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林先生的文章《由“文化形成的滞后性”所引起的新思考》,在王立新的“文化滞后性”基础上,论述了他对“”与“文化”的“新思考”。所谓“”,指的是进入同一的不同族群经过融合形成的“非此非彼的族群”;所谓“文化”,指的是“一种多种文化因素构成的混合文化”。文章认为王立新所讨论的“文化滞后”中的“文化”,是“考古学文化”,不是“王朝文化”;同时否定“夏商时代的国家组织仍有浓厚的血缘特点”。本文从商周历史及早期国家的特点诸方面提出了商榷意见。

  • 标签: 国族 非此非彼的族群 国族文化
  • 简介:以傈僳民间口承文学为观察和分析对象,以“诗性叙事”的理论概念,结合傈僳民间口承文学文本中的韵文叙述、诗意表达、民族个性做具体的分析,旨在对傈僳民间口头传统诗性叙事进行梳理,以具体的文本分析结合民族的叙事语境,探究傈僳诗性叙事的风格。

  • 标签: 傈僳族 叙事诗歌 叙事艺术
  • 简介:回纥民族,兴起于隋,至唐而强盛,主要活动于我国北方和西北。回纥原为铁勒的一部,在汉时称为丁零,北魏时称为敕勒或高车。北周和隋时处于突厥的控制之下,铁勒不断反抗突

  • 标签: 可汗 唐朝 东突厥汗国 经济文化 唐太宗 突厥人
  • 简介:文章概述了双重叙事声音的概念,用双重叙事声音的理论解析了日本文学家川端康成的代表性作品《雪》。认为,《雪》的最大特色就是叙事手法的特殊性,讲述了岛村和驹子邂逅的"凄美爱情故事"。这部小说摒弃了传统的叙事手法,采用双重叙事声音,相对于传统的建立在道德正面基础之上的叙事手段在揭示真相上更加深刻,也更能够引发读者思考和讨论。

  • 标签: 川端康成 《雪国》 双重叙事声音
  • 简介:清末民初是建构的重要时期。中国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形成过程一开始就受到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为起点的近代国际体系的深刻影响,陷入由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体系设置的困境之中,同时受到国内的种种因素的干扰,当时中国所处的内外环境共同导致了建构的困境。面对来自国际体系的挑战。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各种势力也作出了不同程度的回应。

  • 标签: 国族建构 困境 国际体系
  • 简介:本文在对涉及东乡女性的民间故事类型的界定之上,对三种故事类型的关于东乡女性叙事的民间故事进行叙事分析,并结合故事类型与女性叙事分析探讨民间故事中性别叙事的特点及由此产生对民间故事文本一些反思。

  • 标签: 东乡族 民间故事 女性 故事类型 叙事
  • 简介:摘要: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蒙古以其别样的风情展现出其独特的文化魅力。蒙古题材电影在彰显其独特民族风情的同时,也带给观影者强烈的情感冲击。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在我国总体电影数量中占据相对较小的比重,考察蒙古题材电影特殊的叙述方式和文化内涵可以使国内电影市场拥有更加多元化文化的展现,真正在艺术形式上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本文通过对三部蒙古题材电影作为研究样本,分析电影作品所展现的叙事方式和文化建构进行探讨。

  • 标签: 蒙古 电影 叙述 文化
  • 简介: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有言:“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意思大概是说,一个时代的文化状况与当时的社会兴衰是息息相关的。中国,在历经数十年的经济大潮的冲击与挟裹下,我们每每感叹当下的文坛,

  • 标签: 乡村叙事 叙事散文 东乡族 作家 文学 《文心雕龙》
  • 简介:今天的"廖"姓,源自于先秦时期三个以"蓼"为名的古国。拟以"姓氏"义为基本单位,对它不同的历时层面的有关用字进行描写。文献搜索范围限定于甲骨文、金文、十三经和二十四史。希望通过对这些字料的分析,全面、具体地展示姓氏{廖}(1)在不同历史时期用字记录的情况和字词关系。

