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以德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前期哲学的核心观点“图像”为理论基础,从语言与世界关系的角度概括诗歌的本质,再从诗歌画面与场景入手,总结当前诗歌教学应具备自觉的理论意识和相应的理论素养,明辨诗歌文体特征,处理好知识、审美和人生三方面的关系,从而实现诗歌教学目的。

  • 标签: 维特根斯坦 图像论 诗歌 教学
  • 简介:飞天形象的渊源,学术界有两种观点,一,从印度传播而来;二,由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羽人与受希腊文化影响的印度有翼天使融合而成。作者根据考古材料,从佛教传播和图像学的角度,对羽人与飞天发展的动态过程及演变轨迹进行考查,认为飞天萌芽于印度,发展于中亚、西域,成熟于中国,并且这一演化过程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个反复交替进行的过程。

  • 标签: 飞天图像 渊源
  • 简介:摘要:图像是数与形的结合,能够实现抽象事物的具体化、直观化,运用图像法进行解题一直是众多学科的有效解题方法之一。就高中物理的解题方法运用来说,图像法在高中物理试题中的运用对于简化解题流程,降低解题难度,提升物理解题效率等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阐述了在高中物理解题中图像法的应用策略,以供参考。

  • 标签: 高中物理 解题方法 图像法
  • 简介:传统小说中的图文关系是松散而和谐的,删掉插图对阅读文本不会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图一般都为文服务,它们的意义所指也是明确的;而后现代小说的图文关系则是紧密而对抗的,删掉插图,文本就无法正常阅读,图不是文的傀儡,而要凸显自身的意义和价值,图像与文字所指意义的关系常常是解构性的和不明确的。这种由《项狄传》开创的“语像写作”手法,在后现代小说中仍以文字叙事为主导,但图像在小说发展中逐渐展现出与文字相同的地位,不再是小说中可有可无的噱头。图像突破了媒介差异直接参与到叙事流中,以“图像修辞”的方式呈现出一种媒介融合的叙事风景,对读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印证了现代社会表达的“语言危机”,也预示着文字叙事在纸媒上所能达到的极限。

  • 标签: 后现代小说 媒介 插图 图像修辞 语像写作
  • 简介:20世纪照相机和电脑的出现改变了图像与生活的同一性,使人们离不开图像与影像而生存,图像成为我们认知和感知世界的窗口。艺术家的创作也是如此,他们放弃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原则,放弃了生活的真实,而依据图像的真实。依赖各种图像影像“创作”绘画作品。这种“作品”没有个性和艺术价值,传递出的是现代社会人们的冷漠、空虚和疏离,这显然是后现代功利主义思潮影响的结果,也是西方波普艺术传达出的商业意义。

  • 标签: 绘画 图像 波普艺术 创作
  • 简介:本文首先对视觉文化的概念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和论述。接着,从现代传播科技,多媒体艺术,网络技术和图像艺术的关系进行了比较。在比较过程中,谈了它们对视觉文化的“图像化”的作用和影响和联系。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提出当代视觉文化的“图像化”倾向性这一时代特征,认识到图像化的重要意义。

  • 标签: 视觉文化 艺术 现代传播科技 多媒体艺术 图像艺术
  • 简介:世界上无数图像象征是经过几千年历史文化积淀汇集而成,在发展过程中,既有上下相连的脉络,又有多姿多彩的风貌,现代设计中的图像象征,不仅具有传统文化和社会性特征,还在继承中拓展了图像象征内涵。

  • 标签: 现代设计 图像 象征
  • 简介:在"文学成像"的研究框架内,探讨画家对众多人物空间位置关系的处理是一个重要内容。人物以侧面成像、呈线性排列的形式使叙事图像获得舞台效果,具有戏剧性。画家像导演一样操纵着叙事过程,让观者置身事外"看到"故事的发生。画家必须以"肯定规则"作为视觉再现的策略,不必站在固定视点观看,观者可以看到在现实中不可能这样看到的场景,这样才能尽量完整地讲述故事。戏剧性的观看对象是舞台艺术和视觉艺术的共同要素,满足了人类最基本的审美需求。

  • 标签: 文学成像 叙事图像 戏剧性 肯定规则
  • 简介:本文主要试图分析和阐明前期维特根斯坦逻辑图像的主要内容,尤其着重剖析和阐明了图像的本质和表现关系,指出图像是实在的模型背后所隐含的语义内涵,并且分别辨析了图像的摹绘关系、摹绘形式和逻辑形式等图像的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和差异,揭示了图像如何具有意义的逻辑依据。

  • 标签: 图像 模型 表现 摹绘形式 逻辑形式
  • 简介:目前,随着媒体语汇的极大丰富,正处于变革核心位置的视觉图象设计,在寻找着自身的最佳展现方式的过程中,逐渐完成了新一轮的蜕变。视觉传达设计由以往形态上的平面化、静态化开始逐渐向动态化、综合化方向转变。在现代图形图像设计已经渗到人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的今天,尤其图像符号传递的飞速性,这种新的图像符号形式通过对语义的重新理解和诠释,用视觉传达设计的图像符号化的趋势不断加强,不但具有符号本身的时尚性、简洁性、指示性,还具有幽默性,并加速符号成为国际似、壬语言阳碍的夺流工具:而图形恰恰且右汶样的语言特性,具备强大的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信息作用。

  • 标签: 视觉语境 图像 信息
  • 简介:图像文化人类学志是用静态的影像表述、研究、分析人类文化的一门新的学科,它是人类影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视文化人类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人类用图像文化人类学志的方法表述、研究、分析人类文化已经有极为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实践。但我们对图像文化人类学志理论和方法的探讨却极为薄弱。图像之于文化人类学的意义和功能有四个方面:一是建立了文化人类学的历史影像天空;二是成为独立地记录、研究文化人类学的影像手段;三是帮助人们进行文字文本的文化人类学研究;四是可以进入摄影展览的领域,形成图像文化人类学研究和展示的新方式。

