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心源性脑梗死与非心源性脑梗死静脉溶栓的效果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将我院45例心源性脑梗死患者和45例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两组患者进行静脉溶栓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45例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中,并发症发生人数为17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7.77%,45例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中,并发症发生人数为6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3.33%,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心源性脑梗死患者,显示心源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高于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P均<0.05.结论静脉溶栓治疗对心源性脑梗死患者和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均能够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后能够得到更加明显的改善。

  • 标签: 心源性脑梗死 非心源性脑梗死 静脉溶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心源性脑梗死与非心源性脑梗死静脉溶栓的对比。方法从2018年3月~2019年2月于我院治疗的心源性脑梗死与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病例中,选取50例作为研究对象,各为25例,均采取尿酶静脉溶栓治疗,生理盐水和尿激酶分别为0.9%100ml、1.0×106U,持续静脉滴注控制在半个小时左右。对比心源性脑梗死与非心源性脑梗死的临床指标,比如NIHSS评分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在治疗后,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心源性脑梗死患者,对比差异显著(P<0.05);非心源性脑梗死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0%,心源性脑梗死患者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00%,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通过静脉溶栓治疗方式的应用,对于治疗心源性脑梗死与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具有显著的帮助,可以给予临床疗效一定的保障,其中,疗效最为明显的应为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可以有效预防不良反应,其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显著。

  • 标签: 心源性脑梗死 非心源性脑梗死 静脉溶栓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计糖尿病性急脑梗死(DACI)与血糖、血脂、血尿酸等因素的关系。方法对35例DAC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55例非糖尿病性急脑梗死患者(NDACI)作对比分析。结果DACI组与NDACI组相比在血脂、血尿酸水平及CT或MRI检查结果等方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AKP<0.05)。结论DACI应以预防为主,积极控制血糖、血压、血脂、血尿酸等危险因素及适当的抗凝、抗血小板等治疗,可望改善DACI的预后。

  • 标签: 糖尿病 脑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源性脑梗死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案。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收治的62例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2例患者治疗有效率达到88.71%(55/62),治疗后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前后患者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过程中7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11.29%)。结论心源性脑梗死临床主要表现为失语、肢体偏瘫、感觉障碍及意识障碍等,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联合尿激酶治疗效果较好,对患者凝血功能影响较小,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心源性脑梗死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比较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与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脑钠肽(BNP)水平变化,分析BNP水平的变化在心源性脑梗死与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月1日~12月31日期间在我院诊断治疗的脑梗死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心源性脑梗死患者50例,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100例,对比两组患者入院24h内以及入院第2周的血清BNP水平,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一周后的NIHSS和MRS评分,分析BNP水平的变化在心源性脑梗死与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同时分析BNP水平的变化对心源性脑梗死与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评价。结果心源性脑梗死患者入院24h内以及入院第2周的血清BNP水平明显高于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源性脑梗死与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的NIHSS、MRS、ADL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NIHSS、MRS、ADL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源性脑梗死与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NIHSS、MRS、ADLS评分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BNP可作为心源性脑梗死和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早期鉴别的一个血清生物学指标,也可为脑梗死患者的预后评估提供参考。

  • 标签: 血清BNP 心源性脑梗死 非心源性脑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梗死(CE)及非心源性脑梗死(NCE)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0月收治的48例CE患者作为CE组,同期收治的48例NCE患者作为NCE组,所有患者均采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2h、治疗后24h以及治疗后7d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h、治疗后24h以及治疗后7d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E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4.17%,显著高于NCE组的1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E组皮肤黏膜牙龈出血以及脑疝发生率均显著高于NC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PA静脉溶栓治疗CE患者和NCE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但是,治疗CE患者发生皮肤黏膜出血以及脑疝的几率显著升高。

  • 标签: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静脉溶栓 心源性脑梗死 非心源性脑梗死 临床疗效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急诊护理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护理效果的作用。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1月~2021年1月接收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调查对象,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选用传统常规护理作为对照组,40例患者接受急诊护理作为实验组。比较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抢救效率。结果:实验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抢救效果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急诊护理 急性脑梗死 急救效果
  • 简介:摘要心源性脑梗死是由于心源性栓子引起脑和(或)视网膜的栓塞性缺血,是心脏病的重要并发症。心源性栓子先后栓塞肢体及脑部动脉,随时可危及生命或致肢体残疾,心房纤颤是心源性脑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 标签: 心源性脑梗死 护理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尿常规检查诊断心源性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5月至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8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疾病分型将其分成心源性脑梗死组和非心源性脑梗死组,每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尿常规检验,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检验结果。结果心源性脑梗死患者和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的尿红细胞、尿白细胞和血酐肌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尿常规检查诊断心源性脑梗死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可在临床中应用和推广。

