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慢性不可预见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stress,CUS)大鼠抑郁样行为及海马脂质的影响。方法将24只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sham组)、模型组(CUS组)和rTMS治疗组(CUS + rTMS组),每组8只。适应性饲养7 d后,CUS组和CUS + rTMS组大鼠接受为期28 d的CUS造模。造模结束后,CUS + rTMS组大鼠接受rTMS干预7 d(5 Hz,1.26 Tesla),sham组和CUS组大鼠接受假rTMS干预7 d。干预结束24 h后进行糖水偏好实验、旷场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检测大鼠的抑郁样行为;随后处死动物,收取海马组织,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脂质变化,采用Lipid Search software version 4.1和SIMCA-P 14.1软件分析脂质相对含量。采用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Tukey检验。结果(1)3组大鼠旷场实验、糖水偏好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的结果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853~7.466,均P<0.05)。在旷场实验中,CUS组大鼠[(50.72±6.38)s,(11.41±1.55)%]在旷场中央区的探索时间和中央区运动距离百分比明显少于sham组[(86.06±7.31)s,(18.60±1.21)%]和CUS + rTMS组[(79.87±7.87)s,(16.74±1.27)%](均P<0.05);糖水偏好实验中,CUS组[(37.63±6.06)%]大鼠糖水摄取百分比明显少于sham组[(68.30±6.39)%]和CUS + rTMS组[(62.68±5.50)%](均P<0.05);强迫游泳实验中,CUS组[(137.60±13.36) s]大鼠不动时间明显多于sham组[(80.57±10.36 )s]和CUS + rTMS组[(86.14±11.49)s](均P<0.05)。(2)3组大鼠海马脂质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26~15.440,均P<0.05)。与sham组[(20 850.00±956.56)×107,(788.78±136.11)×107,(340.29±35.66)×107,(239.65±18.14) ×107,(22.96±4.04)×107,(3.35±0.85)×107,(6.71±0.82) ×107,(424.52±33.38)×107,(2.68±0.33)×107]相比,CUS组[(24 133.33±1 242.04)×107,(953.65±131.26)×107,(275.32±35.78)×107,(293.82±38.28) ×107,(15.36±3.87)×107,(4.57±1.02)×107,(7.94±0.91) ×107,(509.22±42.09)×107,(3.39±0.33)×107]大鼠海马的磷脂酰乙醇胺(phosphatidylethanolamine,PE),磷脂酰肌醇(phosphatidylinositol,PI),溶血卵磷脂(lysophosphatidylcholine, LPC),磷酸肌酸(ceramide phosphates,CerP),鞘氨醇(sphingosine,So),甘油二酯(diglyceride,DG)和单甘油酯(monoglyceride,MG)等7类脂质分子在大鼠海马中的相对含量增加(均P<0.05),磷脂酸(phosphatidic acid,PA)和酰基肉碱(acyl carnitine,AcCa)相对含量减少(均P<0.05)。rTMS治疗有效逆转了CUS导致的大鼠海马脂质水平改变,与CUS组相比,CUS + rTMS组[(21 816.67±928.26)×107,(783.16 ±91.52)×107,(323.59±33.91)×107,(236.39±32.02)×107,(23.35±4.46)×107,(3.16±0.85)×107,(7.03±0.26)×107,(421.55±44.28)×107,(2.56±0.32)×107]大鼠海马的PE,PI,LPC,CerP,So,DG和MG含量降低,PA和AcCa脂质含量升高(均P<0.05)。结论CUS模型大鼠海马的甘油磷脂、甘油糖脂、鞘脂、脂肪酸等多种脂质水平异常,而5 Hz的rTMS干预可以改善CUS模型大鼠的抑郁样行为和海马脂质紊乱。

