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战国至东汉时期,左江流域是岭南百越民族中的骆越人主要聚居和活动区域,左江岩画就是这时期骆越人遗留下来的杰作。近几十年来在左江沿岸发现的岩画共有79处,遍及宁明、凭祥、

  • 标签: 花山岩画 左江流域 东汉时期 活动区域 百越民族 越人
  • 简介:岩画被称为绘刻在石头上的史书,是文字发明以前,原始人类最初的文献。岩画作为人类历史上遗留至今数量极多、分布最广、延续时间最长的图像文化,几乎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现。北方草原岩画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和西藏等省份。由于中国少数民族的文献资料极其缺乏,岩画就成为研究民族历史、民族迁徙、民族习俗的极为宝贵的资料。

  • 标签: 草原岩画 区域类型 题材内容 断代
  • 简介:我的心随着赞歌,回到了岂莱故乡。岜莱壁画是一片岩石壁画群,考古学上也称岩石崖壁画区。它位于广西西南部的左江流域,包括宁明、江州、龙州、扶绥、大新等地,己发现的崖壁画178处,绵延在300公里的江岸或山谷的峭壁上。这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崖壁画群,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罕见的。

  • 标签: 文化史 花山岩画 王朝 崖壁画 左江流域 考古学
  • 简介:[内容提要】宁夏贺兰山,内蒙古阴山、桌子山,西辽河流域及江苏连云港将军崖是中国人面岩画的主要分布区。人面岩画图像造型奇致而神秘,数量纷繁,以往人面岩画图像类型的界定是依据图像的外形或外轮廓,然而,根据外形或轮廓进行分类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从中国人面岩画图像划分存在的诸问题出发,运用图像学方法对贺兰山人面岩画进行图像的分解与分析,进一步建构图像的型与式,并以此为基础,整体建构中国人面岩画的图像形式。文中运用的图像学类型分析及形式建构具有原创性。

  • 标签: 中国 人面岩画 图像形式 图像学分析
  • 简介:左江花山岩画中的蛙形图像与壮族的蛙图腾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文章首先从生产方式转变、生育文化崇拜等方面论述了蛙图腾的起源,并详细介绍了蛙图腾的表现和民间遗存,通过符号文化、神话思维的角度对其进行探究,最后论述了蛙图腾符号的社会功能。

  • 标签: 左江花山岩画 蛙图腾 神话思维 社会功能
  • 简介:中国画就是一种文化现象,以其丰富多变的线条意象之美及丰富的中国文化为基础,展示中国画独有的艺术魅力。而线,在中国画绘画的语境中具有无可替代的特殊地位。线条就是中国画的灵魂。根据长短粗细直接体现中国绘画传统的思维特点,传递思想情感,起到绘画者与观者心灵相通的桥梁作用。

  • 标签: 中国绘画 线条美 贺兰山岩画 解读 中国画 文化现象
  • 简介:摘要本课题通过对曼德拉山岩画图像的研究,达到研究他的审美、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宗教信仰,民族习俗以及文化的融合与发展的目标。加深人们对岩画的了解,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从而对曼德拉山岩画的保护与传承起到积极作用。

  • 标签: 曼德拉山岩画 图像研究 发展
  • 简介:宁明花山岩画是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2世纪壮族先民骆越人绘制在崖壁上的古老历史画卷,是当时人们进行宗教活动的遗迹,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经过2000多年的历史变迁,在地质因素与自然环境因素作用下,宁明花山岩画产生了诸如岩体开裂、钟乳石覆盖、剥落、褪色等一系列病害,造成部分岩画图像残缺模糊、漫患不清,严重影响到画面的完整性,给研究工作带来很大困难。本研究主要参考字画修复中"全色"和"接笔"两种方法,从艺术学角度对受病害侵蚀的残损岩画图像展开"全图",旨在最大限度地还原岩画图像的原貌。研究成果对于了解骆越先民的作画意图、研究画面信息、分析岩画图像的组合方式意义重大,为日后岩画的复原工作提供基本的分析评估资料,也为类似岩画图像的辨识提供技术参考。

  • 标签: 宁明花山岩画 病害图像 全图 数据统计
  • 简介:“蚂[虫另]节”是与花山岩画联系最为紧密、最具可比性的活态文化事象,作为壮族稻作文明核心载体、精神内核和动力表征的“蛙”即为二者核心的文化关联,生境、族群、文化表现、蛙崇拜等诸多方面的相似与相通表明二者都是那文化圈内大河生境基础上以壮族为主体的稻作文化的表征,蕴含着丰富的稻作文化内涵,它们分别以图像形态和节庆仪式形态向蛙神表达祭祀和敬仰,体现了壮族蛙崇拜厚重的文化积淀以及壮族人民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生活模式和生态观念。

  • 标签: 花山岩画 大河流域 稻作文化 表征
  • 简介:'一带一路'是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为国内外各个相关地区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广西作为一带一路的核心受益区域,花山岩画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也成为了广西建设开发的重点。

  • 标签: 一带一路 花山岩画 文化 旅游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