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民国时期的教育作为中国教早期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在历届政府和民间力量的共同努力下,无论在推动传统教育的变革抑或在促进新式教育的成长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毋庸讳言,由于列强入侵、政局动荡、军阀混战、内战连绵,民国时期的社会状况从根本上制约着教育发展的总体水平。无论如何,对民国时期中国教早期现代化的成就都不宜估计过高。

  • 标签: 民国教育 成就与问题 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
  • 简介:笔者生于1950年代,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接受的都是新中国的教育,但我的老师有不少却是在民国时代成长起来的,他们的基本教育是在民国阶段完成的。我的父母、外祖父母,也是民国培养出来的两代人。在老师和长辈身上,我从小就对那个时代的教育有切身的感受,它确实有太多值得传承、回味,值得铭记、研究的地方。

  • 标签: 民国教育 传承 外祖父母 50年代 民国时代 基本教育
  • 简介:大学自治是学术自由的制度性保障,是现代大学赖以生存的灵魂。随着1912年民国建立,大学自治的理念开始在中国萌芽并逐渐成长壮大,在法律上也得到反映并固定下来。民国存在的37年里,虽然国家饱受内战外患之苦,但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仍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对这种现象我们惊呀之余,不能不有所反思。

  • 标签: 大学自治 学术自由 私立大学
  • 简介:基础教育决定一个国家的文明水准回望民国,我们常常把过多的目光集中在北大、清华、西南联大这些顶尖的大学,我们会特别向往、羡慕那些学术大师们,向往那个时代学术自由的空气。我刚开始关注民国历史时,同样把目光集中存大学,因为我认为,只有大学才能决定一个民族的文明高度。

  • 标签: 民国教育 开花 基础教育 西南联大 学术大师 学术自由
  • 简介:教育家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发自内心、超越功利,是真诚无私的。教育之爱是教育家的生命。"立德、立身、立言、立行"成就了民国家。民国时期是我国教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那是一个教育家辈出的时代,群星璀璨、大师云集,如蔡元培、梅贻琦、张伯苓等,正是他们引领着中国教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回顾民国家,

  • 标签: 民国教育 教育发展史 梅贻琦 中国教育 立德 张伯苓
  • 简介:教育是什么?在今天一般中国人眼中,其实“教育”只被理解成一个字——“教”,而没有“育”。“育”是什么?我们可以联想到孕育、哺育、养育……都跟生命有关。如果我们把这个“育”当成“教育”的重心,就可以想到“教育”从来都不是一个结果,“教育”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生命展开的过程,就像一棵树,从一粒种子到参天大树,这是一个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如果你只看到结果,那不是教育。所以,当我们理解“教育”这个词的时候,只把重心放在前面那个字,那就是注重结果的教育;而事实上,教育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它永远都不会有结果,它永远面朝未来,不会结束。

  • 标签: 民国教育 开花 “教” 生命 重心 联想
  • 简介:教育杂志》作为民国时期一份持续时间最长、影响力较大的综合性教育期刊,在外国教传入中国的历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教育杂志》自身栏目设置的变更、关注的时间段、地域的分布以及主题领域进行分析,可以使我们了解民国时期外国教史研究的基本状况。总的来说,民国时期外国教史研究的特征为:研究范围广泛,以欧美国家为主;跟踪国外研究动态,积极宣传最新教育理论和教育研究方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重视职业教育、成人和劳工教育;由对当下西方教育的介绍逐渐推广到对于西方教育历史的关注。

  • 标签: 《教育杂志》 外国教育史 教育理论 教育方法
  • 简介:祖籍梅州五华的客家学子戴恩赛,向以孙中山先生的女婿而闻名。戴恩赛出身于香港,留学美国,归国后从政多年,虽然他在政界和学界没有产生较大的影响,但戴恩赛的教育经历却能明显反映出晚清民国时期中国教界的新风气。文章以戴恩赛为中心,将具体人物置于历史大背景之下,提纲挈领,希冀对晚清民国以来中国教界有更为直观的认识。

  • 标签: 戴恩赛 晚清民国 教育 风气
  • 简介:清朝同治年,是西北回民的白俩年。然而,谁也无法尽解为主的机密。其实,白恩在时光暗美的拨转中已然显迹。同治三年仲夏(公元1864年7月)的一个晚夕,中原大地上的湖南邵阳,正沐浴在一片月光的皎洁里,夜风夹杂着几缕淡淡的稻香扑面而来。在这美丽的夜晚,世居此地的经学大家马彦希阿訇的家,正沉浸在一片忙碌的喜悦中。突然,一声"哇哇"的男婴啼哭划向静谧的夜空……一个生命呱呱坠地了。史家说,正是这一声生命的破啼长啸,宣告了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走进了中国百年回族史,并以断代史成支流的形式响亮地汇人了波澜壮阔的中国近代史。因为,这个

