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背景:累及后踝的踝关节骨折的功能恢复往往并不令人满意,而且此类骨折的诊断和治疗也存在颇多争议。彻底了解后踝骨折病理解剖是正确治疗的基础。因而我们推荐使用CT检查来研究后踝骨折病理解剖特点。方法:自1999年至2003年,我们医院共治疗单侧后踝骨折(可以是单一骨片,也可以是多个骨片)患者57例。回顾患者手术前的CT检查,确定:(1)后踝骨片占整个胫骨远端关节面横断面积的比例,(2)内外踝轴线与后踝主要骨折线之间的角度。每例骨折均根据胫骨远端关节面的CT断面上的主要骨折线来进行分类。结果:57例踝关节骨折患者可分为三种类型:(1)后外斜型(38例,67%);(2)内踝延伸型(11例,19%);(3)小片剥脱型(8例,14%)。11例内踝延伸型骨折中的2例,骨折线至内踝的前方,其余9例实际由两个骨片组成。后踝骨片占整个胫骨远端平台横断面积的平均比例,后外斜型是11.7%,内踝延伸型是29.8%。后踝骨片占整个胫骨远端平台横断面积的比例超过25%者9例,其中7例后踝骨折线延伸至内踝。内外踝轴线与后踝主要骨折线之间的角度相差较大。结论:后踝骨折骨折线有很大的变化范围。本研究中近20%的大块后踝骨折延伸至内踝,有些骨折甚至包括整个内踝。由于骨折具有不确定性,术前的CT检查就很有必要。本研究所获得的资料有助于后踝骨折的基础研究和制订适当的治疗方案。

  • 标签: 病理解剖特点 后踝骨折 踝关节骨折 CT检查 横断面积 胫骨远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髓内钉是重要的骨科器械,本文拟通过回顾文献,来调研髓内钉在病理骨折中的应用现状和前景。方法适合采用髓内钉的病理骨折主要为播散性转移病变引起,股骨和肱骨发生率最高。手术的目的是髓内钉沿生物力线形成支撑。手术采用微创技术,大多患者都耐受良好。为获得稳定性,髓内钉的远近端都需锁定在健康的骨质。为降低栓塞风险,应考虑对骨折部位的肿瘤切除。髓内钉选择尽量长的,肱骨考虑顺行置钉,股骨最好选择带股骨颈螺钉的髓内钉。多个病理骨折或即将发生骨折的转移瘤,也是可选择的。结果髓内钉较接骨板具有突出的技术优势。由于髓内钉可通过间接复位的额外优势,保护病变部位血运,明显降低内植物固定的失效率,应推荐尽量采用髓内钉固定。正确的内植物选择、手术技术和对患者生存期的高度评估可降低内固定物的失效率。结论目前已证明,与钢板固定相比,髓内钉固定具有更低的固定失效率。成功的髓内钉固定后,患者疼痛缓解充分,功能改善明显。

  • 标签:
  • 简介:摘要胸部外伤中最常见的病症是肋骨骨折。其破坏了胸廓完整性和运动的稳定性,影响患者的呼吸循环等多系统功能障碍,严重者可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常规的肋骨骨折治疗治疗费时费力,风险大,极易出现并发症,病程恢复时间长,愈后差,均造成一定的不良后果。近年来,对重症胸部外伤造成的严重的肋骨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及胸腔探查等外科手术的治疗取得了长足发展,本文拟探讨肋骨骨折病理生理及患者保守治疗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对治疗肋骨骨折的治疗效果及优缺点。

  • 标签: 肋骨骨折,病理生理,治疗
  • 作者: 姜霞
  • 学科: 医药卫生 > 骨科学
  • 创建时间:2022-10-12
  • 出处:《医师在线》2022年第17期
  • 机构:崇州市人民医院,四川 成都 611230
  • 简介:提到骨质疏松大家并不陌生,部分人会误认为骨质疏松那就是单纯缺钙,自己买点钙片服用就能预防或者病情得到缓解,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其实骨质疏松是一种系统性疾病,属于代谢性骨病,例如骨量减少,丢失、降低、骨组织结构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骨脆性增高,很容易发生骨折情况。尤其是老年人,随着身体机能下降,根据不完全统计,老年人患骨质疏松的比例高达35%左右。此外,女性绝经后的1-3年内,由于激素水平极速下滑,大大降低雌激素对骨组织的保护作用,我们患骨质疏松症的机率较大。当骨质疏松时轻轻一损、一碰就会出现严重骨折,这时大家就会想,雨天及外出易摔倒,那我就少出门,尽量不在你说天气不好我不出门,我等天气好在出门,这也是对自己的保护,但是事情总有万一,要是在雨天出门,这样就可能减少受伤骨折吗?答案肯定不是的。因为重度骨质疏松时即使不摔倒,轻轻打个喷嚏、弯腰拾个纸屑,也有可能发生胸腰椎骨折,这就是骨质疏松伴病理骨折。因此需要格外注意预防骨质疏松。那发生骨质疏松伴病理骨折怎么治疗呢?我会在这里举例说明。

