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婴儿肝炎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护理措施。方法对确诊为婴儿肝炎综合征的37例病例资料进行临床观察及护理。结果通过对37例婴儿肝炎综合征的护理使患儿家长对此类疾病有了较深的理解,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并发症和死亡率。结论有效的护理措施可提高婴儿肝炎综合征治愈率。

  • 标签: 婴儿肝炎综合征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婴儿肝炎综合征(IHS)与胎传梅毒的关系,为有效阻断和降低胎传梅毒的发生,减少胎传梅毒对婴儿的危害提供依据。方法用血凝法检测71例IHS患儿血清中TPPA及TRUST。结果71例IHS患儿中有9例TPPA及TROST均阳性,阳性率12.68%(9/71)。其中足月产儿4例,阳性率8.51%(4/47),早产儿5例,阳性率20.83%(5/24)。结论胎传梅毒是引起婴儿肝炎综合征的常见原因之一。消灭孕妇梅毒可以杜绝胎传梅毒对婴儿的危害。

  • 标签: 婴儿肝炎综合征 胎传梅毒 患病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42例肝炎综合征临床症状和护理方法。方法对我院2010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患有肝炎综合征的42例婴儿进行临床观察和护理。结果42例婴儿致病因素为病毒感染,其中巨细胞包涵体病毒感染占66.67%,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占28.57%。治疗后,婴儿总有效率为92.86%。护理后,婴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为97.62%。结论病毒感染是引起婴儿肝炎综合征的主要原因,专业性的护理对婴儿肝炎综合征有一定的临床改善效果。

  • 标签: 婴儿 肝炎综合征 临床分析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就胎传梅毒与婴儿肝炎综合征关系进行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5月~2012年5月间收治的新生儿科病区或新生儿科门诊所收治的71例新生儿,同时还选取同期在我院新生儿科病区住院,临床诊断为非IHS70例作为对照组。首先对本组患儿抽取2~3ML的股静脉血,然后进行30min温浴后,再进行转离心以便将血清进行分离。采用凝集法检测TRUST和TPPA。上海荣盛生物公司出品TRUST试剂,日本富士生物株式会社生产TPPA试剂,而由卫生部临检中心提供质控品。结果本组71例患儿中有9例患儿的TRUST和TPPA检测出现都呈现出阳性,阳性率1268%。其中5例为早产儿,阳性率比例为2083%(5/24)。4例为足月产儿,阳性率比例为851%(4/47)。结论胎传梅毒能够引起婴儿肝炎综合征。为了有效地减轻或者预防胎传梅毒对婴儿的危害,应该采取一切有效的手段来进行较为积极的驱梅治疗,具有极为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乙型肝炎 胎传梅毒 婴儿肝炎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婴儿肝炎综合征的临床及病毒谱。方法回顾性分析婴儿肝炎综合征的临床资料,采用ELISA和RT-PCR方法对患儿标本进行病原体检测。结果76例患儿中49例明确与病毒感染有关,分别为巨细胞病毒(CMV)27.6%(21/76),EB病毒(EBV)14.5%(11/76),单纯疱疹病毒(HSV)9.2%(7/76),风疹病毒(RV)7.9%(6/76),肝炎病毒(HBV和HCV)5.3%(4/76),混合感染13.2%(10/76)。结论病毒感染占64.5%,其中CMV感染最多,EBV感染次之,肝炎病毒(HBV和HCV)导致的感染比例不到6%。病毒感染婴儿肝炎综合征实验室检查多可见肝功能异常,常并发多系统感染、颅内出血等。

  • 标签: 婴儿 肝炎 病毒
  • 简介:摘要22婴儿肝炎综合症(以下简称婴肝)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表明,胆系感染是婴儿肝炎综合症常见并发症,黄疸和度越重,消退越慢,胆系感染发生率越高,当可疑胆系感染时,应做十二脂肠引流术,根据细菌学检查结果先用合适抗生素治疗。

