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骨折经皮后凸成形术(PKP)后再发骨折的临床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在本院行PKP术后再发骨折23例(29)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0例行保守治疗,13例再次行PKP术治疗,进行两种治疗方法的疼痛评分(VAS)和临床疗效的比较分析。结果骨质疏松性骨折行PKP术后再发骨折以初次为多PKP术的邻椎骨折较多,在短期内(6月内)再次发生概率较大,为82.61%。与治疗前比较,再发骨折的两组患者经治疗后VAS评分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发骨折行PKP术治疗的患者在治疗1周、3月时VAS评分明显低于保守治疗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发骨折行PKP术治疗的患者在治疗1周、3月时有效率分别为69.23%、84.62%,与保守治疗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6月时的VAS评分和有效率相互比较,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再次行成形术治疗具有良好的短期及长期疗效,可以作为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经皮成形术后再发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案。

  • 标签: 再发椎体骨折 骨质疏松 椎体成形术
  • 简介:目的:探讨成形术(PereutaneousKyphoplasty,PKP)治疗新鲜压缩性骨折注入骨水泥的时机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至2013年4月,采用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71例患者资料。通过对比观察术中推注骨水泥时间来研究骨水泥渗漏情况及骨水泥渗漏类型等。结果直接持续推注骨水泥患者有8例10体外漏,但均未出现神经症状,经过改进推注骨水泥方法后未发生1例骨水泥外渗。结论对新鲜骨折后缘破裂上下终板破裂并不是绝对手术禁忌征。严格把握注入骨水泥时机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并发症发生的。

  • 标签: 胸腰椎骨折 骨质疏松 注入骨水泥 时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与分析经皮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OVCFs)后新发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实施PVP治疗的OVCFs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通过回顾性分析其全部的临床资料,对其治疗效果以及预后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60例患者术后发生新发骨折的为12例(20.0%)24个,其中相邻为11个(45.83%)。相邻与非相邻骨折间、有无新发骨折间的患者对比,其体重指数(BMI)存在显著差异,且P<0.05;而性别、年龄、PVP手术个数、骨折个数、身高下降、骨水泥注射剂量等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PVP治疗OVCFs患者后新发骨折的危险因素为BMI≤18.5kg/m2(低体重指数)。结论经皮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后新发骨折的危险因素主要为低体重指数,且与手术本身无关。

  • 标签: 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新发椎体骨折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 :对经皮成形术在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中的治疗效果进行调查。 方法 :随机抽选我院 62 例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患者 2016 年 10 月 -2017 年 10 月间入院,而后随机分为干预组、常规组。各 31 例。干预组患者予以经皮成型术治疗,常规组予以常规手术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后体高度、疼痛程度以及治疗效果。 结果 :干预组患者术后体高度平均为( 24.7±0.8 ) mm ,术中出血量平均为( 26.4±5.9 ) ml ,术后疼痛评分为( 34.6±5.9 )分,与常规组比较 P < 0.05 ,干预组与常规组疗效评估有效率分别为 96.8% 、 83.9% , P < 0.05 。 结论 :经皮成型术在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更为理想。

  • 标签: 经皮椎体成型术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性骨折
  • 简介:目的:探讨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OVCF)后邻近骨折的发生率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我院应用PVP治疗OVCF且随访资料完整的220例患者的356节,回顾性分析患者一般资料、骨折类型、手术情况等对PVP术后邻近骨折的影响。结果:356节中共有39节(10.9%)发生邻近骨折。骨水泥椎间盘内渗漏、骨折数量、骨折部位特别是胸腰段骨折,与邻近骨折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PVP术后邻近骨折的发生率较高,骨水泥椎间盘内渗漏,骨折数量,胸腰段骨折是PVP治疗OVCF后邻近骨折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

  • 标签: 椎体成形术 椎体压缩骨折 骨质疏松症 邻近椎体
  • 简介: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成形术后周围新发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8年7月因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而行成形术的患者149例(189),统计新发骨折患者的骨折部位和发生时间,分析初始骨折与新发骨折的解剖分布关系及性别、年龄、初始骨折数量、骨折程度、骨水泥用量、椎间盘水泥渗漏是否是新发骨折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组有13例(24)发生新发骨折,58.3%的新发骨折出现在PVP术后3个月内,9个新发骨折发生在相邻.初始骨折部位与新发骨折的解剖分布之间无明显相关性.初始存在多发的骨折,新发骨折的风险明显增高(RR=3.596,95%CI:1.84-7.04,P=0.000).性别、年龄、骨折程度、骨水泥量和椎间盘水泥渗漏不是术后新发骨折的危险因素.结论PVP术后新发骨折发生率是8.7%,其中一半新发骨折位于相邻.初始存在多发的骨折是PVP后周围新发骨折的高风险因素.

  • 标签: 脊柱骨折 骨质疏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单侧椎弓根穿刺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单侧椎弓根穿刺PVP治疗压缩骨折患者62例压缩80个,采用VAS疼痛评分评价术前、术后、不同时期的疼痛程度。结果术前VAS评分为(8.8±1.5)分,术后24小时为(1.8±1.2)分,随访一年为(1.9±1.3)分。结论单侧椎弓根穿刺PVP治疗压缩骨折效果显著。

  • 标签: 单侧椎弓根 椎体成形术 椎体压缩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经皮后路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4例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中16例采用双侧椎弓根穿刺注射,8例采用单侧椎弓根穿刺注射。单个注射骨水泥量为4-6mL,通过患者术前、术后X片所示体高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估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穿刺注射成功,24例患者术后经平均13个月随访。患者体高度得到改善,后凸畸形改善不明显,术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明显改善。结论经皮后路成形术是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有效、安全的方法,患者疼痛明显减轻。

