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良性成牙骨质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牙源性肿瘤,好发于年轻患者的颌骨。最常见的特征为附着于牙根的局限性X线阻射团块,周围环绕一圈细窄的密度减低透影区。然而早期病变常为密度减低区,可与死髓牙的根尖周病变混淆。肿瘤在引起疼痛和颌骨膨隆前,不易被发现。如果能及早诊断,经牙髓治疗后的根尖切除术和肿瘤摘除术,可以保存患牙。本文报告了一例成牙骨质细胞瘤的发生、发展和非自限性生长趋势。逐年拍摄的系列X线片,显示了病变在4年的时间里,从开始的牙周膜间隙增宽,长成直径达30mm的密度不均匀肿物。同时,本文还综述了成牙骨质细胞瘤的鉴别诊断,以及一些有助于区分成牙骨质细胞瘤和与之表现相似病变的标准。

  • 标签: 进展性成牙骨质细胞瘤 病例报告 鉴别诊断 进展
  • 简介:摘要12例牙骨质细胞瘤、化牙骨质纤维瘤临床病理分析。目的探讨牙骨质细胞瘤、化牙骨质纤维瘤临床表现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收集到的经病理证实为良性牙骨质细胞瘤4例、化牙骨质纤维瘤8例。经过常规石蜡包埋切片及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

  • 标签: 病理诊断 牙骨质母细胞瘤 化牙骨质纤维瘤
  • 简介:摘要牙骨质撕裂在临床上常被漏诊或误诊为牙根纵裂从而拔除。本文报道1例伴骨缺损牙骨质撕裂病例,其经过牙周基础治疗及牙周再生手术治疗后,术后随访1年,患牙获得临床附着,治疗效果满意。本病例报告旨在提高对牙骨质撕裂的认识,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尽可能保留天然牙。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保留根面牙骨质对于牙齿种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7年5月期间于我院牙科接受牙齿种植的10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行分组对照研究(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对比两组患者的牙齿种植效果。结果与完全去除牙骨质的对照组患者相比,保留根面牙骨质的观察组患者,其牙齿种植优良率(94.24%>86.54%)相对更高(P<0.05),而并发症发生率(1.92<7.69%)和疼痛VAS评分(1.34±0.29)分<(2.55±0.71)分相对更低(P<0.05),而术后用药时间(19.14±3.35)h<(42.22±4.59)h、肿痛消退时间(23.62±5.05)h<(30.74±6.18)h相对更短(P<0.05)。结论基于牙骨质保留的牙齿种植,能够进一步提高牙齿修复的效果和安全性。

  • 标签: 保留牙骨质 种植技术 治疗效果
  • 作者: 李晓宁 卢志山 孔宇 马丽娜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3-07
  • 出处:《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1年第02期
  • 机构: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综合科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口腔数字化医疗技术和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 口腔数字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100081,滨州医学院附属烟台市口医院牙体牙髓科 264008,北京瑞尔圣彬第十七门诊部 100020
  • 简介:摘要牙骨质撕裂是一类不常见的根折形式,在临床上很容易被误诊为单纯牙周和根尖周病变。因此,正确诊断和早期治疗牙骨质撕裂非常重要。本文报道3例牙骨质撕裂病例,以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牙骨质结构不良是一组以纤维组织和化生性骨组织取代正常骨组织的特发性病变,临床上较少见,误诊率较高。正畸医师对牙骨质结构不良的认识较缺乏,目前没有针对牙骨质结构不良的正畸治疗策略。本综述就牙骨质结构不良患者正畸治疗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及注意事项进行探讨,以便正畸医师能更好地了解牙骨质结构不良。

  • 标签: 牙骨质结构不良 正畸治疗策略 正畸治疗安全性
  • 简介:分析了老年人牙骨质龋的发生发展和致病原因,进行了口腔健康调查和防治的探讨。经选择对牙髓无刺激,有较好粘固性并操作简便的充填材料,对老年人牙骨质龋进行了系统治疗,效果良好。可以预防龋的继发,是降低老年人龋患率的有效方法。