  • 标签: 骨质疏松伴病理性骨折
  • 简介:目的本研究通过定量CT进行骨密度的测定,分析随着年龄增加骨密度的变化,确定易发生骨折的骨密度标准值,即骨折阈值;并为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来我院就诊的深圳地区骨折患者男性60人,女性64人,通过X线平片确定为骨质疏松性骨折。用定量CT(QCT)测量椎体横断面中部的松质骨结构,通过软件处理得到L1、L2、L3总的松质骨中骨矿(Ca—HA)密度数值(mg/cm^3)。结果①骨密度值与年龄呈负相关,随着年龄增长骨密度随之降低,按P〈0.05确定易发生骨折的BMD阈值,男性为109.26mg/cm^3,女性为100.19mg/cm^3;②男性和女性间椎体、髋骨骨质疏松性骨折均有显著差别(P〈0.01)桡骨及其他部位骨折男性和女性间无差别(P〉0.05)。结论①男性易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骨密度阈值为109.26mg/cm^3,女性为100.19mg/cm^3;②随着年龄的增大,骨密度的丢失导致骨质疏松。骨质疏松是病理骨折病理基础,外力作用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诱因。

  • 标签: 定量CT 骨密度 骨折阈值 骨质疏松 骨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背景:骨密度作为骨质疏松判断标准的一个条件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疾病诊断中,但其体现椎体骨折自身病理改变特点的价值很少得到体现。目的:观察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在不同时期的骨密度范围及病理学特征,验证骨密度变化与病理特点的一致性。方法:对45例影像学表现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病例按年龄进行分组,术前均行股骨颈及腰椎骨密度(T值)检测,同时常规行影像学检查,之后给予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术中常规行活组织取出进行病理切片观察。结果与结论:术前骨密度测定可见骨密度值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减低;病理学表现:骨小梁随骨密度的丢失而变细、稀疏、数量减少,同时骨小梁之间间隔增宽,排列随着压缩程度的不同呈不规则或断裂、紊乱、甚至出现坏死,周围可见纤维增生,后期有反应性新生骨的形成。骨密度下降的趋势与骨折病理表现的过程有一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骨质破坏分期是一个渐进性的病理发展过程,而骨密度的下降可反映椎体的压缩破坏程度。

  • 标签: 骨关节植入物 脊柱损伤基础实验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骨折 骨密度 病理学
  • 简介:目的:探讨股骨颈病理骨折手术治疗方法.方法:10例病理骨折患者中,拒绝手术治疗4例,接受人工假体置换6例.术后经病理诊断原发病分别为:肺癌1例,胃癌1例,乳癌2例,结肠癌1例,前列腺癌1例.结果:6例转移性骨肿瘤患者生存时间1.5~20个月,平均7个月,拒绝手术患者生存1~6个月,平均3.5个月.结论:使用人工假体置换可有效治疗股骨颈病理骨折,缓解疼痛,恢复行走,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老年人 股骨颈骨折 病理性骨折 手术治疗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全髋关节置换术
  • 简介:男,30岁,因右小腿摔伤肿痛流血3h,急诊以“右胫腓骨病理骨折”收入院。患者3h前下楼时滑倒摔伤右小腿,当即疼痛剧烈、流血不能活动,伤后无昏迷,无恶心呕吐。查体拍片诊为右胫腓骨病理骨折,X线片显示右胫骨中段骨折,见游离骨块,断端周围骨质低密度改变,腓骨骨折,见一长约7cm×2cm的游离骨块。诊断为:右胫腓骨病理骨折。经询问病史,患者1991年因戈谢病于外院行脾切除手术,否认家族遗传病史。

  • 标签: 戈谢病 胫骨 腓骨 骨折 自发性 病例报告
  • 作者: 符映雪 潘玲 刁琴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3-10-27
  • 机构: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院  646000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中医护理干预预防脊柱肿瘤引起的病理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观察。方法:于2020年6月~2021年6月在本院住院接受治疗脊柱肿瘤引起的病理骨折患者70例,依据门诊就诊单双号进行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为35例。观察组采用中医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临床一般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和静脉血栓发生率对比。结果:在疼痛评分方面,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数据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静脉血栓发生率方面,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数据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脊柱肿瘤引起的病理骨折患者的术后,采用中医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减少患者的疼痛感,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中医预防 脊柱肿瘤引起的病理性骨折 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经鹰嘴骨折脱位的病理损伤特点与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9年3月期间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儿童骨病医院收治的15例经鹰嘴骨折脱位患者资料。男11例,女4例;年龄为5~14岁,平均8.3岁;左侧10例,右侧5例。骨折类型:Ⅰ型(简单型)11例,Ⅱ型(粉碎型)4例(其中3例累及冠状突)。14例患者急诊在局部麻醉下肘关节脱位闭合复位成功,1例闭合复位失败。11例简单型患者中,10例采用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固定,1例短斜形患者采用接骨板固定;4例粉碎型骨折患者采用克氏针结合接骨板固定。结果15例患者术后获8~15个月(平均11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肘关节解剖关系匹配良好,无桡骨头脱位复发、滑车缺血性坏死及骺板早闭等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尺骨鹰嘴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5~7周,平均5.6周。末次随访时根据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11例,良3例,可1例。结论儿童经鹰嘴骨折脱位是一种复杂肘关节骨折脱位,临床较罕见,以简单型为主。治疗方式应根据骨折脱位类型而定,只有解剖复位尺骨鹰嘴骨折、恢复正常的滑车切迹,方可获得稳定的肱桡关节,取得良好疗效。

