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女史是中国古代在宫廷中任职的女官。根据相关记载,女史最早可能出现在周代,在两汉与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有设置。女史在宫廷中承担协助后妃处理事务、参与典礼、掌管文书、进行宣传教化等职责。女史的地位不高,一般选拔具有文学基础的女性担任。考察这一时期女史的职能、选任、地位,以便进一步探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职官制度问题。

  • 标签: 汉魏六朝 女史 女尚书
  • 简介:<正>从汉末起到魏晋南北朝,属于汉语史的中古前期。越来越多的口语材料的出现,使这个时期成为汉语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枢纽性阶段。而汉译佛经则是在这些口语材料中占比例较大的一部分。从东汉起,佛教作为一个完全不同质素的语言、文化系统,由热诚的传教者,源源不断地带到中国,于是一个新的异域文化在人们眼前打开,我国的知识学界,得以大大地充实,并随之发生了相当程度的变动。由于梵语佛经被大量译为汉文,大量的来自古印度语

  • 标签: 佛教 汉魏六朝 佛家 意译词 汉语词汇 汉语口语
  • 简介:筝,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既善于表现优美抒情的曲调,又能够抒发气势磅礴的乐章。古人曾用"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的生动诗句描绘筝的演奏艺术已经达到了令人神弛的境地。由于筝具有古老的历史渊源、浓郁的民族特色,以及丰富的表现力和古朴雅致的艺术风格,而倍受世人的喜爱。我国汉魏时期,是筝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特别是此时乐府对筝的记载为后世筝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 标签: 乐府 民族特色
  • 简介:汉魏碑刻中保存了大量的坟墓义词语。这些坟墓义词语少数是单音节词,绝大多数是双音节词。从文化上来考察,它们反映了汉魏时期的葬俗和人们对阴间的认识。它们的产生,也是人们对坟墓结构、地理位置、周围环境等认知的结果。

  • 标签: 汉魏六朝 碑刻 坟墓义词语
  • 简介:本文是对道教神仙涓子的研究,关注其在汉魏时形象的变化。作者主要从《列仙传.涓子》入手,分析涓子最初服食修炼的形态,指出《列仙传》中所载的涓子与房中术没有明显关联。并利用时上清经,考察道教对其的接纳与改造。从而揭示出涓子的神仙形象有一个渐变的过程,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而演变。

  • 标签: 涓子 房中术 上清经
  • 简介:汉魏乐府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演变过程,大致可划分为两汉、建安曹魏、晋宋及齐梁陈四个阶段.时代风气的变迁,作家创作趣尚的移易,使得乐府诗在各个阶段呈现出迥然不同的特征,取得了不同的成就,也从正反两方面为后代诗人提供了经验教训.

  • 标签: 乐府 分期 特征
  • 简介:“古诗与汉魏文化研究”栏目创办于本刊2013年第3期,为本刊人文社科版常设的重点专题栏目,旨在对汉魏文化及其背景下的先唐古诗展开深入探讨。该栏目每期聘请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相关学者主持,发表1~3篇该领域内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1篇主持人语。所发学术论文,用主持人木斋先生的话说,

  • 标签: 栏目 文化 六朝 古诗 学术论文 主持人
  • 简介:汉魏时期主要有石刻、题壁、传抄等三种诗歌单篇散传形态。汉魏时期的石刻诗多依附于功德碑,南北朝的石刻才成为诗歌文本传播的形态之一。诗歌题壁之风从南北朝开始盛行,有题壁、题树、题棺、题柱、题亭等多种形式,除诗人自己题写外,还有读者的题壁把玩,并出现了对诗歌题壁传播效果的记载。诗歌纸本书写与传抄是我国造纸技术进一步发展、纸张于书写领域广泛使用的结果,因传抄可以辗转进行、流动传播,比题壁、石刻等信息源固定的传播形式效果更明显,成为东晋南北朝诗歌单篇散传的主要方式。

  • 标签: 汉魏六朝 诗歌 单篇散传 特点
  • 简介:佛教自两汉之际传人中土,渐渐与道教结下不解之绔,并且在同一地域并肩发展,因此存在互相之间的影响势在必然。自晋以后,两教在教义上,仪式上,都有渐趋于混同之势,清末民初的沈增植先生利用大量事实指出这一现象,其在《海日楼札丛》卷“道士学佛”条记《真诰》十四:“周真人有十五人弟子,四人解佛法。”又:

  • 标签: 佛经故事 汉魏六朝 小说 实指 仙道 传人
  • 简介:汉魏爱情诗歌“缘情而绮靡”。其中乐府诗中所表现的爱情心理更加丰富多彩,陷入爱情纠葛的人物关系也变得复杂起来。文人爱情诗中融进了悲叹时事、感叹人生的成分,艺术技巧达到很高水平。两类诗歌中都开始大量描绘女性的容貌、体态和服饰,致使“绮靡”之风更炽,到梁陈宫体诗中蜕变为色情描写。

