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阑尾切除术经不同椎间隙穿刺腰硬联合麻醉的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选为慢性阑尾炎患者,样本共计40例,经电脑盲选法均等划分为均组20例的参照组(经第3-4腰椎间隙麻醉)与干预组(经第2-3腰椎间隙麻醉),样本纳入时间为2019.1截止至2023.10,对比两组麻醉效果。结果 干预组麻醉总优良率(95.00%)高于参照组(70.00%),P<0.05。结论 阑尾切除术经第2-3腰椎间隙开展腰硬联合麻醉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提升临床麻醉效果,值得应用与推广。

  • 标签: 椎间隙穿刺 腰硬联合麻醉 阑尾切除术 慢性阑尾炎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阑尾切除术经不同椎间隙穿刺腰硬联合麻醉的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选为慢性阑尾炎患者,样本共计40例,经电脑盲选法均等划分为均组20例的参照组(经第3-4腰椎间隙麻醉)与干预组(经第2-3腰椎间隙麻醉),样本纳入时间为2019.1截止至2023.10,对比两组麻醉效果。结果 干预组麻醉总优良率(95.00%)高于参照组(70.00%),P<0.05。结论 阑尾切除术经第2-3腰椎间隙开展腰硬联合麻醉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提升临床麻醉效果,值得应用与推广。

  • 标签: 椎间隙穿刺 腰硬联合麻醉 阑尾切除术 慢性阑尾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椎间隙感染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5月~2005年7月收治的原发性椎间隙感染19例(其中胸椎4例、腰椎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所有患者均无椎间盘手术病史及脊柱封闭或穿刺史,纳入诊断均靠术中术后病理确诊。全部病例均因非手术治疗无效后行病灶清除、植骨并内固定术。术中病灶清除后局部应用抗生素,术后继续抗感染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腰背部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明显缓解,体温正常。术前伴有脊髓神经损伤的9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恢复。19例中仅有l例术后脓液细菌培养结果提示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其余均为无菌生长。所有病例术后病理结果均提示有中性粒细胞、浆细胞或巨噬细胞浸润,考虑炎性改变。随访13~42个月,平均25个月,均无复发。影像学检查示椎体序列良好,植骨节段均骨性融合,无内固定器松动、断裂。术前误诊为“脊柱结核”8例。结论MRI有利于原发性椎间隙感染的早期诊断,但确诊需以病理为准;病灶彻底清除、植骨并加强内固定有利于治疗该疾病,但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 标签: 胸椎 腰椎 感染性骨疾病 诊断 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腰椎术后椎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评价原切口病灶清除术在此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采用两种方法治疗16例确诊为腰椎术后椎间隙感染患者,其中6例采用保守治疗,10例采用原切口病灶清除术治疗,术后定期随访观察临床疗效。结果随访6个月至4年。保守治疗6例患者,病程迁延,(12.0±4.1)周方基本恢复。而采用原切口病灶清除术10例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7.0±1.4)周基本恢复日常生活。两种治疗方法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局部抽搐在术后1周内即可出现,可认为它是椎间隙感染的征兆。MRI在早期诊断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及敏感性。经原切口早期行病灶清除术在治疗椎间隙感染中具有一定的价值。

  • 标签: 腰椎 感染 手术后并发症 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椎间盘术术后椎间隙急慢性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椎间盘术后,通过临床查体,MRI检查,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等指标的检测,对椎间隙感染进行诊断,急性椎间盘感染的患者采用保守治疗,椎间隙引流等方法治疗:慢性椎间隙感染采用椎间隙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法手术治疗。结果:本组被诊断为椎间隙感染的患者主要表现为剧烈的腰痛,低热,血象升高,血沉加快,腰椎MRI出现特征性改变等表现。其中6例获得早期诊断,早期保守治疗效果良好。1例慢性感染合并腰椎不稳患者予以后路病灶,植骨内固定术,8例患者均症状改善,病愈出院。结论:椎间盘术后椎间隙感染应该早期渗断,并根据不同的类型采用相应的治疗。

  • 标签: 术后椎间隙感染 腰椎间盘突出症 诊治 慢性感染 椎间盘术后 MRI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MRI对腰椎间隙感染的早期诊断以及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5年5月期间收治的21例腰椎间隙感染患者,所有患者经MRI检查后,对其表现以及临床症状进行分析。结果患者经治疗后,进行为期3-14个月的随访,17例患者恢复到正常状态,3例患者存在活动受限现象,1患者存在腰疼现象。结论对腰椎间隙感染患者采用MRI进行诊断以及治疗在临床中具有应用价值。

