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睡眠剥夺状态下健康志愿者葡萄糖代谢和血流灌注的改变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揭示睡眠剥夺后脑功能损伤的具体区定位。方法前瞻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郑州大学人民医院的17名健康志愿者[男8名、女9名,年龄(22.5±1.7)岁],对志愿者进行2次磁共振三维(3D)动脉自旋标记(ASL)及18F-FDG PET/CT显像,第1次在正常睡眠后2 h,第2次在睡眠剥夺24 h后。应用统计参数图(SPM)软件对3D-ASL图像和18F-FDG PET/CT图像处理,分别得到睡眠剥夺前后脑代谢及灌注差异激活图,再获得代谢及灌注差异共同激活区图。将异常激活的区设为ROI,获得其血流量(CBF)值及SUV比(SUVR)值(以小脑为参考区),采用配对t检验及Pearson相关分析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受试者睡眠剥夺后脑代谢与灌注均减低,且异常区相似,代谢减低的区明显多于灌注减低的区;睡眠剥夺后代谢及灌注共同减低的区集中于额叶、颞叶、顶叶等区;睡眠剥夺后受试者左侧背外侧额上回CBF值及SUVR值有相关性(r=0.58,P=0.014)。受试者睡眠剥夺后全平均CBF值[(46.32±7.39) ml·100 g-1·min-1]及SUVR值(1.46±0.04)均低于睡眠剥夺前全平均CBF值[(54.91±6.51) ml·100 g-1·min-1]及SUVR值(1.53±0.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2.67、-3.72,P值:0.012、0.001)。结论初步揭示了睡眠剥夺后受试者功能损伤的具体区定位。对于睡眠剥夺功能研究,18F-FDG PET/CT与3D-ASL具有一致性且前者更为敏感。左侧背外侧额上回可能是睡眠剥夺后脑功能损伤的核心区。

  • 标签: 睡眠剥夺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氟脱氧葡萄糖F18 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研究模态影像联合电生理监测技术在功能区胶质瘤手术中的保护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语言区和55例运动区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行功能磁共振定位功能区,弥散张量成像显示重要传导束,融合模态影像构建功能神经导航,术中采用皮层体感诱发电位定位中央沟,并运用皮层-皮层下电刺激技术监测语言区、运动区和皮层下重要神经传导束,在保护功能前提下尽可能切除病灶。术后评价肿瘤切除程度和神经功能。结果5例语言区胶质瘤和30例病变毗邻运动皮层胶质瘤患者术前功能磁共振成功定位功能区,通过弥散张量成像3例语言区胶质瘤和42例运动区胶质瘤患者分别重建出弓状束和锥体束。术中电刺激语言区和运动区检出率分比为100%和92.7%;92.7%的运动区肿瘤患者可通过皮层体感诱发电位技术定位中央沟。术中神经导航对手术具有指导作用。肿瘤影像全切率86.7%,术后功能保留率91.7%。结论运用模态影像技术有助于术前定位功能区,功能神经导航有助于术前规划、术中引导病灶切除,但需注意影像漂移。术中电生理监测技术是定位和保护功能结构的主要手段。

  • 标签: 多模态影像 功能区 电生理监测 功能磁共振 弥散张量成像 胶质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强迫症患者灰质和白质结构改变是否在同一样本中反映了相同环路的异常。方法对54例强迫症患者(强迫症组)和54名健康对照(对照组)进行3D结构磁共振成像扫描和弥散张量成像扫描。基于SPM分析软件,采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方法分析强迫症组全灰质体积与对照组的差异;基于FSL软件,采用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学探讨强迫症组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与对照组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强迫症组左侧额中回、左侧前扣带和旁扣带回、左侧中央前回及右侧颞下回灰质体积减小(P<0.05,Alphasim校正),胼胝体体部和胼胝体膝部FA值减小(P<0.05,FWE校正)。结论强迫症患者的灰质体积和白质完整性均存在异常,且异常区域多位于皮质-纹状体-丘脑-皮质环路相关区,强迫症的灰、白质结构异常可能同时出现。