  • 标签: 尺骨骨折 脱位 骨折固定术,内 损伤特点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病理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应用快速康复护理的作用效果。方法:以2020年8月-2021年8月收治的60例病理骨折患者为观察对象,按照不同护理方式分为2组,各30例;参照组采取常规临床护理,研究组开展快速康复护理。比较2组的疼痛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护理后的疼痛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要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在病理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应用快速康复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帮助患者减轻疼痛,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助于促进术后康复。

  • 标签: 病理性骨折 围手术期 快速康复护理
  • 简介:目的总结儿童四肢长骨病理骨折的手术治疗经验,探讨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的方法。方法2005年1月至2010年3月作者收治长骨病理骨折患儿74例,其中60例采用手术治疗,在确诊原发疾病的同时,给予病灶彻底清除及植骨,并对骨折进行一期内固定处理。患儿出现患肢疼痛等症状的时间为1d至2年,出现病理骨折的时间为2h至15d。均为闭合性骨折。对并发的其他部位外伤骨折或肿瘤病灶,均同期手术处理。结果所有病例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无植骨吸收、骨缺损不愈合、再次病理骨折等并发症发生。54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4年,X线片提示肿瘤病灶及病理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3~4个月,3例股骨骨囊肿、1例胫骨骨性纤维发育异常患儿术后1年局部病灶复发;1例股骨嗜酸性肉芽肿术后7个月复发,再次行肿瘤病灶刮除、自体髂骨植骨手术,1年后复查愈合良好;其余49例术后未见复发。根据X线片及肩、肘、髋、膝、踝等关节功能综合评价标准,疗效均为优秀。结论儿童长骨病理骨折多见于股骨、胫骨、肱骨,彻底清除肿瘤病灶及植骨,对病理骨折进行一期内固定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预后良好,长期随访疗效满意。

  • 标签: 骨折 自发性/外科学 四肢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恶性肿瘤致股骨近端病理骨折手术治疗的方法.方法对1997.8~2003.6期间16例股骨近端病理骨折患者的手术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除一例术后死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外,余15例无手术并发症,术后疼痛明显缓解,伤口愈合良好,均存活在3个月以上,12例术后继续原发肿瘤的治疗.结论恶性肿瘤致股骨近端的病理骨折可积极手术治疗.采用带锁髓内钉或人工股骨头置换加骨水泥固定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 标签: 病理性骨折 股骨近端 手术治疗 恶性肿瘤 术后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的外固定架联合带血管或不带血管的腓骨移植对儿童长骨干骺端大段良性骨肿瘤及病理骨折病灶切除后缺损的修复与重建方法。方法1997年4月至2007年4月对14例儿童长骨干骺端大段良性骨肿瘤并病理骨折行瘤段切除或病灶刮除、灭活,患者年龄5~16岁。其中骨囊肿6例,动脉瘤样骨囊肿2例,骨纤维异样增殖症3例,骨巨细胞瘤2例,骨母细胞瘤1例。骨肿瘤最短4cm,最长9cm,平均5.5cm。取腓骨最短7cm,最长15cm,平均10cm,带血管和不带血管各7例。应用三维单边外固定架6例,半环槽式外固定架8例。通过腓骨髓内钉化移植,初步填充病灶区域,联合外固定架固定,进一步稳定重建缺损。结果14例病人,通过半年至10年,平均4年随访,13例移植骨与受区断端达到临床骨愈合,功能满意,1例Ⅱ期骨巨细胞瘤于术后2年原位复发。腓骨供区2~5个月有新骨形成,未出现骨骺早闭、骨桥形成、肢体短缩及踝关节畸形;所植腓骨逐渐与受区骨同化。结论外固定架联合腓骨移植对儿童长骨干骺端大段良性骨肿瘤及病理骨折病灶切除后缺损的修复与重建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骨肿瘤 骨缺损 腓骨移植 修复重建 病理性骨折 外固定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