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混合散光的视力矫正及其效果,为其实践操作和理论研究提供有效的数据参考。方法随机选取本院收治的86例(130眼)混合散光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数据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结果矫正视力的结果与患者年龄具有密切联系,<12岁的患者与>12岁患者的0.5以下视力水平之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不合例散光和合理散光患者的视力矫正效果较好,而斜轴散光患者的视力矫正效果不佳,二者视力水平低于0.5时存在明显差异,P<0.05;患者的屈光度数越高,视力矫正越差,重度屈光不正与轻度屈光不正患者视力水平在0.5以下时存在明显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混合散光受患者年龄、屈光度、轴向等因素的影响,混合散光导致的视力下降可应用镜片获得满意的矫正效果。

  • 标签: 矫正视力 混合散光 屈光不正 近视散光 发病率
  • 简介:【摘要】 目的:对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在散光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取医院收治的散光患者 60 例,患眼 75 只,均给予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治疗,对治疗前、术后 3 个月、 6 个月与 1 年裸眼视力、散光度进行比较,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 3 个月、 6 个月、 1 年裸眼视力、散光度改善都极为明显,差异显著( P < 0.05 ),有统计学意义。并发症发生率 2.67% ( 2/75 ),经过纠正治疗,均康复。结论:散光患者治疗中,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的应用对于改善裸眼视力以及散光度可发挥重要作用,应在临床实践中进行推广。

  • 标签: 散光 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翼状胬肉的大小与角膜散光关系,探讨其对于临床治疗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眼科2015年1月~2016年9月期间收治的72例(83眼)翼状胬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翼状胬肉按侵入角膜的长度,将其分为Ⅰ组(<2.5mm)24眼、Ⅱ组(2.5~3.5mm)27眼、Ⅲ组(>3.5mm)32眼三组,经翼状胬肉切除术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的角膜散光度改变和视力恢复情况。结果胬肉侵入角膜长度越长,则患者的角膜散光度越高,两者呈正相关。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三组患者的角膜散光度明显降低,而视力水平显著提升。治疗后三组患者的角膜散光度和视力水平对照相仿(P>0.05),但是在术后复发方面,Ⅰ组患者的复发率最低,Ⅱ组其次、Ⅲ组最高,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翼状胬肉的大小与角膜散光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同时也影响到患者的预后效果,需要选择恰当的治疗时机,更好的改善患者的角膜散光度和视力水平。

  • 标签: 翼状胬肉 角膜散光
  • 简介:[摘要 ] 目的 观察分析不同位置角膜切口对白内障术后角膜散光和视力的影响。方法 在本院 2016年 9月— 2017年 9月间接诊的白内障患者中随机选取 10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 50例角膜切口位置选择在颞侧角膜缘后上方 11—1 点钟位置做反眉状切口 的为 A组, 50例角膜切口位置选择在颞侧角膜缘后 做反眉状切口,左眼选择在 2—4 点钟位置,右眼选择在 8—10 点钟位置 的为 B组。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及术后角膜散光和视力情况。结果 B 组 患者术后 3d 末祼眼视力达到( 0.4—0.8 )的百分比为 80.00% , 术后 1 月末祼眼视力达到( 0.4—0.8 )的百分比为 94.00% ,明显高于 A 组的 56.00% 和 82.00% ;术后 7d 末的平均散光屈光度为( 1.12±0.55 ),术后 1 月末的平均散光屈光度为( 0.76±0.49 ),明显低于 A 组的( 1.39±0.55 )和( 1.17±0.52 ); 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白内障囊外摘除 手术切口选择在颞侧角膜缘后 做反眉状切口,左眼选择在 2—4 点钟位置,右眼选择在 8—10 点钟位置,能够有效促进术后视力恢复,降低对 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

  • 标签: 角膜切口 白内障 角膜散光 视力
  • 简介:目的:探讨白内障手术切口大小对矫正角膜原有散光、泪膜稳定性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14-07/2016-07接诊的白内障患者92例92眼,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46眼。两组均行透明角膜隧道切口白内障乳化超声术联合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照组为3.0mm透明角膜切口,观察组为1.8mm透明角膜切口。检测术前及术后1d,1wk,1、3mo裸眼视力、角膜散光度、基础泪液分泌(schirmerⅠtest,SⅠt)、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time,BUT),记录术后1d,1wk,1、3mo术源性散光(surgeryinducedastigmatism,SIA)。结果:两组术后1、3mo裸眼视力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手术前后不同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3mo角膜散光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前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wk,1、3moSIA均不断减小,且观察组术后1d,1wk,1moSIA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wkSⅠt、BUT少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mo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wkSⅠt、BUT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3mo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3.0mm标准切口相比,1.8mm透明角膜切口可减少SIA,缩短角膜稳定性恢复时间。

  • 标签: 白内障 透明角膜隧道切口 同轴 术源性散光 裸眼视力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角膜切口行超声乳化吸除术对白内障患者裸眼视力及角膜散光度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治疗的白内障患者82例,按角膜切口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各41例。对照组实施11点位上方透明角膜切口,研究组根据患者术前角膜散光状态,采用角膜最大屈光径线上改良型角膜隧道切口,两组患者均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并将折叠型后房人工晶体植入,对比两组患者裸眼视力及角膜散光度。结果治疗后1d、1周、1个月及3个月,研究组裸眼视力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治疗1周后、1个月及3个月后角膜散光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应用角膜最大屈光径线上改良型角膜隧道切口治疗白内障效果较为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裸眼视力及角膜散光度,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不同角膜切口 超声乳化吸除术 白内障 裸眼视力 角膜散光
  • 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矢量分析法对比近视伴较高散光的青少年配戴球面和环曲面角膜塑形镜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 2015年 2月 -2016年 8月接诊的 30例青少年儿童,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 20例行球面角膜塑形镜,对照组 10行环曲面角膜塑形镜,分析两组裸眼视力、角膜散光情况。结果两组戴镜 3个月裸眼视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同时两组角膜散光 J0在配戴后各时间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均< 0.05),但两组角膜散光 J45在配戴后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 0.05)。结论针对较近视合并高散光青少年儿童配戴普通球面与环面角膜塑形镜,虽然前者可以获得良好的裸眼视力,但角膜散光较差,值得借鉴。

  • 标签: 近视 散光 角膜塑形术 球面 环曲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