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根治性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RNU)术后病理显示淋巴血管侵犯(LVI)阳性的患者行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方案(GC)化疗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9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95例UTU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0例,女性45例;平均年龄为63岁,范围为36~81岁。根据LVI情况将其分为LVI阳性组(n=25)和LVI阴性组(n=70)。采用χ2检验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参数进行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两组患者的总体生存(OS)时间和无复发生存(RFS)时间的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评估OS和RFS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所有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36个月,范围为2~82个月。95例UTUC患者中,共死亡20例(21.1%),复发36例(37.9%)。LVI阳性组和LVI阴性组患者在T分期(P=0.046)、淋巴结转移(P=0.032)、肿瘤位置(P=0.019)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肾积水(P=0.026)、淋巴结转移(P=0.001)、LVI(P=0.001)、化疗周期(P=0.045)与OS相关;肾积水(P=0.031)、肿瘤T分期(P=0.013)、淋巴结转移(P=0.004)、LVI(P=0.001)与RFS明显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肾积水(P=0.016)、淋巴结转移(P=0.016)、LVI(P=0.003)与OS明显相关。淋巴结转移(P=0.018)、LVI(P=0.003)和RFS明显相关。由此可见,LVI是OS、RFS的独立危险因素。UTUC患者术后病理LVI阳性组患者行GC方案化疗的OS[LVI阳性组患者平均OS为(40.7±6.5)个月,LVI阴性组患者平均OS为(68.5±3.2)个月,χ2=15.750,P<0.001]、RFS[LVI阳性组患者中位RFS为(31.0±5.7)个月,LVI阴性组患者中位RFS为(58.0±8.8)个月,χ2=10.986,P=0.001]均差于LVI阴性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LVI阳性更容易出现在高T分期、淋巴结转移、单发肾盂的患者中,为UTUC患者危险分层提供一定依据。LVI阳性的UTUC患者根治切除联合辅助化疗后在OS和RFS上的受益明显差于LVI阴性患者。

  • 标签: 淋巴血管侵犯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 根治性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 辅助化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淋巴血管侵犯(LVI)对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P)后生化复发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20年11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403例RP患者的临床资料。中位年龄67(47~81)岁;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中位值18.0(1.9~813.0)ng/ml。穿刺病理Gleason评分6分44例(10.9%),3+4分65例(16.1%),4+3分62例(15.4%),≥8分232例(57.5%)。其中73例(18.1%)接受新辅助内分泌治疗。403例均行RP+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其中10例行开放手术,144例行腹腔镜手术,249例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采用χ2检验分析LVI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绘制Kaplan-Meier曲线并用log-rank检验比较LVI阳性与阴性患者的无生化复发生存期,采用Cox风险比例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403例中,根治标本Gleason评分≤6分68例(16.9%),3+4分87例(21.6%),4+3分89例(22.1%),≥8分159例(39.5%);切缘阳性179例(44.4%);精囊侵犯95例(23.6%);病理分期T1~2期167例(41.4%),T3~4期236例(58.6%);淋巴结阳性39例(9.7%);LVI阳性62例(15.4%),LVI阴性341例(84.6%)。LVI阳性与阴性患者的穿刺Gleason评分、根治标本Gleason评分、病理分期、精囊侵犯率、淋巴结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59例(64.3%)行辅助内分泌治疗,70例(17.4%)行辅助放疗联合内分泌治疗。所有患者中位随访时间22(6~89)个月。截至末次随访,LVI阳性患者中23例(37.1%)出现生化复发,中位无生化复发生存期41个月;LVI阴性患者71例(20.8%)出现生化复发,中位无生化复发生存期尚未达到,与LVI阳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SA水平、穿刺Gleason评分、接受新辅助内分泌治疗、病理分期、切缘阳性、精囊侵犯淋巴结转移和LVI是RP术后生化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LVI伴有更高的穿刺和根治标本Gleason评分、病理分期、精囊侵犯率、淋巴结阳性率,LVI预示着更短的无生化复发生存期,是RP术后生化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 淋巴血管侵犯 生化复发
  • 简介:摘要目的动物实验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抑制剂是否可以抑制淋巴瘤肝转移。方法利用伯基特淋巴瘤细胞系Raji以及弥漫大B细胞系LY-8构建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不同处理组小鼠肿瘤组织中CD31和CD163的表达;肝脏组织的HE染色判断转移。结果LY-8细胞系无法构建肝脏转移小鼠肿瘤模型(0/6),Raji细胞系成功构建小鼠肝脏转移瘤模型(5/6)。VEGFR抑制剂阿昔替尼显著抑制肿瘤生长,并能抑制肝脏侵犯。阿昔替尼显著抑制肿瘤相关血管生成,且肿瘤组织中血管密度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CD163的浸润程度呈正相关(P < 0.01).结论VEGFR抑制剂阿昔替尼具有抗淋巴瘤生长、抑制淋巴瘤肝脏侵犯的作用,该作用与抑制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浸润、调节肿瘤免疫微环境存在一定关系。