  • 标签: 脂质组学 抑郁症 海马 重复经颅磁刺激 大鼠
  • 简介:摘要强迫症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病程迁延,且难以治愈的精神障碍。强迫症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但部分患者对药物治疗反应不佳。经颅磁刺激是一种无创的神经刺激技术,目前在神经精神疾病有着广泛的应用。经颅磁刺激治疗强迫症的应用正逐渐增多。目前国内外已有研究报道经颅磁刺激能改善强迫症症状并有助于提高其认知功能,但研究的刺激部位、刺激参数、样本大小和刺激时间长短不同,报告的临床疗效多不一致。特别是近几年来,关于强迫症的经颅磁刺激研究在靶点选择、刺激序列、刺激方式等方面有了进一步的探索。重点关注不同的刺激部位对治疗强迫症的临床疗效,为强迫症的进一步干预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 标签: 强迫症 经颅磁刺激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童年应激和成年应激的关系以及对成年精神健康状况的叠加影响。方法通过网络和电话访谈,采用童年创伤问卷、自编终生应激事件表、DSM-5一级跨界症状量表(DSM5-L1CCSM)和抑郁自评量表(SDS)测量成年健康志愿者(n=239)和精神障碍志愿者(n=387)的童年应激、成年应激和成年精神健康状况;依据童年-成年应激匹配情况分组:童年-成年应激阳性匹配组(n=108)、童年-成年应激阳性非匹配组(n=240)、童年应激阴性成年应激阳性组(n=100),童年应激阳性成年应激阴性组(n=79)和童年-成年应激均阴性组(n=99);比较分析不同分组的应激水平和精神健康状况差异,用Logistic回归分析和多因素协方差分析童年应激、成年应激和精神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结果童年应激阳性比例为68.2%(427/626),成年应激阳性比例为71.6%(448/626),童年-成年应激阳性匹配比例为17.3%(108/626)。不同应激分组在除性别外的所有其他测量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年龄、受教育年限、童年应激阳性和情感虐待是成年应激发生的影响因素(P<0.01),成年应激阳性数与童年应激阳性数的交互作用(P<0.001)、成年应激阳性数与童年创伤因子的交互作用(P=0.001)和应激分组(P=0.002)对DSM5-L1CCSM总分和SDS总分有影响。结论童年应激对成年应激有易化作用,重复经历与童年应激同类型的成年应激会显著恶化成年精神健康预后,童年-成年应激阳性匹配是重要的不良预后因素。

