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40 个结果
  • 简介:为了回应悲观归纳论,科学实在论者提出了结构实在论,但是他们在如何对待构成结构实体,特别是不可观察理论实体问题上产生了分歧。认识论结构实在论承认构成结构实体存在,但认为它们是不可认识。本体论结构实在论认为,存在只是结构,根本不存在构成结构实体。综合结构实在论则认为,没有实体就没有结构,我们可以通过结构去认识实体。所以,实体不但是存在而且是可以认识

  • 标签: 实体 结构 认识论的结构实在论 本体论的结构实在论 综合的结构实在论
  • 简介:库恩意义和观察承载理论观念、革命科学观念。无意识地给了女性主义很大影响。库恩《科学革命结构》为女性主义者阐述她们对科学及其意识形态复杂批评提供了语汇。尽管在女性主义开始阶段.许多女性主义哲学家受到了库恩思想鼓舞。然而,他许多观点却和女性主义科学家、女性主义科学哲学家勃勃雄心关系紧张。库恩工作为女性主义者提供了启示,库恩思想使得对科学中性别意识形态日益成熟和深远认识成为可能,但从女性主义视角来看,库恩思想也有局限性,女性主义者要修正它们来支持更多改革。

  • 标签: 库恩 科学革命 女性主义
  • 简介:纽科姆难题是关于决策者合理行为一个选择困境问题,它提出使得贝叶斯主义者在理性主体应该采取行为方式这个问题上出现严重分歧,经典决策理论也因此分化为证据决策理论和因果决策理论两大理论流派,从而极大地促进了贝叶斯决策理论发展。但随着研究深入,一些学者对纽科姆难题本身合理性提出了质疑,认为其存在构造缺陷或所设置选择困境超出了人类理性边界。事实上,纽科姆难题具有一种特殊因果决策结构,借助赖欣巴哈原理、屏蔽原理和可证实性原则等,在考察决策者斟酌过程基础上,我们可以构建一种新方案来消解纽科姆难题中选择困境。

  • 标签: 纽科姆难题 贝叶斯决策 决策结构 因果关系
  • 简介:迅猛发展了半个多世纪科学哲学研究进路.经过科学哲学自身发展逻辑内在演变,经过科学的人文社会学研究进路外在冲击,目前正处于转型之中。转型中科学哲学一方面揭示了标准科学哲学研究进路局限性,另一方面正在以一种开放兼收并蓄态度探索新研究进路。

  • 标签: 科学结构 科学哲学 集合论 变性 表征 哲学研究
  • 简介:在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间及科学实在论不同流派之间长期学术争论中,20世纪80年代末兴起结构实在论在理论上取得了极大进展,对科学实在论诸论题提出了有力论证,然而在其理论框架中仍存在不少有待解决问题.仍须作进一步改进。为此,应从卡尔纳普—蒯因本体论观点出发,将其构建为一种更加全面合理整体结构实在论,即实体与关系非截然二分、彼此相互规定结构实在论。这种整体结构作为关于类与关系约束变量值,可理解为通过理论结构或拉姆西语句整体意义所指称对象,其实在性由该语句存在量词所断言。正是整体结构在理论变化中保持着某种不变性、持续性,这正是科学进步合理性、理论真理性基本前提。根据这一实在论观点,科学合理性论题便可得到更有说服力辩护。

  • 标签: 科学实在论 结构实在论 整体结构 约束变量的值 拉姆西语句 科学合理性
  • 简介:传统科学哲学有关科学理论公认观点在20世纪70年代宣告失败以后,有些科学哲学家经过几十年努力发展出一种结构主义科学理论结构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克服了逻辑经验主义缺点又排除了历史学派极端,值得我们加以重视。这个学派基本观点,强调科学理论分析在科学哲学中重要性并批评了新经验主义否定系统理论和普遍规律片面性。

  • 标签: 集合论 模型 理论元素 理论网络 理论金字塔
  • 简介:知道Sein是系词,和汉语中“是”相当,却不把Sein翻译为“是”;认识到本体论重大问题来源于系词种种意味,知道若不把Sein翻译为“是”,本体论讨论就会走样,却仍然不把Sein翻译为“是”,这是令人很难理解事情。应该把being翻译为“是”,这不仅仅是翻译问题,归根结底乃是理解问题,即如何理解西方哲学。与此相关问题,绝不是单纯语言翻译问题。而是一个涉及不同语言、思想和文化多层次问题。其中最重要则是对西方哲学中关于being讨论理解。对being那种系词意义理解。

