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6 个结果
  • 简介:柯汉琳教授近期出版社的《美学原理》是一部特色鲜明、颇有建树的美学著作。其体系性思考、学术性诉求、继往开来之精神,以及思辨性与可读性兼容的文风,都将给读者以新鲜而持久的美学启迪。

  • 标签: 柯汉琳 《美学原理》 美学启迪
  • 简介:无产阶级不能够代表我们同时代里有生命力的革命代理人,后者可以是我们同时代中"被排除出去的人"。假如我们打算重新开始革命,就不得不找到一种新的代理人。政治的与艺术的先锋往往携手前进并且具有相同的目标。"美学的革命"标示的是这样一种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它涉及一种统一的艺术与政治日程,艺术在其中变成了政治,而政治则变成了艺术,因为这两者都在一个单一的乌托邦规划中被合并了。这种现象的一些极为重要的例子就是早期意大利未来主义、俄罗斯的极端先锋、60年代的美国文化、自70年代早期以来的"非官方"俄罗斯艺术、最近的中国艺术,以及80至90年代的某些斯洛文尼亚艺术等。现代艺术时代中,这些美学运动的日程、技法与程序,即它们的"实质",仍然是极为类似的。这些美学革命是20世纪最独特的现象。只有这些美学运动和现象与20世纪"人类感官知觉的方式"之间的关系似乎最接近我们的理解力。期盼未来或者现在会产生这些美学革命的新实例,也是合理的。任何真正的先锋都不仅要求政治的日程,而且也要求艺术的或者至少是美学的日程。作为一种艺术努力,美学的革命仍然主要存在于"英雄"阶段的范围之内,即便当它作为艺术已经历了同化乃至商业阶段。

  • 标签: 美学革命 政治先锋 艺术先锋 新革命代理人
  • 简介:克罗齐在精神哲学的理论坐标中对美学独立性的论证,为破解"实践美学派"与"后实践美学派"之间的争论提供了可能的借鉴。应首先区分作为整体的"实践活动"与对"实践活动"的掌握方式,然后厘定审美活动、科学活动、经济活动与伦理活动之间的边界,进而才可能将实践的观点真正贯彻到美学研究中去。

  • 标签: 实践 美学 克罗齐
  • 简介:探索美学的影响,不仅能揭示人类的社会性,而且有助于认识艺术和环境,因为环境不仅是自然的,也是社会的,美学过程囊括和涉及到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鉴于这个原因,美学经验寓意着道德与政治属性。的确,在人类的环境里,道德、社会、政治是完全交织交融的,由此而蕴含的环境美学既有理性判断的根据,又有感官愉悦的理由。

  • 标签: 环境 美学 政治 感知
  • 简介:无论是宏观经济还是微观经济都保持着其审美维度,本文专注于财政整顿这一问题。为了找出财政整顿中的美学,必须认识到这个问题也可以当作一个文化问题加以思考。因为财政整顿在退出技术争论之时被加以转化并一跃进入公共领域,这一路径是可能实现的。为了具体起见,本文关注财政整顿的一个具体案例:2011年11月至2012年12月在意大利由蒙蒂政府所推行的财政整顿。本文通过讨论这一时期蒙蒂政府在意大利进行的政策行为,发现其财政整顿的审美维度,证明其财政整顿的美学与意大利新总理及其内阁的美学恰好相符。

  • 标签: 财政整顿 美学 蒙蒂政府 文化事件 经济生活的审美秩序
  • 简介:<正>最近20~30年来的世界,越来越明显地笼罩在"全球化"的天空之下。生活在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人们,就其总体而言,大都在"市场化"脚步的催促声中选择、追求、竞争、奋斗、发展……社会生活、审美活动、文学艺术、学术文化,也自愿地或被迫地承受着"全球化"、"市场化"无孔不入的渗透;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值得研究的动向和特征,其中与我们关系最紧密的就是:生活的审美化和审美

  • 标签: 审美活动 审美化 学术文化 鲍姆加通 审美需要 沃尔夫冈
  • 简介:如何在继承"实践论美学"的理论精髓和中西方美学优秀思想遗产的基础上,来构建一门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与世界对话的当代中国美学,成为当前的美学研究必须正视和面对的基本问题。而我国有学者所提出的"人生论美学",无疑是值得我们加以关注和考虑的。在深深地认同并汲取"人生论美学"的理论精神的前提下,就"人生论美学"构建的思想依据、所蕴含的基本观念、追求的理论目标,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以期对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与"人生论美学"研究的深入展开,有所助益。

  • 标签: 实践论美学 人生论美学 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 综合研究
  • 简介:<正>一当康德在笛卡尔"方法论怀疑"的基础上,正式将其形而上学运思称之为"批判哲学"时,西方思想史上的批判意识日趋自觉,作为一门古老的智慧活动的哲学的复兴,一度也随之显得蔚然壮观。这验明了罗素的一个断言:"哲学的根本特点便是批判,正是这种特点使得它成为

  • 标签: 批判理论 马尔库塞 法兰克福学派 阿多诺 马克思主义 现代美学
  • 简介:美学意味着一种感性的分配。康德的去功利的审美判断,以理解力与感受力之间等级关系的中立化确立了审美维度的核心,即以一种审美分离为前提的平等的'歧见',由此带来新的感知世界的方式。此乃'美学的政治'。存在两种试图取消审美的政治潜力的伦理模式:其一是以'习性'为基准的社会学批判,其二是以'崇高'为中心的绝对他者原则。'政治的美学'则表现为'民主'政治乃一种'仿佛'的操作,是任何人之共同权力的平等展演。柏拉图式的共识性的'仿佛'导致了以社会分化为前提的伦理秩序的循环,德里达式的异质性的'到来的民主'则排除了人民主体的歧见力量。总之,为了强调美学的政治和政治的美学,一种蕴含了知识的美学的思考方式和话语实践势在必行。