  • 标签: 童年应激 成年应激 精神健康状况 匹配 抑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氧化应激刺激下心肌细胞释放外泌体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取H9C2心肌细胞,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0 µmol/L组、100 µmol/L组、200 µmol/L组、300 µmol/L组,分别用相应浓度H2O2处理后,各组使用细胞增殖-毒性检测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8, CCK-8)检测细胞活力,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活化形式胱天蛋白酶-3(cleaved-caspase-3)、B淋巴细胞瘤-2(B-cell lymphoma-2, Bcl-2)、B淋巴细胞瘤-2相关X蛋白(B-cell lymphoma-2-associated X protein, Bax)水平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根据检测结果选用最适处理浓度进行后续实验。另取H9C2心肌细胞,参考经典的超速离心法,提取正常心肌细胞来源外泌体(normal cardiomyocyte-derived exosomes, NC-exo)及氧化应激心肌细胞来源外泌体(oxidative stress cardiomyocyte-derived exosomes, H-exo),透射电镜观察外泌体形态,Western blot法检测外泌体标志蛋白。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巨噬细胞对外泌体摄取内化情况。选取正常培养巨噬细胞,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1组(NC1组)、脂多糖1组(LPS1组)、正常心肌细胞来源外泌体预处理+脂多糖组(LPS+NC-exo组)、氧化应激心肌细胞来源外泌体预处理+脂多糖组(LPS+H-exo组)。LPS1组LPS处理6 h, LPS+NC-exo组、LPS+H-exo组分别加入NC-exo、H-exo预处理24 h再进行LPS处理6 h, NC1组不进行处理。使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诱导型一氧化碳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iNOS)、精氨酸酶-1(arginase-1, Arg-1)、CD86、CD206水平,使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 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qPCR)方法检测IL-6、TNF-α、趋化因子-10(chemokine-10, CXCL-10) mRNA水平。采用RT-qPCR方法检测外泌体miRNA表达量。另取巨噬细胞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2组(NC2组)、脂多糖2组(LPS2组)、过表达阴性对照+脂多糖组(LPS+mimic-NC组)、过表达miR-106b-5p+脂多糖组(LPS+106b-mimic组)。LPS2组LPS处理6 h,LPS+mimic-NC组、LPS+ 106b-mimic组则分别使用转染试剂mimic-NC、106b-mimic转染24 h再进行LPS处理6 h,NC2组不进行处理。检测iNOS、Arg-1、CD86、CD206水平及IL-6、TNF-α、CXCL-10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0 µmol/L组比较,100 µmol/L组、200 µmol/L组、300 µmol/L组凋亡相关蛋白Bax、cleaved-caspase-3水平升高(P<0.05),Bcl-2水平下降(P<0.05),细胞活力下降(P<0.05),细胞凋亡率上升(P<0.05)。经比较,200 µmol/L作为适宜浓度用于后续实验。通过显微镜观察,正常心肌细胞表现为梭形,而200 µmol/L H2O2处理后心肌细胞皱缩变形死亡。透射电镜观察可见提取的纳米颗粒呈现圆形并具有双层膜结构,将荧光标记的外泌体加入巨噬细胞中共同培养24 h,可见大量外泌体能够被巨噬细胞摄取。与NC1组比较,LPS1组、LPS+NC-exo组、LPS+ H-exo组iNOS、CD86蛋白水平升高(P<0.05),Arg-1、CD206蛋白水平下降(P<0.05),IL-6、TNF-α、CXCL-10 mRNA水平升高(P< 0.05);与LPS1组比较,LPS+H-exo组iNOS、CD86蛋白水平升高(P<0.05),Arg-1、CD206蛋白水平下降(P<0.05),IL-6、TNF-α、CXCL-10 mRNA水平升高(P<0.05),而LPS+NC-exo组与LPS1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NC-exo比较,H-exo中miR-106b-5p表达升高(P<0.05)。与NC2组比较,LPS2组、LPS+mimic-NC组、LPS+106b-mimic组iNOS、CD86蛋白水平升高(P< 0.05),Arg-1、CD206蛋白水平下降(P<0.05),IL-6、TNF-α、CXCL-10 mRNA水平升高(P<0.05);与LPS2组比较,LPS+106b-mimic组iNOS、CD86蛋白水平升高(P<0.05),Arg-1、CD206蛋白水平下降(P<0.05),IL-6、TNF-α、CXCL-10 mRNA水平升高(P< 0.05),而LPS+mimic-NC组与LPS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来源于氧化应激心肌细胞的高表达miR-106b-5p的外泌体促进巨噬细胞发生M1型极化。

  • 标签: 氧化应激 心肌细胞 外泌体 巨噬细胞 极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频咽腔电刺激联合酸刺激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1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147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B、C组。A组给予常规吞咽训练+低频咽腔电刺激治疗,B组给予常规吞咽训练+酸刺激治疗,C组给予常规吞咽训练+低频咽腔电刺激+酸刺激治疗,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C组总有效率高于B组和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整体吞咽功能优于B组和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前表面肌电图(sEMG)最大波幅值、吞咽时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治疗后sEMG最大波幅值高于B组和A组,吞咽时程短于B组和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前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治疗后IL-6、TNF-α水平低于B组和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营养不良发生率低于B组和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频咽腔电刺激联合酸刺激用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可降低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和营养不良发生率,改善患者吞咽功能,促进sEMG最大波幅的升高,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促进康复。

  • 标签: 低频咽腔电刺激 酸刺激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 吞咽功能 表面肌电图
  • 简介:摘要严重烧伤引发机体的应激反应,对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并参与烧伤后免疫功能紊乱和烧伤后高代谢的发生发展。合理应用镇痛镇静药物是抑制严重烧伤早期应激反应的主要手段,可减轻烧伤早期脏器损害、减少烧伤脓毒症风险。此外,良好的创面处理、感染控制、营养支持和胃肠道功能保护、睡眠管理等综合手段均有助于减轻烧伤后应激反应。研究严重烧伤患者伤后机体多种应激和内分泌激素及免疫格局改变,探索烧伤后高代谢的发生机制和调控手段,针对严重烧伤后镇静镇痛策略以及应激和高代谢管理等达成共识,有可能进一步提高严重烧伤救治成功率。