  • 标签: 婴儿 肝炎 胆系感染 合并
  • 简介:目的观察熊去氧胆酸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疗效。方法所有病例均来自本院2005年1月至2008年4月收治的患者,共计54例。将上述54例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9例与对照组25例。两组病例均给予更昔洛韦抗病毒,三磷腺苷(三磷酸腺苷)、辅酶A、肌苷、维生素C保肝,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加用熊去氧胆酸10mg/kg.d,分3次服用。连续应用2周。结果治疗2周后,治疗组患儿在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胆汁酸、谷丙转氨酶几项指标上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熊去氧胆酸能保护肝细胞,刺激肝胆分泌,促进黄疸消退,明显改善患儿受损的肝脏功能。

  • 标签: 婴儿 巨细胞病毒肝炎 熊去氧胆酸
  • 简介:目的探讨婴儿肝炎综合征(IHS)的合并症及病因对预后影响。方法对91例IHS患儿的临床及病原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IHS合并症多种多样,感染性疾病中以呼吸道感染多见。其次是肠道感染和皮肤黏膜感染。非感染性疾病以各种出血、营养不良、贫血多见。CMV和HBV感染是IHS的主要病原。91例中治愈好转80例,自动出院8例,死亡3例。结论IHS合并症多种多样,预后情况悬殊,但大多良好。CMV和HBV是IHS的主要病原。

  • 标签: 婴儿肝炎综合征 合并症 病原 肠道感染
  • 简介:摘要通过对婴儿肝炎综合征的文献分析,探讨婴儿肝炎综合征的病因病机,指出婴儿肝炎综合征以气滞血瘀为主,而致肝失疏泄,胆汁不寻常道,外溢肌肤。探讨活血祛瘀法在婴儿肝炎综合征中的灵活运用。

  • 标签: 婴儿肝炎综合征 活血祛瘀法
  • 简介:目的对比分析胆道闭锁、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肝组织活检病理表现,明确胆道闭锁与婴儿肝炎综合征的相关性及不同病理表现。方法收集2004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本院因黄疸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而疑为胆道畸形并行胆道探查、胆道造影患儿的肝活检标本32例,其中胆道闭锁25例,婴儿肝炎综合征7例,分别就两者肝活检HE染色切片肝细胞淤胆、变性,毛胆管淤胆,汇管区胆管增生,胆管内胆栓,汇管区炎性细胞浸润,肝脏纤维化程度进行比较。结果虽然婴儿肝炎综合征胆道造影存在胆道形态异常,但同年龄段胆道闭锁与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肝细胞淤胆、变性,毛胆管淤胆,汇管区炎性细胞浸润等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胆道闭锁患儿汇管区胆管增生,肝脏纤维化程度明显高于婴儿肝炎综合征组(P〈0.05)。结论婴儿肝炎综合征与胆道闭锁病理表现明显不同;汇管区胆管增生、肝纤维化程度是鉴别胆道闭锁与婴儿肝炎综合征的主要病理依据;婴儿肝炎综合征能否最终发展为胆道闭锁尚需进一步随访研究。

  • 标签: 胆道闭锁 肝炎 综合征 病理 婴儿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重庆地区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CMV肝炎)病例的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婴儿CMV肝炎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08年1月~2010年4月住院确诊为CMV肝炎的186例婴儿的临床资料,从流行特征、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9天~3月157例(84.4%),4~6月22例(11.8%),7~10月7例(3.8%)。60例(32.3%)来自农村,81例(43.5%)来自郊区,45例(24.2%)来自市区。2.148/186例(79.6%)以黄疸为首发症状就诊,临床主要表现为肝功能异常;合并胆道闭锁44/186例(23.7%),肺炎91/186例(48.9%),先天性心脏病26/186例(14.0%),腹股沟疝11/186例(5.9%)。结论1.CMV肝炎主要发生于1~3月的小婴儿。农村和郊区发病率明显高于市区。2.婴儿CMV肝炎临床表现多样,主要以黄疸为首发症状,临床表现还包括肝脾肿大及肝功能异常,常合并其它系统损害或先天性畸形。