  • 标签: 用字 字词关系
  • 简介:中华文化在台湾地区根深叶茂,大多数台湾民众在中华民族和中国的历史叙事中理解和确认自己的身份认同,两岸同胞共享中华文化的主体性记忆。但是,在复杂历史因素的影响下,台湾民众的社会记忆与大陆民众的社会记忆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台独"势力的操弄下,台湾民众中华文化的社会记忆有逐步淡漠的趋势。因此,在两岸交流互动的基础上,唤醒两岸同胞共有的中华文化记忆,构建两岸同胞共有的新的社会记忆,消解两岸同胞差异性的社会记忆,对增强台湾民众的中华民族认同和中国认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社会记忆 中华文化 民族认同 国家认同
  • 简介:在西藏门巴聚居的门隅地区广泛流传着叙事长歌(诗)《太波嘎列》。这部宏大的长篇巨制,据说是由古老的草原牧歌发展而来的。相传,其中的主人公太波嘎列是门巴的牧业始祖,也是这部长歌的作者。他家境贫寒,儿时即失去了父母,被迫在深山老林里飘泊,与飞禽走兽为伴。后来有一天,他流落到了白玛拉姆湖,见到大鹏拉加贡姆围着湖左右各转了三圈,在湖边的沙滩上生了三个蛋,蛋变成了黑、白、花三种毛色的神牛。他把牛牵了回来。从此,门巴有了牧业生产。

  • 标签: 门巴族 母耗牛 文学评论 神蛋 帐房 自然段
  • 简介:新编传记体歌仔戏《邵江海》以人带戏、以戏写戏、以戏论史,主题繁复而带有自我反思性,几乎浓缩了半部歌仔戏发展史与传播史,成为全球本土化情境中表达闽南经验、建构共同记忆的成功典范,因而获奖无数、跻身经典。这部戏在几经修改后,通过将戏中的“禁戏”之争纳入民族国家现代性的叙事链条而与时代展开对话,既展现了为戏痴狂的邵江海因戏遭难却不悔初衷、创作新调与定型剧本的感人事迹,又显影了不同话语力量围绕歌仔戏而在公共空间中的激烈博弈。其既是一部传统民间艺人接受时代精神的历史询唤而确证主体身份的成长寓言,亦以大和解的理想结局直观呈现以歌仔戏为代表的民俗曲艺形式如何参与到现代性的叙事中来,有效呼应民族共同体的现代性想象。

  • 标签: 庶民美学 闽南戏曲 历史记忆 情感结构
  • 简介:摘要:谭凯先生的《肇造区夏:宋代中国与东亚国际秩序的建立》是一部研究十一世纪宋朝士大夫群体“意识”产生的新著作。作者从使臣外交、边防策略、文化分野等六个方面论述这一意识的产生。这为研究宋代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十一世纪东部亚洲海域的国际体系格局以及同时期中外关系提供了全新思路。

  • 标签: 宋朝 国族意识 东亚格局
  • 简介:蒙古佛教叙事诗──《摩诃萨陲传》初探娜琳阿盖(NarinArai)自从佛祖释迦牟尼开创以演讲故事等文学形式布道以来,历代高僧大德不仅效而仿之,而且发扬光大,并以此作为衣钵相传。在《甘珠尔》的《佛说贤愚经》和《丹珠尔》的《纠结圆生树》等佛教经典中佛本...

  • 标签: 叙事诗 蒙古族 佛教文学 佛教宣传 《丹珠尔》 佛经故事
  • 简介:裕固民间故事《神箭手射雁》,貌似戏剧性的爱情故事,实则不然。借用格雷马斯的"语义方阵"分析法,不难发现:"惩恶扬善"是这则故事的核心主题,"善-恶"二元对立是其深层结构。这种对立在裕固民间文学中十分突出,形成了裕固民间文学"善-恶"对立的基本叙事结构。究其原因,既与裕固族长期信仰佛教相关,也与讲述人"以善为美"的审美理想紧密相连。为表达自己的审美理想、完成善-恶叙事,叙述者又不断借用巧合、对比等多种具体叙事技法。

  • 标签: 《神箭手射雁》 惩恶扬善 语义方阵 “善-恶”叙事 审美理想
  • 简介:在《读三志法》中,毛氏将《三演义》的叙事方法总结为“十五之妙”,并在具体评点中对作品的结构、章法、笔法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提出了“起结法”、“照应关锁法”、“同中见异法”、“相衬法”、“以无写有”等技法。从《读法》提出的叙事“十五之妙”入手,结合具体评点,阐释《三演义》毛评的叙事理论内涵,以揭示其独特的叙事技巧和叙事谋略。

  • 标签: 《三国演义》毛评 结构 章法 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