  • 标签: 烧伤 代谢 镇痛 镇静 应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DA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嘉兴市第一医院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诊治的DAS患者7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电刺激治疗,观察组采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电刺激治疗,疗程均为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变化,比较两组吞咽功能量表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清BDNF、VEGF分别为(7.98±1.14)μg/L、(168.78±10.28)n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80±1.10)μg/L、(110.34±10.47)ng/L,观察组NSE为(7.57±1.17)μg/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66±1.30)μg/L,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6、23.90、10.60,均P < 0.001)。观察组Frowen吞咽功能量表(Frowen)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NHISS)评分分别为(2.47±1.16)分、(7.03±1.14)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75±1.10)分、(9.66±1.20)分(t=12.31、9.53,均P < 0.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22%(35/3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78%(28/36),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评分为(160.40±8.32)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46.74±8.10)分(χ2=4.57,P=0.03;t=7.25,P < 0.001)。结论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DAS,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吞咽功能,临床效果显著,有一定的价值和创新性。

  • 标签: 卒中 吞咽障碍 电刺激疗法 经颅磁刺激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磷酸丙酮酸水合酶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利用骨导耳机振子、激振器输出振动直接刺激颅骨记录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bone conducted ocular 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 BC-oVEMP),为BC-oVEMP的临床应用提供最理想的振动刺激参数;比较骨导振动刺激和气导声刺激引出电位波形的参数差异。方法2017年3—5月,选取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招募的健康志愿者共20名,其中男10名,女10名,年龄20~25(22.05±2.01)岁。声学分析仪采集骨导耳机振子、激振器的输出振动刺激的信号频谱和瞬态波形,依据国际标准计算得到输出的振动作用力的峰值等效力值(peak-to-peak equivalent force level,peFL)。分析选择可以获得稳定骨导振动刺激的最优参数。20名志愿者同时接受最大输出强度的气导声刺激、振动力刺激,记录双侧oVEMP波形及N1潜伏期、P1潜伏期、振幅等参数。数据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分析,正态分布两组间数值方差齐采用t检验,不齐则采用校正t检验。偏态分布两组间数值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不同频率的原始声刺激信号经声学分析仪记录到输出振动刺激的时域波形图、频谱图,输出振动的峰值频率与原始声信号频率一致。相同的原始信号强度时,500 Hz信号对应的频谱图输出峰值最高。原始声刺激参数频率相同时激振器的输出振动刺激的峰值等效力值随刺激声强度增加而增加,相同强度时激振器的输出振动刺激的峰值等效力值随频率增加而减小;以500 Hz短纯音输出的峰值等效力值最大,为139.8 dB peFL;同时大于相同原始声刺激信号时通过骨导耳机振子输出的峰值等效力值130 dB peFL。40耳中5耳在气导声刺激下未记录到对侧oVEMP电位波,即气导刺激和骨岛刺激的N1-P1波引出率分别为87.5%(35/40)和100%(35/40)。气导声刺激和骨导振动刺激N1的潜伏期分别为(11.33±1.05) ms和(10.14±0.38) ms,P1潜伏期分别为(16.24±1.56) ms和(15.65±1.19) ms,波间期分别为(4.59±1.26) ms和(5.55±0.81) ms,左右耳对称性系数分别为12.22%[5.5%,21.85%]和8.74%[3.37%,14.08%],振幅分别为3.07[2.05,4.43] μV和11.96[7.42,14.75] μV;N1潜伏期、P1潜伏期、波间期、振幅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500 Hz短纯音原始刺激经激振器获得振动输出能最大,优于B-81骨导耳机振子;与传统气导声刺激相比,BC-oVEMP的引出率更高,波形幅度更大,更稳定可靠,更具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骨导 振动 前庭功能试验 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 椭圆囊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手术作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具有创伤小、可逆、安全性高、长期疗效显著的优点。DBS手术的麻醉方法包括局部麻醉、清醒镇静、监护下麻醉管理(monitored anesthesia care, MAC)、睡眠-清醒-睡眠(asleep-awake-asleep, AAA)麻醉和全身麻醉,目前关于该手术麻醉管理的研究较少。文章就DBS手术的麻醉管理进展进行综述,介绍DBS手术的适应证、实施过程,总结麻醉方法、麻醉用药、围手术期管理、并发症防治。DBS手术麻醉方法和麻醉用药的选择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未来还需要更多高质量的研究进一步指导DBS手术的麻醉管理。