  • 标签: 腰椎间隙感染 早期诊断 MRI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3-0265-01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威伐光治疗颈椎间盘射频后椎间隙炎的疗效。方法4例继发性椎间隙炎患者采用威伐光治疗,每天2次,口服止痛药物1月后,观察患者疼痛情况及磁共振的影像学改变。结果4名患者疼痛感明显减轻或消失,影像学信号接近正常。结论威伐光治疗椎间隙感染效果优越,是治疗椎间隙炎保守治疗的首选方法。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后路经皮内固定联合前路小切口治疗腰椎间隙感染的疗效和临床意义。方法2008年1月~2012年1月我院采用后路经皮内固定联合前路小切口病灶清除术治疗腰椎间隙感染患者36例,原发腰椎间隙感染16例,腰椎间盘术后感染20例,其中L:/,8例、L3/4。12例、L,16例。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疼痛缓解率(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结果手术时间93-106分钟,平均98.3分钟。手术出血量80~325mL,平均185.4mL。所有患者均达临床愈合,随访期内未见复发病例。术后腰背痛缓解率100%,VAS评分术前平均(8.7±0.5)分,术后6个月平均(1.3±0.3)分(t=-16.16,P〈0.001);6个月后患者的满意率为93.6%。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术前为(73.32±14.15)分,随访时为(12.18±7.44)分,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42,P〈0.001)。结论采用后路经皮内固定联合前路小切口治疗腰椎间隙感染的手术创伤小、操作方便、固定可靠、疗效确切,为治疗腰椎椎间隙感染较理想的微创手术方法。

  • 标签: 腰椎 感染 经皮内固定
  • 简介:目的评估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并内固定治疗原发性胸腰椎间隙感染的外科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11年收治的18例原发性胸腰椎间隙感染的疗效。所有患者均无椎间盘手术病史及脊柱封闭或穿刺史,纳入诊断均靠术中术后病理确诊。术中病灶清除后植骨内固定,术后继续抗感染治疗。观察手术前后患者腰背部疼痛等症状缓解、神经功能恢复及ESR、CRP变化。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症状明显缓解,体温正常。ESR及CRP明显下降。18例中仅有3例术后脓液细菌培养结果提示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其余均为无菌生长。所有病例术后标本病理结果均提示炎性改变,有中性粒细胞、浆细胞或巨噬细胞浸润,未见结核性改变。随访6~48个月,平均28个月,感染均无复发,影像学检查提示:椎体序列良好,植骨节段均已骨性融合,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结论经后路椎间病灶清除,椎间植骨+椎弓根内固定治疗原发腰椎间隙感染能直接较彻底的清除病灶,矫正畸形,重建脊柱的稳定,椎间融合率高。具有迅速解除症状,缩短疗程,手术安全可靠。

  • 标签: 椎间隙感染 腰椎 外科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经颈椎前路减压、椎间隙植骨融合术的手术中护理配合。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2014年11月到2016年11月收治的21例经颈椎前路减压、椎间隙植骨融合术治疗的患者,对这21例患者的术中护理配合方案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本组21例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在术中平均出血量为(425.5±102.6)毫升,无脑脊液漏发生,无错误定位发生,无感染发生,所有患者的手术切口均在Ⅰ期愈合,经随访6个月,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进行经颈椎前路减压、椎间隙植骨融合术患者在手术中的良好的护理配合具有十分重要作用,可显著缩短手术治疗时间,提高患者手术中舒适程度。

