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后的穿刺方法对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在吐鲁番市人民医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110例,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一组患者给予改良前的穿刺术设为对照组,另一组患者给予改良后的穿刺术设为改良组,各55例。对两组患者的穿刺成功率、针眼渗血率及透析效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改良组患者穿刺成功率为98.2%,对照组穿刺成功率为96.4%,改良组的穿刺成功率同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改良组患者针眼渗血率为3.6%,对照组针眼渗血率为5.4%,改良组针眼渗血率同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改良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2.7%,对照组为41.8%,改良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改良组的透析效率同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在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术中采用改良后的穿刺方法,在保证穿刺成功率和透析效率的同时还能降低并发症的出现,有着较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血液透析 穿刺 自体动静脉内瘘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经腹超声与经直肠超声对卵巢巧克力囊肿的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在该院就诊的87例患者的病史资料,将超声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直肠超声巧克力囊肿的诊断率为81.61%。经腹部超声检查诊断率50.57%。结论经直肠超声检杳对巧克力囊肿的诊断优于经腹超声。

  • 标签: 腹部超声 直肠超声 巧克力囊肿 比较
  • 简介:摘要:目的 了解注射用重组人白介素 -2(I)( IL-2 (I))在我院的应用情况 ,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回顾分析 2018 年我院 500 例 住院患者使用 IL-2 (I)的情况 。结果 肿瘤内科 229例( 45.60 %),乳腺外科 94例( 18.80 %),感染内科 50例( 9.60 %);主要适应症为用于恶性肿瘤及肺结核患者提高免疫力。 IL-2 (I)临床应用时主要在配药溶媒及用药疗程方面存在不规范现象;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广泛,没有相关不良反应的记录和报告。结论 我院 注射用重组人 IL-2 (I)存在不足,建议临床人员 按说明书规范、安全 用药。

  • 标签: 注射用重组人 IL-2 (I) 用药分析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更新中国大陆结直肠癌筛查的卫生经济学评价证据。方法基于2015年发表的系统综述(2004-2014年),扩大检索数据库范围(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延展时间至2018年12月,重点呈现近10年证据(2009-2018年)。系统摘录研究基本特征及主要结果。成本数据采用医疗保健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均贴现至2017年,计算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与对应年份全国人均GDP的比值。结果最终纳入12篇文献(新增8篇),其中9篇基于人群(均为横断面研究),3篇基于模型。起始年龄多为40岁(7篇),筛查频率多为终生1次(11篇)。筛查技术涉及问卷评估、免疫法粪便隐血试验和结肠镜。经济学评价指标以每检出1例结直肠癌的成本最为常见,中位数(范围,筛查方案数)为52 307元(12 967~3 769 801,n=20);每检出1例腺瘤的成本为9 220元(1 859~40 535,n=10)。3篇文献报告了与不筛查相比,每挽救1个生命年的成本,其ICER与GDP比值为0.673(-0.013~2.459,n=11),是WHO认为的非常经济有效;不同筛查技术间及不同频率间该比值的范围重叠较大,但起始年龄50岁(0.002,-0.013~0.015,n=3)比40岁(0.781,0.321~2.459,n=8)筛查方案更经济有效。结论人群研究提示腺瘤检出成本仅为癌症检出成本的1/6,有限的ICER证据提示在我国人群开展结直肠癌筛查经济有效;尽管最优初筛技术无法定论,但初步提示筛查起始年龄50岁优于40岁。未见随机对照试验评价等高级别证据。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筛查 卫生经济学评价 系统评价 中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肿瘤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皮下出血率及出血面积大小,同时找出有效的护理方法。方法选择合并血液高凝状态并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90例,观察皮下出血的例数及面积的大小。结果肿瘤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治疗,皮下出血为其主要并发症。结论提高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的细节护理,十分必要。

  • 标签: 低分子肝素 出血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传统激光光凝(以下简称为激光)、激光联合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单纯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Coats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2016年12月至2019年11月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连续就诊且未经治疗的Coats病2B~3A2期患者60例60只眼纳入研究。根据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激光组、联合组、注药组。激光组患眼初始治疗为单纯传统激光治疗;注药组患眼初始治疗为单纯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每一个月1次,连续3个月;联合组患眼初始治疗为激光联合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或抗VEGF药物治疗后1周内行激光治疗。随访时间>6个月,随访时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超广角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对比观察3组间的治疗有效率、视网膜下液(SRF)、黄斑水肿、BCVA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60例60只眼中,男性55例,女性5例;年龄(17.1±2.0)岁;均为单眼。2B、3A1、3A2期分别为26、23、11只眼。激光组、联合组、注药组各20例20只眼。注药组所有患眼初始治疗后,异常血管均无明显消退;SRF吸收、增加分别为4 (20.0%,4/20)、5 (25.0%,5/20)只眼。给予补充激光治疗16只眼,玻璃体切割手术(PPV)4只眼。激光治疗的16只眼中,治疗有效10只眼(50.0%,10/20 );治疗过程中发生玻璃体积血、纤维膜增生、并发性白内障分别为1、1、2只眼,均再给予PPV治疗;黄斑水肿反复、持续存在分别为4、1只眼。联合组患眼中,治疗有效11只眼(55.0%,11/20);治疗过程中出现SRF增多、纤维膜增生、并发性白内障分别为5、2、2只眼,均再次给予PPV治疗;黄斑水肿反复、持续存在各1只眼。激光组患眼中,治疗有效15只眼(75.0%,15/20 );治疗过程中出现大量玻璃体积血、纤维膜增生、并发性白内障分别为2、2、1只眼,均再次给予PPV治疗。结论单纯抗VEGF药物治疗Coats病无效,需联合其他异常血管消融治疗。抗VEGF药物在Coats病治疗中,既可促进SRF的吸收,亦可能致其增加,应用需谨慎。

  • 标签: 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症 血管生成抑制剂 激光凝固术 视网膜下液 黄斑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