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1 个结果
  • 简介:滑铁卢地区的上班族看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景象--一些人将他们的脑袋染成五颜六色,穿着普通的通勤装在城市的街头和建筑内游荡。人们看到他们后倍感惊奇,有很多人上前合影。

  • 标签: 彩色 上班族 滑铁卢
  • 简介:我国古代建筑种类繁多、形式各具特色。拍摄古建筑时应根据古建筑的特点来选择相机和拍摄位置。光线的运用对于古建筑色彩、立体感的再现及画面氛围的营造,可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古代建筑 摄影
  • 简介:伴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科技水平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在这样一个具有现代化的时代当中,人们的生活逐渐被大量可视化的视觉信息所包围,而手机摄影艺术作为现代化信息时代不断推进的重要表现者与参与者,其具有的独特性、真实性以及展现生活的时效性逐渐赢得了现代人的追捧。因此,本文以视觉时代当中摄影艺术与手机摄影的创作进行分析,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更有效地促进手机摄影艺术创作的发展和演变。

  • 标签: 视觉时代 摄影艺术 手机摄影 创新发展
  • 简介:<正>长期以来,《中国民族博览》杂志一直和最优秀的专题报道摄影师合作,他们向我们提供最纪实、最原创的图片和文字,我们以此为豪。本栏目将向您介绍正文报道中绝不会出现的摄影师在拍摄过程中的故事。元月7日,马宏杰乘上北京至重庆的9次特快列车,该车次严重超载,“我都记不

  • 标签: 中国民族博览 特快列车 拍摄过程 严重超载
  • 简介:艺术的本质在于它的审美性,所以不能单纯地把摄影称之为摄影艺术,就如说话并不都是朗诵艺术,写字并不都是书法艺术一样。缺乏审美价值的摄影作品只不过是一般的图片而已,虽然它能保存和传播某种信息,但不能冠以艺术品的美称。因此,不论科技如何发展,设备如何更新,摄影艺术必须保持自身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美。

  • 标签: 摄影作品 审美价值 摄影美学
  • 简介:2007年10月,西藏首家藏医药唐卡展览馆在拉萨市北郊的娘热民俗风情园建成开放。西藏医药唐卡是古代藏医为解说藏医药经典著作《四部医典》而绘制的彩色挂图,共80幅,由5000多个小图画组成,是藏医药传承中最生动、形象的医学教具。唐卡的内容完全按照《四部医典》文字叙述的内容,描绘出来,图文并茂的阐释了藏医学理论和实践技术,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医药彩色挂图。

  • 标签: 医学挂图 古老医学 挂图藏医药
  • 简介:父亲沙飞一生中最珍贵的物品有两件,一是他为鲁迅先生所拍像片的底片;一是白求恩大夫临终时赠送给他的一部柯达照相机。父亲去世后,我们将这部相机捐赠给了中国摄影家协会。白求恩大夫喜欢摄影,他是带着这部柯达相机和胶卷于1938年6月由延安到晋察冀边区的。开始,白求恩无法冲卷印片。当他结识了我的父亲沙飞——人民军队的第一

  • 标签: 白求恩 中国摄影家协会 柯达照相机 解放区 晋察冀边区 晋察冀军区
  • 简介:  1950年3月4日,我的父亲--摄影家沙飞,在石家庄告别人世时,带走的唯一东西,就是他在1936年10月拍摄的鲁迅生前最后的留影及其葬礼的十几张照片底片.……

  • 标签: 摄影家沙飞 沙飞鲁迅
  • 简介:<正>没有摄影师的前线故事这幅集体照是摄影师为剧团演员们扪摄的全家福。男女老小整齐排着。衣着简朴、神态自然的演员呈现出一派乡村气息。多年来,颠沛流离的演出生活对他们来说早就习惯了。集体照有时对摄影师来说是跨过时间、空间的情感交织。“去年四月,我在山西蒲县东岳庙东岳大会上认识了黄河蒲剧团,这已是我第三次来跟随剧团一起

  • 标签: 人能 职人 蒲县
  • 简介:广东是中国摄影艺术事业的发祥地。物理学家邹伯奇于1835年受《梦溪笔谈》的启发,而对照相进行研究,于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自制出中国第一架照相机(比世界照相机的发明仅迟5年);广东又是中国最早使用照相术、开办照相馆和最早出版摄影书刊的地方。从而造...

  • 标签: 现代摄影 摄影艺术 艺术发展 照相馆 广东 孙中山
  • 简介:吕岩在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上发表文章,认为西藏题材的摄影从一开始就涵盖了众多身份的拍摄者,也为其解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目前能够收集到的西藏题材的影像最早要追溯到1890年左右,西藏和尼泊尔的边境出现一些小型照相馆,有极少量的藏族肖像照被保留下来,主要拍摄者为约翰斯顿和霍夫曼。目前研究者针对作品与西藏社会、政治之间关系的研究很少,例如百年来同类题材作品中民俗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等,这些往往涉及西藏民俗和西藏近现代史的诸多问题,只有在熟悉和深刻了解藏文化的基础上,才能系统考察摄影与图像表征以及社会人文之间的关系。

  • 标签: 西藏民族学院 题材 摄影 哲学社会科学版 历史 综述
  • 简介:毛松友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摄影家,1932年从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部经济系毕业后,进入《上海晨报》当摄影记者。抗日战争时期,他在大后方从事救济难童、创办难童学校十余年,也从未放下手中的相机。新中国成立后,在文化部、新华社、太原图片社和轻工部任职,更是相机不离身。六十多年来,他拍摄了十万多幅反映社会、历史、战争、生活、风光等题材的照片,有不少已成为我国珍贵的历史文献。

  • 标签: 毛松友 摄影艺术 审美意识 史料
  • 简介:1936年,三个酷爱摄影的年轻人在巴黎的一家小咖啡馆里相遇,他们是28岁的法国人布勒松,23岁的匈牙利人罗伯特·卡帕,25岁的波兰人大卫·西默。他们刚刚参加完巴黎新闻社的招聘考试,部落榜了。三个人边喝边聊,谈起各自的摄影志向,并相约以后要办一个真正具有独立报道精神的图片社。那就是后来闻名世界的马格南图片通讯社,“生产”了大量伟大的照片,被称为那个年代经营最成功的摄影图片合作社。

  • 标签: 摄影家 雪域摄影 西藏摄影 德穆·丹增嘉措 车仁·晋美松赞旺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