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3
455 个结果
  • 简介:20世纪,关于音乐作品的综合研究,或“音乐学分”,与西方文艺研究或批评一道,也显露出从文本分析到话语分析的转向。这一转向有其西方哲学背景:文本分析(“文本-语言学取向”)源于实证主义对理性主义的反思,也得益于哲学上“语言的转向”及结构主义语言学;但文本分析又受到西方马克思主义(“历史-社会学取向”)的挑战以及非理性主义(“作者-心理学取向”)与现代解释学(“读者-解释学取向”)的质疑;60年代后,随着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及解构主义的崛起,话语分析取代文本分析而成为文艺研究或批评方法的主流。音乐学分应是文本分析、社会-历史分析、话语分析的整合。

  • 标签: 音乐学分析 文本分析 历史-社会分析 话语分析 音乐作品 研究方法
  • 简介:《哭姐妹》、《哭父母》、《坐窝哭》、《打伞歌》、《辞轿歌》、《头巾歌》等六首东莞哭嫁歌属于“小调”中的“吟唱调”,属于“婚嫁歌”,为“仪式音乐”,表现了出嫁女性伤感复杂的心理;属于A宫系统的#f羽五声调式,曲式结构为单二部曲式或者单乐段,从整体上形成了组歌结构;六首哭嫁歌的句法结构比较自由,主要使用了变奏的旋律发展手法;六首哭嫁歌很可能产生于近代,并体现出了“悲伤之美”。

  • 标签: 东莞哭嫁歌 仪式音乐 民俗 结构
  • 简介:中国传统音乐是一个重要的学科门类,也是一种特定的研究对象范畴,无论从历时性或共时性角度看,该学科领域都存在着对方法论范式进行选择的不同的可能性。音乐(形态)分析、音乐学分和民族音乐学分(民族音乐学的音乐文化分析)被视为可供中国传统音乐(含汉族传统音乐和少数民族音乐)研究者进行选择的三种典型的音乐分析范式,彼此之间存在共性、个性之分。其中,民族音乐学分从理论和分析实践上假定并包括了其他两种分析范式的因素,对于不同范式分别强调的“形态、语义、语境”等符号学分支的学术观念给予了综合的应用,又根据传统音乐具有的“跨(异)族群一阶层”文化研究的性质,尤其强调了其中语境的因素。故而,民族音乐学分是我们从事该类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应该首先予以考虑的一种分析思维和方法。

  • 标签: 音乐形态分析 音乐学分析 民族音乐学分析 传统音乐研究 “跨(异)族群-阶层”文化研究 方法论
  • 简介:“音乐学分”这个概念是于润洋教授于1993年在他的长篇论文《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与终曲的音乐学分》中首次提出来的‰1996年,在于润洋教授的倡导下,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为研究生开设了音乐学分课。目前这个概念在国内音乐学界已经被越来越多地提及,它频繁地出现在音乐学的教学和研究领域。

  • 标签: 音乐学分析 于润洋 中央音乐学院 前奏曲 研究生 概念
  • 简介:音乐学分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已经在音乐学领域得到普遍接受,但当学生在进行个案研究时,仍然会出现一筹莫展的情况。面对这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作者针对音乐学分的具体操作、理念提出思考。

  • 标签: 音乐学分析原则 无原则 结构主义 解构主义 法无定法
  • 简介:“音乐学分”概念由于润洋先生首次提出,之后在音乐学界引起不小反响,但由于一些研究者没有完全理解音乐学分的真正含义,以致出现概念混乱、“两张皮”现象等问题,很难产生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之所以如此,主要由于研究者对音乐学分中跨学科思维的认识不够而造成的。鉴于此,文章从跨学科思维的缘起、方式和条件三方面对音乐学分进行了审思,以回应音乐学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 标签: 跨学科 音乐学分析 审美
  • 简介:该文阐释了美国著名哲学家罗蒂的后哲学文化观以及与音乐人类学的音乐文化观和当今美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关系,说明了音乐教育哲学方向和美国社会后现代文化转型的一致性.

  • 标签: 罗蒂 现代 后工业 后哲学 系统哲学 教化哲学
  • 简介: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且引起广大高校声乐教师的关注和认可。在高校声乐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思维定式和角色局限,实现了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的改革与创新。本文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进行分析,提出多媒体技术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提升高校声乐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 标签: 多媒体技术 高校 声乐教学
  • 简介:(一)这不是一个规范的时代,也不是几首歌做代表的时代。人们更善于思辨了,人们更珍措自由和选择了。“在中国文化的地平线上,今天发生在歌词两侧的故事是:音乐的坚冰已经打破,文学的海堤巳经冲毁,音乐变革的冲击,文学变革的震撼,加上歌词自身变革本能的欲望与要求,这三种力量的综合,定能使它发生不可思议和不可阻拦的变化……”(任卫新语)曾经极大地冲击和骚动着人们视听的邓丽君们,给干涸苦涩的心灵予一种亚文化的滋润。人们曾经是怎样羞涩不安地、新奇地、如饥似渴地寻求着心理补偿,这是对文化禁忌的巧妙和无可奈何的逆反。