  • 标签: 尿常规 诊断 心源性脑梗死 价值
  • 简介:盐酸纳洛酮(Naloxonehydrochloride,NLX)为阿片受体拮抗剂,可竞争性地阻滞并取代阿片样物质与受体的结合,临床用于治疗阿片类中毒及应用于麻醉剂与非麻醉剂过量、休克、婴儿窒息、急性乙醇中毒、脑血管病等应激状态,用以拮抗体内β-内啡肽(β-EP)增多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抑制.

  • 标签: 纳洛酮 治疗 心源性脑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时间窗内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体会。方法 选取 2017年 1月~ 2018年 12月在本院就诊的 102例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为观察对象,分析溶栓前后的护理措施和溶栓后出血相关并发症。结果 102例患者顺利完成静脉溶栓治疗,所有患者中均未出现颅内出血, 13例患者溶栓后发生系统性出血。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前后采取各项切实有效的护理可有效预防系统性出血并发症。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静脉溶栓治疗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丁苯酞注射液在治疗急性心源性脑梗死中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5年9月期间收治的符合急性心源性脑梗死诊断标准的患者60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治疗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ADC值较对照组显著下降,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MCA、ACA、PCA三部分血液流速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丁苯酞注射液在治疗急性心源性脑梗死中疗效显著,在临床应用中值得推广。

  • 标签: 丁苯酞注射液 急性期心源性脑梗死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给予老年性急脑梗死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方式,探究效果分析。方法:通过选取2023年1-12月60例老年性急脑梗死患者,对于一般组来说,进行常规西医治疗,对于观察组来说,在西医基础上进行中医治疗。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效果以及相关身体功能、心理功能的评分优于一般组(P<0.05)。结论:给予老年性急脑梗死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方式,利于患者身体恢复,具有良好效果,值得推广。

  • 标签: 中西医结合 脑梗死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临床对老年多发性急脑梗死的诊断包括定性与定量两个方面,除依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外,还需进行确切诊断,以为手术或溶栓治疗准确定位病灶,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因此选用何种诊断方式成为临床诊断工作者重点研究的方向,本研究主要分析老年多发性急脑梗死患者使用CT联合MRI的诊断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在2019年9月~2021年10月期间治疗的64例老年多发性急脑梗死患者,根据检查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进行CT检查,观察组在对照组观察组CT检查的基础上增加MRI检查,分析并比较两组的检查确诊率及病灶检查的情况。结果:观察组的诊断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老年患者 多发性脑梗死 MRI CT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老年多发性急脑梗死采用CT、MRI联合诊断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2021年5月~2022年5月期间收治的70例疑似老年多发性急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CT检查、MRI检查。统计CT、MRI、CT联合MRI的诊断结果,并根据随访确诊结果,对CT、MRI、CT联合MRI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进行计算。结果:CT联合MRI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高于CT、M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MRI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MRI联合诊断老年多发性急脑梗死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均比较高,值得推广。

  • 标签: CT MRI 老年患者 多发性急性期脑梗死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女性急心肌梗死(AMI)的临床分析。方法选取78例女性AMI与同期78例男性AMI进行比较。结果女性AMI发病年龄明显高于男性;女性表现症状的不典型性更明显,两组间的临床表现有差异;梗死部位女性AMI前壁为47.4%、下壁为35.9%.其它为16.7%;而男性组则分别为48.7%,37.2%,14.1%,经统计学处理无差异;女性组死亡25例,病死率32.1%;男性组19例,病死率24.4%,死亡原因和并发症有差异。结论男女性发生AMI的临床表现、并发症、死亡率等方而均有差异,性别是影响其临床特征和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

  • 标签: 女性 急性心肌梗死 临床 差异
  • 简介:患者,男,66岁。主因头晕、言语不清、左侧肢体无力3h入院。3h前患者晨起时突感头晕、左侧上下肢无力并言语不清,左上肢不能持重物,左下肢行走费力,无发热、咳嗽,无头痛、恶心、呕吐,无意识障碍、抽搐、二便失禁,未行治疗,

  • 标签: 脑梗死 急性 治疗
  • 简介:摘要:急性脑梗死是脑部动脉发生病变,导致血氧供应障碍而导致脑组织软化、坏死。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可以减少梗死区面积,减轻大脑损伤程度,促进神经元细胞重生,提高神经功能恢复效果。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护理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