  • 标签: 强迫性障碍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成像,弥散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惊恐障碍(panic disorder,PD)的病因和病理机制尚不明确,阻碍了临床诊疗的发展。为明确PD的发病机制、生物学诊断标记、疗效预测并最终实现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结合"恐惧网络模型"假说回顾了近5年关于PD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研究,发现PD患者的功能和结构异常不仅仅局限于经典的"恐惧网络模型",更广泛的区(如背侧扣带回、额顶颞叶皮质、岛、纹状体、感觉运动相关区和小脑)与杏仁核等经典区共同构成了拓展的恐惧网络。其中,杏仁核、岛叶、内侧前额叶以及感觉运动网络(somato-motor network,SMN)、小脑是PD区别于其他常见焦虑障碍的特异性区。而恐惧网络模型所包含的额叶-边缘环路的活动变化可预测不同方法治疗PD的疗效,完善了PD的恐惧网络假说,更精细识别了可用于PD精准诊断和疗效预测的生物学指标,为最终实现PD的个性化诊疗奠定了基础。

  • 标签: 惊恐障碍 磁共振成像 生物学标记 恐惧网络
  • 简介:人类语言的三大元功能在系统功能语法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模态话语运用听觉、视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为元功能的解读提供了新的视角。文章通过具体的实例解读,展现模态视角在语言元功能解读方面的独特作用。

  • 标签: 元功能 多模态 解读
  • 简介:标题中的“小品”指一种模态的幻灯片文本,一般网络文化研究者称之为“超文本”。但“小品”只是模态超文本中的一种,在网络上很常见,很受欢迎。本文试图用语言符号学分析这种“小品”的特点,并在Halliday的社会符号学框架内予以进一步的探究。

  • 标签: 多模态 主题模态 小品 韩礼德 社会符号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模态监测技术在神经重症患者监测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1月福建省立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04例神经重症患者,按完全随机化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52例。常规监测治疗组术后心电监测患者心率、血压、呼吸,观察意识、瞳孔变化,给予常规脱水降颅压、维持合适灌注压(CPP)、平衡出入量、保持气道通畅等治疗;模态监测治疗组患者进行有创颅内压(ICP)监测、颅脑超声结构性评估、超声视神经鞘直径(ONSD)测量、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CD)、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监测、近红外光谱(NIRS)测量、无创血氧饱和度监测及量化脑电图监测,根据监测结果给予相应控制ICP、改善代谢治疗。比较两组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神经系统并发症(继发性脑梗死、脑出血、高颅内压等)发生率、预后不良〔发病后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1~3分〕发生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有创ICP值与TCCD计算ICP值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有创ICP、大脑中动脉搏动指数(PIMCA)对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模态监测治疗组患者ICU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常规监测治疗组(d:6.27±3.81比9.61±5.09,P<0.01),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监测治疗组(9.62%比25.00%,P<0.05)。模态监测治疗组预后良好37例、预后不良15例,常规监测治疗组分别为27例、25例,模态监测治疗组预后不良发生率低于常规监测治疗组(28.85%比48.08%,P<0.05)。在模态监测组中,预后良好患者有创ICP、PIMCA显著低于预后不良患者〔有创ICP(mmHg,1 mmHg=0.133 kPa):16(12,17)比22(20,24),PIMCA:0.90±0.33比1.39±0.58,均P<0.01〕。而预后良好者与预后不良者大脑中动脉阻抗指数(RIMC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63±0.12比0.66±0.15,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有创ICP与TCCD计算ICP值呈正相关性(r=0.767,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有创ICP对不良预后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06,最佳截断值为有创ICP≥18 mmHg时,敏感度为86.49%,特异度为86.67%;PIMCA对不良预后预测的AUC为0.759,最佳截断值为PIMCA≥1.12时,敏感度为81.08%,特异度为60.00%。有创ICP的AUC大于PIMCA(Z=2.279,P=0.023)。结论综合分析神经重症模态监测指标指导临床治疗,可减少患者住院天数,降低神经重症并发症及致残率;有创ICP可预测神经重症患者预后不良。