  • 标签: 经颈椎前路减压 椎间隙植骨融合术 术中护理配合
  • 简介:目的探讨颈脊髓受压程度与性别、年龄、椎间隙及颈椎曲度变化的相关性,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预测颈椎病患者颈脊髓受压程度的模型。方法选取颈椎矢状位MRJT2WI成像显示有椎间盘突出或脊髓受压者120例,按照脊髓受压程度分为4组,在颈椎MRJ成像上测量颈脊髓受压比例,椎间盘后凸顶点脊髓矢状径(a)、延髓与桥脑交界处矢状径(M),计算a/M值来评估颈脊髓受压程度;在颈椎x线侧位片上测量相应节段椎间隙前后柱高度、椎间隙夹角以及颈椎曲度(Borden’s弧弦距、C2—7Cobb角双线法);采用线性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上述各测量值之间的相关性,建立预测颈椎病患者颈脊髓受压程度的模型。结果①各测量值随着颈脊髓受压加重而逐渐减小,椎间隙前高、椎间隙角度、a/M比值四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a/M比值与椎间隙前高呈正相关(R=0.296,P〈0.001);a/M比值与弧弦距呈正相关(R=0.241,P〈0.001);a/M比值与颈脊髓受压比例呈负相关(Ri.0.821,P〈0.001);两种颈椎曲度测量法弧弦距与C2—7Cobb角成正相关(R=0.840,P〈0.001)。③经多元线性回归获得a/M比值的预测方程,其F=I1.307,R=0.434,P〈0.001,其中椎间隙前高、年龄和颈椎曲度(弧弦距)是颈脊髓受压的影响因素。结论a/M比值可作为临床评价脊髓受压程度的标准;通过颈椎x线片的颈椎间隙、颈椎曲度的变化对颈脊髓受压程度的预测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标签: 颈椎病 颈椎曲度 椎间隙高度 脊髓 影像学测量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脊柱后路内固定系统与椎间隙融合器治疗腰椎滑脱失稳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于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期间收治的100名腰椎滑脱失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这100名腰椎滑脱失稳患者进行脊柱后路内固定系统与椎间隙融合器联合治疗,观察这100名腰椎滑脱失稳患者经过治疗后的效果。结果:通过术后的随访结果可以发现,脊柱后路内固定系统与椎间隙融合器联合治疗腰椎滑脱失稳后患者的满意率和术后症状消失或缓解率都很高。结论:脊柱后路内固定系统与椎间隙融合器联合的方法可以对腰椎滑脱失稳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使患者的症状消失或者减轻,同时使患者具有较高的满意度,值得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被推广使用。

  • 标签: 脊柱后路内固定系统 椎间隙融合器 腰椎滑脱失稳 治疗效果
  • 简介:目的:总结腰椎失稳症患者病变椎间隙X线解剖学特征,并提出分型,以期为临床应用椎间融合器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采用后路镜(双牵开摆动式椎间盘镜)微创融合术及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130例腰椎失稳症患者的资料,其中男69例,女61例;年龄15~76岁,平均49岁。130例患者共有209个病变节段:L1/28个,L2/39个,L3/434个,L4/590个,L5/S168个。在腰椎侧位X线影像上测量腰椎间隙前缘高度(a)、椎间隙盘状小凹前端高度(b)、椎间隙后缘高度(c)等数据,依据a/b、c/b比值将腰椎间隙分为6型:AD型(a/b〉1且c/b〉0.5),AE型(a/b〉1且c/b≤0.5)、BD型(a/b=1且c/b〉0.5)、BE型(a/b=1且c/b≤0.5)、CD型(a/b〈1且c/b〉0.5)、CE型(a/b〈1且c/b≤0.5)。术后X线检查评估端膨胀融合器位置变化,CT检查评估融合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对209个腰椎间隙均行后路镜下置入端膨胀融合器,其中9例合并Ⅰ度(7例)或Ⅱ度(2例)腰椎滑脱者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所有腰椎间隙中AD型占78.0%(163/209),AE型占10.5%(22/209),BD型占8.6%(18/209),BE型占2.4%(5/209),CD型占0.5%(1/209),CE型未见。术后随访3~24个月。按JOA评分,改善率为86.4%。按疗效分级标准:治愈91例,显效31例,有效8例。按Suk标准,86个椎间隙(41.1%,86/209)达到坚固融合,123个椎间隙(58.9%,123/209)达到可能融合。1例AD型椎间隙端膨胀融合器2枚下沉、1例BD型椎间隙端膨胀融合器1枚下沉,总下沉率为0.7%(3/418),1例CD型椎间隙端膨胀融合器后移,总移位率为0.2%(1/418)。本组无一例发生神经损伤或死亡。结论对腰椎失稳症患者腰椎间隙进行X线解剖学分型可为后路镜下微创椎间融合术端膨

  • 标签: 腰椎 椎间隙 X 线 解剖学 端膨胀融合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椎间孔镜联合臭氧水持续冲洗治疗椎间隙感染的疗效。方法对12例椎间隙感染患者,在椎间孔镜下行感染病灶清除,同时置管行臭氧水持续冲洗引流。结果12例椎间隙感染患者均得到临床治愈。结论椎间孔镜联合臭氧水持续冲洗治疗椎间隙感染,病程短、创伤小、疗效显著