  • 标签: 存在 系词
  • 简介:在1787年出版《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超验演绎"部分,康德着力考察了知性范畴运用条件,从而引出了对于观念论哲学极为重要自我意识难题。作为康德哲学问题意识直接继承者,费希特在他知识学系统中直接将在康德那里仍然处于后设问题自我意识论题中心化,试图摆脱康德哲学中过于浓重传统哲学阴影,以崭新方式去处理这一论题。以费希特于耶拿时期写作两版"知识学"中关于最高原则公式讨论为中心展开考察,可以揭示在何种意义上费希特解决了康德遗留困难并超越了旧哲学问题域

  • 标签: 自我意识 知识学 原初洞见 意识的内在结构
  • 简介:张鑫毅诉诸丘奇—哥德尔—尼尔弹弓论证来反驳本人关于句子指称事态结论是失效。弹弓论证默认了共指替换和组合原则,而共指替换应该包含两种形式:整句共指替换和组合共指替换。对两者不加区分运用会导致乞题,而且该论证无法证明所有的假句子共指。从弗雷格本人关于概念作为函数理论出发,可以发现,"真"和"假"不是代入对象之后概念值,而是一个高阶函数(带断言态度句子)值,因此,断言态度才指称真值。

  • 标签: 句子的指称 弹弓论证 共指替换原则 组合原则 概念作为函数
  • 简介: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存在着三种类型实践观,其间根本区别主要在于对于理论与实践关系理解,以及在这种理解中所做本体沦预设。在第一种实践观之中,理论与实践之间只有一种外在关联,即实践只是获取感性材科和验证认识真理性手段。而在后两种实践观之中,这一关系则是内在,但在第二种实践观中,实践实际上已经被理论化了,成了理论体系中一个奠基性要素,而在第三种实践观中,理论活动则被视为实践活动—个要素,理论被还原为了一种特别的实践活动。三种实践观对应着三种哲学思维范式:第一种对应于实体性哲学,第二种对应于主体性哲学,而只有第三种实践观才构成了实践哲学基础,在此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哲学实践转向。

  • 标签: 哲学 实践观 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 实践转向
  • 简介:何朝安(以下简称“何”):老师,两次听您讲授“分析哲学和语言哲学”课程,感觉您对整个分析哲学有自己独到理解,我们学生很受启发。很荣幸借《哲学分析》约稿机会,让我与您进行一次对话。为此,我认真查阅了我听课笔记,也阅读了一些相关资料。

  • 标签: 分析哲学 对话 语言哲学 哲学分析 听课笔记 “何”
  • 简介:以实践是一种具体、历史现实生活为基础,把马克思意义上哲学终结论解释为以具体、历史分析取代抽象、超历史形而上分析这种愈来愈被认可说法。由于马克思仍然把需要、经济、理性、发展视为一般性、永恒性东西,而需要重思。实际上,马克思在反旧形而上学之路上前进距离不能过高估计。对实践自悖性估计过低是马克思未能继续前进根源。同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反对过分专门化富有意义,但把哲学终结于社会批判理论中马尔库塞式见解也会造成某种漠视。

  • 标签: 实践 逻辑 哲学终结论 马克思
  • 简介:技术在其产生之初就与人生活紧密相联,几乎涵盖生活方方面面,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人生活;然而在其发展历程中与生活渐行渐远同时也让生活技术化程度越来越高,一旦现代技术成为人们改善生活一个不可或缺物质手段、成为一种高高在上操控人独立力量,生活就完全地技术化。在生活技术化进程中,一方面人们可以通过技术便利来改善生活质量和丰富生活内容,另一方面人们也面临着生活无意义与人生无价值生存论困境。基于生活多维性与技术二重性,技术功能定位必须服务于生活价值旨归,生活终极关怀必须眷顾技术良性发展,生活技术化同时也必须进行技术生活化。