  • 标签: 影视文化人类学 图像文化人类学志 历史 意义和功能
  • 简介:电视是个技术媒体,从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再到HDTV(高清晰度电视),是电视这一技术媒体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发展过程。HDTV图像的质量是原始景物或音响的重现,使人耳目一新,其图像质量可与35mm电影首映质量媲美,伴音质量则与CD相当。本文从HDTV标准入手,运用电视原理知识,对电视图像的清晰度即显示模式、电视线、分辨率等主要内容进行了论述,以提高人们对HDTV相关知识的关注。

  • 标签: 高清晰度电视 电视图像 HDTV 图像质量 彩色电视 黑白电视
  • 简介:当代中国图像是当代绘画的整体现代性语言的视觉传达及存在,是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及现代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积极地视觉语言对话的产物,展示当代绘画的中国图像所具有内放性兼容的机智与民族化的自强。

  • 标签: 图像 启蒙 进化论 后现代主义 话语权
  • 简介:龙门石窟的北市彩帛行净土堂(以下简称净土堂)位于龙门西山南端,为较重要的唐代中型洞窟.窟分内室与外室,内室造像均已不存.该窟造像的性质和开凿时间十分明确,即延载元年(694年)完工的阿弥陀佛窟.正壁有长篇题记,这是龙门少量几个明确主尊为阿弥陀佛的洞窟之一.今人已有比较详尽的调查报告和研究成果(见下文),然而其图像学的论点却有可商榷之处,这主要是由于窟内造像均已不存,只能由题记来推测造像所引起的.近年的龙门新资料也为我们对净土堂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参照,所以有必要重新对其进行图像学的讨论.净土堂的开窟题记位于正壁偏北端,即“王宝泰、赵玄绩等造西方净土佛龛记”,漫漶较甚(录文八一一).

  • 标签: 阿弥陀佛 龙门石窟 三世佛 高力士 无量寿佛 西方净土信仰
  • 简介: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理信息的独特表达方式,也是地理教学特有的工具,它符合地理科学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学认为:思维是智力发展的核心,地理思维是中学地理学科学教育发展的核心。地理图像作为地理知识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与地理课本的文字相比,图像具有突出的表现性,它把各种自然地理现象和人文地理现象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思维,是最直观、最简明的地理“书”。地理新教材中有选择地编制了大量的适合地理教学的各类图像,是训练学生读图能力,培养学生地理科学素养,实施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工具。

  • 标签: 地理 教学程序
  • 简介:感受或者感觉材料概念有深厚的哲学渊源,也是胡塞尔现象学哲学中最为基础的概念之一。根据有关胡塞尔感受概念的经典图像或理解,感受是内在于意识的内容;意识在感受基础上构建起意向对象;感受有充实认知性的意向活动的功能;感受自身并非认知对象,却能够被体验到,并被现象学反思所把握。同时,感受还具有内在性、非意向性、被动性、非概念性、非构造性、非独立性等核心特征。然而,这个经典图像存在着诸多难以解决的困难。意识可能无需在感受基础上构建对象,感受也无法充当充实。感受概念还得不到任何认知上的确证——因为,即便根据现象学的标准,反思不能为此提供任何证据。同时,感受可能也并非内在的,而且还具有意向性、概念性和构造性。对经典图像的合理批评倒逼我们在先验—生成现象学中寻找更为合理的感受概念。

  • 标签: 胡塞尔 现象学 感受 意识 意向性
  • 简介:《红楼梦》插图作为图像研究的重要范本,在流传过程中渐显出其批评的属性。在双清仙馆刻本等绣像系统中,插图作者借助于人物绣像的选取、编排顺序以及像赞、花赞、钤印等全面展现了其对文本的理解以及对人物的主观评价,彰显了图像批评在插图艺术中的功能。虽然说插图艺术在版本流传过程中,并未认可是一种批评模式,但是某种程度上显现出批评倾向,此种倾向借助于特殊的语法规则和程序更好地推动了文本的接受。这就是图像批评属性的意义所在。

  • 标签: 《红楼梦》 绣像 图像批评 插图
  • 简介:摘要:原始艺术中蕴含着人们最初的文化观念与思维方式,再现了原始人民的生产方式与生死观念。鹳鱼石斧彩陶缸是仰韶文化时期出土的彩陶器物,由于将“鸟衔鱼”与“石斧”两种无直接关联的事物绘制于装殓成尸骨的陶缸上,学者们对陶缸上的彩绘图像提出了不同角度的考释。本文主要从“鸟衔鱼”图像的隐喻来论述其中蕴含的原始文化的生命观念。

  • 标签: 《鹳鱼石斧图》 鱼鸟图像 原始艺术
  • 简介:已有视频图像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存在三种不同的视角和路径,即将视频作为教育教学媒介,作为课堂互动的研究工具和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传统之于视频图像分析的理解,习惯性地停留于"媒介""工具""应用""方法"和"手段"等层面上,低估了教育视频图像分析的理论创生价值及其对于教育理论生产的独特价值,包括它带来的新的理论知识来源及表现形式、新的研究视角、新的研究范式和新的理论世界。当代教育研究的"视频图像转向",意味着"视频图像"从"工具取向"转向"理论取向";教育学理解方式、研究方式、创制方式,将从"通过视频与图像分析"转向"视频与图像层面上的分析";教育学表达方式、修辞方式或写作方式,将从基于文字语言的表达,转向基于文字语言、视频图像语言交融式的表达。

  • 标签: 视频图像 教育研究 理论生产 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