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摘要 】小脑位置在小脑、脑以及颞骨岩之间的不规则位置,该区域位置比较复杂。发生 大型脑膜后可累及脑干、重要颅神经、大脑后动脉以及深静脉系统等,手术治疗难度系数较大。目前临床对于 小脑大型脑膜手术治疗方法报道较少,一些临床医生在文献参考中难以找到证据,根据以上情况本次 笔者 收集 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 相关文献对手术治疗方式进行总结, 综述目前手术 治疗小脑大型脑膜的研究进展。

  • 标签: [ ] 桥小脑角区 大型脑膜瘤 显微技术
  • 简介:目的探讨小脑脑膜的分型及显微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76例小脑脑膜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检查及术中判断分为内听孔前型31例,内听孔后型17例,大型联合型28例。73例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2例使用颞下入路,1例使用翼点入路。结果肿瘤全切除71例,次全切除5例。术后随访1~10年,术后新增神经症状15例,其余病人术后症状均改善;复查头颅MRI,复发3例;死亡2例。结论显微手术切除小脑脑膜可获得满意效果及良好预后;扩大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可满足绝大多数小脑脑膜切除的需要;颅神经、岩静脉及重要动脉的保护和处理在小脑脑膜显微外科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脑膜瘤 桥小脑角区 手术入路 显微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灰度共生矩阵(gray-level co-occurrence matrix,GLCM)在前庭神经鞘(vestibular schwannoma,VS)与小脑脑膜(cerebellopontine angle meningioma,CPAM)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为VS(VS组)及CPAM患者(CPAM组)病例41例,所有患者均在术前行常规MRI平扫+增强扫描。测量并记录GLCM参数,包括能量、对比、相关、逆差矩及熵。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对各个序列GLCM参数进行比较,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判断各参数的诊断效能。结果两组间T2WI序列GLCM参数中的对比、相关和逆差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序列GLCM参数中的对比和逆差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增强T1WI序列GLCM参数中的对比和逆差矩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各序列GLCM参数中,T2WI序列GLCM参数中的对比诊断效能最佳,AUC值最大,为0.971,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1.30%、94.44%。结论GLCM有助于鉴别前庭神经鞘小脑脑膜,可以为临床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 标签: 灰度共生矩阵 前庭神经鞘瘤 桥小脑角区脑膜瘤 纹理分析 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探讨大型及巨大型小脑(CPA)脑膜显微手术切除、操作要点及术后治疗.方法对25例大型及巨大型CPA脑膜采用扩大枕下入路实施手术,行肿瘤全切18例,大部分或部分切除7例.结果24例存活,死亡1例.经7月到6年随访,显示症状明显改善17例,保持术前状态3例,颅神经损害加重4例.肿瘤复发3例.结论经病变侧扩大枕下入路,改进操作方式及加强术后治疗,能比较理想地切除肿瘤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 标签: 桥脑小脑角 脑膜瘤 显微手术 临床征象 病理类型
  • 简介:1对象与方法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2001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小脑脑膜30例,其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33~69岁,

  • 标签: 脑膜瘤 小脑幕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右侧小脑良性蝾螈影像学表现1例。患儿男,3岁,MRI表现为右侧小脑见边界清晰类椭圆形肿块,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低信号,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呈低信号,扩散加权成像(DWI)呈低信号,相应表观扩散系数(ADC)图为稍高信号,增强扫描病变均匀强化。病理诊断:良性蝾螈

  • 标签: 肿瘤 儿童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侧脑室三脑膜手术入路。方法收集44例侧脑室三脑膜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手术入路选择、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及病理类型。结果44例患者采用颞顶枕开颅经脑沟入路肿瘤切除术,均达全切除,术中可见肿瘤性质不一,37例留置术腔引流;37例留置外引流的1例在拔管后因颅高压明显再次行侧脑室/腔穿刺外引流;其他并发症包括局限性脑积水3例。术前38例有明显症状的患者中31例术后早期症状明显改善。术后1例WHOII级及1例III级脑膜患者行辅助放疗。临床表现多与肿瘤部位及大小相关,术前CT、MRI及MRA有助于提示肿瘤性质、部位、大小、质地、与供血血管关系。随访2个月-6年症状改善明显,无肿瘤复发。结论选择合理手术入路,颞顶枕开颅经脑沟入路切除三脑膜可取得良好效果,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术前评估制定手术方案,提高手术操作技巧对改善预后尤其关键。

  • 标签: 脑膜瘤 侧脑室三角区 手术入路
  • 简介:目的探讨侧脑室三脑膜手术方法及其疗效。方法2008年3月至2015年8月手术治疗侧脑室三脑膜47例,采用经皮层入路25例、经脑沟入路22例。结果47例肿瘤按SimpsonⅠ级全部切除,无手术死亡病例。经脑沟入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2.7%)明显低于经皮层入路(60.%;P〈0.05)。47例术后随访1~12个月,平均为6个月。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有不同程度地改善,复查CT、MRI未见肿瘤复发;按GOS评分评估预后,经脑沟入路手术的患者中,5分12例(54.5%),4分7例,3分2例,2分1例;经皮层入路手术的患者中,5分2例(8.0%),4分4例,3分8例,2分11例;两者预后良好率差异显著(P〈0.05)。结论经脑沟入路切除侧脑室三脑膜符合微侵袭手术理念,术中辅助超声可以提高肿瘤的全切率并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预后也较好,是较理想的手术方式;但是对于肿瘤较大、颅内压明显增高的患者,采用经皮层入路是较好的选择。

