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隐静脉曲张术后静脉形成的原因及其临床防治。方法针对本院2013年3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大隐静脉曲张并实施手术治疗的患者28例进行分析,并针对术后静脉形成的患者进一步分析,总结导致静脉形成的原因,并予以静脉形成的患者低分子右旋糖酐祛聚、肝素抗凝以及尿激酶溶栓等治疗,同时予以相应护理措施。结果在选取的28例实施手术治疗的患者中,术后有2例出现静脉,发生率为7.14%,分析总结发现导致术后血栓形成的原因有血管内膜损伤、血流速度缓慢以及血液凝固性增加等。静脉患者经过治疗后,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开始缓解,治疗后3个月复查,均治愈。结论临床导致大隐静脉曲张术后静脉形成的原因有很多,需要早起予以准确诊断并及时予以有效处理措施,对于患者临床预后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应加强术后静脉的预防。

  • 标签: 大隐静脉曲张 深静脉血栓形成 原因分析 预防措施
  • 简介:摘要下肢静脉形成,如治疗不当患肢有完全或部分丧失功能致残的可能,静脉合理的介入法溶栓是有效的治疗方法。我科自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共收治急性下肢静脉患者共32例,均采用静脉插管溶栓的治疗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下肢深静脉 血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小腿静脉入路行经皮机械血栓清除(PMT)治疗全下肢型急性静脉形成(DVT)的安全性与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20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通过患侧小腿静脉穿刺入路对全下肢型急性DVT患者进行PMT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后至少接受利伐沙班或华法林抗凝治疗6个月,术后常规给予压力梯度袜治疗,分别于术后3、6、12个月及其后每年进行随访。主要终点指标为术后12个月的一期通畅率和术后12个月的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发生率,次要终点指标包括血栓清除率、手术并发症率、出血并发症率、术后12个月的中重度PTS发生率。结果共31例患者纳入研究,年龄31~80(63±14)岁,其中男16例,女15例,左下肢DVT 23例,右下肢DVT 8例。采用腓静脉穿刺15例,胫前静脉穿刺6例,胫后静脉穿刺10例。其中合并导管溶栓治疗9例,髂静脉球囊扩张25例,髂静脉支架置入10例。总体血栓清除率Ⅱ级19例(61.3%)、Ⅲ级12例(38.7%)。1例(3.2%)胫前静脉穿刺入路患者发生穿刺点血肿,经加压包扎后好转,无其他出血相关并发症及严重并发症发生。31例患者全部获得至少12个月的随访,随访时间为(22±9)个月。术后12个月髂股静脉的一期通畅率为77.4%(24/31);术后12个月PTS的发生率为16.1%(5/31),中重度PTS的发生率为3.2%(1/31)。结论通过小腿静脉入路行PMT治疗全下肢型急性DVT安全有效,可以一期清除腘静脉远端及小腿流入道血栓,PTS的发生率低,可作为全下肢型急性DVT腔内治疗的首选入路。

  • 标签: 静脉血栓形成 经皮机械血栓清除 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治疗结果 随访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静脉形成(AMVT)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对1998年1月至2007年3月间收治的15例AMVT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7例,女8例;平均年龄42岁。发病至入院时间平均84h。手术前诊断6例,9例根据手术所见作出诊断。2例保守治疗,13例手术治疗。平均切除肠管300cm,4例行局部溶栓治疗。住院死亡4例,2例遗留短肠综合征。结论早期诊断、早期抗凝和及时恰当的手术是改善AMVT患者预后的根本措施。可能存在的高凝状态和与体征不符的腹痛是早期诊断的重要线索,彩色多普勒、CT是敏感的检查方法。局部溶栓可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有计划的再剖腹是最大程度地保留有生机肠管的必要步骤。电视腹腔镜技术在AMVT的诊断与治疗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骨创伤下肢静脉形成中使用预防性护理的临床作用。方法将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收入的70例骨创伤患者作为入组研究资料,以双盲法将样本区分为两组,每组35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行预防性护理,对比两组临床护理情况。结果实验组骨创伤患者下肢静脉发生率、股静脉流速度、股静脉流峰速度和对照组对比更具优势,P<0.05,组间数据有统计学分析意义。结论将预防性护理使用在骨创伤下肢静脉形成中获得确切效果。

  • 标签: 预防性护理 骨创伤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并发下肢静脉形成(DVT)病人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缺血性脑卒中并发DVT的病人为研究对象,分析病人的一般情况以及DVT的临床特点。结果高龄、吸烟、合并多种疾病以及股静脉置管的病人在DVT中的比例较高,DVT最多发生在起病后2~4周,发生部位多在患侧,并且随着肌力的下降DVT的发生率增加。结论高龄、吸烟、合并多种疾病、股静脉置管以及肌力下降是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的高危因素,针对这些因素给予相应的处理有望预防DVT的发生。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深静脉血栓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循证护理在骨科大手术后下肢静脉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将210例骨科大手术后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为105例。观察组患者运用循证护理法进行护理,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并通过观察分析两组患者下肢静脉形成相关因素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中形成下肢静脉的的有8例(发生率为7.62%),对照组中形成下肢静脉的有14例(发生率为13.3%),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 标签: 骨科大手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循证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护理预防重症医学科患者并发静脉形成的效果分析。方法以我院ICU收治的80例患者为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两组下肢DVT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下肢DVT发生率为2.50%(1/40),低于对照组15.00%(6/40)(P<0.05)。两组干预后股静脉峰速度、平均速度均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水平均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50%(39/40),高于对照组82.50%(33/40)(P<0.05)。结论综合护理可减少ICU患者下肢DVT发生,促进下肢血液循环,改善血流变学,提升护理满意度。

  • 标签: 综合护理 重症医学科 深静脉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