往具有补遗、校勘的意义。拙著《清诗考证》中,有一些篇章曾经在这方面做过探索;起先组合成单篇论文发表时,还明确用过“从存世碑刻考清人诗歌”的标题。但这些篇章所涉,地点虽然都在笔者生活、工作的杭州,诗人却十分分散。现在再专门以乾隆皇帝一人为中心,对杭州现存其御制诗碑刻进行集中的考察。主要的宗旨,则在于借此引起学术界对整个存世清诗碑刻的注意。

  • 标签: 清诗 乾隆帝 御制诗 碑刻 杭州
  • 简介:1973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辽上京城南南塔附近小辛庄村陈姓社员家中发现一座辽代碑刻。此碑刻已被当作井石若干年,磨损严重,字迹不清,巴林左旗文化部门立即将碑刻移入文化馆,现收藏于巴林左旗辽上京博物馆。碑刻高135、宽50、厚50厘米。石质为花岗岩。正面刻字11行,碑刻右下角有残缺。碑刻分为两部分,上为文字,下为武士图案。

  • 标签: 辽代 辽上京 碑刻
  • 简介:修武一斗水村关帝庙创建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演剧酬神不可或缺,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创修'歌舞楼五间'。借娱神而娱人,故而又修建了看楼。戏楼不仅用于演剧酬神,而且还用于村规民约中的罚戏演出,体现了春祈秋报、迎神赛社、高台教化等作用,也是戏曲文化传播和延续的一种途径和方式。一、关帝庙的创建与重修修武一斗水村地处河南修武和山西陵川交界的太行

  • 标签: 修武斗 关帝庙戏楼 戏楼碑刻
  • 简介:永州老埠头渡历史久远,为潇湘千年古渡,历史上有"铁炉步"、"湘口渡"等称,是古代湘粤往来的交通要道。今渡口两岸近处尚存乾隆至民国年间碑11方,碑文记载了老埠头成为义渡之后的运行情况及埠岸码头的修砌情况,对渡口的历史沿革也有追述,是研究潇湘水路古代交通、潇湘流域古代文化的重要文献。

  • 标签: 老埠头渡 碑刻文献 潇湘水路 古代交通
  • 简介:日本殖民统治旅顺时期,关东都督府都督福岛安正等人发起成立满洲战迹保存会,先后于旅顺山头、海岸等战争遗迹地树立纪念性碑刻,开辟旅顺战迹道路并设立路标,印刷发行"旅顺战迹写真帖"、"战迹旅游"等手册,推进"旅顺圣地"旅游。其目的是以保护旅顺战迹之名,炫耀侵略功绩,培养日本国民侵略观念,从文化心理上泯灭中国人意志,达到永久占领的目的。

  • 标签: 满洲战迹保存会 旅顺战迹 日俄战争 碑刻
  • 简介:黔西南地区所存明清碑刻文献较为丰富,是开展区域史研究、提升黔西南州文化软实力和发展壮大黔西南州文化旅游产业较为重要的资源。黔西南地区所存明清碑刻文献整理工作已取得较大成绩,但存在拓片未集中整理发布、相关著述未附拓片,分类不合理、资料漏收、铭文移录错误以及点校粗疏等多方面问题,客观上限制了相关学术研究的开展,制约了当地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黔西南地区所存明清碑刻文献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立足某一类碑刻所开展的多方面研究,针对某块碑刻所开展的具体研究,以及运用碑刻资料对区域社会史进行的研究。

  • 标签: 黔西南地区 明清碑刻文献 地方志
  • 简介:"国家与社会"作为近年来社会史研究的一个热点,主要表现出自上而下的"控制论"与自下而上的"自治论"的二元对立。然而,对于古代乡村秩序的构建,绝非这种单向度的控制与自治,而是在国家与社会二者的互动与交融中有序建立与推进的。以明清、民国山西民间戏资筹措为例,因其筹措的多元方式及其筹措过程中所伴随的乡规村约的实施,使其成为"国家与社会"互渗的场域,通过这一特殊场域,在国家与社会互动视野下即可对"国家在场"中的乡村自治及其过程进行有效探讨。

  • 标签: 山西 乡村治理 民间 国家与社会 方志 碑刻
  • 简介:一、“万寿白塔”的建造及形制“万寿白塔”位于赤峰市敖汉旗玛尼罕乡五十家子村西一座城址之内,处于孟克河西岸的台地上。古城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260米,东西宽约240米,夯筑土墙,四角略高,残高2~3.5米。古城内发现很多元代文物,特别是发现有元至正二年(1342年)加封孔子制诏碑,碑阳所记载“宁昌路”的一些达鲁花赤、断事官官员。~①由此可以确定,古城为元代宁昌路古城。而此地在辽代时。

  • 标签: 万寿白塔 蒙文碑刻 都儿令黛庆 林丹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