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检验标本对凝血结果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8月-2018年月本院门诊采血标本500例,分为对照组、溶血组、存放组、血量组、输液组,检测APTT、PT、FIB值,并对比。结果溶血、存放时间、采血量、输液部位均会影响到凝血检测结果,产生检测结果误差。结论检验标本对凝血结果有重要影响,必须要做到精细管理,及时沟通,最大限度减少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 标签: 标本质量 凝血结果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影响检验分析标本的因素。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在2012年2月~2012年6月间入住我院血液科就诊并进行血液检测分析的412份样本,对血液的抽取以及检验环节之内影响血液检验分析效果的相关因素进行调查。结果影响血液检验分析质量的因素具有多样性,其中与血液质量管理具有直接关系,由于血液从抽取到检验分析经过的工序较多,因此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与医生、护士、患者和送检人员方面都有一定的关系。结论血液检验分析经过多道工序,对血液样本的质量会造成较大的影响。

  • 标签: 血液科 检验 血标本 质量影响 因素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3-0385-01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影响检验分析标本的因素。方法选取在我院检验分析质量出现问题的血标本120份,结合相关理论回顾性分析影响检验分析标本的主要因素。结果影响检验分析标本的主要因素包括患者自身因素、医生因素、护理人员因素和送检人员因素四大方面,其分别占到了45.0%、25.8%、15.9%、13.3%,患者自身因素居多。结论在对血标本进行检验分析,应了解影响血标本的相关因素,完善血标本管理机制,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降低各因素对血标本的影响,保证血标本检验分析的准确性。

  • 标签: 检验分析前 血标本 质量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检验标本对于凝血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2年1月间于本院进行凝血检验的血液标本共计500份,使用全自动凝血检验仪对血液标本进行检测,统计并分析采血量、溶血情况、空腹与餐后、保存时间以及采血部位对等凝血检测结果的影响。结果:血液标本的检测结果准确度与标本的采集量、是否存在溶血、血液标本保存时间、输液的采血部位以及采集标本时患者是否空腹均有较为密切的关系。结论:血液标本的采血量、溶血情况、饮食情况、保存时间以及采血部位等检验采集环节均会对其检验结果造成明显的影响,要重视血液标本采集的规范性,保证标本,提升检验准确度。

  • 标签: 凝血检测 检验前 标本质量
  • 简介: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量高新技术不断应用于检验医学,各种先进的全自动化检验设备以及各种完善的检测系统在实验室得到普及和广泛应用,在现代医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此,检验结果必须准确可靠。为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依照国际标准ISO15189《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的专用要求》,须建立全面质量控制(totalqualitycontrolTQC)和SOP文件,它是检验质量管理的核心。分实验、实验中、实验后三个阶段。实验质量控制延伸至实验室之外,直接或间接与医护人员、病人有关,由于TQC这一概念对医护人员还比较模糊,他们认为实验室质量管理是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责任。所以,实验质量控制不被了解、重视,容易忽略,可是实验质量管理是取得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的前提和先决条件,实际工作中发现的许多误差甚至极端值,很大一部分可以追溯到实验阶段的影响,是影响检验质量的主要因素,占整个实验室误差的70%。因此,检验医师有必要和临床医护人员学习、了解实验质量控制内容,将临床科室与实验室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质量控制,提高检验标本完善实验质量控制,为临床提供准确、最佳的结果,保证医疗检验质量

  • 标签: 实验前质量控制 检验标本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改进检验分析标本中应用PDCA循环的价值。方法:于2021.8-2021.12实施PDCA循环管理,设置为实施后,样本共计纳入5000例,2021.1—2021.7在检验分析标本中未实施PDCA循环管理,将其设置为实施,样本共计纳入5000例,对比实施前后不合格样本率。结果:实施后的不合格样本率(0.10%)相比实施(0.28%)要少(P

  • 标签: PDCA循环 检验分析前标本质量 质量控制
  • 简介:临床检验工作与许多其他技术工作一样,经历了手工操作、半自动化、自动化和信息化阶段,高技术的应用和检验医学的发展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素质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在工作中检验结果与病人的临床表现不符的现象时有发生,临床医生总是抱怨检验人员,其实许爹情况并非检验人员之过。实验室只注意到了分析过程的质控,而忽视了标本控制,标本质量没有保证,

  • 标签: 标本质量 检验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检验标本对凝血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至2022年于本院行凝血检测患者1600例,对检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各项要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结果:标本血液采集量、输液位置、有无发生溶血、是否处于空腹状态、标本保存时间等均会对凝血检测结果产生影响,联系较为紧密。结论:凝血检测和标本血液采集量、输液位置、有无发生溶血、是否处于空腹状态、标本保存时间等有较为紧密的关联,所以临床对此需予以重视,规范血液标本的采集,对其质量加以保障,由此切实提高实际检验的准确程度。

