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前臂起点下移治疗缺血性挛缩手畸形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5月至2019年12月,我们共诊治10例轻、中型前臂缺血性挛缩手畸形患者,通过前臂起点下移,肌肉、肌腱及神经粘连松解,恢复或改善手功能。术后随访其临床疗效。结果术后10例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随访时间为12~18个月,平均15个月。所有腕、手部屈曲畸形均得到不同程度矫正,获得了良好的功能效果。末次随访时,腕关节平伸位或背伸时,所有指关节均可主动伸直或接近伸直,屈伸力达到M4+。手指抓捏功能也得到明显改善,可满足日常生活和基本工作。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手功能:优6例,良3例,可1例。结论通过前臂起点下移治疗轻、中型缺血性挛缩手畸形,手术方法安全可靠,术后疗效较满意。

  • 标签: 缺血性肌挛缩 前臂 屈肌下移 手功能重建 外科手术
  • 简介:利用背阔移位重建肘功能由Sehottstaedt(1955)和Hovmman(1956)首先提出,背阔力强大,血管神经蒂粗大恒定、易于显露和保护,切15隐蔽,为肘功能重建中首选的肌肉动力来源。

  • 标签: 背阔肌 屈肘功能重建 移位 重建 血管神经 肌力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手部肌腱断裂患者采取不同修复术的影响。方法:在2018年11月至2021年7月期间,选取82例于我院收治的手部肌腱断裂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参照组。观察组采取津下双套圈修复术治疗,参照组采取改良Kessler缝合修补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术后疼痛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长的亚部划分,为临床应用长提供解剖学形态资料。方法大体解剖法、构筑法、改良Sihler’s染色法。结果依长内腱板和神经分布,把长分为胫侧亚部和腓侧亚部。结论1长可分为胫侧亚部和腓侧亚部;2长胫侧亚部产生的力大于腓侧亚部。

  • 标签: 长屈肌 肌构筑 肌内神经 肌亚部
  • 简介:在跨栏教学与训练中,大腿后部的损伤是较为常见的,据调查发现,60%的跨栏运动员曾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大腿后部的损伤。损伤后,将影响技术的发挥和成绩的提高。如果处理不当,还会给运动者带来终生痛苦。因此,有效地预防大腿后部损伤和及时发现、正确处理,对保证训练的正常进行,提高训练质量,延长运动寿命大有裨益。一、大腿后部损伤的原因大腿后部包括股二头、半腱和半膜。除股二头的短头起于股骨外,其余的均共同起于坐骨结节,向下跨过髋关节和膝关节,分别止于腓骨或胫骨的上端。其主要作用是伸大腿、小腿。当

  • 标签: 跨栏运动员 损伤原因 屈肌 动作技术 股二头肌 运动训练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电生物反馈联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跖痉挛的效果,探讨联合治疗方案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意义。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脑卒中跖痉挛患者80例,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采用相同的运动治疗方案,观察组则加用电生物反馈治疗,比较两种治疗方案的效果,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和综合痉挛评分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就生活质量和综合痉挛评分进行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均较治疗前评分更佳,但是治疗后两组组间进行比较P<0.05。结论电生物反馈联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跖痉挛效果显著,能够明显提高治疗总有效率,缓解患者的痉挛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利于促进患者病情的恢复和预后的改善;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行。

  • 标签: 肌电生物反馈 运动疗法 跖屈肌痉挛 效果分析
  • 简介:目的观察拇长狭窄性腱鞘炎的综合治疗的疗效。方法阿是穴快针泻法后贴敷纳米穴位敷贴。结果痊愈66%,好转28%,无效6%,总有效率94.0%,三个月内未见复发。结论快针加纳米穴位敷贴治疗拇长狭窄性腱鞘炎综合治疗效果显著,且无毒副作用,操作简便,值得在当前倡导的中医适应技术进社区中推广。

  • 标签: 综合治疗 快针 纳米穴位敷贴 腱鞘炎
  • 简介:摘要肱二头作为人体至关重要的一块肌肉,它的功能完成对于机体的日常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肱二头肘功能得以实现的微观原理分析,通过Ca2+,ATP,粗细肌丝等在肱二头完成肘动作时的活动及功能进行阐述,对肌肉功能得以实现的流程从宏观到微观有个整体把握。

