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检验前采血标本质量控制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9-19
/ 2

血常规检验前采血标本质量控制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李福玲

(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50025)

摘要:目的对血常规检验前采血标本质量控制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控制策略。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医院血常规检验结果分析,总结影响因素与具体质量控制方法。结果不同采血部位检查结果比较,静脉血部位检查结果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与血小板等指标,与末梢血部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检测时间各项指标比较,立即检测、6小时以内与6小时以上红细胞、白细胞与血红蛋白等指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指标观察,立即检测、6小时以内检测结果与6小时以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常规检验中,血液标本检查时间与采血部位等均是影响血液标本质量的主要因素,需行之有效的质量控制方法。

关键词:采血标本;血常规检查;质量控制

前言

作为临床检验的常见项目之一,血常规检验主要以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红细胞与白细胞内容为主,是帮助诊断患者疾病的主要依据。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当前血常规检查相关技术日益完善,但仍存在较多影响因素问题,临床检验结果准确度难以保证,为诊疗提供参考更无从谈及。本次研究将对血常规检验中如何控制采血标本质量问题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收集的血常规检查资料300例,分析其中有误差问题血液标本36例,患者男性19例,女性17例,年龄39-67岁,平均(52.5±5.5)岁。36例血液标本中,静脉采血与末梢部位采血分别为10例、26例,其中立即检测、6小时以内检测与6小时以上检测分别为18例、12例、6例。本次研究所选定血液检查标本,均将环境因素、药物因素与患者疾病因素排除。

1.2方法

血常规检查均通过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实现,以真空血常规采血管作为采血管,回顾分析血常规检查结果。

1.3观察指标

对不同采血部位、不同采血时间下检查结果观察,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与血小板等指标。

1.4统计学处理

借助WPSx1s表格录入所有研究数据,引入软件SPSS20.0做数据统计学处理,采血标本质量结果通过均数±标准差(x±s)方法描述,数据组间对比由t检验,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检查结果受不同采血部位影响观察

不同采血部位检查结果比较,静脉血部位检查结果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与血小板等指标,与末梢血部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血常规检查是个繁杂的过程,针对其特殊性,在实践阶段要做好后续评价工作,需按照具体要求落实,保证其有效性和合理性。

根据现有临床医学检验结果可知,相关因素很容易对检验的结果造成影响。严格的质量控制才能得到准确的检验结果,但是在整个分析阶段,可能会存在控制不当或者其他问题,要求检验科工作人员和医生、护士等引起重视,对其进行有效控制。血常规检验能为临床提供指导,根据诊断具体要求可知,只有做好指导工作,才能减少对样本质量的影响。具体包括采集方式、样本采集量以及样本保存等,只有做好样本分析工作,才能避免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防止出现管理失误的现象。得出准确检验结果的重要保证之一是合格的质量控制分析,但其在临床研究中常被忽视,多是和检验科室工作人员重视度存在一定的联系。

本研究中显示,血液标本检测时间,患者采血部位,药物影响等均为主要影响因素。具体剖析血常规检验结果影响因素,主要包括:

3.1采血部位因素

大多患者采血部位均以末梢血、静脉血为主,尽管选择末梢血部位检查,如其中耳垂血、手指血等在检验结果上均等同于静脉血样,但采血质量可能因多种因素如温度因素、环境因素与穿刺因素等影响,甚至有血液标本成分变化情况。同时,若穿刺中刺破小动脉,将出现白细胞计数过多、血小板计数减少情况,所以采血部位选择静脉采血较为适宜。

3.2采血时间因素

受运动、睡眠与饮食因素影响,人体血液成分变化也极为明显,且采血选择夜间或早上,获取的最终指标结果也有一定差异。除此之外,部分研究中也提出较多其他血常规检查结果影响因素,包括药物因素、送检因素以及采血量因素等,其中药物因素,表现为患者用药后血液成分受到影响,致使血液检查结果精准度难以保证,一般要求血常规检验前停药一段时间。而送检因素方面,要求采血完毕以密闭容器贮存标本,置于23℃-25℃环境下保存,若18℃以下温度,将会影响白细胞分类,若温度为15℃以下,将影响血小板。同时,在送检时间方面,要求检验时间控制在6小时以内,否则各项指标精准度也可能受到影响。

针对血常规检验中影响血液标本质量的因素,实际解决中首先要求采集与检验人员在自身综合素质上不断提升,同时在采血部位上,尽可能选择静脉采血,且保证患者未服用任何药物,空腹状态,采集时间为早上。而对于贮存与送检过程中,要求取室温环境保存,6小时送检,切忌送检中有振动情况发生。此外,质量控制中也要注意凝血、溶血问题的控制,保持抽血速度适宜,避免对穿刺部位挤压,降低溶血的可能性。

3.3药物影响因素

医护人员采集血液样本的阶段,需要对患者进行适当的指导和教育,查看患者是否服用药物。如果服用,则建议停药后一定时期,接受血常规检查。服药后,药物在体内新陈代谢,对血液成分有直接影响,因此会引起血常规检验准确度降低。

综上所述,血常规检验中,血液标本检查时间与采血部位和药物影响等均是影响血液标本质量的主要因素,需行之有效的质量控制方法。临床疾病诊断中,一般需以血常规检验结果作为重要指标。采血标本质量控制工作的应用优势明显,能为后续诊断奠定基础,得到精准的数据,提升检验准确度。

参考文献

[1]谯正权.血常规检验前采血标本质量控制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中国社区医师,2017,33(30):124,126.

[2]强鑫华.血常规检验分析前采血标本质量控制的问题与策略[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24(13):123-124.

[3]刘雄婧.血常规检验分析前采血标本质量控制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基层医学论坛,2016,19(18):2511-2513.

[4]胡丽琴.影响血常规检验分析前质量缺陷的因素及应对措施[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5,12(6):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