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40 个结果
  • 简介:民国初年甘肃民族社会变化与政治格局演变,导致民族传统政治在政治结构、经济基础、文化氛围上产生适应性改变,源此基础之上的民国甘肃"改土归流",于政治建构之外亦兼具民族社会改建使命,虽则囿于艰难外部环境,未能毕其功于一役,但毋庸置疑的是民国甘肃"改土归流"于甘肃民族地区诸层面的现代化还是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 标签: 改土归流 土司制度 民族社会
  • 简介:回顾历史,民国时期乃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虽处乱世,但这一代人的精神世界大为磅礴。一时间,大师辈出,精英涌现。而中国的建筑,尤其是处于沿海地区的,在此时受到更多来自西方的影响,与中国传统元素交互融合,形成新的特色。在很大程度上,民国风华不仅代表了一种别样的生活,更是一代人的精神体现。

  • 标签: 中国文化发展 中国传统元素 沿海地区 这一代人 精神体现 历史建筑保护
  • 简介:一九二四年,溥仪被赶出了紫禁城,转年故宫博物院成立。紫禁城曾经的天子居所,至高无上的皇权中心,中华奇珍异宝的聚集地,现在不再是私人财产,开始走进公众视野。

  • 标签: 故宫博物院 出版 民国 私人财产 紫禁城 溥仪
  • 简介:毕门,亦称华夏文明之门,是尧都区人民政府创建大型纪念建筑,位于尧庙旅游区中心,西临汾河,东迎日出,象征中华民族屹立东方,如日东升。门由基座、主门、阁楼三部分构成,座宽八十米,总高五十米,象征上下五千年,堪称天下第一门。正面三门矗立,象征着尧、舜、禹文明先祖,高达十八米的半开主门,寓意华夏文明之门刚刚开启。沿着五十六个民族台阶,追溯二十一个朝代历史演进,古国文明悠远流长,源头再现,进入门,天高地阔,气势非凡,八龙巨柱,立地顶天。登上门楼,四面风物尽收眼底,观星赏月天景无限。

  • 标签: 华夏文明 景区 中华民族 纪念建筑 人民政府 尧都区
  • 简介:每年的孔子文化节吸引着世界的目光,为“孔子品牌”铺路开道。在孔子的故乡山东曲阜每年的孔子文化节后都有举行招商引资活动,而且绩效显著。我想,既然孔子盛赞过泰伯,不能排除,他所创的儒家思想也受泰伯的影响。孔子所说的“和而不同”里的“和”与泰伯为了安宁和平而弃王位南迁的行为异曲同工。要打“文化牌”,文化节似乎不可缺少,它对“文化品牌”的影响可以与孔子文化节之于“孔子品牌”相媲美。

  • 标签: 文化节 招商引资活动 “和而不同” 儒家思想 异曲同工 文化品牌
  • 简介:清至民国的306年是陕西自然灾害频发的一个时期,其中危害最为严重的是旱灾和水灾,总计旱灾发生年193年,水灾发生年242年。根据资料分析,平均1.55年有一个旱灾年,1.26年有一个水灾年,频繁性是水旱灾害发生的一个显著特点;水旱灾害的发生还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增长趋势,其高发期也与“明清小冰期”的气候冷暖波动或冷暖交替时期基本对应;从灾害影响的范围来看,旱灾具有广泛性的特点,较大面积以上的旱灾年可占旱灾年总数的51.3%,水灾则具有局部性的特点,较大面积以上的水灾年仅占水灾年总数的29.34%;就水旱灾害发生的地区而言,旱灾主要集中于关中和陕北,水灾则主要集中于关中和陕南,地域性是水旱灾害的一个共同特点;水旱灾害的发生都具有比较明显的季节性,关中和陕北地区的旱灾主要集中于夏、秋二季,陕南的旱灾则主要集中于夏、春两季;陕西各地的水灾则以秋季为最多,夏季次之;水旱灾害在年际发生特点上具有各自的周期,陕北旱灾变化的周期是40、80年,关中是80年,陕南是20、50年,陕北水灾变化表现出35、90年的变化周期,关中和陕南为30、80年的变化周期。

  • 标签: 清代 民国 陕西 水灾 旱灾
  • 简介:民国时期是河南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时期,不仅灾害出现的频率高,而且灾害的强度也非常大。本文通过对民国时期河南水旱灾害资料的爬梳,重建了河南省水旱灾害的等级序列,并且对水旱灾害的变动和趋势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 标签: 民国时期 河南 旱灾 水灾 空间分布
  • 简介:童年时.父亲带我去呼伦贝尔的海拉尔市一个远房的大伯家去作客.记得伯父和伯母长得都有点像电影中的外国人.伯母说话我还有点听不懂。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们家镂着花纹的大铁床.那大大的枕头松松软软的.躺上去真舒服.还有那天蓝色的墙上印着的一朵朵小白花.

  • 标签: 呼伦贝尔市 内蒙古 生活方式 华俄后裔 人文景观
  • 简介:民国时期是西北地区交通近代化的重要阶段,对于西北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依据相关文献资料,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论述了民国时期西北交通事业发展的历程及其空间分布规律与特点。

  • 标签: 民国时期 西北地区 交通建设 发展历程 空间分布
  • 简介:民国时期,尤其是1920年以后,西安地区交通运输状况开始逐渐改善.通过民国时期有关档案资料,对民国时期西安交通运输的整体状况进行再现,客观反映了西安当时的交通运输状况和交通在西安现代城市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对当今西部城市的开发有一定参考价值.