  • 标签: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 肿瘤生长 肿瘤肝脏侵袭 小鼠淋巴瘤移植
  • 简介:摘要肝癌是一种侵袭性很强的恶性肿瘤。微血管侵犯(MVI)被认为是肝癌早期复发及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也是肝移植受者选择的一个重要指标,所以术前预测MVI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目前预测MVI主要通过特异的血清标志物如脱-γ-羧基凝血酶原以及术前影像学特征。本文就MVI的诊断、发生、术前预测、对预后的影响等进行综述。

  • 标签: 肝肿瘤 微血管侵犯 表观扩散系数 靶向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多参数MRI(multiparametri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pMRI)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 EC)淋巴血管侵犯(lymphatic vascular space invasion, LVSI)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术前行盆腔mpMRI检查的20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EC患者的病例资料,并按7∶3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运用开源的ITK-SNAP软件勾画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 ROI),使用Pyradiomics软件从mpMRI影像图中提取EC影像组学特征。采用单因素分析临床基本资料和影像组学特征,通过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法(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 LASSO)回归筛选影像组学特征并计算影像组学分数(radiomics score, Rad-score),多因素logistic回归用于筛选LVSI独立危险因素,使用R语言建立模型并绘制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效能采用C指数(C-index)评价,比较影像组学模型和列线图对LVSI的预测效能。结果321个影像组学特征经LASSO回归筛选出13个影像组学特征并计算Rad-score。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病理学分级以及Rad-score为LVSI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LVSI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C-index分别为0.871(95% CI:0.803~0.940)和0.810(95% CI:0.698~0.917);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C-index分别为0.854(95% CI:0.784~0.925)和0.756(95% CI:0.619~0.892)。列线图和影像组学模型对LVSI均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并且列线图高于影像组学模型。结论基于mpMRI影像组学列线图对EC的LVSI术前评估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 标签: 子宫内膜癌 淋巴血管间隙侵犯 多参数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列线图
  • 作者: 陈司霖 唐源 金晶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7-24
  • 出处:《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21年第07期
  • 机构: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放疗科 100021,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放疗科 100021 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放疗科 518116
  • 简介:摘要肠壁外血管侵犯(EMVI)是直肠癌的预后相关因素。既往对于EMVI的评估主要依靠术后病理结果的分析,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发展,MRI可以准确评估EMVI的状态(mrEMVI)。mrEMVI状态是直肠癌重要的预后指标,mrEMVI阳性患者的局部复发、远处转移风险明显较高。本文对EMVI的诊断特点、临床意义和对治疗模式的影响进行综述,对EMVI研究的趋势进行展望。

  • 标签: 肠壁外血管侵犯 磁共振成像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肝细胞癌(HCC)是一种具有较强侵袭性的消化系统肿瘤。现有多项研究证实微血管侵犯(MVI)是HCC术后早期复发及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诊断MVI的金标准为病理学检查。现从MVI概述、预后、术前预测及治疗方案进行文献综述。