  • 标签: 神经重症 多模态监测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模态影像的混合现实导航(MRN)技术用于功能区病变切除术的临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外科收治的15例功能区病变患者的资料,男性7例,女性8例,年龄(50±16)岁(范围:16~70岁);术后病理学诊断为脑膜瘤7例,转移癌3例,海绵状血管瘤、胶质瘤、室管膜瘤、动脉瘤样改变及淋巴瘤各1例。术前通过开源软件构建术前影像的三维可视化图像,采用自主研发的MRN系统进行模态图像的融合与交互,制定手术计划,避免损伤病变周围重要白质纤维束。结合传统导航、术中超声及荧光素钠造影确定病变切除范围。分析MRN辅助手术的术中情况,并测量MRN系统配置用时和定位误差,记录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变化情况。结果15例患者均实现基于模态影像的MRN。MRN系统配置耗时[M(IQR)]36(12)min(范围:20~44 min),定位误差为3.2(2.0)mm(范围:2.6~6.7 mm)。11例患者重要白质纤维束定位的可靠性分级为“优”,3例为“中”,1例为“差”。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无运动、语言或视觉功能术后新发损害。1例患者术后出现一过性肢体麻木,2周内恢复至术前状态。结论基于模态影像的MRN系统用于功能区病变切除术,可提高手术的精准性和安全性,减少医源性神经功能损害的发生。

  • 标签: 神经导航 外科手术,计算机辅助 混合现实 神经功能 术前计划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三维伪连续式动脉自旋标记(three-dimensional pseudo-continuous arterial spin labeling,3D pCASL)和非对称基于自旋回波的回波平面成像(asymmetric spine echo-based echo plane imaging,ASE EPI)研究急性饮酒对健康青年人记忆功能相关血流灌注(cerebral blood flow,CBF)、氧摄取分数(oxygen extraction fraction,OEF)的影响,分析不同剂量急性饮酒后健康志愿者记忆功能相关区CBF与OEF的关系。材料与方法29名健康志愿者分别摄入不同剂量的白酒,饮酒后,抽血检测血液酒精浓度(blood alcohol concentration,BAC),按照BAC≥0.04%、0.06%、0.08%分为低、中、高浓度组。所有受试者分别于饮酒前及饮酒后30 min进行记忆功能评价并行MRI扫描,饮酒前数据作为对照组。对饮酒前、后左侧额中回、顶叶、枕叶皮层、双侧扣带回、海马、杏仁核及小脑半球等记忆功能相关区的CBF和OEF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饮酒后30 min与饮酒前相比,左侧额中回、顶叶、枕叶皮层、双侧扣带回、海马、杏仁核CBF增加(P<0.05),双侧小脑半球CBF减低(P<0.05)。饮酒后30 min,不同剂量组间左侧额中回、顶叶、枕叶皮层、双侧扣带回、海马、杏仁核的平均CB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饮酒后30 min与饮酒前相比,左侧额中回、顶叶、枕叶皮层、双侧扣带回、海马OEF减低(P<0.05),双侧小脑半球OEF增加(P<0.05)。饮酒后30 min,不同剂量组间左侧额中回、顶叶、枕叶皮层、双侧扣带回、海马、小脑半球的平均OE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饮酒后记忆功能相关区的CBF、OEF呈负相关关系,组织氧供给与氧利用处于动态平衡。饮酒后记忆功能相关血流和代谢信息的改变,在揭示酒精对记忆功能相关区的作用机制有一定的意义。