  • 标签: 脑深部电刺激手术 神经退行性疾病 麻醉 围手术期 并发症
  • 简介:摘要对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治疗,药物一直发挥着主要却不甚理想的作用,非药物干预作为辅助或替代疗法,如电刺激和重复经颅磁刺激,不仅有明显的效果,且能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安全性及患者接受度较高,可以帮助更好地管理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

  • 标签: 神经痛,带状疱疹后 经皮神经电刺激 经颅磁刺激 脊髓刺激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观察儿童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迷走神经刺激术机械刺激效应(简称"蜜月期"效应)对后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外科接受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的81例儿童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在术后未开机刺激、仅有机械刺激的情况下,患儿癫痫发作频率降低≥50%,定义为存在"蜜月期"效应。所有患儿均接受迷走神经刺激治疗以及为期1年以上的随访(≥2次)。随访内容主要包括患儿癫痫发作控制情况、有无"蜜月期"效应及其持续时间。癫痫发作控制效果采用McHugh量表评估,Ⅰ、Ⅱ级(发作频率降低≥50%)为治疗有效,Ⅲ~Ⅴ级(发作频率降低<50%)为治疗无效。分析不同年龄、性别、病程、病因及有无"蜜月期"对疗效的影响。比较出现"蜜月期"的患儿中,治疗有效者与治疗无效者的"蜜月期"效应持续时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81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81例患儿的随访时间中位数(范围)为27.6(12~47)个月。至末次随访,McHugh分级为Ⅰ级41例,Ⅱ级15例,Ⅲ级9例,Ⅳ~Ⅴ级16例。22例患儿出现"蜜月期"效应,其中Ⅰ、Ⅱ级共16例,Ⅲ~Ⅴ级共6例;"蜜月期"效应的持续时间中位数(范围)为23(10~115)d。比较不同McHugh癫痫疗效分级患儿的性别、年龄、病程、病因及有无"蜜月期"效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出现"蜜月期"效应的患儿治疗有效率为72.7%(16/22),而未出现者治疗有效率为67.8%(40/5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例出现"蜜月期"效应的患儿中,治疗有效者比无效者的"蜜月期"持续时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位时间(范围)分别为28(11~115)d和13(10~15)d;U=9.000,P<0.01]。结论初步研究未观察到药物难治性癫痫患儿迷走神经刺激术后出现"蜜月期"效应对疗效有影响,但出现"蜜月期"效应的患儿中,治疗有效的患儿"蜜月期"效应持续时间较长。

