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性别结构失衡已成为当前中国重要的人口问题之一。作为一种社会风险,其影响正通过特定途径扩展到社会其他领域,引发包括社会安全在内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本文基于风险传导理论和性别失衡问题的相关研究成果,通过文献整理等方式构建出了一个性别失衡风险传导理论模型,并以该模型为框架,经过节点确定、结构学习和参数学习等步骤构建贝叶斯网络模型。进而以专家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从预测推理、诊断推理、影响强度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等四个方面对性别失衡风险传导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 标签: 性别失衡风险 风险传导理论 社会安全 贝叶斯网络
  • 简介:性别失衡已成为我国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性别失衡表现为人口不安全或人口自身状态恶化等危机的出现.而人口安全则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形成性别失衡的原因复杂多样,其中深层原因是父系继承和女儿外嫁的隐性制度,根本原因是重男轻女。生男偏好的传统文化伦理因素,直接原因是产前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手段的滥用。如果不及时预防和有效遏止,它引发未来的男性婚姻挤压和女性严重短缺等诸多社会矛盾,可能造成社会不稳定甚至动乱及危害国家人口安全等严重后果。对此,我们须通过多途径多手段提前干预和规制,如完善有关立法现有责任主体和相关责任追究制度、宣传倡导新型科学的生育文化、构建人口安全预警系统等,努力降低未来出生人口性别比和缓解我国男性婚姻挤压的矛盾。

  • 标签: 性别失衡 出生性别比 缺失的女性 婚姻挤压 法理思考
  • 简介:摘要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为了抑制人口无限增长给家庭、社会造成的的负担,我国推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以控制人口增长。然而我国在生育观念上,有着传统的男孩偏好,在政策的限制下,生育数量受到影响。人们在生育观念与政府政策之间陷入两难选择。本文旨在指出我国人口性别比的失衡的现状,分析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探究传统生育观念与政策的博弈。

  • 标签: 性别比 失衡 性别偏好 政策 博弈
  • 简介:由于出生婴儿性别失衡的直接后果是婚配年龄性别失衡,并进而导致买卖婚姻、拐卖人口、性犯罪、家庭残缺甚至社会的不安定。国内外学术界广大学者和相关政府部门人员对我国出生人口性别失衡的现状、特征、原因、以及将会造成的结果等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与探讨,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与对策。

  • 标签: 出生人口性别比 社会性别观念 失衡 出生婴儿性别比 买卖婚姻 政府部门
  • 简介:基于存在男性偏好的亚洲5个国家和地区性别失衡治理方面的相关二手数据,采用了公共治理的6要素理论框架,分别从目标、理念、结构、机制、工具和绩效方面总结和比较了中国大陆、韩国、中国台湾、印度和巴基斯坦性别失衡治理模式。研究发现,5个国家和地区在治理目标和理念上有较大的共同之处,在治理目标上主要是针对偏高的出生性别比和女孩死亡水平的治理,在治理理念上直接治理和间接治理并重;但在结构、机制、工具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因而也导致了治理绩效的不同。其中治理较为成功的是韩国,采取了较为合理的治理结构、机制和工具。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他国家和地区则分别在治理结构、治理机制或治理工具方面存在一些局限,从而导致其治理绩效不明显。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提出了针对中国大陆地区性别失衡治理的政策建议。

  • 标签: 性别失衡治理 公共治理 国际视野 比较
  • 简介:[英国《金融时报》8月15日]中国龙是否需要洗个冷水澡?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的确存在过热风险。中国7月份的通胀率达到了5.6%的10年高点,促使中国央行发表了措辞强硬的讲话。

  • 标签: 中国龙 经济失衡 风险 《金融时报》 数据显示 通胀率
  • 简介:美国杨百翰大学政治系的哈德逊教授通过对中国、印度、葡萄牙的调查研究,认为性别失调对社会结构的不稳定具有重要影响。她的《光棍》一书因这一理论在学术界引起各种讨论,本文结合各种批评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分析,认为性别比例失调的现象值得重视,但不应把这一因素从整个社会历史背景中孤立出来,得出性别失调直接导致社会动乱的结论。美国杨百翰大学政治学系的哈德逊教授研究认为,未婚男性数量增加会导致犯罪率升高。哈德逊教授通过历史事件对光棍与社会暴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考察,并进而探析光棍与社会的关系是如何发展的。她对比分析了中国、印度和葡萄牙的情况。在中国历史上,1851至1863年间的捻军叛乱是探讨性别失调和社会暴力的典型例子。19世纪华北地区性别比例极高,达到129∶100(男性∶女性)。19世纪上半叶,该地区环境恶劣,并且平均每三到四年就遭受一次水灾、旱灾或虫灾,许多人死于饥荒。人们很难把女孩嫁出去,因而很少生养女孩。结果,华北地区大量的男性至死未婚,有25%的男性根本结不了婚。那时,大约每1000名女婴中就有300名被杀害,长此以往的后果就是人口失衡,产生了大量过剩的年轻男性。他们被迫变成无家可归的土匪,去绑架、偷窃、仇杀争斗。...