  • 标签: 急性饮酒 记忆功能 三维伪连续式动脉自旋标记 非对称基于自旋回波的回波平面成像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模态MRI技术在儿童发育及神经发育障碍(NDDs)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方法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PubMed及Web of Science 等中英文数据库,以“儿童发育”“神经发育障碍”“磁共振成像”以及“brain development” “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s” “children” “MRI”等为关键词,检索1999年1月—2021年1月有关发育及NDDs疾病的MRI研究的相关文献,共检索到7 974篇文献,排除内容不相符、无法获取全文、质量较低、证据等级不高、重复研究的文献,最终纳入49篇英文文献,对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模态影像学技术(如形态学、解剖学及功能MRI)结合当前机器学习分析技术(如年龄预测)和影像遗传学技术,从结构到功能、从局域到网络性质,描绘了正常和异常儿童发育的轨迹,促进了对NDDs病理生理机制的理解。结论结合定量化分析的模态MRI技术,可用于对NDDs疾病的大脑结构及功能改变进行观察和对NDDs疾病机制的研究,并提供影像生物标志物,在儿童发育及NDDs疾病的早期诊断、分类和预后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儿童发育 脑发育 神经发育障碍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脊髓型颈椎病(CSM)是颈椎退行性变导致颈脊髓受压或/和脊髓供血障碍,继而引起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是颈椎病中最为严重的一种类型。国内外基于磁共振成像技术的模态影像学研究发现慢性脊髓压迫不仅造成CSM患者脊髓层面损害,相关区结构、功能和代谢也存在一系列的异常,且与患者功能障碍和恢复有着密切关系。本文就模态影像学技术在CSM患者结构、功能重塑和代谢变化的应用研究作一综述,以期为今后CSM神经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 标签: 脊髓型颈椎病 磁共振成像 大脑可塑性 神经功能
  • 简介:摘要 : 目的 : 探。方法 : 选取 60名资料全面胶质瘤患者,均使用 Signa HDe磁共振扫描,外加头颅 8通道相控阵线圈,使用模态磁共振成像,依据国际肿瘤分类标准观察记录患者病理结果、临床特征及 MRI信号表现。结果 : 60名患者中,低级胶质瘤 18名,占比 30%,高级胶质瘤 42名,占比 70%;低级胶质瘤与高级胶质瘤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单一发病患者共 50名,多种发病患者共 10名;患者额叶患病 16名,颞叶 10名,顶叶患病 12名,枕叶患病 10名,颞顶叶交界处患病 6名,额顶叶交界处 4名,小脑患病 2名。 24名患者显示等、低 T1FLAIR信号, 36名患者显示等、高、低混合 T1FLAIR信号; 60名患者的 T2WI均显示为稍高或高信号。讨论 : 使用模态磁共振成像检查胶质瘤能够明区分不同等级的胶质瘤,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脑胶质瘤 多模态磁共振 反鉴别诊断 成像分析
  • 简介:摘要模态磁共振成像是将多种功能的磁共振成像技术融合的一种新兴颅脑成像技术,具有高精确度、高分辨率及低侵入性的优点,能够从解剖、功能及分子水平更加全面系统地获取组织信息。近年来随着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模态磁共振技术已广泛用于胶质瘤的临床诊疗中。了解模态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原理及其在胶质瘤诊断分级、鉴别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有助于临床工作者更好地制定诊疗决策。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神经胶质瘤 多模态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动态功能监测在早产儿早期功能临床使用价值。方法随机选择我院2017年3月~2018年4月收治的40脑损伤早产儿作为实验组分析对象,在选择通气健康足月新生儿40例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均是使用脑电图仪进行检测。比较两组监测的脑电图振幅整合(aEEG)背景连续性和睡眠觉醒周期。结果实验组出现明显AS期和QS交替宽窄显示不规律睡眠周期达到67.5%,对照组表现不成熟睡眠周性达到7.5%(P<0.05);实验组背景波形出现连续性电活动达到95.0%,对照组达到37.5%(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背景aEEG活动异常分别是80.0%、10.0%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于早产儿脑损伤可以使用aEEG进行早期诊断,以及进行发育成熟度判断,就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脑损伤 振幅整合脑电图 早产儿