  • 标签: 肌纤维,收缩,Ca2+,能量供应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对睫状麻痹前后青少年近视光参数变化的规律以及散瞳后的光参数与屈光度的关系进行了解和分析。方法选取本院眼科在2010年3月~2012年12月间就诊的61例121眼青少年近视患儿,并根据睫状麻痹前后的检测数据将其分为两组,分别是轻度近视组与中高度近视组。观察两组青少年在睫状麻痹前后近视光参数的变化情况,并了解两组青少年散瞳后的光参数与屈光度的关系。结果本研究显示,睫状麻痹前后青少年近视患儿,两组屈光度,和前房深度P<0.05,有统计学意义,且轻度近视组青少年的变化高于中高度近视组。眼轴长度和角膜曲率P>0.05,与睫状麻痹没有明显的相关性;AL/CR比值在中高度近视组高于低度近视组,与屈光度呈反比关系。结论青少年近视屈光度和前房深度在睫状麻痹下存在差异,轻度近视组受调节的影响更为明显;眼轴长度和角膜曲率在睫状麻痹下没有明显变化;近视屈光度是眼轴延长和角膜光力增加两种因素所致;AL/CR比值与屈光度呈反比关系。

  • 标签: 睫状肌麻痹 青少年 屈光度 屈光参数
  • 简介:目的:探索重建前臂旋后功能的动力,并在临床应用中验证其功能效果。方法:采用50例尸体上肢,经灌注后进行解剖、测量,观察尺侧腕和桡侧腕大体形态、血液供应及神经支配规律性,并设计临床手术方法,修复8例由于臂丛神经损伤后遗前臂旋后功能障碍,其中使用尺侧腕3例,桡侧腕5例。结果:8例平均随访3.6年,前臂总旋转活动度为125°~165°,旋后力为Ⅲ^+—Ⅵ级。均能完成日常生活及工作,对腕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尺侧或桡侧腕移位重建前臂旋后功能,均能达到良好功能恢复。

  • 标签: 屈腕肌 前臂旋后 解剖学 神经损伤
  • 简介:研究目的:探讨我国45~64岁中老年人膝关节肌肉力量增龄性变化的特征;研究不同体育锻炼习惯对中老年人群膝关节肌肉力量的增龄性变化的影响。研究方法:采用智能化等长肌肉力量测试系统对45~64岁中老年人进行膝关节肌肉力量测试,通过对被测者进行力测试,对测试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增龄性趋势分析,分差分析及多重比较,最后采用回归分析分析增龄性趋势的影响因素。研究结论:(1)中老年人群的膝关节最大肌肉力量存在着性别差异,但是不存在着左右差异。(2)男女性中老年群体的膝关节最大肌肉力量整体上呈现出增龄性下降趋势,但是在开始下降的年龄段上存在着性别差异;并且中老年男女性人群膝关节最大肌肉力量发生快速下降的年龄节点均在55~59岁年龄段之间。(3)三种体育锻炼习惯的中老年群体的最大力的变化趋势存在着性别差异,但是不存在着左右差异;在保证体育锻炼的时间和频率的基础上,参加体育锻炼对延缓力的增龄性下降趋势具有一定作用,并且在适当的时间频率范围内,增加体育锻炼时间和频率对延缓男性中老年右侧膝关节力的增龄性下降的作用更加明显,而对于女性中老年来说,不管是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活动,还是偶尔参加体育锻炼活动,体育锻炼对其膝关节力的增龄性下降的效果影响几乎相同。(4)性别、年龄和体育锻炼习惯三者均对中老年膝关节最大肌肉力量增龄性变化具有影响,但是只有性别因素属于高影响因素,达到了76.8%,而年龄和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较低,均不足50%。

  • 标签: 中老年 肌肉力量 增龄性变化 体育锻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比较光不正儿童睫状麻痹前后角膜地形图。方法选择我院在2017年1月—2017年3月收诊的90例(180眼)光不正儿童为研究对象,在麻痹前后进行角膜地形图检查。比较麻痹前后的参数变化情况。结果远视儿童的要睫状在麻痹前后,其Kf(D)、Ks(D)、Ks-Kf(D)没有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近视儿童睫状麻痹后与麻痹前也没有明显差异(P>0.05);儿童近视眼和远视眼在进行睫状麻痹后,其角膜散光和SRI、SAI没有明显的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睫状体麻痹前后,角膜力、散光轴向、SRI、SAI无明显变化,所以在进行光不正儿童的检查中,麻痹并不会影响其检查结果,麻醉前后都可以进行角膜地形图检查。

  • 标签: 屈光不正 睫状肌麻痹 角膜地形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内效贴治疗痉挛型双瘫患儿足跖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7月到2015年10月在黑龙江省小儿脑性瘫痪防治疗育中心住院治疗的40例痉挛型双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则添加内效贴贴扎治疗。治疗12周后进行踝关节被动背活动度(PROM)和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的E能区评定并进行前后对比。结果两组患儿经过治疗后PROM和GMFM的评分较治疗之前都有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的PROM和GMFM评分均高于对照组(46.27±8.13vs35.26±6.37,P<0.05),(48.42±7.12vs40.35±8.15,P<0.05)。结论内效贴可以改善痉挛型双瘫患儿踝关节被动背活动度,提高下肢粗大运动功能。