  • 标签: 民国时期 西安市 交通运输 历史发展 中国 陕西
  • 简介:人越长大,科技越进步,儿时的回忆都成了逝去的美好画面。直到听到一个好消息,位于长生路57号的湖边邮历经3年改造,摇身一变成了对外开放的精品酒店,坐北朝南,前有天井,后有院落,青砖砌墙,复式套房和老底子的杭州式早点一应俱全,“总算又可以回到小时候,真好!”

  • 标签: 民国时代 邻居 西湖 精品酒店 对外开放
  • 简介:幅员和边界是政区的基本要素。城市型政区作为一种新型的政区类型,肇始于民国时期,是从原地域型政区中切块设置而来。在设市之初,并没有现成的法律、法规加以规范,因此市的范围到底应该划多大就成为新设之市府与原地域型政区(即其划离之母体)之间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考察南京特别市行政区域边界的划定过程,展示了城市型政区幅员划定过程中的各种冲突以及在中国近代市制完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 标签: 城市型政区 划界 南京特别市
  • 简介:<正>我在拙作《港台水经注研究概况评述》一文中曾经指出:“寓港郦学家中著述最多的是天任,他潜心郦学研究,数十年于兹,所以成绩卓著。”天任(1916——),字荔庄,广东南海人。他是一位学识渊博,著述丰富的学者,他之所以潜心于郦学

  • 标签: 水经注 杨守敬 杨氏 注疏 熊会贞 台北
  • 简介:说起江南,我便会想起飘逸着滩簧悠扬的杏花雨,烟雨朦胧的渔舟唱晚,姑苏城外寒山寺的美丽忧伤,还有侬软语的甜糯委婉,小桥流水的浪漫优雅……

  • 标签: 经济 渔舟唱晚 寒山寺 江南
  • 简介:在三国时期,吴国为加强西部的防务,特设立西陵督统领其事.关于西陵督的驻地,荆州条下载"汉灵帝中平末刺史王睿始治江陵,时西陵督镇之",似乎西陵督驻地在江陵,即荆州治所.但从相关资料的记载来看,所设西陵督之驻地实在西陵,把西陵督与荆州治所江陵联在一起不妥.

  • 标签: 荆州 南齐 三国时期 刺史 小考 吴国
  • 简介:本文通过整理面板数据并构建面板模型,分别以出游率、人均旅游花费与旅游购买力衡量旅游消费,引入虚拟变量区分收入水平与SARS危机的影响,从而揭示了收入对城市居民国内旅游消费的决定作用。模型估计结果表明:第一、对不同的旅游消费指标,收入的决定作用存在差异,其中,旅游购买力与出游率的收入弹性远大于人均旅游花费的收入弹性;第二、与低收入城市居民相比较,高收入城市居民国内旅游的出游率收入弹性减小,人均旅游花费收入弹性增大;第三、SARS对高收入城市居民国内旅游消费的负面影响更大。最后,根据面板数据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与模型估计结果,从供给角度,建议在全国层次注重发展观光旅游,在旅游目的地层次注重细分目标市场。

  • 标签: 城市居民 国内旅游 旅游消费 面板模型
  • 简介:本文主要利用地方志文献,力图恢复清代至民国时期陇东地区森林分布和覆盖状况,反映这一时期该地区森林分布面积和分布空间的变化,并探求森林覆盖变化的内在原因。在这一时期内,陇东地区森林分布面积和空间均呈缩减的态势,天然森林进一步遭到破坏。清政府和民国政府虽然意识到森林破坏的严重性,并且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实行对森林开采的不同程度的封禁、制定法令制度来保护以及进行规模不等的植树造林活动等。但收效甚微,人工次生林没有发展起来,天然森林也继续不断减少。

  • 标签: 陇东地区 森林资源 林业 植树造林 清代 管理机制
  • 简介:额济纳旧土尔扈特部落人口极少,民国北京政府时期大体延续旧日的制度和生活。日本人侵华以后,因地处南北与东西的交通要道,额旗遂成为侵华日军及其附从者德王的蒙古军沿着长城地带西上和南下的战略要区。中国政府力求阻止,本地区逐步军事化,很多本地青年被抽调编入保安队,社会状况迅速改变,但底层平民仍是封建制度下信奉西藏佛教的游牧者,直到本旗和平解放和土改运动。

  • 标签: 长城地带 军事空间 军事专员 外蒙古 日本人
  • 简介:瑞应寺本是内蒙古东部基层社会寻常喇嘛庙,因为寺主经常给京城皇帝念经祈福与向西藏教主贡献资财和叩拜,获得广泛的社会权力,升为喇嘛游牧单位。这时国家是柔和的,有求必应的;蒙古民众只是旗的或者寺院的属民而已。民国建立以后,社会动荡,喇嘛与国家的关系无法稳定地建立,这时国家是粗暴、无感知的。本文拟考察清代和民国西藏佛教寺院与国家的关系,以及彼时国家的观念、喇嘛的社会行动。

  • 标签: 社会权力 皇帝 西藏教主 国家 寺主