  • 标签: 肝细胞癌 微血管侵犯 肝切除术 危险因素 治疗
  • 简介:摘要淋巴结外侵犯(extranodal extension,ENE)与头颈部鳞状细胞癌预后密切相关,是影响患者远处转移和局部复发的重要因素。影像学人工智能与生物标志物研究可进一步提高ENE诊断的一致性、准确性,为ENE诊治提供新的方案。ENE组织病理分级与预后密切相关,国际公认的诊断标准有待规范。ENE对人乳头状瘤病毒阳性口咽癌预后影响和治疗策略指导研究,有望改变目前的诊疗指南。本文对ENE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中相关方面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头颈部肿瘤 癌,鳞状细胞 淋巴结 人乳头状瘤病毒
  • 简介:摘要直肠癌作为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术前精准的诊断和分期对于外科医师决定治疗方案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壁外血管侵犯(EMVI)作为预测直肠癌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总生存期的一个重要独立因子,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甚至大有将其作为一种新的分期系统来指导临床治疗,制定术前准确的分期。术前MRI(mrEMVI)与病理(pEMVI)在评估EMVI的准确性上高度一致,因此mrEMVI可以作为多学科诊疗模式或者临床医师精准分析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的一个重要指标,也可以作为术前放化疗后(CRT)是否进行手术治疗,以及术后是否延长放化疗时间的重要评估项目,应该将其作为术前的必要检查之一。

  • 标签: 直肠肿瘤 磁共振成像 病理学 壁外血管侵犯
  • 简介:摘要64岁男性患者,因咳嗽、痰中带血伴右侧背部疼痛就诊。胸部增强CT检查提示:右肺上叶后段可见一大小5.5 cm×4.9 cm×4.0 cm肿块,临近第3肋骨有骨质破坏征象,全身其他脏器、软组织、皮肤均未发现肿块。手术切除右肺上叶及部分第3、4肋骨。术后病理免疫组化结果示:Vimentin(+),CD31(+),CD34(+),Ki67(70%+),EMA(部分+),符合肺上皮样血管肉瘤诊断,侵犯临近第3、4肋骨。患者于术后6.5个月死于肺转移。肺血管肉瘤非常少见,多为其他部位血管肉瘤转移至肺,原发性肺血管肉瘤更为罕见。肺血管肉瘤无特异性临床症状和影像学特征,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特征,目前尚无标准、有效的治疗手段,预后差。

  • 标签:
  • 简介:摘要原发性肾上腺淋巴瘤(primary adrenal lymphoma, PAL)是一种罕见的结节外淋巴瘤。因其临床和影像学特点不典型,误诊率极高,确诊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患者常因影像学检查发现肾上腺意外瘤而在内分泌科就诊。PAL常伴有其他组织和器官侵犯,死亡率较高,预后较差。本文对1例原发性肾上腺淋巴瘤并颅内侵犯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并对该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进行文献复习。

  • 标签: 原发性肾上腺淋巴瘤 肾上腺意外瘤 颅内侵犯
  • 简介:摘要本文结合1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骨髓侵犯病例资料的临床特点及相关文献进行分析,以提高细胞学工作者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骨髓侵犯的进一步认识;虽然近年来随着细胞表面标志物检测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但是骨髓形态学仍然不失为确定恶性淋巴瘤患者骨髓累及的主要手段。

  • 标签: 骨髓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 简介:摘要肝细胞癌是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肿瘤,但经常复发,很大一部分原因与微血管侵犯相关。因此,寻找一种无创的术前预测微血管侵犯的方法对于指导手术治疗、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存率等具有重要意义。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的多序列、多模态成像以及基于MRI的影像组学、深度学习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术前无创性地预测肝细胞癌的微血管侵犯成为可能并极具发展前景,本文将主要就此方面展开综述。

  • 标签: 肝细胞癌 微血管侵犯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深度学习
  • 简介:胰腺体尾部癌占胰腺癌的20%-30%,由于胰体尾部癌早期无任何特异性症状,临床诊断往往比胰头癌更晚,手术切除率更低,特别是侵犯腹腔主要血管的肿瘤。结合现代医学影像学资料对侵犯腹腔主要血管的胰体尾部癌进行可切除性评估,对提高胰体尾部癌的切除率尤为重要。我们治疗了2例,现根据病例资料、术前影像学检查,并结合文献复习,对胰体尾癌的手术范围和方法进行探讨,与同行商榷。