  • 标签: 癫痫 儿童 迷走神经 治疗结果 机械刺激效应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局部低频电刺激联合穴位电针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6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53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及局部低频电刺激,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穴位电针治疗,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个月。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分别采用中医症状积分、肩手综合征量表(SHSS)、简化Fugl-Meyer运功功能量表(FMA)及肿胀评分等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同时于上述时间点检测2组患者血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P物质(SP)及缓激肽(BK)含量。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各项中医症状积分、SHSS评分、肢体肿胀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肢体FMA评分则明显升高(P<0.05),并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幅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CGRP、NO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血清ET-1、SP及BK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并且观察组上述血清学指标结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局部低频电刺激联合穴位电针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血管内皮功能,减轻肢体肿胀及疼痛程度,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脑卒中 肩手综合征 局部低频电刺激 穴位电针刺激 关节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观察儿童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迷走神经刺激术机械刺激效应(简称"蜜月期"效应)对后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外科接受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的81例儿童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在术后未开机刺激、仅有机械刺激的情况下,患儿癫痫发作频率降低≥50%,定义为存在"蜜月期"效应。所有患儿均接受迷走神经刺激治疗以及为期1年以上的随访(≥2次)。随访内容主要包括患儿癫痫发作控制情况、有无"蜜月期"效应及其持续时间。癫痫发作控制效果采用McHugh量表评估,Ⅰ、Ⅱ级(发作频率降低≥50%)为治疗有效,Ⅲ~Ⅴ级(发作频率降低<50%)为治疗无效。分析不同年龄、性别、病程、病因及有无"蜜月期"对疗效的影响。比较出现"蜜月期"的患儿中,治疗有效者与治疗无效者的"蜜月期"效应持续时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81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81例患儿的随访时间中位数(范围)为27.6(12~47)个月。至末次随访,McHugh分级为Ⅰ级41例,Ⅱ级15例,Ⅲ级9例,Ⅳ~Ⅴ级16例。22例患儿出现"蜜月期"效应,其中Ⅰ、Ⅱ级共16例,Ⅲ~Ⅴ级共6例;"蜜月期"效应的持续时间中位数(范围)为23(10~115)d。比较不同McHugh癫痫疗效分级患儿的性别、年龄、病程、病因及有无"蜜月期"效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出现"蜜月期"效应的患儿治疗有效率为72.7%(16/22),而未出现者治疗有效率为67.8%(40/5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例出现"蜜月期"效应的患儿中,治疗有效者比无效者的"蜜月期"持续时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位时间(范围)分别为28(11~115)d和13(10~15)d;U=9.000,P<0.01]。结论初步研究未观察到药物难治性癫痫患儿迷走神经刺激术后出现"蜜月期"效应对疗效有影响,但出现"蜜月期"效应的患儿中,治疗有效的患儿"蜜月期"效应持续时间较长。

  • 标签: 癫痫 儿童 迷走神经 治疗结果 机械刺激效应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焦虑及抑郁的发生情况,并分析患者住院期间的急性应激障碍、焦虑、抑郁对随后1个月时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焦虑、抑郁的预测效应。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9年9 —12月选取哈尔滨市某三级甲等医院457例AMI患者为研究对象,在住院期间(入院1周内)及随后1个月时分别使用急性应激障碍量表(ASDS)、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问卷中文平民版(PCL-C)、贝克焦虑量表(BAI)以及贝克抑郁量表第2版(BDI-Ⅱ)对其进行调查。结果457例AMI患者住院期间ASD、焦虑、抑郁的发生率分别为31.29%(143/457)、42.23%(193/457)和29.98%(137/457);1个月时AMI患者PTSD、焦虑、抑郁的发生率分别为30.20%(138/457)、10.50%(48/457)和26.48%(121/457)。交叉滞后模型分析结果显示,AMI患者在院期间的急性应激障碍(β=0.11,P<0.05)、焦虑(β=0.16,P<0.01)、抑郁(β=0.25,P<0.01)对1个月时的创伤后应激障碍预测作用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住院期间的焦虑、抑郁分别对1个月时的焦虑(β=0.34,P<0.01)和PTSD(β=0.16,P<0.01) 、抑郁(β=0.59,P<0.01)和创伤后应激障碍(β=0.25,P<0.01)预测作用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急性应激障碍的高警觉、再体验与分离症状群对创伤后应激障碍预测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MI患者住院期间的急性应激障碍、焦虑、抑郁对随后1个月时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焦虑、抑郁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应加强对AMI患者住院期间的心理干预,及时疏解其焦虑、抑郁、恐惧等负性情绪,从而有效降低其后期创伤性应激障碍的发生。