  • 标签: 脑膜瘤 侧脑室三角区 显微手术 经皮层入路 经脑沟入路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型小脑脑膜的临床特点与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选定本院于 20 09 年 1 月到 201 7 年 1 2 月收诊的 8 例小脑脑膜(三叉神经痛型) 患者,均行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 比较手术前后 小脑脑膜(三叉神经痛型) 患者的 SF-12 总分 。结果:小脑脑膜(三叉神经痛型)患者的 SF-12 总分( 83.71±6.42 )分手术后,较 手术前 高 (P<0.05)。 结论: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 可提高桥小脑脑膜(三叉神经痛型) 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 ,值得使用。

  • 标签: 临床特点 桥小脑角脑膜瘤 三叉神经痛型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显微手术切除治疗小脑脑膜的应用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9 年 1 月— 2019 年 12 月 在医院行显微手术治疗的 58 例小脑脑膜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的手术情况及生活质量情况。 结果 :所有患者中,全切构成比为 86.2% ( 50/58 ),次全切构成比为 13.8% ( 8/58 )。术后治愈 41 例,症状缓解 16 例,死亡 1 例,治疗有效率为 98.3% ( 57/58 )。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术前, P<0.05 。 结论 :显微手术切除治疗小脑脑膜效果显著,可以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大力推广和引用。

  • 标签: 显微手术 小脑幕脑膜瘤 治疗效果
  • 简介:大型小脑脑膜是指基底附着于小脑幕或小脑幕切迹处,径大于3cm的脑膜,由于该位置毗邻重要的血管神经结构,全切肿瘤一直是神经外科的手术难点。近年来我科采用显微手术切除12例该部位脑膜,取得了较好的手术效果,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脑膜瘤 小脑幕 手术入路 显微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枕下乙状窦后人路显微手术切除小脑胆脂的手术方法、经验和技巧及并发症的防治,以提高手术全切率及改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枕下乙状窦后人路显微手术切除8例小脑胆脂的临床资料。肿瘤主体均位于小脑,其最大直径在2.0cm~6.4cm(平均4.2cm),部分肿瘤突入脑干腹侧,对手术方法和经验进行分析和总结,并对该手术入路并发症进行防治。结果肿瘤全切5例,次全切3例,术后新增脑神经损害1例,皮下积液1例。结论经枕下乙状窦后人路适用于主体在小脑的胆脂。显微外科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的特点,有利于提高肿瘤的全切率和术后疗效,降低脑神经损伤的发生率。将硬脑膜修补后与肌筋膜缝合两针消除骨窗空腔能有效防止皮下积液。

  • 标签: 桥小脑角区 胆脂瘤 显微外科手术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小脑肿瘤MR的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材料及方法分析49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小脑肿瘤的影像资料,其中听神经32例,三叉神经8例,脑膜6例,室管膜1例,动脉1例,表皮样囊肿1例。结果小脑占位性病变中,以脑外为主,占97.96,良性占93.87%,恶性占6.12%。其中以听神经最多,占65.31%,其他依次是三叉神经16.32%,脑膜12.24%,该区肿瘤大部分MR影像学特征比较明显,如果能抓住主要征象,鉴别诊断相对比较简单。结论MR特征影像学征象对该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 标签:
  • 简介:摘要小脑囊性占位容易压迫脑神经、小脑、脑干等结构,导致脑神经功能障碍、共济失调、脑积水等一系列严重症状,若发生急性肿瘤卒中,甚至会危及生命。显微镜下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行手术切除是最切实、有效的治疗手段,完备的术前评估和精细的镜下操作是完整切除肿物并保留患者神经功能的可靠保障。

  • 标签: 桥小脑角区 囊性肿物 血管母细胞瘤 乙状窦后入路
  • 简介:目的:探讨后颅凹小脑幕巨大脑膜手术的方法与技巧。方法:回顾总结我院2005—2009年显微镜辅助下手术切除后颅凹小脑幕巨大脑膜8例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例均达到手术全切,术后共济功能障碍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后颅凹空间小,巨大肿瘤使术野暴露受限,解剖关系紊乱,分块切除及显微镜下仔细辨认、分离、保护重要神经、血管及结构是关键。

  • 标签: 脑膜瘤 后颅凹 小脑幕
  • 简介:目的总结外生型突入小脑胶质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外生型突入小脑胶质的临床资料。结果病灶全切除3例,部分切除2例。5例病理结果均为胶质,低级别胶质(WHOⅡ级)3例,高级别胶质(WHOⅣ级)2例。术后生存时间为2~21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5个月。结论突入小脑胶质术前定性诊断困难,综合病史、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可以进行正确的术前定性诊断;预后较颅内其他部位胶质差,可能与后组颅神经并发症有关。

  • 标签: 胶质瘤 桥小脑角区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CT和1.5TMRI两种辅助检查方法诊断小脑的临床应用价值,对检查的诊断结果进行探讨分析。方法选取来我院就诊的经病理检查诊断为小脑患者共40例,将CT和1.5TMRI的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针对小脑的诊断,CT和1.5TMRI两种辅助检查方法相比,CT的漏诊率相对较1.5TMRI漏诊率高。结论1.5TMRI对小脑的诊断优于CT对小脑的诊断,应用1.5TMRI检查后,患者的病灶检出率较高,漏诊率较低,应在临床工作中进行广泛推广应用。

  • 标签: CT 1.5TMRI 小脑膜瘤 诊断 应用价值
  • 简介:1病例资料病例1:女,56岁,因右侧面部反复发作性、阵发性针刺样疼痛18年、加重10d入院。入院后体格检查见右侧半上、下唇痛温觉减退。颅脑磁共振体层成像脑血管显影术见双侧小脑见长T2异常信号,DWI呈略等信号,病变延伸至前池以及右侧环池,考虑胆脂可能。

  • 标签: 胆脂瘤 桥小脑角区 双侧 一期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