  • 标签: 手术切除率 胰体尾癌 血管 腹腔 侵犯 胰体尾部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MVI)的危险因素并构建术前预测临床评分系统。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19年6月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手术切除的113例肝癌患者,经术后病理学证实35例有MVI,78例无MVI。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最大肿瘤直径(OR:1.028,95% CI:1.001~1.005)、包膜边缘光滑程度(OR:0.208,95%CI: 0.062~0.699)、循环肿瘤细胞(CTC)阳性(OR:3.728,95% CI:1.029~13.501)及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OR:1.001,95% CI:1.000~1.002)为MVI的危险因素。给予每项危险因素赋值1分构建临床评分,所对应的面积、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0.906、74.29%和92.31%。临床评分0、1、2、3、4分预测MVI阳性率分别为0(0/26)、9.09%(3/33)、28.57%(6/21)、77.78%(14/18)、85.71%(12/14)。结论肿瘤最大直径>62 mm、PIVKA-Ⅱ异常凝血酶原>115 mAU/ml、肿瘤包膜不光滑、CTC阳性是MVI患者的独立高危因素。

  • 标签: 癌,肝细胞 肿瘤侵润 循环肿瘤细胞 术前预测
  • 简介:摘要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 MVI)已被广泛认为是肝细胞癌术后复发和不良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但其不能被早期术前诊断,这使得伴有MVI的肝细胞癌患者在治疗上显得相对滞后。如果能早期较为准确地预测MVI ,则会在术前制定出适合的手术方案及辅助治疗措施,从而能给患者带来较好的预后。本文就MVI预测方面的相关研究综述如下。

  • 标签:
  • 简介:摘要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是肝癌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明确诊断MVI对肝癌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及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影像组学是一种新兴的影像定量分析技术,国内外学者将其应用于肝癌MVI无创性评估,显示出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对影像组学术前精准评估肝癌MVI进行综述。

  • 标签: 肝细胞癌 微血管侵犯 影像组学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荟萃分析系统评价微血管侵犯(MVI)对于微小肝细胞癌术后预后的影响。方法系统性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中相关文献。检索时间为2012年1月至2022年1月。中文检索词为"肝癌"、"肝细胞癌"、"2 cm"、"微血管侵犯"、"预后"。英文检索词为"small"、"solitary small"、"up to 2 cm"、"< 2 cm"、"liver"、"hepatocellular carcinoma"、"microvascular invasion"。比较MVI(+)组和MVI(-)组微小肝细胞癌患者的预后差异。采用Review Manager 5.4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最终7篇文献纳入系统评价,总计1 319例患者。所有纳入文献改良后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评分均≥7分。荟萃分析结果显示,MVI(+)组与MVI(-)组1年总生存期(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3.14,95%CI:0.92~10.72,P=0.068)。MVI(+)组患者5年OS短于MV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34,95%CI:1.62~3.36,P<0.001)。MVI(-)组1年和5年的无病生存期均优于MV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年:OR=3.09,95%CI:1.75~5.44,P<0.001;5年:OR=1.76,95%CI:1.24~2.51,P=0.002)。结论MVI(+)的微小肝细胞癌患者的预后较差,与MVI(-)患者相比,其术后复发率高,远期生存率低。

  • 标签: 癌,肝细胞 肝切除术 预后 微血管侵犯
  • 简介:摘要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是影响肝细胞癌术后复发及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与患者预后及治疗密切相关。然而MVI只能通过病理学确诊,通过MRI检查精确预测MVI对选择治疗措施及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及发展前景。目前已经提出了较多基于MRI检查的成像特征用于MVI的预测,包括肿瘤大小、数目、包膜不完整、边缘不光滑、动脉期瘤周强化、肝胆期瘤周低信号等。影像组学作为新兴的领域,可能是预测肝细胞癌患者MVI的准确而有效的工具,近年来也被研究者们用于探索与MVI之间的联系。本文就术前MRI检查及基于MRI的影像组学模型预测肝细胞癌MVI的研究进行综述。

  • 标签: 肝细胞癌 微血管侵犯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扩散加权成像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