  • 标签: 应激障碍,创伤后 焦虑 抑郁 急性应激障碍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交叉滞后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迟发重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的最佳预测因子。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年龄≤35岁患者1138个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VF/ICSI)周期的临床数据。比较OHSS组和非OHSS组的妊娠周期。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χ2检验计算两组间的差异。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预测迟发性OHSS的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用于评价OHSS的预测因子。结果在≤35岁患者中,诊断为OHSS的妊娠周期中,基础窦卵泡数(AFC)(P=0.009)、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注射日雌二醇水平(P<0.001)、获卵数(P=0.001)、可用胚胎数(P=0.016)、优质胚胎数(P=0.007)及孕囊数(P<0.001)均高于非OHSS妊娠周期。OHSS组的外源性卵泡刺激素(FSH)启动量(P=0.002)、总促性腺激素(Gn)使用量(P<0.001)和卵巢刺激时间(P=0.034)均低于非OHSS组。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孕囊数(OR=2.408,95% CI=1.529~3.793,P<0.001)是迟发重度OHSS的独立预测因子。线性预测因子(lp)=孕囊数×0.879-3.946。孕囊数≥2个的病例相对于1个孕囊的病例发生OHSS的风险度RR值为2.25。结论在≤35岁患者中,孕囊数是迟发OHSS的独立预测因素。≥2个孕囊时,迟发性重度OHSS的发生率较高。

  • 标签: 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 促性腺激素 获卵数 孕囊 妊娠
  • 简介:摘要压疮是当今老年住院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在社区和家庭中也较常出现。传统治疗的主要手段是手术皮瓣移植、负压疗法、伤口敷料治疗和其他的物理、生化、生物工程等手段。随着对疮面愈合进一步的认知及理疗理念在医学中的不断发展与应用,通过电刺激的方式治疗压疮在国外已日趋成熟。本文就电刺激治疗压疮的最新理论、实验及临床研究进行综述,旨在为国内外学者就压疮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案。

  • 标签: 压疮 电刺激 疮面愈合
  • 简介:摘要神经外科手术中采用电生理监测技术可以帮助手术医师及时全面地判断麻醉状态下患者神经功能的完整性,提高手术操作者的术中决策力并最终降低手术致残率,其代替唤醒实验极为普遍。但此类监测并非没有风险,其中咬伤并发症发生率相对最高,可达0.63%。报道一例患者在运动诱发电位监测过程中发生舌咬伤,结合文献讨论其发生原因,旨在减少经颅电生理监测神经外科手术中此类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经颅电生理监测 并发症 舌咬伤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脑深部电刺激(DBS)对肌张力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7年4月至2020年7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肌张力障碍患儿的临床资料和外周血DNA,完善患儿DBS术前及术后肌张力障碍评分量表运动评分,完善全外显子测序检测。结果共收集32例运用DBS治疗的肌张力障碍患儿。其中男16例,女16例;12例采用苍白球内侧核靶点治疗,20例患儿采用丘脑底核靶点治疗。发现20例(62.5%)致病基因突变,包括PANK2 9例,KMT2B 3例,GNAO1 2例,GCDH 2例,PINK1、NDUFAF6、DYT27及ADCY5各1例。术后随访1个月~3年8个月,仅1例因家庭护理不当出现局部感染,术后缓解率波动在5.66%~95.92%。结论运用DBS治疗后肌张力障碍患儿均有一定程度缓解,无明显不良反应,表明DBS是儿童肌张力障碍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法。

  • 标签: 脑深部电刺激 儿童肌张力障碍 致病基因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重大车祸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情况,并探讨基于应激系统理论的心理护理干预对儿童创伤后成长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收治的因车祸伤住院的患儿13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7例,住院期间两组患儿均实施相同的心理护理,出院后每月随访1次;观察组实施基于应激系统理论的心理护理干预。干预前后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调查表(PCL-C)、儿童版创伤后成长量表(PTGI)、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进行评估,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儿创伤后应激障碍评分低于对照组,创伤后成长评分高于对照组;应对方式中面对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回避维度、屈服维度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大车祸儿童普遍存在创伤后应激障碍,实施基于应激系统理论的心理护理干预能减轻患儿的创伤后应激障碍,促进患儿创伤后成长。

  • 标签: 儿童 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成长 应激系统理论 心理护理 车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