  • 标签: 技术 生活 生活技术化 技术生活化
  • 简介:问题哲学,旨在探讨与揭示哲学深刻本性与意义。问题体现了哲学智慧,批判创新,建构未来崇高理想,都是从问题开始。探索“惊异”问题,即探索“必然王国”,推动了哲学向前发展。以问题为中心哲学传授方式,最能激发人理论思维。我们应从时代性、我国改革现实和哲学自身发展三个维度,捕捉“今日哲学”热点问题。

  • 标签: “惊异”问题 哲学智慧 哲学发展 哲学传授 理性思维
  • 简介:自我根本上是由其目的论属性所定义.自我是与生命相关联,具有复杂大脑生物所经验到自我,在许多方面是由有机体存在自我所涌现.从主体性问题回到对有机体维持、保护和繁殖自身原因分析,可以得到一种解决问题视角.我们相信存在一种科学性说明,可以解释自然界目的论过程如何从非目的论前件中产生,这有赖于一种形式因果关系调解从动力因果关系到目的因果关系涌现.那么,什么能够构成这个过程中自主性?依据康德,我们认为一种双重自反形式生成动力学构成了自然目的生成关键程序,或者说,一个自我是以一种双向自反方式而组织,具有以自反方式组织自反性和因果关系循环递归性.然而,关于人类自我主体经验成分还有待说明.在解释主观自我时,一个重要模型在于阐明拥有大脑生物体出现是演化阶段上一次特殊水平跃迁,并引发全新自我动力学涌现领域,人类大脑所具有的超个体符号工具,增加了又一层自反性循环,从而能够产生目的论关系和更高级主体形式.

  • 标签: 自我 涌现 目的论 自反动力学
  • 简介:自由概念与能动性约束之间是相互兼容。在相容论框架下,信念、欲望和行动响应依赖特征,最终要求一个相应责任概念。理解了人类能动性受约束特征。就有必要采取彼此相兼容自由概念和责任概念。对有约束能动性思想接受,以及对与此相应行动自由概念接受,最终也要求我们拒斥伯林那种对政治自由概念流行一时、但纯属虚构“二分法”式理解。

  • 标签: 行动自由 能动性 价值 政治自由
  • 简介:20世纪以来,关于信念形而上学研究,主要有表征主义和倾向论两条基本路径。基于对信念组合性特征阐明,一方面,组合性是信念构成性条件;另一方面,组合性不是信念构成性条件,因为典型物理倾向和心理倾向都不具有组合性,而且,一个组合性倾向谓词不必然谓述一个组合倾向。因此,在形而上学上,信念不是倾向。进而,考虑到表征主义能够为信念组合性提供最佳解释,论文主张,信念组合性特征是支持信念表征主义有力理由。

  • 标签: 信念 组合性 表征主义 信念倾向论
  • 简介:作为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既不是关于"思维和存在"问题,也不是关于思维和存在"如何统一"问题,而是把"思维和存在关系"作为"问题"而予以批判地"反思"。哲学"反思",并非一般意义"对思想思想",而是揭示隐匿于思想之中并强制性地规范人思想活动"不自觉和无条件前提",这就是"思想前提批判"。哲学基本问题与思想前提批判是相互规定:反思"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构成"思想前提批判";"思想前提批判"就是反思"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

  • 标签: 哲学 反思 前提批判
  • 简介:青年马克思与哲学变革之后马克思关于人哲学思考中具有根本色差别:青年马克思是在传统人学形而上学理论战中来理解人,而实现哲学变革之后,马克思抛弃了传统人学形而上学理论城,强调是对人进行现实、历史性分析。马克思这一思考,为国内的人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 标签: 人学形而上学 “现实的个人” 青年马克思 “人的本质” 劳动
  • 简介:对于数学来说,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先验感性论"部分对时空观念进行先验研究意义在于,此框架不仅可以为现实数学成就提供一种哲学辩护,而且还确立了某种主体性认知结构对于数学结构奠基关系。康德之后一些哲学家对其数学哲学批评某种程度上来源于对感性论与数学关系误解,但康德本人也有一定责任。先验哲学可以从认知主体角度为数学实际形态提供某种必要性解释,这条进路直至今日仍具有生命力。

  • 标签: 先验感性论 先验哲学 数学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