  • 标签: 感性的分配 美学的政治 政治的美学 知识的美学 伦理 歧见
  • 简介:康德的美学思想,与他生活的现实,有着很密切的联系。康德的美学思想,源自于他对艺术、审美、生活现实的体验反思。康德美学中的人与审美,在历史的变化中构成的是同生、共在的协调关系。美在直观,痛苦对审美的作用更大,美虽无用却有大用,美的理想是人的身体,诸如此类的观念均标明,康德美学的现实走向,是确实存在的。康德的先验审美,以现实交流的有效性为归依。在康德美学思想的最深处,我们能找到通往马克思学说的隐秘道路。

  • 标签: 康德美学 现实走向 审美交流 马克思
  • 简介:<正>一、实践美学的一个矛盾实践美学把美归结为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认为人通过生产劳动,尤其是工业和科技,使自然人化了、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了,美就是"自然的人化",或曰"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与此同时,又认为美具有

  • 标签: 实践美学 扬弃异化 审美活动 现实生活 社会实践 自然人化
  • 简介:一DV电影的出现是电影发展史上的一场深刻革命。虽然DV电影革命的意义要随着这场革命的不断深入而不断地发掘出来,现在就迫不及待地"概括"、"总结"还为时太早;但是,即便DV电影尚处在幼年阶段,我们也还是感觉到,它已然在从技术到美学、从构想到存现、从创作到观赏等方面丰富了人们对电影原有的经验、感受和认识,扩充了电影概念的内涵,拓展了电影概念的外延,为电影创作带来了新的可能,开辟了新的道路,呈现出新的气象。可以断言,"DV电影"作为一种电影的"新概念"正在走出"命名的焦虑",记录、表达

  • 标签: 人民美学 电影人民
  • 简介:<正>人们一般都承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并顺理成章地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美学也应追溯到德国古典美学,特别是黑格尔美学。然而,尽管马克思主义美学界长期以来对黑格尔美学及其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关系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可说是汗牛充栋的成果,但仍然有许多更深层次的问题有待于我

  • 标签: 黑格尔美学 马克思恩格斯 艺术表现 马克思主义美学 浪漫型艺术 古典型艺术
  • 简介:<正>一、美学理论的哲学基础历来各种美学思想都依存于一定的哲学体系,是根据他们对物质和意识的普遍关系的看法来考虑美学问题的。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不过是它的派生之物,唯心主义则反之。但是,唯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美学研究 美学理论 艺术理论
  • 简介:和谐社会的建设,离不开美学。如果说美学曾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现代性启蒙中扮演过先锋的角色,那么,在21世纪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下,它应该能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本文认为,一个和谐社会大致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去分析: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身身心的和谐。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其实质上是自然美的保持和生态美的建设问题。"生态美"是在自然美和社会美基础之上对自然美和社会美的超越和综合,是一种更高级的审美形态和审美境界。人与社会的和谐,从根本上说,主要是要建设一个合理的政治和经济体制以及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使人能在其中自由、全面和诗意地生存与发展。从美学上说,人与社会的和谐仍然落实到异化的消除、心理本体的建设以及人与其生存的社会环境之间的和谐上。中国古代的礼乐文化,经过现代性改造,应该能为现代社会中建立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提供思想资源。"情本体"学说是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出发,借鉴西方启蒙时代的启蒙思想,结合当前现实状况所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的一种美学策略,也是为未来散文时代提供的一种诗化生存的人生本体。作为人生本体,"情"一方面与心理功能密切相关,是心理本体的具体化,另一方面包含着后天的道德修养,是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以及世界的爱和责任。

  • 标签: 和谐社会 美学 生态美 自然的人化 人的自然化 情本体
  • 简介:<正>哈贝马斯作为德国法兰克福批判学派第二代主要成员和后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当代西方思想界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哈贝马斯与当代最重要的思想家们就方法论、哲学、政治学等重大问题进行了一系列对话与论战(例如,与波普尔关于实证

  • 标签: 哈贝马斯 生活世界 后马克思主义 相互作用 黑格尔 美学意义
  • 简介:洛伊特纳教授运用时尚理论,探讨了时尚与服饰、时尚与艺术的关系。一方面,时尚不断地进行着自我毁灭,在这个意义上,它恰恰是死亡的缩影。另一方面,从服饰意义上,时尚给人类的身体披上了一层死亡的外衣,使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关系在身体的舞台上获得可视化的呈现,并为这种呈现找到混合的美学形式。时尚和服饰,一直都在努力解构'完美无瑕'这一概念。时尚设计师也在进行艺术作品的创作,艺术、时尚和设计,三者互相渗透、密不可分,三者的跨界和互动越来越明显。

  • 标签: 时尚理论 象征秩序 有用性
  • 简介:<正>敬启者,《中国美学》是南京大学文艺学学科和南京大学美学研究所主办的专题性学术刊物,自今年起每年年底出版一期,当期的截稿日期为当年的6月底。敬请惠赐未刊的最新美学研究成果。本刊以发表中国美学研究(包括中国当代艺术批评)、译文、述评、书评以

  • 标签: 中国美学 约稿函 敬启者 艺术批评 南京大学 文艺学学科
  • 简介:实践美学的元范畴是"实践"。"实践"是与人的"劳动"紧密相关、甚至二位一体的概念,而"劳动"曾被界说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实践"是在"社会关系"中进行、并反映"社会关系"的,所以,人的特性、本质又被界定为"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两种观点是万无一失的吗?如何准确理解二者的关系?本文就此展开重新检讨,希望对实践美学反思赖以立足的元范畴是否逻辑自洽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 标签: 劳动 社会性 意识性 根本特性 亚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