  • 标签: 性别比失衡 性别比例 哈德 人口流动 社会性别 杨百翰大学
  • 简介:摘要: 传统的教师形象逐渐固化为女性,中小学教师行业的男性缺位现象日益严重。中小学教师男女比例是否均衡以及性别结构失衡会对孩子成长产生多大的影响,已成为大众关心的话题之一。针对这一现象的研究和分析不断涌现,不同视角下也催生了各异的原因探讨和建议。教育领域应重视这些探讨,规划出合理有效的应对措施。

  • 标签: 中小学教师 性别结构性别比例
  • 简介:本文揭示了妇女参政与社会性别意识的联系,分析了当代知识女性参政意识觉醒的心路历程,并通过案例分析阐释了进行性别平等政策倡导的行动过程,可以带来关于妇女参政的本土思考。

  • 标签: 妇女参政 政策倡导 社会性别 主体人格
  • 简介:学生学业成绩性别失衡是指学生的在校表现尤其是学业成绩方面呈现出的性别差异,女生较男生处于优势地位。学生学业成绩性别失衡的形成与校园“动静失衡”的文化氛围,教师性别角色刻板印象以及不同性别学生自身的差异等因素有关。双性化教育是指基于双性化理念,鼓励受教育者基于自身性别优势吸纳异性优秀人格的教育。根据双性化教育的相关理论,提出构建“双性化”校园文化,树立正确性别角色观以及因性施教等对策,以期改善学生学业成绩性别失衡现象,促进学生全面均衡发展。

  • 标签: 学业成绩 性别失衡 性别角色教育 双性化
  • 简介:1980年以来中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开始急剧升高并长期高住徘徊。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转型。性别失衡作为社会管理领域的重大人口问题正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因此在当前的人口社会管理中的管理理念和公共政策等方面就需要突破旧有的管理格局和机制,引入整体性治理理论,最终构建性别平等的和谐社会。本文描述了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的最新态势,评述了近年来性别失衡治理的公共政策体系。从整体性治理理论出发论述了社会管理视域下性别失衡治理问题,并基于整体性治理理论提出了性别失衡的社会管理框架,为政府性别失衡治理问题提供支持。基于上述框架,本文发现在中国的性别失衡社会管理框架中存在碎片化问题,公共政策体系需要完善,在性别失衡整体性治理的社会管理框架中要纳入对大龄未婚男性的关注。

  • 标签: 性别失衡 公共治理 社会管理 整体性治理
  • 简介:出生人口的性别比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出生人口男女比例的人口指标,根据国际常用的标准,每出生100个女婴,相应出生102到107个男婴,中国1982年、1990年、2000年、2010年,分别进行了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根据这个普查的数据,出生人口的性别比分别为108.5、111.3、116.9、118.08,从这个数据看,

  • 标签: 人口性别比 医疗技术 失衡原因 中国 应用 出生人口
  • 简介:持续偏高的出生性别比会导致婚龄阶段性别失衡,然而女性数量的稀缺并不意味着女性必然会获得更高的婚姻和家庭地位。文章利用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在婚龄期性别比偏高地区的妇女将更有可能遭遇家庭暴力的伤害,进一步分析发现,性别失衡加剧女性遭受不同类型的身体暴力和精神暴力的风险。文章对性别失衡对家庭暴力影响的作用机制作出进一步探究,发现性别失衡会导致婚姻匹配失衡,以夫妻间阶层差、年龄差为主要体现形式的异质婚姻可能是加剧家庭暴力发生的原因之一。研究还对提高女性社会经济地位,缓解性别失衡对降低女性遭遇家庭暴力风险的相关政策进行了讨论。

  • 标签: 性别失衡 婚姻匹配 家庭暴力 婚姻市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这场展览将展出法国女艺术家PruneNourry在华漫长艺术之旅中创作的作品。受到中国多元文化的影响,该系列是PruneNourry继其著名雕塑作品《女童俑》后的又一力作。

  • 标签: 失衡 雕塑作品 多元文化 艺术家
  • 简介:健康风险行为是建构性别身份认同的重要方面,其中包含着不同性别特质的身体实践。在女性特质的实践中,女性的身体是被视为有缺陷并需要经过现代医疗技术的改造而与健康风险发生关联的;在男性特质的实践中,男性的身体是被视为优越于女性并需要不断以伤害自己的方式来展演其自身的优越性而与健康风险发生关联的。文章认为,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不仅女性的身体面临极大的风险,男性的身体同样也是这种性别秩序的牺牲品。

  • 标签: 女性特质 男性特质 健康风险行为 身体实践
  • 简介:社会管理的范围涉及社会诸多领域,人口性别结构就是其中之一。出生性别失衡及其引发的连环套式社会问题,对于新时期社会管理构成一项严峻挑战。在我国,传统的男尊女卑、重男轻女影响甚深,特别是广大农村传统的男娶女嫁制度和以男性为中心的资源分配规则,使出生性别失衡居高不下。近年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为破解这方面难题而不断努力。中共中央党校妇女研究中心2008年承接国家人口计生委的项目,组建了全国性的“性别平等政策倡导课题组”,与地方政府共同对性别失衡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本刊认为,我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出生性别失衡,是已经显性化且影响深远的一个基本社会问题,在今日中央高度重视社会管理的新形势下有深入探讨的必要。本期以课题纽行动研究为重心,从社会管理创新角度,分理论思考、实践探索、领导评论三部分,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望能引起广大党政干部进一步重视,并给大家以启发。

  • 标签: 出生性别比失衡 社会管理创新 实践探索 村规民约 性别平等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