  • 标签: 肌内效贴 痉挛型双瘫 足跖屈 GMFM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4-0076-01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改良后内侧经踇长外侧入路与改良后内侧入路治疗后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肌肉、软组织损伤的水平。方法选取佛山市中医院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诊断为后Pilon骨折患者43例,男27例,女16例,年龄19~71岁,依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改良后内侧经踇长外侧入路)和对照组(改良后内侧入路),分别为21例和22例。比较两组术前等待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记录相关并发症。比较两组手术前后不同时间节点血肌酸激酶(CK)、肌红蛋白(Myo)、C反应蛋白(CRP)的差异,以评估肌肉、软组织损伤水平。采用Burwell-Charnley影像学评价标准比较两组骨折复位情况,比较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踇趾跖趾关节活动度(MTP-ROM)、踝关节的活动度(Ankle-ROM)、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的差异。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观察组随访(19±6)个月,对照组(16±8)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等待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MTP-ROM和Ankle-RO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AOFAS评分为(88.2±7.8)分,对照组为(84.5±7.6)分,观察组VAS为(0.9±1.0)分,对照组为(1.3±0.8)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解剖复位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CK、Myo、CRP均较术前提高,但相同时间点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无神经损伤情况,对照组出现2例(9.0%)神经麻痹症状。两组无切口感染、踇趾挛缩等并发症。结论改良后内侧经踇长外侧入路手术视野更好,时间更短,术后并发症更少,并不增加对肌肉、软组织的损伤水平,是治疗后Pilon骨折的一种安全入路。

  • 标签: 胫骨骨折 后Pilon骨折 改良后内侧经踇长屈肌外侧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治疗踝跖痉挛的优质护理体会,总结护理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我科52例脑损伤患者踝跖痉挛的临床资料,均采用A型肉毒素对痉挛肌肉进行多点注射治疗,并应用优质护理程序进行护理。结果52例患者中,43例有效,9例无效,总有效率82.69%。结论优质的护理及健康宣教对提高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肌肉痉挛患者的疗效、减少并发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 标签: 肌肉痉挛 A型肉毒毒素 并发症 优质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颈深稳定性训练治疗颈椎反弓的疗效。方法:使用Borden氏测量法将60例诊断为颈椎反弓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试验组干预措施颈深训练联合颈椎牵引和麦特兰德松动术; 对照组为颈椎牵引联合麦特兰德松动术。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颈椎生理曲度用Borden氏测量法进行评定,并将两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颈椎生理曲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结论: 颈深稳定性训练对治疗颈椎反弓有疗效,能改善颈椎反弓,增加颈椎生理曲度,颈深训练联合颈椎牵引和麦特兰德松动术组优于颈椎牵引和麦特兰德松动术组。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内直巩膜缝线后固定术对矫正成人光调节性内斜视的治疗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2010-1~2013-4收治的成人伴有光参差的光调节性内斜视患者23例(男9例,女14例);年龄24-41岁(平均29岁);单眼高度远视+4.75D~+8.00D(平均+6.05D±0.79),矫正视力0.05-0.4(平均0.24),内斜+23Δ~45Δ(平均+32.21Δ±6.05Δ),同视机法测量AC/A除外非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行患眼内直巩膜后固定术或联合内直后徙术矫正内斜视。结果23例术后内斜视均明显好转,斜视角(他觉)0Δ~+8Δ(平均+3.65Δ±2.20Δ),术后患者心理状态及社交能力大为改善。结论对于成人伴有伴有光参差的光调节性内斜视的患者,患眼内直巩膜后固定术或联合内直后徙术可以有效的控制由于高度远视产生的调节性内斜视。

  • 标签: 成人,屈光性调节,屈光参差,内斜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内直巩膜缝线后固定术对矫正成人光调节性内斜视的治疗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2010-1~2013-4收治的成人伴有光参差的光调节性内斜视患者23例(男9例,女14例);年龄24-41岁(平均29岁);单眼高度远视+4.75D~+8.00D(平均+6.05D±0.79),矫正视力0.05-0.4(平均0.24),内斜+23Δ~45Δ(平均+32.21Δ±6.05Δ),同视机法测量AC/A除外非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行患眼内直巩膜后固定术或联合内直后徙术矫正内斜视。结果23例术后内斜视均明显好转,斜视角(他觉)0Δ~+8Δ(平均+3.65Δ±2.20Δ),术后患者心理状态及社交能力大为改善。结论对于成人伴有伴有光参差的光调节性内斜视的患者,患眼内直巩膜后固定术或联合内直后徙术可以有效的控制由于高度远视产生的调节性内斜视。

  • 标签: 成人,屈光性调节,屈光参差,内斜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