  • 标签: 牙骨质龋病 老年 充填材料
  • 简介:目的:构建含人重组牙骨质蛋白1(recombinationhumancementumprotein1,rhCEMPl)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观察其在酿酒酵母细胞中的表达。方法:采用PCR方法扩增rhCEMPl基因,利用定向克隆技术将rhCEMPl基因插入到中间载体pTeasy中,再进一步转插入载体pWX530。重组的pWX530-rhCEMPl在大肠杆菌DH5a中扩增后,通过酶切电泳鉴定和DNA序列测定所构建的质粒。经鉴定正确的表达载体pWX530-rhCEMPl转入酵母感受态细胞中,酵母经氨基酸营养缺陷型筛选后培养表达。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SDS—PAGE)电泳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分析蛋白表达情况,离子交换层析提纯蛋白。结果:构建的重组质粒成功转入酵母细胞,通过SDS—PAGE和ELISA检测rhCEMPl表达成功。结论:成功构建的含m—CEMPl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WX530-rhCEMPl,并能转入酵母细胞中成功表达。

  • 标签: 牙骨质蛋白1 真核表达载体 酵母
  • 简介:目的:研究超声在大鼠牙骨质修复过程中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和骨保护蛋白、核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OPG/RANKL)表达比值的影响。方法:选择32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建立正畸性牙根吸收动物模型,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分别为空白对照组,单纯加力组,自然修复组,超声修复组,其中用频率1.5MHz,强度100MW/cm2的治疗超声对超声修复组的实验牙在2周的修复期进行每天15min治疗超声照射。2周治疗结束后,取上颌第一磨牙及其牙周组织,制作以上颌第一磨牙为中心的,近远中方向的组织切片,行TGF-β1,OPG,RANKL,免疫组化染色,光镜观察并作免疫组化光密度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超声修复组TGF-β1的光密度值(0.36228±0.02833),明显高于自然修复组(0.24576±0.031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超声修复组OPG/RANKL光密度值比值(1.1126±0.096),也明显高于自然修复组(0.7835±0.0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通过上调TGF-β1表达,改变OPG/RANKL的比值,促进牙骨质的修复重建。

  • 标签: 超声 牙根吸收 牙骨质 TGF-β1 OPG RANKL
  • 简介:近年来,随着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marrowstromallcell,BMS)分化方向,及其调控机制在原发性、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发生机理中的意义引起高度关注。各种原因通过某种机制导致成骨细胞分化减少,脂肪细胞分化增加,脂肪细胞进一步刺激更多的造血干细胞,分化为破骨细胞,进而引起成骨细胞——破骨细胞的偶联失衡,最终导致骨丢失和骨质疏松。因此,骨髓脂肪细胞生成及其调控机制的阐明,对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骨髓脂肪细胞 成骨细胞分化 细胞分子生物学 骨髓基质干细胞 脂肪细胞分化
  • 简介:摘要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缓慢,预后差。募集的巨噬细胞极化为促炎M1型巨噬细胞及抑炎M2型巨噬细胞,两种亚型的动态平衡影响骨折愈合速度和预后。但在原发性骨质疏松性骨折及继发性骨质疏松性骨折中,M1型和M2型巨噬细胞极化失衡,严重影响骨折愈合。研究表明,通过一些生物学方法重建巨噬细胞极化平衡,如生物医用仿生材料和外泌体携载miRNA治疗等,可有效改善巨噬细胞表型极化,减少骨吸收,促进成骨分化,加速骨质疏松性骨折骨愈合。因此,笔者从巨噬细胞在骨折愈合过程中的作用、巨噬细胞极化失衡导致骨质疏松性骨折延迟愈合及重建巨噬细胞极化平衡加速骨质疏松性骨折骨愈合等方面,就巨噬细胞骨质疏松性骨折骨愈合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巨噬细胞 骨质疏松性骨折 骨愈合
  • 简介:骨质疏松症是以全身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现已知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年龄、内分泌、遗传因素等。骨质疏松症主要发病机制是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活性及分化失衡所导致的骨代谢失衡。目前对骨质疏松症的靶向治疗研究领域涉及激素靶向、药物靶向、分子靶向治疗等。但当前靶向治疗方法尚未完全成熟,所导致的临床不良反应限制其应用进展,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本文主要对骨质疏松症与激素调节、骨基质代谢、破骨细胞的关系以及目前骨质疏松症的靶向治疗进展作一综述,为进一步治疗骨质疏松症提供思路与方法。