  • 标签: 椎体骨折 骨质疏松 经皮椎体成形术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穿刺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疗效及操作要点。方法采用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对18例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20个),在C臂X线机透视下经皮经椎弓根PMMA注入成形术。平均随访时间8个月。结果所有病人腰痛症状术后明显减轻或消失,未出现肺栓塞,神经损伤等并发症,随访期间症状缓解或者消失.与术后相比无明显差别。结论经皮穿刺经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操作简单安全,可有效缓解疼痛。

  • 标签: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 椎体骨折 甲基丙烯酸甲酯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观察成形术后邻近骨折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2018年5月-2019年6月,筛查行成形术患者,选取20例术后邻近骨折患者、20例术后邻近骨折患者进行研究,设为骨折组、未骨折组,汇总分析患者的相关资料,并进行比较。结果:女性、年龄、骨折数量多、有骨折病史、有术后临近椎间盘退变史、术后发生剧烈疼痛、Cobb 角小、术后体高度恢复差、骨水泥渗漏是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明确成形术后邻近骨折的危险因素,积极预防,可降低患者的术后再骨折现象。

  • 标签: 椎体成形术 邻近椎体再骨折 影响因素 独立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对成形术应用于骨质疏松性的骨折治疗的疗效进行探讨。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骨质疏松性的骨折病患100例,随机均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2组,各50例。其中治疗组进行成形手术治疗,对照组给予保守治疗。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后的Cobb角度数与VAS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的住院与下地活动的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疗后的并发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将成形术应用于骨质疏松性的骨折治疗,其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骨折 椎体成形手术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形术在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我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中选取34例,将患者的入院时间选定于2020年8月到2022年2月,对患者实施成形术治疗,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观察可知,术后6h-2d患者的疼痛症状显著缓解;在34例患者的49个术中,共有3个发生骨水泥渗漏率;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全身及局部并发症。结论:成形术在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中的应用具有良好的效果。

  • 标签: 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就经皮后凸成形术(PKP)在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OVCF)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将我院2021年7月~2022年6月收治的44例OVCF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分别实施经皮成形术(PVP)、PKP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各项手术相关指标、疼痛情况、Cobb角、骨折前缘高度、MacNab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研究组手术用时较对照组长(P<0.05),骨水泥灌注量较对照组多(P<0.05);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Cobb角、骨折前缘高度均治疗前相比均有改善(P<0.05),且研究组上述指标改善情况较对照组优(P<0.05);研究组MacNab疗效优良率81.82%和对照组的86.3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KP治疗OVCF的效果与PVP相当,但PKP在改善疼痛、恢复体高度、矫正Cobb角度等方面更具优势,且并发症较少。

  • 标签: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疼痛 Cobb角 骨折椎体前缘高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后凸成形术(PKP)和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效果对比。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560例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按照患者住院尾号的奇偶数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0例。观察组通过PKP治疗,对照组给予PVP治疗,对比两组手术前后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SF-36评分系统和伤高度、凸畸形X线片测量情况。结果手术前后,两组VAS评分、SF-36评分、体高度恢复和后凸角度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KP、PVP应用于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中,均能有效改善骨折疼痛,但PKP矫正体高度、凸畸形效果更加理想。

  • 标签: 椎体后凸成形术 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
  • 简介:背景:国内外研究对于骨质疏松性骨折造成的矢状位失衡重视不够。目的:评估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与脊柱矢状位失衡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3年2月至2015年8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脊柱外科就诊的陈旧性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另外选择体检科同龄老年健康查体人群60例作为对照组。拍摄两组脊柱全长正侧位X射线片记录脊柱骨折数目和位置,测量矢状位参数包括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T1脊柱骨盆倾斜角、C_7矢状位比值,进行组间比较。将观察组中骨折数目按单个、双个、3个及以上分为3个亚组,比较3个亚组间C_7矢状位比值的差别,分析骨折数目和C_7矢状位比值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与结论:1观察组胸椎后凸角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腰椎前凸角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T1脊柱骨盆倾斜角为(-1.81±1.48)°,对照组为(-3.35±1.22)°,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C_7矢状位比值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观察组中单椎骨折亚组患者4例,双椎骨折25例,3个及以上椎骨折31例,3个亚组间C_7矢状位比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且骨折数目与C_7矢状位比值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47;3结果提示,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可以引起脊柱矢状位序列改变,随骨折数目增多出现整体矢状位序列失衡,脊柱重心前移,骨折数目与重心前移呈正相关。

  • 标签: 胸椎 腰椎 骨盆 骨质疏松性骨折 组织工程 骨科植入物
  • 简介:背景:经皮成形术(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已经成为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osteoporoticverte—bralcompressionfracture,OVCF)的常用治疗方式,但其疗效及邻近节段骨折风险仍存在争议。目的:比较PVP与保守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效果及邻近节段骨折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2例>60岁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资料,其中80例采用PVP治疗,42例行保守治疗;对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伤体高度恢复情况及邻近节段骨折发生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与保守治疗组比较,PVP组术后1周VAS评分明显降低(6.5±1.2VS3.4±1.1,P0.05)。结论:与保守治疗比较,PVP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能够更快的缓解疼痛,更好的恢复伤高度,值得临床推广,关于其是否增加邻近骨折风险需大量病例长期随访研究。

  • 标签: 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骨折 邻近椎体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疼痛经皮成形术与保守治疗对缓解骨质疏松骨折患者疼痛影响。方法选取30例患者使用保守治疗,并与30例使用经皮成形术患者比较,观察治疗后患者疼痛VAS评分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各个时间点VA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患者VAS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保守治疗方法相比,PVP治疗OVCF优势明显,应作为首选的治疗手段。

  • 标签: 椎体成形术 保守方法 椎体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