  • 标签: 汉魏六朝 爱情诗歌 乐府诗 文人诗 绮靡
  • 简介:<正>疑问代词“那”至迟在汉末已经出现,吕叔湘先生《近代汉语指代词》中列举了一些魏晋以后“那”问事理的例子,并推断说“我们不妨假定它的起源在汉魏之际或更早”(216页)。吕先生所论甚是,这里补充几个汉魏时期的用例:(1)何等为无有?是亦无有,是素行殃福无有,死中亦无有。已无有中当那得往?已不得生当那得老病死?生死如流水,不行生死业便止。(东汉·安世高/道地经/大正藏15、235、2)

  • 标签: 大正藏 “那” 疑问代词 汉魏六朝 “所” 问事
  • 简介:'古诗与汉魏文化研究'为《琼州学院学报》自2013年第3期开始在人文社科版面创办的常设专题学术特色栏目,聘请该领域的知名学者做主持人,截至本期已发表国内外学者的论文31篇、主持人语14篇。所发学术论文,用木斋先生的话说,'基本都堪称国内外一流的论文,至少都是很有创意的一批论文';主持人语

  • 标签: 六朝文化 古诗汉魏 文化研究
  • 简介:汉魏碑刻异体字研究》是一部全面描写、深入分析和科学总结汉魏碑刻文献和文字现象的重要著作,于汉字史研究有重要意义。该书除了精彩的疑难字考释之外,最重要的贡献是建立了比较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将碑刻异体字甚至异体字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学术水平。

  • 标签: 条例 方法 字际关系
  • 简介:于安澜先生的《汉魏韵谱》分“两汉谱”、“魏晋宋谱”、“齐梁陈隋谱”。三谱即三个时期。“两汉犹近先秦,魏晋宋即入新时期,至齐梁以下与切韵大同矣。”(钱玄同,1936年与于安澜书)因此,该书是研究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语音发展的重要参考文献,但它也存在材料失收、文字失校、误认韵脚、韵段划分失当等问题。本文仅对《汉魏韵谱》中的沈约韵谱进行补校。

  • 标签: 《汉魏六朝韵谱》 沈约
  • 简介:作为一种公文,檄文由纯军事性文告演变成文学欣赏的对象是在汉魏时期.从文体学角度考察这一演变的过程,可以发现时期文学的骈俪化趋向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因,公文的体式和骈俪的语词交叉渗透,使檄文发生了创造性的转化,演变成了注重"辞令之妙"、具有"移人"效果的美文.檄文的形式也由散体到骈散结合,最终发展为完全的骈体文.同时,檄文功利性的淡化和审美性的凸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风尚和时代的审美趣味.

  • 标签: 汉魏六朝 檄文 创造性转化 文体和文类
  • 简介:语素研究是汉语词汇研究的重要课题。从语言统计法研究入手,以真实性强的《汉魏石刻校注》所收1416通石刻作为封闭语料,建立汉魏石刻语素数据库。在语素库的基础上,统计出3638个语素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语素的构词能力划分核心语素区、高频语素区、中频语素区、低频语素区和罕用语素区。最后对语素频区形成原因进行分析。

  • 标签: 汉魏六朝石刻 语素 构词力 语素频区
  • 简介:《昭明文选》所收碑文五篇,即东汉蔡琶《郭林宗碑文》、《陈太丘碑文》,南朝王俭《堵渊碑文》、王巾《头陀寺碑文》、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其中除《头陀寺碑文》外,都是立于墓前,记述死者姓名、事迹,用于称颂功德、以志不朽的碑文。实际上,碑文的种类很多,有立于名山大川的山川碑,有立于寺观的寺观碑(如《文选》所收《头陀寺碑文》即属此类),有记述、歌颂功德业绩的纪功碑、颂德碑,等等。本文仅就墓碑文加以探讨,人们习惯上所说的碑文,也大都是指这一类。

  • 标签: 汉魏六朝 碑文 墓志铭 魏晋南北朝 《太平御览》 文体
  • 简介:<正>具有丰富精神内容及艺术特色的汉魏铜镜中的神兽图像及有关铭文,与当时的社会思想有着紧密的联系,可以说它在某种程度上通过铜镜工艺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如果说"四神"、"四灵"图案兴盛于谶纬迷信猖獗的新莽前后的话,神兽图像流行的时代则是道教——天师道在民间最得势的时代.因此,从分析谶纬学说和天师道信仰的内容着手,并参照其它方面的思想影响,是探索神兽图像具体内容的有效方法.

  • 标签: 道教化 天师道 思想影响 社会思想 黄帝 东王公
  • 简介:方位词早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存在,发展到中古汉语时期,使用更加普遍和广泛。中古时期的汉语方位词系统.相较于上古汉语方位词,在语义表达和语法功能上都巳趋于完备;相较于现代汉语方位词,在用法和功能上也有较大差异。中古诗歌是中古汉语的重要语料.以汉魏诗歌作为切入点,考察汉语方位词的使用概况,探讨其句法功能,对研究汉语方位词系统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汉魏六朝诗歌 方位词 方位词组 句法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