  • 简介:摘要胎龄越小的早产儿越容易受到缺血缺氧、感染及炎症等多种因素影响而导致大脑白质损伤,从而存留多种神经系统后遗症。近年来,模态磁技术如扩散加权成像、扩散张量成像、磁共振波谱成像、磁敏感加权成像发展迅速,不仅可以对白质损伤的定位及定性提供大量依据,还能提供病理生理学、组织血供、细胞代谢等方面的信息。该文对模态磁共振在早产儿白质损伤(white matter damage,WMD)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脑白质损伤 早产儿 扩散加权成像 扩散张量成像 磁共振波谱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胶质瘤应用模态磁共振成像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到2018年2月期间诊治的36例胶质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经手术、组织病理证实,术前行磁共振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胶质瘤的病理结果、病变个数与部位、MRI信号表现、强化情况、占位效应与水肿情况以及周围纤维束状态。结果①病理结果显示,低级别胶质瘤11例,占比30.56%,包括II级2例,II级9例;高级别胶质瘤25例,占比69.44%,包括III级10例IV级15例;高级别胶质瘤构成比明显高于低级别胶质瘤,对比差异显著(P<0.05)。②病变个数与部位单发病变30例,多发病变6例;病变部位主要位于额叶、颞叶、顶叶、枕叶、颞顶叶交界区、额顶叶交界区以及小脑。③磁共振信号表现T1FLAIR呈等、低信号14例,T2FLAIR呈等、高、低混杂信号21例;T2WI均呈稍高、高信号。④强化情况环状强化25例,伴结节状强化3例,轻度强化5例,未见明显强化3例。⑤占位效应与水肿情况占位效应伴有中、重度水肿带26例,轻度占位效应伴有轻度水肿带8例,未有明显占位效应与水肿带2例。⑥周围纤维束状态低级别胶质瘤的周围纤维束出现推移4例,浸润6例,破坏1例;高级别胶质瘤的周围纤维束出现推移0例,浸润15例,破坏10例;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模态磁共振成像鉴别诊断胶质瘤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清晰呈现病灶的实际情况,且不同级别胶质瘤的信号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 标签: 脑胶质瘤 多模态磁共振成像 鉴别诊断 临床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胶质瘤应用模态磁共振成像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 2016年 1月到 2018年 2月期间诊治的 36例胶质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经手术、组织病理证实,术前行磁共振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胶质瘤的病理结果、病变个数与部位、 MRI信号表现、强化情况、占位效应与水肿情况以及周围纤维束状态。结果:①病理结果显示,低级别胶质瘤 11例,占比 30.56%,包括 II级 2例, II级 9例;高级别胶质瘤 25例,占比 69.44%,包括 III级 10例 IV级 15例;高级别胶质瘤构成比明显高于低级别胶质瘤,对比差异显著( P<0.05)。②病变个数与部位:单发病变 30例,多发病变 6例;病变部位主要位于额叶、颞叶、顶叶、枕叶、颞顶叶交界区、额顶叶交界区以及小脑。③磁共振信号表现: T1FLAIR呈等、低信号 14例, T2FLAIR呈等、高、低混杂信号 21例; T2WI均呈稍高、高信号。④强化情况:环状强化 25例,伴结节状强化 3例,轻度强化 5例,未见明显强化 3例。⑤占位效应与水肿情况:占位效应伴有中、重度水肿带 26例,轻度占位效应伴有轻度水肿带 8例,未有明显占位效应与水肿带 2例。⑥周围纤维束状态:低级别胶质瘤的周围纤维束出现推移 4例,浸润 6例,破坏 1例;高级别胶质瘤的周围纤维束出现推移 0例,浸润 15例,破坏 10例;两组对比,差异显著( P<0.05)。结论:模态磁共振成像鉴别诊断胶质瘤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清晰呈现病灶的实际情况,且不同级别胶质瘤的信号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 标签: 脑胶质瘤 多模态磁共振成像 鉴别诊断 临床
  • 简介:本文以建立在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基础上的模态话语分析为框架,对美国诗人卡明斯的诗歌"o(rounD)moon"进行了分析,旨在说明模态话语分析可以更全面地解读视觉诗的内涵,模态话语分析可以并应该成为理解视觉诗的一个途径。

  • 标签: 卡明斯 纯理功能理论 多模态话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