  • 标签: 婴儿 巨细胞病毒性肝炎 临床
  • 简介:Q:宝宝二十几天,一直用劲拉大便,经常放屁,有时带出一点大便,肚子里面经常咕噜咕噜响,这是怎么回事?A:这种排气多的现象在婴儿期非常常见。这是由于婴儿胃肠发育不成熟,造成的婴儿肠道蠕动不协调,引起的肠道胀气一肚子咕噜咕噜响、排气多,并出现频繁原因不明的哭闹。

  • 标签: 婴儿肠绞痛 排气 肠道蠕动 胃肠发育 原因不明 婴儿期
  • 简介:目的观察更昔洛韦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不良反应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某儿童医院2005年1月-2009年12月使用更昔洛韦治疗的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患儿进行观察总结,记录不良反应的种类和发生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更昔洛韦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9.46%(71/241,95%CI:23.70%~35.21%),其中骨髓抑制发生率为22.08%(51/231,95%CI:16.73%~27.43%),肝损害发生率为9.71%(20/206,95%CI:5.67%~13.75%)。71例发生不良反应并完成疗程的患儿,治疗有效46例(64.79%);170例未发生不良反应的患儿,治疗有效120例(70.59%),两组治疗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X^2=0.79,p=0.38)。患儿性别,入院时是否有黄疸,是否早产、剖宫产,是否伴有感染等因素与不良反应的发生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更昔洛韦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有骨髓抑制和肝损害的不良反应,但不影响治疗效果。其不良反应无明显相关影响因素,在治疗过程中需加强监测。

  • 标签: 巨细胞病毒 肝炎 婴儿 更昔洛韦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肝炎综合征的疗效。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0年7月住院治疗的肝炎综合征患者8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采用抗病毒,能量合剂(肝泰乐、肌苷、门冬氨酸钾镁等)护肝利胆,茵栀黄退黄等治疗措施。治疗组在对照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促肝细胞生长素30μg(2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ml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续治疗2周。结果治疗2周后,治疗组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明显下降,但对照组ALT及AST虽然有所下降,但统计学意义不明显(P>0.05)。对照组有效率95%,对照组有效率60%。结论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促肝细胞生长素 婴儿 肝炎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思美泰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CMV)肝炎的疗效。方法将24例婴儿CMV肝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14例与对照组10例。两组均给予更昔洛韦等综合对症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思美泰50mg/(kg·d),静脉滴注,1日1次。均连用14天,观察结果。结果血清总胆红素明显下降,ALT、GGT下降,肝脾明显回缩,与对照组比较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组AKP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思美泰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婴儿 巨细胞病毒肝炎 思美泰 更昔洛韦
  • 简介:目的:探讨婴儿肝炎综合征(IHS)患儿血浆维生素D、A、E水平的变化,为IHS患儿的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诊治的IHS患儿73例(IHS组),同时选择健康体检婴儿82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两组维生素D、A、E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IHS组维生素D、A、E水平均低于健康对照组[(37.871±20.111)nmol/L比(97.708±28.827)nmol/L、(1.082±0.657)μmol/L比(1.810±0.517)μmol/L、(21.252±7.596)μmol/L比(26.647±6.495)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IHS组和健康对照组维生素D、A、E营养状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IHS患儿明显存在脂溶性维生素D、A、E缺乏,以维生素D缺乏最为明显。维生素D、A、E可以作为IHS患儿治疗、营养状况和生长发育评估及远期并发症动态监测的指标。