  • 标签: 骨质疏松 破骨细胞 靶向治疗
  • 简介: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源于骨代谢状态改变,与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作用有关。此外,高血糖毒性刺激细胞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核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CVEGF—A)等破骨源性细胞因子也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糖尿病 骨质疏松 机制
  • 简介:乳腺癌最易发生骨转移(75%),患者生存时间短,仅为2年。骨转移最常见的症状是骨并发症和骨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乳腺癌骨转移中存在着“邪恶循环”:肿瘤细胞释放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蛋白等促进破骨细胞活性,从而造成骨质破坏;而骨质吸收破坏后可释放出生长因子,又进一步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因此,只有同时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以及破骨细胞活性才能有效抑制骨转移发生。紫杉醇类是目前治疗乳腺癌转移最常用的药物,但存在耐药性高、有效率低(0%~30%)等诸多不足。

  • 标签: 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乳腺癌骨转移 骨质破坏 骨质吸收 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蛋白 破骨细胞活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女性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原发性骨质疏松(POP)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12月至2019年4月在重庆三峡中心医院健康体检≥65岁女性78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骨量状况分为三组,其中骨量减少组242例,骨量正常组206例,骨质疏松组340例。分别记录身高、体质量、左侧股骨颈骨密度(BMD)及T-值、体质量指数(BMI)、NLR、亚洲骨质疏松自我评估工具(OSTA)值及血常规、生化等指标。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各指标在三组之间的差异性。采用相关性检验NLR及OSTA与T-值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骨质疏松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ROC曲线判断NLR、OSTA对诊断OP的价值。结果骨量减少组、骨量正常组及骨质疏松组的年龄(中位值依次为:66岁、68岁和70岁,χ2=71.596,P<0.001)、BMI(中位数依次为:23.46、24.04和25.41,χ2=64.936,P<0.001)及NLR(中位数依次为:1.97、2.43和2.84,χ2=106.218,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LR及OSTA均与左侧股骨颈的T-值存在一定的相关性(r=-0.311、0.227,均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年龄、BMI及NLR均是骨质疏松的独立影响因素。NLR诊断骨质疏松的临界值为2.395,最大Youden指数为0.299,敏感度为70.3%,特异度为59.6%;OSTA诊断骨质疏松的临界值为-1.315,最大Youden指数为0.174,敏感性为73.6%,特异性为43.5%。结论NLR在筛查老年女性POP方面具有中度敏感度及特异度,值得进一步研究。

  • 标签: 骨质疏松症 粒细胞 淋巴细胞 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评估工具(OSTA) 骨密度 敏感度 特异度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老年人
  • 简介:当今离子束分析技术涉及生命科学应用方面最令人瞩目的进展是核子微探针技术的建立和发展,北京同步辐射国家实验室的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微探针系统具有很高的探测灵敏度(相对灵敏度为百万分之一,绝对含量可达l0-l0g),这些都是常规化学分析方法不能做到的,也是传统电子微探针和溅射离子显微镜难以解决的问题。本项研究正是使用当今先进的核微探针技术,探测骨矿无机物质的分布和流失途径,深入研究骨质疏松症发病机理,为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药物治疗提供高水平的理论依据和鉴别手段。

  • 标签: SRXRF 骨质疏松症 骨细胞 切片元素 分布 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微探针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