  • 标签: 邓丽君 新语 文学变革 亚文化 年轻的朋友 哲理化
  • 简介:在职业中专学校的音乐教学中,为了充分提高学生对音乐技能与知识的掌握,在教学的模式与方法上,音乐教师应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过程为主,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且还要结合学生学习音乐的具体情况,在教学策略上不断探索与创新,使之与学生的学习能力相适应,避免在职业中专的音乐教学中出现教学模式单一、教学过程保守的情况,弥补和满足学生不同学习与层次的需要,以此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的。

  • 标签: 职业中专 音乐教学
  • 简介:<正>研究《乐记》,必须首先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它的作者是先秦的公孙尼子,还是西汉的河间献王刘德。拙作《<乐记>作者问题辨证》(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创刊号)即为此而发。二是它的基本哲学思想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本文所谈的便是这一问题。三十多年来,哲学界、音乐界大多认为《乐记》

  • 标签: 外现 哲学思想 乐记 感情激动 唯物论 唯心论
  • 简介:“挑后嗓”是怀梆演唱中极具特色的一种发声方法,是一种基频分布和音域跨度均较怀梆普通拖腔唱声为高的假声唱声。利用谐波数量和H1-H2等参量对“挑后嗓”假声进行分析发现:其在谐波数量上具有与美声唱法假声相同的特点即谐波数量显少于真声;在H1、H2能量分布上与美声唱法假声有所不同,与贝尔汀唱法假声则较为相似。经过分析,初步判断怀梆“挑后嗓”是一种假声类型与美声唱法假声有所不同的艺术假声形式。

  • 标签: 怀梆 赵玉清 挑后嗓 声学分析 假声类型
  • 简介:数千年来,中外哲人围绕美的本质、美学研究的哲学基础等哲学前提进行了不懈的探讨,撰写了大量的著述,至今还没有哪一家之说被公认为真理。因此,当代西方美学界,对这类形而上的命题的兴趣已转移到审美经验、美感等具体研究中,突破点已经移位。我国美学界在这种趋势的影响下,似乎也不太执着于这种形而上的讨论,从抽象的哲学思辨与宏观规律的把握转向审美现象的分析。尤其是某青年学者提出“美的本体否定论“认为”美的本体,本来就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美感”,更加

  • 标签: 当代西方美学 美的本质 音乐美学 哲学前提 美学界 审美现象
  • 简介:曲艺与哲学都是人类在精神领域的创造,二者之间有着相互作用的密切联系。哲学是人类理性认识的最高形式,是带有普遍规律的方法论,其影响力是通过对人类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潜移默化,进而扩展到文化、宗教、科学、风俗、教育等方方面面。而中国文化因从古至今不间断的传承,受传统哲学的影响尤其明显。细数曲艺、文学、绘画、戏曲、建筑等艺术形式,无一不是在传统哲学的影响下发硎成长。

  • 标签: 传统哲学 曲艺 人类理性 中国文化 相互作用 潜移默化
  • 简介:近代以来,中国音乐教育的基础是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时期借鉴西方工业文明基础的学校音乐教育体系的建制。当今人类社会已开始出现工业社会向生态社会的转型,音乐教育也必然开始出现转型,中国音乐教育面临第二次建构。在此转型中,中国音乐教育与中华文明的归复(归属与复兴)以及文化身份的建构是具有方向性的问题。因为在新的轴心文明时代如果中国音乐教育不考虑中华礼乐文明的参照,中国音乐教育必然失却自身文明的立足点,乃至迷失自身而成为西方文明音乐教育的肤浅仿效者。同样,在反思工业化所带来的生态危机的音乐教育之时,西方也在考虑音乐教育建构中文明的归复,正如当今音乐教育实践哲学讨论的兴盛,它是对希腊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的返本开新。

  • 标签: 工业社会 生态社会 礼乐文明 实践哲学 轴心时代
  • 简介:本文对朱熹所传的两则调弦法的文献进行分析,笔者发现这两条文献分别反映了三分损益律和纯律倾向的调弦法,但在调弦法的理论表述中又都存在着数理矛盾,这或许说明当时调弦法的理论表述,还未能对当时七弦琴的艺术实践作出全面精确的反映。

  • 标签: 调弦法 三分三倍生律 纯律 相对波长
  • 简介:勃拉姆斯的钢琴创作分为两个时期,其第二创作时期从1878年间奏曲《八首小品Op.76》开始,到1893年以《四首小品Op.119》结束。“间奏曲”作为钢琴独奏形式,在勃拉姆斯的笔下具有了独立意义,使它在19世纪钢琴特性小品中得以立足。本文以Op.119No.2为研究对象,对勃拉姆斯晚期的钢琴弹奏及音乐思想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 标签: 间奏曲 勃拉姆斯 音乐分析
  • 简介:河南浙川下寺2号楚墓26件套王孙诰编钟是目前所发现的春秋时期规模较大的编钟.经过对测音数据的统计整理、对八度之间双音特点的归纳,发现该套编钟是以"#F"为宫,可实际运用七声音阶及其上、下五度的旋宫.26件编钟中有9件是后铸的,疑是下葬时补入的.

  • 标签: 音乐考古 王孙诰 编钟 乐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