  • 标签: 检验前 标本质量 凝血检测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常规检验分析采血标本控制的问题与对策。方法在医院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期间收集的接受血常规检验的患者中随机抽取75例作研究样本,并对不同采血部位、检测时间的血常规检验数据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本组患者的末梢血经血常规检验显示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水平均低于静脉血,而血小板计数高于静脉血,上述四项血常规检验指标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②本组患者在采血后6h内经血常规检验显示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水平均高于采血6h后检验数据,而血红蛋白低于采血6h后检验结果,上述四项血常规检验指标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加强血常规检验分析采血标本质量控制,有助于提高血常规检验准确性,从而为临床诊断提供更精确的数据。

  • 标签: 血常规检验 采血标本 采血部位 质量控制 检测时间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提高细菌检验标本的有效方法。方法将我科2013年1月~2014年12月接受的9895例细菌检验标本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4572例)和研究组(5323例),对照组按照常规流程进行标本采集及处理,研究组对传统细菌标本采集、处理流程加以改进,实施规范化细菌标本采集、处理,比较两组的标本合格率。结果研究组的检验标本优良率、总合格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细菌检验标本直接关系到最终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对标本采集、保存、运送、处理流程进行规范化管理,能有效提高标本,从而确保细菌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有效性。

  • 标签: 细菌标本 检验质量 采集 规范化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本实验主要探讨在检查人员进行血常规检验的前期,影响采血标本的主要问题,同时开展有效的方法进行控制。以达到降低影响检验质量的目的。方法本次研究的对象均为到本院进行相关血常规检验的人员,所有体检人员的收集的起止时间2017年3月,终止时间2017年10月。从中抽取人数427例,探讨影响采血标本的主要问题。结果研究得到,在检查人员进行血常规检验的前期,其影响因素主要包含有检验时间不同原因、采血部位原因等。其中检验时间在6小时以内的血小板计数水平明显高于6小时以外血小板计数水平,P<0.05。静脉采血部位的白细胞水平(6.4±0.3)X109L、红细胞参数水平(4.7±0.4)X1012L以及血红蛋白的参数水平(122.3±2.4)g/L明显高于末梢采血部位的各项指标参数水平,P<0.05。结论于检查人员进行血常规检验的前期,存在检验时间、采血部位等影响因素,为了有效降低采血标本的问题,应对其质量问题予以有效控制,以使准确率得到有效的提升。

  • 标签: 采血部位 采血时间 红细胞参数水平 血小板计数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医院细菌检验标本分析与控制。方法回顾性分析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和2016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检验科的细菌标本1680例作为研究对象,两个时间段各选取840例,2016年1月-2016年12月这一时间段我院检验科对细菌检验标本采取质量控制。而后对比采取质量控制前后标本检验合格率。结果对比采取质量控制前后标本检验情况发现,检验合格率为84.5%远低于检验后90.5%,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医院检验科采取相应的质量控制,有助于提高标本检验的合格率,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 标签: 医院细菌检验标本 质量分析 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对采血标本进行免疫学检验分析之前的质量干扰影响进行分析,旨在对采血标本进行全面控制。方法:选择我院进行免疫学检验分析的采血标本13462份作为此次研究目标,将质控的6478份采血标本作为对照组,将质控之后的6984份采血标本作为研究组,对两组采血标本不合格出现概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采血标本不合格出现率相对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面控制免疫学检验分析采血标本,对不合格采血标本数量能够有效减少,为实现采血标本全程质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条件,保障了免疫学检验分析

  • 标签: 免疫学检验 采血标本 质量控制
  • 简介:摘要近年来,检验结果对临床诊断的影响不断增强,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也成为医学检验越来越重视的问题。检验分析质量管理为目前检验全面质量管理最薄弱的环节,涉及人员较多,环节较复杂,较多的细节问题仍需进一步进行探讨、改进1。

  • 标签: 分析前 血标本 质量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对血常规检验采血标本控制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控制策略。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医院血常规检验结果分析,总结影响因素与具体质量控制方法。结果不同采血部位检查结果比较,静脉血部位检查结果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与血小板等指标,与末梢血部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检测时间各项指标比较,立即检测、6小时以内与6小时以上红细胞、白细胞与血红蛋白等指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指标观察,立即检测、6小时以内检测结果与6小时以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常规检验中,血液标本检查时间与采血部位等均是影响血液标本的主要因素,需行之有效的质量控制方法。

  • 标签: 采血标本 血常规检查 质量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检验分析标本质量影响因素。方法本文从本院2018年3月-2018年6月接收的患者中,随机抽取88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采血,观察组采取多方面干预采血。结果观察组患者分析采血标本检验合格40例,占90.91%,血标本不合格4例,占9.09%,且P<0.05,与对照组差异显著。结论患者分析标本质量,受到患者自身采血情况、检验过程、以及护理人员采血方法规范程度的影响。

  • 标签: 检验分析 血标本 质量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随机收集我院检验科2012年10月~2013年12月期间接收的520份血液标本,从标本采血部位、采血时间、送检时间以及标本容量等方面综合分析,研究影响血液标本的因素,并分析标本检验结果的相关性,为提高血液标本检验结果准确性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血液标本 质量 检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