  • 标签: 新式教育 教育部长 回族 日本人 中国教育 经堂教育
  • 简介:智效民,1946年生,人文学者,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及思想史、教育史研究。1964年高中毕业后因"家庭问题"未能上大学,遂主动下乡插队。1971年回城后曾担任中小学教师,1986年调入山西社会科学院。2004年曾赴香港中文大学访学。2009年曾应邀参加台湾纪念"五四"90周年学术研讨会。著有《民国旧梦》《长袍与牢骚》《大学之魂:民国老校长》《民国那些

  • 标签: 民国教育 教育史研究 城后 人文学者 学术动态 梅贻琦
  • 简介:摘要民国时期的教育家对体育教育有着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认为高校体育是传播先进思想的有效途径,是完善高等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家国一体民族精神最好的传承方式,这些理念在今天看来仍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 标签: 民国时期体育思想高校体育
  • 简介: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鲁迅发表的一系列"格式特别"的现代小说,引起了文坛的高度重视;他被许多文学青年或社会名流邀请到学校讲演,同时也受到了热烈欢迎。鲁迅的讲演成为他参与社会文化活动、传播新文化的重要方式。

  • 标签: 鲁迅思想 民国教育 新文学作家 关于鲁迅 现代小说 青年学生
  • 简介:近代中国外语教育的源头是外国传教士在华开展的教会教育。在民国多元化的办学格局中,教会中学魄一外语教育取得了显著效果,称得上是一枝独秀。教会中学的师生构成、教学方法等呈现出与。国立及其他私立中学所带同的特点。因此,研究民国外语教学状况,教会中学当是重要的考察对象。

  • 标签: 民国 教会中学 外语教学
  • 简介:校庆何为?民国家将大学校庆视为大学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大学炫耀的窗口。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在于它由独特的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形成的气质特征,由此维护着大学的使命与功能,是一个民族、社会、国家的希望所在。这种气质特征的形成,不仅要靠平日办学的点滴坚持,而且要靠校庆活动的自我认定和内化,以之化为大学人的良心和气质,以强化大学价值和生存意义。

  • 标签: 大学建设 校庆活动 精神存在 教育家 民国 有机组成部分
  • 简介:在新旧之间的民国,中间阶层由传统的绅士阶层过渡到了近代的智识阶层。在这转型时期,社会出现了严重的大学生失业问题,并引发了学界,包括经济学、教育学和社会学在内的三种不同学科视角的观点争论。这种学术讨论促进了新教育的中国化:一方面大批的知识分子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另一方面大学主动打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壁垒,积极发挥其社会服务功能。

  • 标签: 智识阶层 民国 大学生失业 中国化
  • 简介:摘要 :透过历史的尘埃,在二三十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中,刘百川作为民国最后一位乡村教育实践者,未必是一颗耀眼的明星。但是,他用自己的成长经历,铸造了自己独特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向世人展示了其独特的风貌,也对后世乃至当代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很大的启示。他在总结实验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农村学校社会化”的理论、“四大教育”和“三步走”的实施途径,在寻找教师发展的主动权方面做了大量的创造性工作。这些都可以为今天的教育实践提供借鉴和反思。

  • 标签: 刘百川 小学教育 校长 思想研究
  • 简介:教育是什么?在今天一般中国人的眼中,其实“教育”只被理解成一个字:只有“教”,没有“育”。“育”是什么?我们可以联想到孕育、哺育、养育……,都跟生命有关。如果我们把这个“育”当成“教育”的重心,就可以想到“教育”从来都不是一个结果,“教育”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生命展开的过程。就像一棵树,从一粒种子到参天大树,这是一个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如果你只看到结果,那不是教育。所以,当我们理解“教育”这个词的时候,只把重心放在“教”字上,那就是注重结果的教育;而事实上,教育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它永远都不会有结果,它永远面朝未来,不会结束。

  • 标签: 民国教育 哈尔滨市 开花 “教” 中国人 生命
  • 简介:通过民国时期两套小学国文一年级教材(即《国语新读本》和《复兴国语课本》)中的插图与当代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中的插图为例进行对比分析,分析在语文教科书中的插图作为一种对课文的阐释载体的存在意义,从课文插图的内容和艺术形式两方面入手,对比探索现当代课文插图对民国时期读图教育的继承与发展,并对当下语文教材中插图使用的合理性作反思研究.

  • 标签: 民国 语文教材 人教版 插图 对比分析
  • 简介:道德教育始终是中国儿童启蒙教育的重心。回顾近百年教育史,中国教告别传统的“三百千”教育,建立起近代教育的课程体系,学童道德教育实现了从“修身”向“公民”教育的飞跃。“公民”教育以塑造现代人格为道德教育的基本准则,影响至今。探讨这个历程,可为今天的公民社会和现代国家建设提供宝贵镜鉴。

  • 标签: 公民教育 民国 道德教育 现代人格 启蒙教育 中国儿童
  • 简介:各国师资教育的改革趋势美国未来与教育全国委员会最近提出“为美国的未来教师是最重要的”研究报告,要求加强未来教师的专业训练,尤其是掌握使用计算机开展教育的技能;指出目前的四年制师资培养教育不能给予学生应有的专业知识,应将教育学院改为五年制。

  • 标签: 外国教育 未来教师 师资培养 师资教育 改革趋势 智力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