  • 标签: 维生素D 维生素A 维生素E 婴儿肝炎综合征
  • 作者: 孟鑫 吕静静 冯艺 窦璇 赵雪 梁晓峰 王富珍 徐爱强 颜丙玉 张丽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22年第06期
  • 机构: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预防管理所 山东省传染病预防控制重点实验室,济南250014,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济南250012,中华预防医学会,北京10002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中心,北京100050,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预防管理所 山东省传染病预防控制重点实验室,济南250014 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济南250012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疫苗(HepB)初次免疫正常及高应答婴儿初次免疫后10年的抗体持久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于2009年8—9月,以山东省济南、潍坊、烟台和威海市为研究现场,按照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1 838名按照“0-1-6”程序完成5 μg重组酵母HepB初次免疫的正常应答及高应答[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100 mIU/ml]的7~12月龄婴儿为研究对象。基线调查时(T0),采集研究对象静脉血3 ml,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CMIA)检测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乙肝核心抗体(抗-HBc),同时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收集婴儿的月龄、性别、出生体重、是否早产、出生胎次、分娩地点以及母亲HBV感染状况等信息。分别于2014年6—7月(随访5年)、2019年6—7月(随访10年)(T1),采集对象静脉血2 ml,采用CMIA方法检测抗-HBs、抗HBc,对抗-HBs<10 mIU/ml者采用CMIA法检测HBsAg。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和线性回归模型分析T1时抗-HBs阳性率和几何平均浓度(GMC)的影响因素。结果1 838名研究对象进行10年随访,共随访到1 359名对象,随访率为73.94%(1 359/1 838);其中,男童占51.15%(625名)。研究对象抗-HBs阳性率由T0时的100.00%降为T1时的53.44%(95%CI:50.59%~56.26%),降幅为46.56%,年均递减率为6.07%;研究对象抗-HBs GMC由T0时的607.89(95%CI:579.01~642.62)mIU/ml降为T1时的16.44(95%CI:15.06~18.00)mIU/ml,降幅达97.29%,年均递减率为30.30%。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与及时接种首针HepB者相比,未及时接种首针HepB者的T1时抗-HBs 阳性率较低,OR(95%CI)值为0.25(0.07~0.71);与T0时GMC<1 000 mIU/ml者相比,GMC≥1 000 mIU/ml者的T1时抗-HBs 阳性率较高,OR(95%CI)值为2.29(1.76~2.97)。多因素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与及时接种首针HepB者相比,未及时接种首针HepB者的T1时抗-HBs GMC较低,β(95%CI)值为-0.50(-1.24~0.24);与T0时GMC<1 000 mIU/ml者相比,GMC≥1 000 mIU/ml者的T1时抗-HBs GMC较高,β(95%CI)值为0.81(0.62~1.05)。结论5 μg重组酵母HepB初次免疫正常及高应答婴儿免疫后10年抗体水平有所下降;抗体持久性主要与是否及时接种首针疫苗、初次免疫结束时抗-HBs水平有关联。

  • 标签: 肝炎疫苗,乙型 婴儿 正常及高应答者 抗体持久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简称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母亲婴儿进行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G)及乙肝疫苗联合免疫后血清乙肝表面抗体(hepatitis B surface antibody, anti-HBs)水平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新生儿科收治的母亲HBsAg阳性、生后进行HBIG及乙肝疫苗联合免疫且在联合免疫后24 h内进行乙肝五项检查的新生儿,收集母亲及新生儿的相关临床资料,根据联合免疫后24 h内血清anti-HBs结果将患儿分为低免疫状态组(anti-HBs<100 mIU/ml)和高免疫状态组(anti-HBs≥100 mIU/ml),比较两组母亲HBeAg状态、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DNA载量、围产期相关因素及婴儿7月龄时乙肝五项随访结果。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HBsAg阳性母亲新生儿207例,联合免疫后24 h内98.6%(204/207)血清anti-HBs水平>10 mIU/ml,81.2%(168/207)血清anti-HBs水平≥100 mIU/ml。单因素分析显示,高免疫状态组新生儿胎龄、出生体重低于低免疫状态组,母亲年龄>35岁、母亲HBeAg阳性及母孕28周血清HBV-DNA载量≥108 IU/ml比例高于低免疫状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生体重是影响HBsAg阳性母亲婴儿生后24 h内血清anti-HBs滴度的相关因素。HBsAg阳性母亲婴儿7月龄时anti-HBs水平与联合免疫后24 h内血清anti-HBs水平无明显相关性。结论HBsAg阳性母亲婴儿联合免疫后24 h内血清anti-HBs水平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相关,与7月龄血清anti-HBs水平无明显相关性。

  • 标签: 肝炎,乙型 免疫,主动 免疫,被动 母婴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