  • 标签: 椎间隙感染 椎间孔镜 臭氧水冲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经颈椎前路减压、椎间隙植骨融合术的手术中护理配合。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2014年11月到2016年11月收治的21例经颈椎前路减压、椎间隙植骨融合术治疗的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这21例患者的术中护理配合方案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本组21例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在术中平均出血量为(425.5±102.6)毫升,无脑脊液漏发生,无错误定位发生,无感染发生,所有患者的手术切口均在Ⅰ期愈合,经随访6个月,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进行经颈椎前路减压、椎间隙植骨融合术患者在手术中的良好的护理配合具有十分重要作用,可显著缩短手术治疗时间,提高患者手术中舒适程度。

  • 标签: 经颈椎前路减压 椎间隙植骨融合术 术中护理配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三维超声寰枢椎间隙法定位胎儿脊髓圆锥位置的成像率及诊断率,并与传统二维和三维超声定位法进行对比。方法连续选取2017年11月至2018年12月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及深圳市人民医院孕20~28周的单胎孕妇318例,包括正常组276例与异常组42例,异常组包括11例脊髓栓系胎儿(脊髓栓系组)和31例非脊髓栓系胎儿(非脊髓栓系组),应用三维超声寰枢椎间隙法与传统法二维腰骶前突定位法和三维椎体骨骼成像法分别定位胎儿脊髓圆锥并储存图像;由3位高年资医师在离线软件定位胎儿脊髓圆锥,记录每种方法所定位的胎儿脊髓圆锥位置,对比产后结局分析三种方法的成像率和诊断率。结果①运用多个样本率比较的χ2检验对比三种方法对于正常组和异常组胎儿脊髓圆锥的成像率结果显示:调整检验水准α′=0.05/4=0.012 5,三种方法在正常组成像率和异常组成像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χ2=7.39,P=0.025;χ2=5.32,P=0.070);②运用多个样本率比较的χ2检验对比三种方法在定位正常组胎儿脊髓圆锥位置的诊断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2,P=0.284);③运用多个样本率比较的χ2检验对比三种方法在异常组胎儿脊髓圆锥位置的诊断率,其中脊髓栓系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2,P=0.543),而非脊髓栓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9,P=0.008)。结论三维超声寰枢椎间隙法在评估胎儿脊髓圆锥位置上具有较高的成像率和诊断率,当非脊髓栓系原因如脊柱或肋骨畸形等干扰定位胎儿脊髓圆锥位置时,三维超声寰枢椎间隙法较传统二维和三维超声定位法更有优势,不易出现定位错误。

  • 标签: 超声检查 寰枢椎间隙 胎儿脊髓圆锥 脊髓栓系
  • 简介:PyeSR等征选英国Aberdeen地区一个健康管理公司提供的年龄大于50岁的男性或女性作为研究对象,分析骨赘形成、终板硬化和椎间隙狭窄这些影像学特点在腰椎间盘退变人群的联系程度。使用一个分级(从0级到3级)的半定量方法评估椎间隙(L1/L2到L4/L5)中这些影像学特点的情况。使用线性模型来分析这几个特点和患者表现出来的结果的关系,分析beta系数和95%可信区间。结果:共有286男性(平均年龄65.3岁)和299女性(平均年龄65.2岁)参与这项研究,行椎管造影,包含了2340个腰椎节段。一共有73%的腰椎节段具有骨赘,26%具有终板硬化,以及37%具有椎间隙狭窄。随着骨赘严重程度的增加,终板硬化和椎间隙狭窄的严重程度也随之增加,而随着终板硬化严重程度的增加,椎间隙狭窄的程度也随之增加。各个椎间水平均符合这种情况。联系最大的是骨赘与终板硬化的关系(beta系数=2.7;95%CI2.4.3.1)。终板硬化和椎间隙狭窄之间的beta系数是1.9(95%CI1.7,2.1),而骨赘和椎间隙狭窄的beta系数较弱,为1.2(95%CI1.1,1.3)。

  • 标签: 腰椎间盘退变 椎间隙狭窄 硬化 终板 骨刺形成 骨赘形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术中护理配合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1年12月20例经颈椎前路减压、椎间隙植骨融合术的患者,对入选患者术中配合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并发症发生,平均手术时间为(103.5±14.2)min,平均出血量为(405.6±35.6)mL,随访3个月,所有患者切口均为I期愈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术中护理配合得当,可以确保手术的顺利实施,预防术中并发症,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结局。

  • 标签: 术中护理配合 手术治疗 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